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血色辛亥-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协统,入川虽好,但不知道都督是什么个意思,给不给咱们开拔费?”田云凯迟疑道。

    梅馨扬了扬眉头:“都督答应拨给咱们一万五千两白银,够咱们支用一段时间,等进入四川,还需要担心钱的问题么?此外,都督还允诺,咱们这一协,尽快补充完整,装备齐全,从速入川。

    吴家铨突然小声插话道:“协统,都督如此热心,未必是好意啊!”

    “怎么说?”此处之人都是梅馨心腹亲信,倒不虞走漏消息,因此听得此话,梅馨依然十分平静。

    “湖南新军,听说大部分都已经被都督编入第二镇,只有咱们一营,与都督毫无干系。属下看都督此人做派,对军权是极为看重的,咱们营不在他掌握之中,他怎么会眼睁睁看着咱们坐大?所以,属下冒死揣测,都督让咱们入川,未必没有让咱们为他火中取栗的算计!”吴家铨外表粗豪,内里则颇有城府。

    “吴大哥此言差矣!都督要对付咱们,还用得着如此么?咱们入川之后,都督又不能遥制,咱们就如蛟龙入海,还有谁能制得住我们?”田云凯反驳道,他与梅馨同为留日士官生出身,年纪比梅馨小了几岁,原在梅馨手下任队官之职,精明乖巧,很为梅馨倚重。

    “庆午(田云凯字)说得有理,咱们入川之后,就不须看人眼色了,还有什么好担心的。不过,卓然(吴家铨字)所说也是为弟兄们着想,扩编的时候,大家都打起精神来,这一协兵力,咱们必须牢牢掌握在手中,以后就是咱们发家的本钱。”梅馨点头说道。

    大家都轰然应诺。

    梅馨又继续说道:“咱们营扩编成一协后,弟兄们都一律官升一级,庆午和卓然分任标统,诸位可有异议?”

    大家自是纷纷赞同。

    梅馨又分别指定了几个管带和队官的人选,最后说道:“这个名单还要报军务部黄将军处批准,不过,我想都督和黄部长都不会在这个时候干涉我们的,弟兄们都下去做好准备,随时听候入川!”

    ……………………………………………………………………

    此时,湖南都督府,火烧火燎般赶来长沙的云澜,正在向总长诉苦。原来,云澜在湘阴县主事的这段日子,真真是如坐针毡。

    有着许良平的辅佐,湘阴事务都被云澜打理得井井有条。省城长沙光复的消息传来之后,湘阴县城居民奔走相告,都知道了如今的湖南都督,就是前些日子从这里经过的那个年轻人,也知道了如今的“县太爷”就是新任都督的心腹,将来肯定要大用的。

    于是,原本不过中等之家的云澜家里,这几日,都快被上门提亲的湘阴富户踏破了门槛。云澜父母乐呵呵的,整天都笑不拢嘴,眼瞅着自家儿子出去了没几年,就有了这么大出息,这不,湘阴县一等一的好姑娘家,也等着自家孩子挑选,于是,一有机会,云澜父母就在云澜面前唠叨,该娶门媳妇了。

    云澜暗暗叫苦,却还不能不陪着笑脸:“总长把湘阴县交给我打理,我可不能在这个时候分心。”

    “胡说,你们总长还会不准你娶媳妇?”云澜父亲立刻瞪眼怒道。

    云澜不敢和父母顶嘴,又无计推脱,正好此时王麟派人来召,云澜立即如得大赦般,和许良平交接了湘阴事务,立马朝长沙赶去。

    “有没有看上谁家姑娘?我帮你主婚。”王麟听得大笑,打趣道。

    “总长,满清未灭,何以家为?再说,我怎么敢抢在您老面前成家呢?”云澜嬉皮笑脸的回了一招。

    王麟呵呵一笑,摆了摆手,便即肃容道道:“说正经事,云澜,我马上就回武昌去了,我想让你留在湖南,留在黄忠浩将军身边,你可愿意?”

    云澜满脸不情愿:“一定要如此么?”

    “云澜,湖南如今虽然诸事已定,但我离开之后难保不出意外,有你在这边代我看着,我也能够放心。你暂且在黄忠浩将军身边做个副官,此人文武双全,你好生学着点。另外,我还有一件大事交给你去做,数日之内就见分晓,你可不能掉以轻心!”

    说着,王麟又抽出一本自己编写好没多久的《治兵语录》,递给云澜:“这是我的一些心得,你拿去好好观摩。”

    接着,王麟又细细嘱咐了云澜一番话,且不细表。

    王麟在湖南这边,诸事安排已定,此刻,湖北那边,还有满清朝廷,又是如何的一个情况呢,且看下卷分解。

    …………………………………………………………………………

    第二卷完。

    …………………………………………………………………………

    ps:感谢书友“环境客人”的打赏。

    这两天不在状态,没码出多少字,汗~见谅。又,前一章猪脚担心历史没有改变(怕历史重蹈覆辙)的描写,被某些童鞋看成了猪脚害怕历史改变,千军狂汗~认真翻看之后,没发现有措辞失当的问题啊~无语了~呵呵!

    另,推荐一本书“老猫说故事”童鞋的《虎啸》:清末民国,政局动荡,枭雄纷起,各欲称霸。武卫左军马夫李老四之子小堂子,受人诬陷,眼看性命不保,遭遇雷击,融合未来灵魂,洗刷污名并得到毅军总统宋庆青睐,进入武卫左军学兵营,自此开始了他的峥嵘岁月。

    ''

    
………………………………

第65章 宣统不过三年半

    

    第65章宣统不过三年半(呼唤收藏、推荐~~千军拜谢!)

    “不用掐,不用算,

    宣统不过三年半。

    今年猪吃羊,

    种田不纳粮。”

    北京城内,大清朝的皇城脚下,这样一首民谣自1911年初以来,就不胫而走,逐渐传得几乎人尽皆知。

    端启八月下旬自欧洲留学归来,在北京城内还没呆上几天,也听说了这一首民谣。

    端启是满洲正白旗人,托忒克氏,字玉良,端方族弟,年近三十,八年之前出国留学,如今学成归来。他是端氏家族后起之秀,与其堂兄端方、端锦,并称“端氏三杰”。

    “刘伯,这‘猪吃羊’,怎么解释?”端启西装革履,脑后无辫,一头长发梳理得一丝不乱,油光可鉴。此时,在京城的一处茶馆里,他嘴里轻轻的念着这首民谣,发现这一句难以索解,忍不住向身旁一穿着长袍马褂的老年人问道,此人为汉军旗人,早年落难,为端启祖父所救,因而在端家一直以仆人自居。

    “少爷,这是大逆不道之言,您怎可当众说出来?”“刘伯”赶紧摆手,示意噤声,他心下暗叹,都说少爷在国外学得好大的本事,可是这一副洋留学生的做派,在满清权贵之间,怕是不待见啊。

    “如今此谣,据说早就成了街谈巷议之言,有什么说不得的?况且朝廷这几年,处处措置失宜,极不得人心,此谣也算是一种变相的谏言,朝廷还能学那厉王止谤,使人道路以目不成?”端启不以为然,继续说道。

    “刘伯”无奈,只好解释道:“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猪’代指亥年,也就是今年,宣统皇帝戊申年登基,至今辛亥年正好三年。(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好看的小说)这段话的意思实在大逆不道,老仆不敢妄言。”

    端启本是聪颖之人,话点到此,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因而也不再追问,突然语锋一转,轻叹道:“堂兄端方和端锦,此去四川,生死难料啊!”

    “刘伯”小声接话道:“端宫保吉人自有天相,锦少爷也是有福缘之人,定能转祸为福。听说赵督在四川已经掌握不了局面,朝廷不日就要下旨,让端宫保署理四川总督。”

    端启摇了摇头,悲声道:“那岂不更是催命符?如今四川形势,哪里还是可以挽回的,两位兄长糊涂,怎么就揽下了这个烂活儿?可叹我没有早回来几个月,否则怎么都要劝阻两位兄长。”
     ……奇@ 书#网¥q i & &s u& # w a n g &。 c o m……

    “刘伯”解释道:“端宫保也是无法。盛宣怀那奸贼弄出个‘铁路国有’政策,想把铁路权从川民手中夺来,转手卖给洋人,他好从中渔利,却不想激起了燎原的川路风潮。盛宣怀这奸贼见势不妙,立刻藉口有病,高卧家中,却把端宫保推出来顶缸。”

    “怎么回事?我堂兄给我来信中不是说他反对‘铁路国有’政策么,他之前在江苏巡抚和两江总督任上,也一直都是支持商办铁路,反对把铁路权卖给洋人,难道他后来改变了主张?”端启有些疑惑道。

    “哪里!”刘伯一脸激愤:“端宫保一力主张立宪,恶了摄政王,被免了直隶总督的职位,一直罢职在家。这次川路风潮起来,盛宣怀那奸贼对摄政王说,如今朝廷省级大吏中,只有端宫保曾与张南皮(张之洞)一起办理过废约赎路之事,有经验,可任命为督办铁路大臣,前往四川办理路事。”

    “堂兄怎么不找藉口推拒?”端启问道。

    “怎么没有?朝廷一再下旨,实在无法,端宫保又上奏朝廷,希望朝廷收回‘铁路国有’成命,可叹摄政王为盛宣怀那奸贼蛊惑,不但否决了这一建议,还严旨催促端宫保上路。端宫保还能一再抗旨不遵么,只好领旨西行。锦少爷曾留学各国,所学就是铁路专业,曾著《日本铁道纪要》,他更是反对‘铁路国有’政策。这次端宫保不得已领旨而去,锦少爷随行,想从旁补益一二。”刘伯轻声说道。

    端启默算日子,问道:“两位兄长动身有四个多月了吧,这期间发生了哪些事情?”

    刘伯答道:“端宫保一行六月初九抵达武昌,在武昌停了许多日子,一再上奏让朝廷收回成命,迁就民意,朝廷在盛宣怀那奸贼蛊惑之下,只是不允。七月十五日,川人在成都向赵督请命,赵督失策,竟然下令卫兵开枪,造成血案,可怜一代‘护藏英雄’,一朝成为‘赵屠户’。朝廷见事情愈发不可收拾,一面下旨严饬赵督镇压不力,一面下旨催端宫保即刻入川查办。端宫保无法,只好携湖北新军一部,走水路前往四川。”

    “刘伯可知道,如今,两位兄长到了哪里?”端启继续问道。

    “前些日子,端宫保发回电报,说是到了夔州,现在不知道到了哪里,电报已经中断,但应该还没有到达成都吧,据说成都早已乱成了一锅粥。”刘伯轻叹道。

    端启闻言默然,“端氏三杰”,如今真正做出了一番事业的,非老大端方莫属。端启虽然在欧洲名大学,凭着真才实学拿下了一个工科博士的学位,但回到国内竟然有无所施其技的感叹。

    端启对其堂兄端方十分佩服,端方虽是“根正苗红”的满人,却与多数颟顸满人不同,所作所为十分开明。百日维新时,他曾积极参与,后来差点牵连获罪,因与荣禄、李莲英关系不错,侥幸逃过一劫。

    庚子事变后,朝廷“痛定思痛”,“不得不”推行“新政”,时为朝廷大员的端方,几乎在每一个重要的改革中,都留下了自己浓厚的身影,乃是满人中罕有的可与张之洞、袁世凯等汉人大臣并称的人物。

    端启就听说过有人这样评价朝中大员:“岑春煊不学无术,张之洞有学无术,袁世凯不学有术,端方有学有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