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汉东皇传-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待众人稍稍安静,刘杲又言:“自上古至今,事物渐多,常识愈明。譬如强弩,姬周无之,秦弩二百步,今驽三百步,且可连发,可齐射,远超前人之所为。”

    “世事随时而竟迁。我今所讲格物,乃是欲明世间万物之发展,知驽何以秦有而周无。此乃知过去。”

    “我所谓格物者,穷尽事理,由浅入深,由粗而精,由过去而未来。欲格物而发明今世所无之物。”

    “譬如弩弓,秦弩二百步,今弩三百步。若是我等穷尽弩弓之理,能否造出千步弩弓、万步弩弓?为何能造,为何不能造?”

    “此即是我所谓格物也!”

    刘杲依据朱熹的理学,摒弃朱熹理学纲要,只言格物求知。并把格物之义理,连接到后世之物理学。

    刘杲这话一出口,台下众人一时愕然,继而彼此讨论。

    坐在台下的徐若,也是张口结舌:没想到刘杲所谓的格物原来是此!而刘杲所言的千步弩、万步弩之设想,更是让人目瞪口呆。

    徐若座位前一名青年,不屑道:“荒唐!千步弩、万步弩,世间怎能有此物?九门侯出身兵旅,却如此见识!”

    旁边又一青年反驳道:“你怎知世间不可能有?”

    “从古至今,都不曾有此说法!”

    徐若忍不住插嘴道:“九门侯,初始便言。格物,就是要知道,能否造出千步弩、万步弩。能,为什么能,不能,又为什么不能。”

    “小兄弟所言甚是。九门侯适才就已点明,姬周无强弩,秦弩二百步,今弩三百步。前世所无,后世焉能不可有?况且,九门侯率军肆伐西羌,岂能不比你,更知弓弩详情?”一名中年人,与徐若共同批判那位冒头的青年。

    那青年被三人反驳,心中不忿:“空口白话,谁不会?我盛庸道要看看,九门侯上台讲习《格物》却是格出了什么理?要是他能造出万步弩,我这头,今天就留在这里!”

    注'1':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经传,《诗》《书》《礼》《乐》《易》《春秋》。汉世,人们常言的六艺,包含以上两种,属泛指。

    注'2':马扎,俗名撑板凳、杌扎。2600年前发源于齐国故都{手中没翔实可信家具考。此语出百度娘,未详真伪。}。

    ps:

    战争、政治,现在刘杲要搞文化啦…
………………………………

第121 六日谈:单摆运动

    第121六日谈:单摆运动

    刘杲用夸张手法,提出“万步弩弓”概念后,除了个别重视《小戴礼记》的儒生,略微失望外,众人皆是稍稍提起兴趣。'www。q i s u w a n g 。  c o m  超多好看小说'

    汉世,设坛开讲的,大都是讲解儒家经典。如今刘杲提出《格物》之学,自成体系,众人都想想知道,刘杲将要如何阐述格物之道。

    只见台上刘杲扬了扬手,刘杲帐下僮仆喜错,托着木盘走上台前。刘杲接过木盘,走下高台,至高台下那方高腿案牍前。

    掀开木盘,上面放置这些器物:t形坐架、细线、小重球、错金铁尺'1'、水漏'2'。后世在校学生,若是对汉世器物作用了解,怕是一眼就看出刘杲打算。没错,刘杲这是要在二千年前的汉世,做一个著名的物理实验――单摆运动!

    刘杲安装好单摆后,左手拨动小球:“似这种悬挂物,受力后,会左右摇晃。这种现象,大家都司空见惯。但是不知在座诸位,可曾发现一个问题?”

    “随着时间流逝,圆球摆动越来越弱,摆动的距离也渐渐缩短。但是,圆球,每一次摆动的时间却是相等。”

    “摆动幅度减弱,距离也缩短,但是每一次摆动需要时间却是相等。在座诸位,有人注意到此种情况么?”

    若想做单摆实验,前提当知道单摆摆动时,每次摆动时间相等。

    刘杲一席话,顿时吸引大部分人注意。毕竟单摆摆动时间相等,被伽利略发现以前,很多人都以为,摆动距离短了,时间也要变短。

    刚刚平静的台下众人,又开始议论起来。刘杲也不废话,立即寻找三十人,一一上前,操作单摆。经过半晌验证后,这些人不得不承认,刘杲所言,竟然是正确的。

    “真是怪异。这摆,难道做过手脚?”

    “其他不说,这九门侯观察倒是入微”

    三十人各怀心思,但都是对刘杲这《格物》之学更加好奇。

    当三十人齐声宣布,刘杲所言非虚后,全场嗡嗡大作。刘杲用日常中生活,不引人注目的小事,突然推翻他们十数年乃至数十年认知。这让他们惊讶的同时,又觉得这《格物》之学,似乎蛮有趣的。

    刘杲又总结道:“大家回家后,可做个简易实验,验证一下。”

    “当然,发现摆动时间相等,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在座诸位有没有想到,既然摆动时间如此相等,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利用这个特性,作出一个比水漏,更加精确的计时器?”

    “这就是我所谓的格物之学。从细小之处,发现不平常。从不平常处,穷尽其理,而后以其义理,发明出世间尚无有之物。”

    刘杲知道,如今在座的众人,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寥寥无几。他们虽然对单摆每次摆动时间相等,感到惊讶,甚至觉得不可思议。但也仅仅限于如此。

    譬如后世之人,看到精彩魔术表演,鼓掌欢呼;看到网上有人发贴,言一些众人平素忽略的事实,齐齐跟帖。但是欢呼过后,没有几人去费尽心思钻研魔术,并创造魔术;跟帖之后,没有几人会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忽略那些事实,并改变自己。

    这些都是常情。

    如今,刘杲所做的单摆阐述,就好比街上耍猴的杂耍。玩耍时,众人鼓掌叫好,玩耍过后,众人散去。

    高潮过后,一地鸡毛!

    刘杲要的可不是这种效果。

    所以,提起单摆,刘杲并不是简单叙述单摆的原理,以及让众人验证其正确性。而是拐弯抹角,提出诸如“精确计时器”,勾引住众人心思,借此留下印象。这和刘杲刚开始提出的“万步弩弓”是一样道理。

    刘杲又道:“姑且把这种摆动称之为单摆。不过,我对单摆的观察不止于此。”

    “经我多次验证,探索。我发现单摆摆动时间,与摆动幅度、摆球重量皆无关。单摆运动时间,与这条细线紧密相关。并且,时间乘积与这条细线长度成一定比例,且这个比例是一个常数。”

    这是刘杲在阐述单摆运动公式t=2π{t=2π√(l/g)}。

    刘杲阐述完后,依旧是选几个人上来做实验。

    刘杲没有列出具体公式,更没有去阐述那难以描绘万有引力。。这是因为刘杲知道,即便自己讲的再细,也没有几个人会因此对自然科学感兴趣,而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人,为了能得到翔实内容,才会更加细心的研究。

    虽然自然科学重要,但是刘杲也没有偏执的,不顾一切准备在汉帝国,开展自然科学普及建设,全民进行数理化教育。

    讲完单摆后,刘杲又简单阐述一下比重问题。即后世;同种物质,在同等条件下,其密度一定;相同质量,其体积一定。

    和讲单摆一样,刘杲没有去偏重讲解密度公式,而是言:“金、铜,有人混起为一。格出比重等一,就可知这金,成色有几分。”

    不知不觉,时间已到午时中(12点)。

    刘杲在结束讲课前,又提出三个问题,吸引众人目光。

    第一,亦是伽利略作出的著名实验,两个不同质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抛下,谁先落地?

    第二,十岁童稚,能否单手将铁钉,一掌拍入木板内?

    第三,日出通红,日中橙黄至白,日落橙红,雨后彩虹七彩。那太阳光,有颜色么?

    这些问题,放在后世,大都是初中学生所习物理课内容,但刘杲随手牵来,便让这些两千年前的众人,思考数日半月,也难得出结论。

    这就是刘杲长处所在。

    以我之长,击彼之短,无不胜也!

    最后,刘杲作出最后总结:“天下万物,无一不可格,无一不可穷其理。然世间,灵种繁多,事物不可万计,其义理,或可一目而知,或数十年皓首而不可得。”

    “《格物》之法,亦有无数种,然最重要者,当为数术。”

    “明日,我在此处,讲习《数术》”

    课散之后,众人自讲坛返回邯郸。

    一路上,众人议论纷纷,或言刘杲乃是讲习杂术,或言刘杲乃有大智慧。

    “九门侯言,单摆可制作计时器。我一直苦思,却想不通,这左摇右晃的,怎么制作计时器?不懂,不懂!”

    “岂止。九门侯最后提出三问,更是离奇。一石'3'铁球和一斤'3'铁球,谁先落地?按照常理,这自然是一石铁球先落地。不过九门侯既然如此说,难道是一斤小球先落地?”

    “还有,九门侯又言,十岁童稚,能否一掌将铁钉击入木板?怪哉怪哉!我一掌击下去,还要被铁钉划破手皮,这十岁童稚能成功?真不知这是妖言,还是另有说辞?”

    “九门侯今日三问,可比昔日屈平做《天问》之辞呐!”屈平,即屈原。

    “不过,正如九门侯所言,凡《格物》之义理,当非偶然而信,而在于众人只要知其理,便皆能验证。九门侯这三问,若是能问能答,并且合乎事实,当比屈平做《天问》,更加风流。”

    又有人感叹道:“九门侯所言计时器,若是能做出,那可真是夺天地之才。可惜南阳张子平早死五十年,不然当与九门侯拊掌而谈。”张子平,即张衡也,南阳郡人。

    “这位仁兄所言大善。听九门侯今日一课,几乎再现当年张子平之风采。”

    除个别纯儒学者,对刘杲所讲大为失望外,其他众人都是相互约定,明日再来听刘杲讲解《数术》。

    注'1':河北省,汉墓曾出土过错金云纹铁尺。两面有错金云纹,为汉孝武皇帝初年时物品。有兴趣的同学,可去找百度娘,搜索之。此处用“错金铁尺”,只是觉得此尺,比较好用些。

    注'2':汉世,一种计时工具。

    注'3':斤、石。汉世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一斤,约250克;一石,约30千克。
………………………………

第122 六日谈:点石成金刘伯兴

    第122六日谈:点石成金刘伯兴

    盛庸躺在床上,望着挂在梁上,左右摇摆的小球,啧啧赞叹:“这小球晃啊晃的,竟然能让人昏昏焉入睡。(www。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_书_网 _)真是奇异,不知这现象,九门侯可曾注意到。”

    “庸儿,快点起来洗涮。再不起来,就要耽搁你老师今日的讲课了!”房外,盛庸母亲叨扰的声音响起。

    “起来啦。”盛庸翻身而起。

    行至门外,盛庸说道:“母亲,你今天,再向老师替我请个假吧!”

    盛庸母亲眉毛一抖,顺手拎一根木棍:“告诉你多少次次,‘行百里者半九十’。昨天有你那群狐朋狗友帮衬,我碍于情面,才允你一天假。才玩耍一天,这心儿就松了?”

    “还有半个时辰,你老师就要开讲。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