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汉东皇传-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徐若摇摇头,道:“父亡母死,兄弟被戮,只留吾一人在世。生有何念?不如死去。”徐若不过十四五岁,突然遭遇家破人亡后,支持她继续活下去的念头,就是为家人复仇。如今大仇得报,心灵空虚的徐若,却找不到继续活下去的支柱。

    听徐若如此言,阅历丰富的赵昱,立即明白徐若处境,于是巧妙的鼓励徐若:“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今你父兄皆死,这徐家后嗣,便该由你延续。若是你自暴自弃,纵使为父复仇,岂能让他在地下欣慰?”赵昱这是利用汉世忠孝这种心态,来劝慰徐若继续活下去。

    赵昱一边劝说徐若,一边回忆起自己的故事。

    自举孝廉,担任莒长后,赵昱努力勤政,教化一方。而后黄巾事起,徐州琅邪等郡,不等州县有黄巾相聚成军,便提前发兵提前剿杀太平道。因为官兵提前举兵,太平道以及与太平道相好之家,一时尽官兵屠戮。所以当河南黄巾肆虐时,徐州能够风平浪静。

    而后,因为护得徐州全境安稳,徐州刺史巴祗向朝廷表功时,以赵昱为徐州第一功。而赵昱却认为,他作为县令,不能教化百姓积累功绩,反而靠屠杀成名,这是官员的一种耻辱。

    若不是黄巾之乱后,各地需要恢复生产,赵昱不便抽身离去,他当时就要辞官,拒绝徐州刺史巴祗为他请来的封赏。如今莒县事务,大略恢复常态,赵昱辞官之心,又开始活跃。

    “不若趁机辞官吧!”赵昱突然萌发这个念头。

    如此想罢,赵昱摸出官印,投掷在地,回身扶起徐若:“死易生难,勿轻性命。我如今效仿尹嘉辞官,你为何不能学庞娥亲,存世教子?走,我们一起逃匿天下。国法不容我等,自有容我等之处。”

    徐若懵懂的被赵昱牵起,下意识的又提起血肉模糊的头颅。

    黄巾之乱,赵昱也是血雨腥风中冲杀出来的,自然看惯首级。但是即便如此,赵昱看到徐若这十四五岁少女,手里拎着头颅时,依然心里有些发怵。

    “死者已死,将首级丢在路上,让赵班家人来收尸吧!”赵昱又道。

    赵昱先是让徐若逃匿,后又劝徐若存活,在徐若漆黑的心中,绽放出一片光明。不知不觉间,徐若隐隐觉得,赵昱就像自己父亲那般,值得依靠。

    丢去赵班首级,赵昱又领徐若洗涮,换去身上沾着零星血迹的布衣。

    虽说赵昱投掷出官印,声称辞官。县府里的吏兵、游徼部下,也不敢刁难赵昱,更不敢收押徐若。

    就这样,下定决心辞官的赵昱,趁着天色微亮,街上人迹稀少,带着徐若离开莒县。

    半晌,从懵懵懂懂状态恢复过神来的徐若才问道:“县令,为我辞官,值得么?”

    赵昱先是一愣,继而呵呵笑道:“诗曰‘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仁人志士做事,只问本心是否上对起天,下对起地,何必言值得不值得?”

    “能因机救你活命,这莒县之任,我不亏此行!”

    之后,赵昱一边开导徐若心结,一边带着徐若向西潜行。

    自莒县过东莞,至泰山郡盖县。

    赵昱向徐若问道:“此处已是泰山郡,以后道路你便可随意自行。你可有亲朋投靠?”

    徐若想了想,道:“家有小姑,远嫁邯郸。我准备前去往依数年。”

    赵昱想了想,道:“也好。邯郸临近河内,形势安稳,是个好去处。”

    随后,徐若与赵昱分别,独自前往邯郸,投靠邯郸小姑家。

    数月后,徐若安然无恙的赶至邯郸,与小姑抱头痛哭一阵后,便小姑家安置下来。

    本来徐若与田奉家中次子有婚约,不料赵班诬陷田奉为太平道,导致田奉全家被诛杀殆尽,这婚姻自然就随风飘散。小姑念及堂兄早亡,又无后嗣,便思为徐若重新寻一个夫家。

    徐若刚经历过灭门破家之祸,又身披杀人之罪,不愿谈及婚姻,遂诈言欲为父守孝三年。而小姑也有顾虑,如今徐若有杀人之罪在身,不易寻个好夫家,便把做媒已是暂且搁置,等待朝廷大赦。

    为父复仇,虽然为时俗褒奖,但毕竟不合国法。

    徐若为减少麻烦,以及别人识出,自出盖县后,便以男装行走左右。小姑也对外宣称,是自家远门侄子前来投靠。只有小姑与他丈夫,才知道徐若真正身份。

    时间匆匆而过,转眼就是中平三年七月。

    这日,徐若正准备出门,买些食菜,为小姑一家做些美食,却见街上无数儒服、文士,打扮的青年,三五成群的向城外走去,并且言谈间时不时传来“讲学”之词。

    因徐安学儒,徐若闺中时,也曾学习《诗》《易》《公羊春秋》,虽然书中义理,尚不能通习,但是却也是十分熟络。徐若自幼常听父亲徐安唠叨起那些大儒讲学,数千人聚于台下的场面,心中一直幻想那是如何盛况。

    是以,徐若听到似乎是有人准备设坛经学,不禁起了好奇心思。

    徐若拦住一儒生,询问一下,才知是本地洪波亭侯侄子刘杲,在邯郸城外,设学坛,今日便是开讲之日。

    刘杲自关西归来,在邯郸城中一日声名无两。

    扫平湟水、击破金城,决战望垣之武功,《白马》{曹植之《白马篇》}《陇西行》{李白之《侠客行》}之文采,皆被广为传播。

    刘杲拒绝担任长水校尉行为,也伴随“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两句诗,为人击节赞叹。

    如今这邯郸城里,不曾听过刘杲名头的,还真没几个!

    听说刘杲在城外,开坛讲学,徐若心中大讶:“这位九门侯,不是要讲《兵学》吧?”

    因为好奇这位邯郸城中的传奇人物,到底欲讲何课,徐若也不禁随着人流,向城外走去。
………………………………

第120 六日谈:格物

    第120六日谈:格物

    徐若跟随众人,出邯郸城外三四里地,来到一处。(www。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_书_网 _)倚借稀疏小树林,草草搭建起来的讲坛,遥遥在眼前。

    讲坛整体规划,呈u型结构。u型当口,是三米多高,拾阶而上,类似天坛模样的高台。高台上,遮雨蓬、长椅、矮凳,竞相交错。

    最为突出的是高台正当中的高腿案牍,案牍上叠放一摞一尺高纸书,纸书旁边又摆放三五卷竹简。案牍另一侧,一砚台,两只笔,与书简相呼相应。

    高台之下,左前、右前、正前,皆是根据小树林里树木生长,合理摆放的石凳、木凳。这些石凳、木凳四条细腿,都是敲入地下尺许,固定安置。

    高台正前方,也摆放着一副高腿案牍,只是与高台上不同,这副案牍,空空如是。

    u型结构外围,是正在挖掘的根基,想来不久以后,这里就要竖起高墙,隔绝内外。

    讲坛背后数百步,是正处在建设中的大宅。真正能住的,也就了了几间临时性简易木屋。

    讲坛最外围,是一块等人高石碑。石碑平滑无刻字。上面唯有一张大纸,类雒阳的宫门抄。

    纸上题字曰;“今日讲格物,明日讲数术。”

    “数术?这九门侯竟然讲这个!他要计算天文日食么?不过,这格物,又是何学问?”徐若讶然道。

    徐若性格刚烈,言语刻意模仿下,颇类男声。只是与普通男声,还是有点差距,她一张口说话,就引来不少人注意。不过周围众人,到没有怀疑这徐若女扮男装,只是下意识的把徐若归类到伪娘一类。

    毕竟汉世,诸如女子假扮男子,求学读书,类如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还不曾流行。这个时代,女子要读书,大多研习家学,犯不着辛苦在外;至于出于贫苦之家的女子,大多没有学习的必要及需求。

    一人接过徐若话头,道:“这格物之词,出自《小戴礼记》。‘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难道九门侯,今日要讲礼学?”

    西羌之战后,刘杲上书辞官,并言自己当不起县侯之封,请灵帝刘宏收回诏书封赏。而后,雒阳城内的灵帝刘宏,再次下诏书,先是言对刘杲辞官的失望之情,而后又言封侯之赏,非儿戏之作,不可轻言废弃。

    汉世爵位,无功不赏,无过不罚,这是汉世众侯爵的共同认知。刘杲只要没有过错,他的爵位就不能随意消减、废弃。

    也是因此,刘杲正式晋封为九门侯。

    邯郸城内,刘杲名望高绝,为了表示尊重,大多数人都是言九门侯,而不直言刘杲本名。只有那些地位高,年岁老迈的人,才能称呼刘杲之字。这是汉世,人们交往之间的礼仪。

    《大、小戴礼记》,是戴氏家学,非是因缘机巧,普通人难以研学。这人张口道来“格物”根源,顿时引得众人侧目。也是因为此人言语,大家都以为刘杲今天准备讲礼学。

    “本以为九门侯要讲兵家之学,不曾想却是《小戴礼记》。(www。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_书_网 _)”

    “以前未曾听说九门侯拜访《礼记》大儒,这《小戴礼记》,不知是得传何人?”

    “也不知九门侯在《小戴礼记》上的造诣有几分?不过,既然九门侯能设坛开讲,定是研磨多年。”

    “本以为九门侯将讲兵学,不料却是讲《礼记》。今日言礼,明日言数,九门侯莫非要倡导君子六艺'1'?”

    “早知讲《礼记》,我何必匆匆赶来?写出‘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九门侯,竟然也是酸腐!真是令人失望!”

    “时事不靖。我自魏郡赶至邯郸,便是想学习这兵法之道。唉,怎么讲起《礼记》来?这名儒大家,世间数百,汉世最缺的,是那驰骋漠北的霍、卫之才!”

    众人因为刘杲“格物”两字,各执一词,议论纷纷。

    巳时{9-11点}初,随着刘杲登台,众人都按照讲坛附近仆从引导,坐下听课。马扎'2'之流,在中国流传已久,故虽然汉世还不流行椅子事物,但这些凳子,也能接受。

    刘杲望着台下黑压压的众人,心思:“怕是有近千人吧!只是这些人,有几人能为我所用?”

    撇去烦杂念头,刘杲回忆下后世名人演讲、大学讲师授课,缓声说道:“今日所讲为格物。”

    “何为格物?格,穷也;物,理也,所谓格物者,穷尽万物之理也!盖知一事之原委,一物之本末始终,即格物之义也!”原来,所谓的格物,刘杲取的是“格物求知”之意,也就是后世朱熹{xi}所发展的理学基础。

    随着讲坛仆从,将刘杲话语层层传播至众人之间,底下众人又起噪杂议论之声。这些来人,大都有一定学问基础,一听刘杲阐明“格物”之意,便知刘杲今日所讲,肯定不是劳什子《小戴礼记》!

    非是《小戴礼记》,也没甚的,毕竟汉世著名大儒,所学非一。

    重要的是,刘杲提出的“格物”之学,古今未有。这也就是说,刘杲上台讲学,是想自创一门学问。能够自创出学问之人,无一不是大能之人,这刘杲年纪轻轻,带兵打仗尚可,这自创学问,就太托大了吧!

    待众人稍稍安静,刘杲又言:“自上古至今,事物渐多,常识愈明。譬如强弩,姬周无之,秦弩二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