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血色辛亥-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召集大家就是商量这三件事。”见到大家聚齐,王麟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地确定了会议主题。
“先说整编军队一事,如今掌握在我们手中的军力,不下七千之数,加上收拢的散兵,约当9000余人,可以先编成一镇,先把架子架起来,日后再补充人员,大家看如何?”王麟首先定下基调,毕竟,王麟要是把军权牢牢掌握了,就是日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革命党元老来投,王麟也不至于被边缘化,成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卒子。
“属下赞同,9000人约略可以组建两个协,以革命军士兵为主干,归顺清军和收拢的散兵打散编入各队。”蔡济民首先插言。(注)
其余人纷纷赞同。
“那就这样定了。现在先确定基本的军官人选。统制一职位高权重,系乎今后革命大业成败,大家看谁人合适?”饶是王麟脸皮已经锻炼出来了,此刻也是暗暗有些羞燥。
“那还用说,统制一职非总指挥莫属。”骁将马荣首先嚷道。
“总指挥在全军威信已立,是统制一职的最佳人选。”蔡济民附和道。
“炮队同志支持总指挥出任统制一职。”徐万年代表炮营表态。
余者纷纷出言附和,王麟也没想到,一夜之间自己就在军中树立了这么高的威信。
吴兆麟站在旁边尚未开口,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他。原来吴兆麟自觉尚未十分融入革命团体,因此有些顾忌,发言就特意落于人后。
见大家看着自己,吴兆麟缓缓开言道:“总指挥自然是统制一职的最佳人选,也不必再推举了。”
王麟赶紧摇了摇手,推让道:“我年轻识浅,难肩此重任,还请大家另择贤明!”说着这话的同时王麟暗暗叹息了一声,这就是“权术”啊,要是我此刻直接允了,虽然诸将表面不说什么,事后却未必心服,我只有一让再让,造出被迫接受统制一职的样子,诸将才会真正归心。
“娘的,在这个圈子混,只有遵守这个圈子的规则啊,什么领袖风范,其实就是做戏,但又不得不做啊!”王麟想起了后世某个叫李敖的,骂蒋氏父子“慢动作纪录片”的愤世之言,忍不住暗叹道。
不过该有的戏份总归是不能少的,无论大家如何劝说,王麟都是坚辞。
“总指挥,你不能再推让了,别人谁做这个统制,我都不服!”程正瀛大声叫道。
“总指挥,你出任统制,乃是众望所归,再一味坚辞就没的冷了同志们的心!(小小恶搞一下《水浒传》,小时候看到这样的情节总忍不住喷饭,想不到我也有写这样情节的一天。一笑。)于革命大业十分不利。”蔡济民都劝过好几次了,忍不住暗道:“总指挥其他都好,就是太过年轻,他自己也是顾忌这一点才瞻前顾后吧?”
做戏做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要是再推辞,那就做过了。
于是,王麟做出勉为其难的样子,郑而重之地接受了革命新军陆军第一镇统制之职。
“幼襄(蔡济民)兄,第一协协统,就由你担任;吴大哥,这第二协协统,就请你出任,如何?”既然接任统制,就应该立马展现英明果断的作风,才能不使诸将离心,因此,王麟当下就指派了两个协统的人选。
不等他们说话,王麟又继续发布一系列命令:
“这第一协第一标标统就由马荣担任,第二标标统由李鹏升担任,第三标标统由吴醒汉担任!”
“第二协第四标标统由熊秉坤担任,第五标标统由金兆龙担任,第六标标统由徐少斌担任!”
“炮队整编成二标,革命军炮队第一标,就请寿亭(徐万年)兄出任标统;炮队第二标,由蔡汉卿担任标统!”
“另设参谋部,参谋长就请炳三(邓玉麟)兄担任!”
“另设卫兵一营,管带由程正瀛担任!”
“……”又一一宣布了各营管带的人选,孟发臣、方兴、李翊东、张鹏程等人,尽为一营管带,甚至刚归顺的蔡泽、张国彪和张正基三人,也赫然在管带人选之列。
“大家可有异议?”
见王麟明显是主意已定,不容更改的做派,诸将暗暗诧异之余,尽皆轰然应诺。
你道为何诧异?
王麟此前不过是一个普通队官,如今竟有营中诸将,尽为其夹带中人物的风范,让众人纳闷之余,只好归之天纵英明。
“穿越”以来,王麟至此才真正安心,有信心与这个时代的那些枭雄豪杰掰掰腕子。主帅,主帅,若不能决定手下人事任命权,那还是一军之主么?如今这一系列命令下去,这革命军陆军第一镇,就可以说已牢牢掌握在了王麟手中,谁也夺不走。
况且王麟对于眼前这些人的才能,以及该如何任用,自是如掌中观纹一般,倒不虞犯下“诸葛亮事后挥泪斩马谡”那样的错误,是以他才敢一口气确定所有的军官人选。
ps:注:军制改革是后面章节,此处当然沿用清军军制,革命军尚无余暇改制也。以一班(棚)15人计,一排约50人,1连(队)约150人,1营约500人,1标约1500人,1协约4500人。注意不是确数,发此数据给读者参照也~
昨天章节,破碎灵空童鞋指出一个“错误”,虽然我自认行文无错,但确实容易让人产生歧义,已修正,谢谢破碎灵空童鞋。
欢迎大家指漏,可以到评论区去发,也可以到群上去发。
再就是拉拉票,收藏,推荐啥的,投给俺啊!~~
刚码完,就发了上来,赶紧吃晚饭去先~
''
………………………………
第12章 军议:都督合是“黎菩萨”?(二)
接下来自然是确定军政府的组成,重中之重则是推举出这个政府的首脑。(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好看的小说)
“湖北革命军军政府,对外应该怎样称呼?”名不正则言不顺,军政府成立,对外必然得有一个堂而皇之的名目。王麟心中已有腹稿,但还是十分诚恳地询问大家,让大伙畅所欲言。王麟已经把持了军权,若事事独断专行,那未免太不知进退。
众人七嘴八舌争论了一会,取了几个名字,都没有得到一致认可。
“我提议就叫做中华民**政府鄂军都督府!”蔡济民缓缓道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附议!”
“我附议!”
“我也附议!”
“……”
果不其然,最后大家一致认可的这个名字,就是王麟心目中的名字,因为这个名字,本来就是原来那个时空湖北军政府的正式名称。
看到大家纷纷把目光投向自己,还没有表态的王麟微微一笑:“我也附议!”
军政府的正式名称确定了,大家又议定暂以原咨议局为鄂军都督府所在地。接下来就应该是推举出军政府的首脑,也就是鄂军都督府的都督人选。
这一下,大家的意见却怎么也无法一致了。
在原本的那个时空,革命军并没有一个王麟这样众军归心的人选,虽有许多将士拥戴吴兆麟为“大都督”,吴自知威望不足,只得死命推却。
后来实在无法从武昌的革命党人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大家只好逼迫原清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来担任这个中华民**政府鄂军都督府的“大都督”。
“大都督就由我们统制兼任,还需要推举吗?”刚出炉不久的第一标标统马荣,首先提出了自己拥戴的人选。
“我附议!”炮二标标统蔡汉卿大声赞同。
“我也附议!”第四标标统熊秉坤、第五标标统金兆龙和第六标统徐少斌几乎同时开口道。
“大都督一职非我们统制莫属!”卫兵营管带程正瀛嚷道。
绝大部分军官纷纷赞同。
他们在不久之前还只是一个普通的新军士兵,如今却尽是由王麟任命的辖制一部的军官,这些年青的军官可没有什么政治经验,去考虑所谓长远的影响,他们只知道,在革命党原领导人纷纷逃匿的情况下,是王麟指挥他们夺取了武昌,他们也坚信,在王麟的带领之下,他们还能夺取更大的胜利。无疑的,前一天晚上,王麟的“表演”是大大成功,紧紧地抓住了这些年青的革命党人的心。
都督人选,王麟昨晚思考了很久,早就主意已定,却迟迟并不表态。他凭着历史的“后见之明”,自是能做出比这个时代任何英雄豪杰都“英明”的决定,可是当他也成为了影响历史的一个因素,而且将来分量越来越重的时候,他的那些“后见之明”就未必还有用处。
所以,眼前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他的这些手下快速的成长,将来都能分任方面,而不是事事都需要王麟亲力亲为。只有如此,王麟的路才能越走越长,也才能真正改变原本那个时空武昌革命后,许多有志之士哀叹的“招牌换了,底子里却还是老货色的”悲剧性局面。
在王麟的心目中,眼前的蔡济民和吴兆麟,都是将来可以分镇方面,为自己代劳的人物,但是目前毕竟都还历练不足,怎么能不抓住机会好好培养一番呢?
两人果然没有让王麟失望。
看到王麟矜持,久久不表态,他们虽然不知道王麟是怎么打算的,却没有像其他军官一样劝进,而是静静地站于一旁,苦苦思索。
所有军官,就剩下蔡济民和吴兆麟,没有表态拥戴王麟为“大都督”,王麟又没有表示接受都督一职,于是,众军官都把目光投向蔡、吴二人,期待他们二人赶紧劝进。
蔡济民此时似乎也考虑得差不多了,于是徐徐开口道:“举义之前,革命同志曾经预推仲文(刘公字)大哥为事成之后的大都督,仲文大哥始终不允,这不是谦辞,而是他自知威望不足。伯夔(蒋翊武字)大哥以为,起义之后最好拥戴黎元洪为都督。他说,若没有一个全国较为知名的人物,以相号召,其他各省或许会误会武昌不过是乱兵哗变或者土匪搞事,如此则不足以号召各地群起响应,武昌必然孤掌难鸣,则前途堪忧!”
说到这里,蔡济民停下来,环顾了一下周围,见不少同志都露出了思索的表情,蔡汉卿、马荣、程正瀛等人却有些不满的看着他,他也不着急,等了一会才说出自己的主张:
“我以为,统制目前毕竟也是威望不足,不是都督的最合适人选。目前武昌的革命党人,并无一个可以耸动全国听闻的人物。还是伯夔大哥的意见正确,我们在名义上拥护黎元洪为都督,才能让我们在道义上站住脚,以收全国群起响应之效!”
众人还没来得及有所反应,吴兆麟也开口赞同道:“幼襄(蔡济民)不愧为老成谋事之人,鄂军都督一职,确由在全国稍有声望的人来担任,才比较合适。湖北目前最有声望,而又可能为我革命军所用的人物,文有汤化龙,武有黎元洪,我个人认为,黎元洪比较合适。”
“不行,黎元洪又不是革命党,怎么可以让他来领导我们革命?”骁将马荣首先不干了。
“就是,除了我们统制,谁做这个都督我都不答应!”程正瀛嚷道。
“我们炮队弟兄只认统制的命令!”蔡汉卿也高声续道。
“我倒是觉得幼襄说得不无道理。”徐万年突然插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