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三国之黄巾少帅-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甚至于,可以用在周仓和廖化等人的身上,提升他们的实力。
  按照100点武力值是巅峰计算,大概能提升5点武力值吧?
  “只是,为什么没有导引法……”张钰翻了翻,藏书里面并未看到导引法的记载。也有可能是那王诚,根本没教那个邪教教主导引法。
  “哟,这里居然有《黄帝九鼎神丹经诀》!”翻了翻,张钰在里面找到最有价值的一本道经,可惜按照这个竹简的储备量,怕是不全……
  里面有炼丹之法,不过张钰一翻,只觉得差点把元素周期表都给看完,直呼‘好家伙’。
  丹方几乎完全不需要看,看多了魔障。
  反而是炼丹的技巧有参考价值,凭着他满级炼丹技能,居然都有收获颇丰的感觉。
  看了一会,再看个人面板,赫然发现原本的‘炼丹术’,进化为‘炼丹术2。0’。
  前面说过,技能是技能,没学过没做过的东西当然不可能凭空出现。
  于是有‘改良’,学不来,就自己根据现有的知识进行改良。
  同时每次学习新的东西,有些技能的进化就能获得解锁。
  就是这个名字有些敷衍,还不如叫做《九鼎炼丹术》。
  张钰在心里吐槽道,主要还是根据这本道经的名字想出来的。
  谁知道自己刚抱怨,‘炼丹术2。0’这个技能,就变成‘九鼎炼丹术’五个大字。
  这个时候张钰才发现,原来这些技能都是可以改名的……也是,改名也不影响效果。
  就算他把这个炼丹法,改成‘太上老君炼丹术’,估计都可以,只是没什么用,炼出来的还是凡丹,当真是辱没了这个技能的名字。
  同时他也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他吐槽的那个名字,并未被识别并且更改技能的名字。
  看来这个人面板还是很智能的,能分清楚自己是认真的,还是开玩笑的。
  “就这样吧!”张钰合上书本,“书本全部收好带走,以后阅读室又能充实一些了!”
  “是!”弟子们纷纷回应,没想到张钰把书本都放入阅读室,顿时惊喜万分。
  按照张钰的规定,只要是学习班的学生,不管是不是他的弟子,都能够在阅读室里面看书。
  里面之前装着的,是张钰在济南王那里抄回来的书。
  后续也让伏林两家,把家中藏书抄一遍过去给他。只是目前为止,暂时没送来。
  这不奇怪,抄写工作没那么快。而且涉及家族核心的经学,怕也不会轻易抄写过来。
  为什么世家豪族能不断壮大,就是在知识储备上面。
  首先家中有那么一两本经学,或者兵书作为家学。
  在这个基础上,后人翻阅和注释,对于其他子弟来说,都能收获匪浅。
  张钰把书放在阅读室,他们可以翻阅,也可以尝试注释,甚至怀疑和争辩,写下与众不同的观点。这些论点,最终都会整理成册,作为阅读室真正的宝藏。
  同样,不断扩充的书册,不断增加的注释和争论,这些知识都会成为一个学派成立所需要的养分,也可以说是一个书院最大的底蕴。
  “可惜里面,就没有一本兵书……”周仓多少有些不满,他专精武艺,以后是打算走武将的路线。可里面一本兵书都没有,想要学习都没地方。
  “兵书朝廷本来就禁止流通,有兵书的世家豪门,大多都是家传。也有可能是立下战功,去兰台看书,背下之后回家抄写的结果,内容难免有所偏差。”张钰回道。
  朝廷有兰台东观两座藏书处,汉和帝之后,东观典籍移送到兰台,本身作为修史和校书之所在。
  所以也别说世家豪族垄断知识,朝廷本身才是这方面的带头大哥。
  只有忠诚自己,对自己有功的臣子,才给你读书深造的机会。
  否则就怕你学会了,反过来造皇帝的反。
  顿了顿,笑道:“不过伏林两家,祖上都有从军,家中应该是有兵法,最多不全!”
  至于把那些注释过的版本送过来……这概率不是很高,生死存亡的确具有威慑性,让他们尊重自己。不过家学涉及到家族的延续,真就外传出去,那就是家族的罪人。
  很大概率,只是把原版抄写送过来。至于注释版,改良版,增补版几乎没戏!
  “万岁!”周仓等武将系的学生,纷纷欢呼起来。
  典韦也是意动,既然到时候张钰会把书本放入阅读室,他当然也有机会过去翻阅。
  队伍趁着夜色迅速离开,也原路返回,一路向南,然后走山路到山寨那边。
  三千石粮食留在张贲那边,金饼和书卷转道送回太平镇。
  从这里出发,运气好的话,天大亮以前,差不多就能进入山林。
  只要进入山林,那么别人要发现,就会变得很难。
  张钰的意思,就是要闷声发财,永远不要让外人,知道自己到底有多么富裕。
  这样才会错估敌我的差距,然后主动送上门来。
  他本身也是来到台县这边,正好曹操也找了他一天。被问及去处,且说那里闾的宅子,曹操闻言,立刻带人过来接管,可惜能找到的,都是张钰留下来给他们的。
  “男丁还好说,怎么都没什么女眷?”曹操清点尸体,好奇问了句。
  “那教主的情况,要那么多女眷有什么意思?”张钰随口说道。这次收获太丰富,丰富到他打算全部灭口,最后还是妇人之仁,把无辜的女眷一起带走,反正自己麾下的单身汉也不少。


第73章 收成尚可
  过了几天,官府出了一张通缉令,便是那个邪教教主的通缉令。
  只是和张钰那张比起来,这些复制版的,显然就是简笔画的程度,还略微抽象。
  至于张钰的那副想象画,最后还是还了回去,这玩意谁留着都不好。又不是变态,留张通缉令画像干什么?尤其这邪教教主,据说割掉蛋蛋,不过好歹还是个男的!
  张钰无所谓,反正那王诚答应,那邪教教主不会再出现在人前。那么有没有这个通缉令,其实意义不大。说起来,自己都还不知道,那家伙到底叫什么……算了,无所谓的。
  “还有半个月……就可以收获了!”张钰看了看田里的粟米,长势还可以,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说只能说还凑合。基本不能指望,这个时代的粟米品种,能有多大的产量。
  “只要不出问题,那肯定是一场丰收!”陪着他过来的方大很激动,粟米的长势真的很好,比他印象中的好许多。不出所料,丰收后的产量,至少比预计多五成。
  大汉的田亩制度有些坑爹,比如说有大石和小石的区别,也有小亩和大亩的区别。
  按照小亩下田的平均产出,按照大石来计算,就是每亩只有一石的产量。
  一小亩合0。288市亩,就这个时代的生产力,以下田的标准,不到两百平方米的土地,产粮一石,还有什么不满吗?普通田地,那都是产粮三石,高产田甚至可以达到十石。
  所以汉末就不是缺粮食吃,才开始出问题。
  真正的问题是没有常平仓,遇到灾情的时候,朝廷根本没办法及时从各地调粮食去赈济。
  地方官府,本身也没有储备粮食的习惯。
  突然一场天灾人祸,百姓背井离乡,抵达下一个郡避难。
  可人家府库里面,就没有用于赈灾的粮食,有也是要上交的。
  于是流民根本得不到安置,很多死在路上,很多卖身为奴。更惨一些,就是明明南方有些郡,一亩田地几石粮食,粮食多到可以酿酒,他们这里还要易子相食。
  “就因为常平仓的管理容易出问题,然后就不做……”张钰对这些皇帝脑子真不抱什么希望。
  后世的粮仓一查就失火,没几个屁股是干净的,可国家粮油储备敢不做吗?
  总结经验,张钰就在太平镇设置一个道仓,遇到天灾人祸,太平镇的教民,可以在道仓里面无息借粮,不过明年有收成要换回来。
  这玩意是非盈利政策,还花费人力去管理和维护,不过财政的公共支出,说穿就是那么一回事。
  “教主之言,的确是发人省醒。”方大听到张钰的嘀咕,连忙附和,“以前从未知道有常平仓这种存在,现在才知原来是早早被废掉。若是现在依然保留,怕这天下也不会乱成现在这个样子。”
  话虽如此,方大和他的乡亲,基本是被黄巾起义波及的。
  也就张钰后续开导过,同时也不傻,看出那些豪强主要目的,就是想要吞并他们的土地,顺便再杀良冒功。黄巾作乱导火线,没这事,他们对自耕农的蚕食也从来没停过。
  倒不会没办法报复这些豪强,就把责任算到太平教黄巾军头上来!
  教主是好人,当时他们自己的粮食都不太足够。为了养活他们,想方设法去弄粮食。
  如此又过了十天,整个太平镇开始忙碌起来。
  秋收已经到达,田亩虽然不多,不过也承载着整个小镇的希望。
  “亩收四石!”粮产被称了出来,称量者高呼,不少人闻言都欢呼起来。
  只要有点农耕知识的,都知道这刚刚开垦的新地,能有亩产两石已经很不错。
  按照这个产出,等到明年田地成为熟田,产量估计能达到六石以上!
  “只是四石……”张钰多少有些不满意,也知道这产量不算低,只是需要养活的人太多,可太平镇拢共才多少田亩?
  按照最初的约定,六成归道宫所有,四层归百姓。以今年的收成,再加上一些野菜猎物什么的,不仅能吃饱,还能拿出一些去卖钱。反正太平镇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可山寨那边,还有三千多张口需要养活,他们那边最多搞搞养殖,种田肯定不行。
  再加上一千常规道兵,张钰这边相当于一万三千人口,去养四千的军队。
  就两个人养一个兵,算上后续所需的甲胄和兵刃,又是一笔天文数字。
  张钰就感慨,怎么自己的金手指,就一个半吊子的个人面板。
  如就真给他一根,点石成金的金手指,那该多好!?
  绕着镇子走了一圈,最后来到陶窑这边,第一炉的试验品十天前就已经出来,连带着他学会‘烧陶’技能,而且飙升到lv3。如今第二炉准备出来,甚至还有实验的骨瓷,也不知道品质如何。
  品质不错的话,或许可以作为太平镇的特产。
  更优质的铁器,尤其是武器在这个时代,才是卖的更贵,可是他说什么都不能卖。
  一则自己的人都不够用,二则怕是引人觊觎,再说这不把借口都给别人送去了吗?
  “开窑!”随着张钰一声令下,陶窑退火开启,新的陶器被取出来。普通的陶器,张钰做了二十个,二十个都烧得非常漂亮,堪比艺术品,敲在上面能传来金石之声。
  别人就没那么好,品质比不上,不过在张钰的指导下,成品率很高,几乎没有开裂的。
  “教主,您烧制的那些骨瓷……”有少年激动上前,拿来一个白皙的瓷碗,“好美!”
  也不能算纯白,总体还是偏白色一些。比起陶土原本的颜色,已经算有很大进步。
  也有可能是骨粉加得不够,传闻最好的骨瓷需要40%的骨粉,可哪来那么多骨头?
  张钰做骨瓷,主要是为了做坩埚的,灰白就灰白一些,反而都要去烧。
  这年头高炉有是有,可铁水几乎都是这样直接流到地面上,毕竟没有盛放的器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