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三国之黄巾少帅-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结果虚度一生这本身就是一种浪费。
  他出去做点什么,哪怕钻研点什么,或者经营点什么,那么都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考试时间四个时辰,中途需要如厕的,就举手示意,不要打扰其他人的答卷。”荀绲缓缓说道。第一次科考比较简陋,大家面前各一张矮几,间隔一米左右。
  真要看,其实可以看到前面或者左右两侧考生的答案,只要视力不错的话。
  “严谨交头接耳,夹带小抄之类的也不行。你们能来到这里,也意味着进行初步的搜查,只是还是要说一句,考试成绩各凭本事,千万不要让我们失望!”
  “是!”一众考生纷纷回应。
  其实别看这一届的考生有两百人,大家走的路线各不同,打算出仕为官的,也就五十人上下。
  现在书院开始的三个月,都不会分班。
  三个月后根据选择的不同,分配到不同的班级。启蒙肯定不能少,不过侧重会改变。
  只是荀绲和郑玄其实多少有些无语,这书院的学生,不少原本都是文盲。
  结果一年后,让学生参加考试,并且决定未来的路线,这就有些强人所难了。
  在他看来,应该是六七岁开始启蒙,然后在十几岁进行深造。最后花个三年时间,把知识都累积完毕,再考虑未来的路线。
  张钰当然知道,问题他哪有那么多的时间等他们慢慢成才?
  先凑着着用,反正年纪还小,可以一边做,一边学习。
  只是这个过程有些野蛮,有些丛林法则,优胜劣汰的意味。
  “开始!”郑玄和荀绲宣布开始,后者则先一步离开。
  四个时辰八个小时,两人年纪不算大,但也承受不住八小时看着这群学生。
  轮换是必然的,每人一个时辰,两个时辰之后,自然有其他人来接班。
  学生这个时候才能翻开密封的试卷,查看题目。
  他们不少人都刚刚启蒙,很多字可能都还认不得,更别说引经据典。
  张钰也就是用这个借口,要求题目和答案用白话文来写。
  这个理由,就算是郑玄和荀绲,都没办法反驳什么。
  真用文言文来回答,怕是连阅题这些学生都做不到。
  主要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以后的科考,是不是都要用白话文的题目和答案来回答?
  如果是这样,那么传统的那些经义,书籍什么的,是否还有用?
  估计就算有,在考试内容里,也肯定会大幅度删减,又或者转换成白话文的形式……
  不不,仔细想想,好像这样才是必然。
  当时想到这一点的两人,才想起来,藏书室里面,就有白话文的各种经文,都属于把现有的经书白话文化后的作品,而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作者,那就是张钰!
  实际上,交给他们编撰的启蒙教材里面,就大量引用这类书籍的内容。
  没办法,面对一群甚至可能从零开始的学生,这样的确会降低教学难度。
  甚至只要有固定教材,学会那么传授这些知识,‘老师’这职业都能‘量产’出来。
  所以说,张钰的可怕,不在攻城略地,不在扩大地盘。
  真正可怕的是,他暴力破坏了现有的制度和规则,并且要求大家都接受他的制度和规则。
  若改朝换代,只是换个伺候的对象。
  那么张钰这种,就是要在根本上,把旧势力里面所有豪强,都给打落凡尘,重新筛选。
  就危害程度来说,比最野蛮的反贼,还要可怕!
  学生们很认真的读题,这份试卷就二十道题目,十五道属于基础文学题目,看看你的文化程度。
  有三道阅读理解,给你一段话,让你回答这是什么意思。最后有一道大题,不要求字数,什么五百字八百字一千二百字,就这些学生的识字率和书写速度也没意义。
  只能说写得多肯定能更详细,更短也不能说错,只是这一题占据分数不少,随便乱回答的话,那么可能会亏掉太多的分数,导致不合格。
  学渣和学霸的区别,在答题的时候就能看出来。
  学渣搔首挠腮,看着某一道题迟迟无法下笔,唯独忘记看看下一道题自己会不会。不,这个程度已经不是渣不渣的问题,而是重度的强迫症发作了。
  学霸已经开始答题,甚至他们并不着急回答,而是先打个草稿,然后再填入试卷中。
  杜袭和郭嘉也在里面,作为科考制度的制定者,两人却不得不面对科考,也是讽刺。
  好在这点难度的考试,两人好歹还能应对。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黄天如何确立?”读到最后,郭嘉和杜袭不得不停下手中的笔,这是个作文题,不过在这之前要阅读理解。
  问题这到底真正可怕的地方,就不在阅读理解,而是当你回答它,你就相当于站在太平教这边,以一个反贼的思路去思考如何改朝换代的事情。
  这是逼所有考生站位,你可以不写,那么你就不合格。
  如果你写了,那么这份考卷,就相当于你投贼的‘投名状’。
  “果然是一点亏都不吃……”杜袭摇了摇头,然后开始在草稿纸上书写。
  在他看来,杜家有自己弟弟撑着,自己这边投贼不投贼无所谓。
  或者说,本身拜入张钰麾下,他们三个本来就没有选择的余地。


第222章 科考成绩
  “果然,全部都写了最后一题……”收卷的时候,郑玄亲自过目了所有人的试卷。
  虽然有些语焉不详,肯定要大扣分,但每个人都有下笔。
  主要是没有人,主动出面为大汉说话,也是,一般这种情况不写都已经有问题。
  “泰山书院的学生,再傻也知道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不过话说回来,这糊名制有些意思,那么多试卷,几乎看不出是谁是谁的。”郑玄看着试卷。
  严格来说他们已经有些犯规,毕竟按照规定,接下来这些人的试卷,还要进行誉写。
  抄写完毕之后,他们才有资格评卷。到那个时候,就真不知道谁是谁的。
  “科考既然作为取士制度,那么自然会有人不打算走正道。舞弊无法杜绝,只能最大限度的预防。就算考出来,到地方估计考核制度也需要完善……”荀绲想了想。
  然后摇了摇头,自己只是‘客席’,为什么要帮张钰操心这个问题?
  “那也轮不到我们操心。”郑玄随口回了句,他们这些在这里教书的,都是受生命所累的老人。搞不出什么新花样,又舍不得累积起来的名声,所以拒绝加入张钰麾下。
  于是被发配到书院之中教书,教书育人总不会有错吧?
  当然郑玄的情况特殊些,他被张钰调养得很好,身体很健康,说是四十岁的青年都有人信。
  同样,他也很好奇,张钰能把华夏带到什么方向。
  明面上没有投效,实际上在教书和经营书院上,却是尽心尽力了,这本身也是他擅长的领域。
  只是荀绲不太一样,总要照顾一下他的想法。
  “也是……”荀绲点了点头,把试卷放了回去。没有誉写,那就不能随便乱看。
  两人只是稍微用了点特权,看看最后一题大家是怎么回复的,看完了,那就可以了。
  这件事情当然是汇报给张钰,免得泄露出去,张钰把责任算在他们头上。
  就算没有这个因素,他们也会上报,在书院里工作的,不仅是不愿归顺的豪族子弟,也有书院本身的毕业生,每年都会有那么几个,选择留在书院工作。
  身为‘学生’,想张钰这个‘老师’汇报是很有必要的。
  实际上哪怕是现在,书院的祭酒,或者说院长,依然是由张钰亲自担任。或许过两年,科考成熟之后,把书院拆分成泰山书院,和泰山军学院,再把院长的位置让给郑玄或荀绲。
  反正科考最后一论,决定名次的考试,都要由他亲自考校,最终目的一致就好。
  “知道了……”张钰对那两人的节操,还是稍微有些放心的。
  还有一点,就是荀绲其实不能参与阅卷,毕竟荀采在这一届的考生里面,他要避嫌。
  郑玄负责总揽科考的事务,本身不直接参与评卷。
  只要他们不刻意要求,评卷人关注某张卷子,只要没有类似这样的行为,那张钰就无所谓。
  那么问题来了,谁负责评卷呢?!
  “我不太明白……”董昭看着眼前这一堆试卷,虽然不算多,不过这是工作意外的额外加班,“为什么会安排我们来评卷?”
  “教主麾下,扣除书院两位副院长之外,他麾下还有谁有资格阅卷?”戏志才回道。加班的又不是只有他一个,自己也在加班来着。
  这次负责阅卷的有四人,分别是张贲、戏志才、董昭和孙乾。
  四人同时阅卷,然后给出分数,最终成绩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取中间两人的平均分。
  武考部分也不变,毕竟武考扣除第一天的对策外,其他三天都是现场评审。
  根据其表现出来的数据来决定分数,该多高就多高,这个没什么好作弊的。
  “也是……”董昭不抱怨了,张钰麾下优秀的人才的确没几个。
  或者说有,而且不少,把荀彧和荀攸等人提拔起来,很快就能把郡班底给构筑起来。
  偏偏这些颍川学子,不少都是从底层开始做起,有些人甚至当乡长。
  在董昭看来,多少有些大材小用的意思,哪怕他知道张钰的用意。
  考试花了三天,不过第一天的考卷当天就糊名,由另外一批人誉写,并且送到戏志才等人面前。
  从科考开始后的第五天,批卷已经完成,说到底还是参考的人不多才这样。
  武考的成绩更快,第三天刚刚考完,第四天成绩就出来了。
  名单贴了出来,按照张钰的吩咐,过合格线的,才把分数张贴出来。
  没有合格的,那么就不要把名字写上去了,也不好看。
  这也意味着,两个榜单贴出去,基本就一张纸就足够,毕竟合格的也就十几二十个。
  “才那么少啊……”看着榜单,郑玄略微叹了口气。
  知道教学的有难度,大部分人都是刚刚开始启蒙。
  但只要课后好好学习,那么进度方面还有可能跟上。
  再加上是白活出题,白话答题,又不已学识渊博定分数,这样都不及格……
  几十个人考试,最后只有十几二十个合格。
  不过就一郡之地而言,有那么多人能够出仕为官,本身也很难得。按照以前的察举制,满二十万人的郡一年一个孝廉,满四十万两个名额,不满二十万两年一个名额。
  有不少州郡本来人口少,再加上黄巾之乱爆发,不少郡已经是不满二十万,这举孝廉的人数自然下降许多。朝廷甚至不得不,利用征辟的方法,直接征辟一批郎官。
  话说回来,刘宏也是真的恨透太学生,宁可新血不足,也不恢复射策制度。
  不管如何,正常情况泰山原本最多每年推举一人,现在可好,一年就有十几二十个名额,放到全国各州各郡,这数量就厉害了。
  郑玄觉得,考试的难度还要进一步提升,现在这样的确没什么水平可言。
  只能说凑合着用,然后到地方野蛮生长。
  没有足够的书本,他们只能依靠实务来获得经验,这很考验自觉性。
  问题是人最不值得相信的,就是自觉这玩意,最难的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