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惠帝之子-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见这招有效,刘恭继续强词夺理道:“太后还是不信朕,不然怎么还在哭呢?”

    太后张嫣无奈的摇了摇头,“这个皇帝,平时一本正经的小大人模样,怎么到了我的面前就恢复了少年本性。”却是不仔细想想刘恭究竟为何如此,嘴里学着刘恭的口气应道:“我是太后,太后也是无戏言的,我说没哭就没哭。”方才的愁容立时消散了许多。

    雨过天晴,刘恭顺势提出想要跟随太尉周勃学习军事。

    “恭儿这么忽然想要学习军事了呢?”太后张嫣不解问道。

    “朕听太傅说南越王赵佗叛乱,打下了好几座县城,太皇太后很是忧心。只要朕学会了兵法,将来可以带兵出征讨伐叛乱,太皇太后就不用这么担心了。”刘恭按照已经想好的说辞解释道。

    赵佗反的真是及时啊,平白给刘恭送来一个接近周勃的借口。

    “唔~恭儿其心可嘉!”太后张嫣先是点头对刘恭的想法表示赞扬,接着又道:“不过你是皇帝,不需要亲自带兵征战,只要懂得派遣大将即可。”

    “朕听说高祖皇帝都曾亲自带过兵呢,朕要学高祖皇帝。”刘恭不依道。

    听他把高祖刘邦都搬出来了,太后张嫣无法,心中还是对刘恭的溺爱占了上风,嘴里道:“那好吧,过几日我亲自去请太尉来教你兵法,这下满意了吧?”想着:“我亲自登门去求太尉,他应该会同意教授恭儿的吧?”

    “还是太后对朕最好!”刘恭见太后张嫣终于同意,高兴的道。

    不知道太后张嫣是如何向吕后解释刘恭的志向,并且在吕后的同意下见到和说服周勃的。

    总之三天之后,刘恭就和他的三个“伴读”在神仙殿外的广场上见到了文帝朝的第一功臣,被无数后世的“五毛”渲染成“高祖遗言‘安刘必勃’”的太尉周勃。

    五年秋八月,淮阳王强薨,谥号“怀”,以壶关侯武为淮阳王。九月,河东、上党骑屯北地。

    *****************************************************

    早上电脑修完网络又出了问题,静下来想了想,前面有很多人物性格没有交代清楚,有些混乱,准备回到学校再修改一下。

    不会影响更新。
………………………………

第024章 无伦贾生

    淮阳王刘强确实是病死的。

    不过很快,就有各种不同版本的流言从淮阳王宫私底下流传出来,内容不外乎是“淮阳王刘强的非正常死亡”。

    国人一向热衷于传播各类八卦,尤其是平时遥不可及的皇室消息,不管有的没的,总是要拿出来炫耀卖弄一番,仿佛这处在权利金字塔顶端的家庭已经被自己看得通透,这样方显得自己与众不同,见识广博。

    召公曾对周厉王说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可见八卦消息在民间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乃至于无法防止的。伟大的教育家孔夫子也曾经说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加上前面的那一句,不难想象这所谓的“川”的度是多么惊人。何况此时距“妖言令”废除已过了五六年,百姓们传播起八卦消息来就更是肆无忌惮,尽心尽力。

    这其中,在民间流传的最广的小道消息是“当今皇帝非孝惠皇后嫡子,乃太皇太后取他人之子诈称孝惠皇后所出,遂无故逐孝惠长子淮阳王之国,又遣人暗害之。”

    河南郡,一间酒肆。

    河南郡在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汉高祖二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而淮阳国为高祖十一年所置;淮阳王宫设在陈县(今河南淮阳),两地相隔并不遥远。(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所以没几天的功夫,流言就已传到了这里。

    十八岁的书生贾谊正是春风得意之时,河南郡守闻听自己的名声遣人来召,昨日贾谊已正式拜入河南郡守门下学习。

    坐在酒肆里正小酒喝着,八卦听着,贾谊优哉游哉地晃动着脑袋,一副陶醉表情。

    听到传言荒谬处,贾谊摇头就是一笑,“这些胡编乱造的谣言也只能骗骗那些个无知的市井小民,哪里上得了什么台面。”

    那“八卦散布者”一见有人在摇头,还是个士子打扮的读书人,立升比较之心,就想在这酒肆众人面前卖弄卖弄这听来的“秘闻”,把这名士子比了下去。

    此时,离始皇帝颁布的“携书令”废除不过十几年光景,这天底下的读书人少得可怜。故此,士子打扮的人走在路上,还是拥有很高的地位的。

    那人即存了比较之心,当下就携了酒壶走到贾谊身旁坐定,拱手道:“阁下似乎不太相信我说的话?”

    贾谊皱了皱眉,对这人的无礼举动有些反感,右手支地正待起身离去,忽然想到:“此事虽然荒谬不堪,但对太皇太后和皇帝的声誉却有着很大影响。空穴来风,未必无因,或许此事是有人特意散布,其目的何在?我还是打听清楚回去告诉老师让他彻查一下为好。

    想到此处,贾谊顺势用已经触地的右手支撑着身子挪动了一下位置,看上去似是在给那人让座,淡笑道:“口说无凭,可有凭据。”

    那人见贾谊果真不信,心道:“这下可有好戏看了。”

    你不信?没关系,咱也有证据啊!

    脱口就问道:“淮阳王在长安城待的好好的,阁下可知道为何忽然有一天,他就毫无征兆地被太皇太后逐出了长安?”

    贾谊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答道:“在下不知。”

    “淮阳王被逐当天,其生母潘七子也被太皇太后关到永巷去了,阁下又知道这是所谓何来?”

    贾谊摇了摇头,仍是道:“不知。”

    那人见这士子承认了自己的无知,卖弄的更是起劲,连珠炮似地问道:“你知道为什么好好的一个诸侯王,离开长安才一年的功夫就薨了吗?你知道当今太后所谓的“产下太子”之时年方几何?你知道……?”

    “在下确实不知何故。”听那人一次性问完,贾谊依旧微笑摇头,又略带好奇,谦逊地问道:“足下可否指点一二?”

    面对贾谊的一问三不知,那人兴奋的手舞足蹈。听罢贾谊询问,他一拍大腿,总结道:“那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走出这间酒肆时,两人俱是一脸心满意足。

    长安城,长乐宫,神仙殿。

    民间的一些流言刘恭也听张偃他们提起过,不过他心里还是非常不屑于这些雕虫小技的。

    在刘恭看来,这种说法除了降低吕后在民间的形象,把她贬低成一个不择手段,可以为权利杀死自己亲孙子的恶妇之外,根本没有任何用处。

    难道那位“伟大的皇帝”真的准备等吕后一死,再给这谣言加上一条“他人之子”即为“吕氏子”的注脚?虽然在历史上,这招确实是很好用的,不过那是在吕氏族灭,群臣思变没人反驳的情况之下。

    陈平就是凭借着“足下非刘氏子,不当立。”这样一句毫无依据且破绽百出的话,否定了后少帝刘弘帝位的合法性,把在宫外等候的篡位者推上了宝座。(真是可笑,非刘氏子那就只能是吕氏子,难道吕后失心疯真的抱个别人家的野孩子来当皇帝!既然是吕氏子还娶什么吕禄之女为后!可见这些某朝篡位家伙真的是无耻到了极点。)

    所以现在比起流言,刘恭更加关心的是两个人的身体状况。

    据太医回报的消息看来,宣平侯张敖是熬不过今年的这个冬天了,好巧不巧的是,太傅王陵的身体入冬之后也是每况愈下。

    这就不能不让刘恭忧心冲冲了。

    关心宣平侯张敖只是因为不希望太后张嫣伤心难过,可是太傅王陵却是刘恭来到这个世界之后拉拢的第一个重臣。

    王陵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他可以为了一个死去的高祖所立的盟约当面顶撞实际上的掌权者吕后。

    刘恭知道,王陵只要认准了自己就绝对不会倒戈,所以他可以一开始就无比信任的让王陵帮助自己处理朝堂危机,虽然之后风平浪静。要知道就连张偃,刘恭都是经过试探才放心的。

    如果王陵一死,刘恭可以依仗的重臣就只有周勃了。而周勃和陈平一样,都是看重实际利益之人,陈平更加油滑。

    刘恭相信,要是到时真的群臣都反了,那周勃一定不会以一人之力保全自己的。

    看来,还是得在周亚夫身上下些功夫啊。

    ***************************************************

    家里不知道是电脑坏了还是网线断了没法上网,这章的那叫一个辛苦。没有u盘,没有数据线,5555~~~~我可是整台主机搬到别人家的。。。

    苦于没有资料参考,这几天内容可能与史实有误,回学校再改,大概意思不变。
………………………………

第025章 吕嘉被废

    河南郡守吴公听了新收得意门生贾谊叙述在酒肆的种种见闻加上自己的分析,也是颇为惊讶。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

    这些市井传言他也早就有所耳闻,当时却只是一笑而过。

    如今晓得了这传言的危害之处,再回想起自己听见流言时并不曾深究,吴公也是惊出了一身的冷汗。

    要是这些流言真的是有心人所放,那……

    河南郡地处长安城之东淮阳国之西,要是长安的太皇太后知道此事后震怒,那自己治下就算不属淮阳国,怕也是要担些干系的。

    河南郡内,一场针对流言的大清查就此展开。

    长安城,长信殿。

    太皇太后吕雉不出所料的在听到这个流言之后震怒了。不过很快,另外的一条消息就让她一时之间忘记了对此事的追究。

    面对匈奴的年年犯边,大家都已经成为了习惯,不过今年加上了一个南越,两面作战,军费开支顿时大增。

    而在这个时候,民间的币制却又暴露出了一个问题。

    秦始皇统一货币,行半两钱。当时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即重十二铢)。所以秦帝国的江山虽然不怎么长久,但其货币政策却是一贯而稳定的,基本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至少没有造成什么大的社会问题。

    及至汉兴,货币就开始出现了混乱。

    当时天下初定,高祖刘邦听民私铸钱,民间所铸的半两又称为“荚钱”或“榆荚半两”,这种钱法定重量为三铢即秦半两的四分之一,实际上民间私铸的钱绝大多数都不到三铢,所造钱既小且劣,有轻到一铢以下的,其上铸造的文字仍是“半两”。

    懂得一点经济的人多少都会知道一点,由于货币减重、物资缺乏和商人囤积居奇,以至物价高昂,所以当时米一石且贵至万钱。

    到了三年前,吕后不得不整顿币制,颁行法令禁止民间铸钱,再由政府铸八铢钱。八铢钱比秦半两钱轻,而比三铢荚钱重,希望通过增加货币的实际重量来提升铜钱的实际购买力。

    愿望是美好的,可现实却无比残酷。

    由于今年的军费剧增,朝廷对于继续铸造八铢钱的执行力度就难免的有所减轻。在持续行八铢钱补充市场的情况下,问题尚不明显,这行量一但减少,问题就完全暴露了出来:市场上流通的主力货币居然仍旧是荚钱,而且数量还越来越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