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惠帝之子-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勃入狱的材料也显示其人屈于权势的本性。汉文帝四年,周勃被人告谋反而入狱,“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15),出狱后感叹“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16)。相比同时期人士,可以说风骨全无。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周勃实际并不厚重,不过一个圆滑,咸谗,避害趋利,屈于权势的小人矣!

    三:从周勃的能力看刘邦对其的安排

    周勃因为刘邦的评价(伪造),不但个人品质受到后世的赞誉,连个人能力也被无限拔高。后世称其为大将之才,甚至认为是可以独当一面仅次于韩信的汉初名将。实际上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相比较和他经常列在一起的灌婴,周勃作战能力亦不如也。

    周勃是最早跟从刘邦起兵的亲信之一,颇受刘邦信任。在起兵之初不久就被赐爵五大夫,在刘邦进入关中后,周勃是先封侯的五人之一,可见其地位之尊。考察周勃这段时间的战绩,基本都是以冲锋陷阵为主,如破城先登;如得单父令。都是以勇武著称,并未有什么指挥才能和特别功绩。这点比起曹参等亲自指挥作战的将领是有一定差距的。

    刘邦入汉中,升周勃为将军。周勃开始自己的指挥生涯,东征西战。从刘邦定三秦到楚汉战争。周勃的战绩比着同时期的曹参,灌婴,郦商,樊哙,靳歙,丁复等将军似乎很不显眼,几乎楚汉战争中的几次大战,除了最后垓下之战,周勃指挥后军接应外,其他大战几乎都没有其踪影。功臣表中对周勃的功绩简述如下:“定陇西;击项羽;守峣关;定泗水,东海”(17)。

    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周勃在楚汉时期的作为如下:

    一:围章邯于废丘

    汉二年三月,刘邦带领五十六万大军东伐楚,几乎倾巢而出。而关中只留下萧何管理,郦商转战关中各部,而周勃则负责最重要的围章邯于废丘。一直到六月刘邦灌水淹废丘。

    二:东守峣关,还守敖仓

    峣关是关中南大门武关西边的一个最要关口,史记索隐引太康地理志“武关当冠军县西,峣关在武关西也”(18)。敖仓则位于荥阳附近的秦朝最要的粮食囤积处。显然周勃这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负责防守。

    三:垓下之战指挥后军以及定楚地泗水、东海郡

    从上面周勃的作战安排以及功绩,我们可以推测出刘邦对其能力的评估。恐怕刘邦并不看好周勃的能力,而信任其人,故安排周勃处于重要的位置,但都是防守,属于不需要多大能力,但是一定要忠心性的任务。

    从战绩上看,周勃围章邯于废丘近一年的时间,却未能拿下。而刘邦回师立刻拿下(刘邦彭城残败,还从关中拉走大量兵力到前线,回关中对付章邯的兵力想必不多),可见周勃作战能力的平庸。另外周勃定楚地泗、东海郡是在项羽死后,此事好比刘邦派卢绾进攻临江王,明显属于为其亲信捞战功,既轻松又积累战功。周勃在汉朝建立后,封侯户数八千一百户。仅次于刘泽,曹参,张良,其中刘泽纯粹因为是刘邦亲戚,曹参,张良当之无愧。而周勃无这么高的功绩却占据第四,明显有刘邦偏心的成分。

    汉朝建立后,周勃以太尉(最高军事总长)的身份参与平韩王信,击陈豨,平卢绾。此三战,前两战都是刘邦亲自指挥大局,后一战也是由樊哙破,后来才由周勃接任。从这三战我们看到的依然是刘邦对周勃的信任而非其有什么优秀的能力。而后来周勃为文帝丞相与陈平那段答对更是体现其不文不武,不学无术的特点。

    为什么周勃并不具备什么能力,而刘邦屡屡负以大任呢?想必如史记所说“勃为人木彊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也就是周勃是个粗鲁人,没有多少心计能力者,没有多少人格魅力,又是最早跟随刘邦起兵的老乡,故刘邦感到放心。从上面谈到周勃人品并不怎么样,更谈不上梗直忠心,刘邦不会不知道,再加上刘邦对其能力心里也有谱,唯一看中就是能力一般,威胁性小的好处,才屡以重任。

    如上所言,周勃能力不足,人品不好,刘邦怎么会把“安刘”这样的大事托付给他呢?

    四:吕氏作乱真相辩

    历史上周勃“安刘”成了定论,那么吕氏作反,欲危刘氏也就顺理成章成了定论。但事实是这样的吗?

    关于吕氏作反,欲危刘氏的依据向来有如下三条:

    一:杀三赵王和废少帝,残害刘氏

    二:封吕氏为王,破坏白马之盟

    三:诸吕擅权,把持宫廷欲为乱

    关于这三点,我们一一分析之,第一,杀三赵王指刘如意,刘友、刘恢三人。刘如意被杀是因为他威胁了孝惠帝的地位。刘友、刘恢之死清朝史学家赵翼早就指出“趙王友之幽死,梁王恢之自殺,則皆以與妃呂氏不諧之故。”(19),也就是说刘友、刘恢是潜在反对吕氏势力,当然被吕后所忌而遭到迫害。废除少帝更是因为其对吕氏报有怨恨之心“帝壮,或闻其母死,非真皇后子,乃出言曰:‘后安能杀吾母而名我?我未壮,壮即为变。’”(2o),吕后知道后,恐其为乱,乃幽之永卷中,最后废除。所以吕后杀三赵王和废少帝既是作反,欲危刘氏并不能成立,吕后如此作为也是为维护权利,安孝惠帝一系,谈不上欲危刘氏。就好比后世皇帝杀自己宗室,也不能称为欲危自己一族的道理是一样的。

    第二,最让人诟病的无过于吕后的封王。汉高帝十二年三月,刘邦曾经招功臣歃血为盟,作“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也就是后世的白马之盟(21)。吕后的封自己家族人为王,一致被认为是破坏刘邦盟约,欲用吕氏取代刘氏的阴谋。

    我们来看吕后封王的背景,“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彊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22),而后吕后才开始大封自己家族人为王。从上面来看,吕后封自己家族为王更非欲危刘氏。不过是因为皇帝年幼,怕功臣集团作乱,而引家族势力为后盾做挟制功臣集团。究其目的还是为了安孝惠帝一脉,而非是取代刘氏。

    有人认为吕后的封自己家族人为王,不遵守了刘邦的白马之盟,破坏规矩,故该杀。这里有必要商讨,规矩都是人定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刘邦当政说非刘不得为王。吕后为政为何就不能改呢?实际上“白马之盟则为非公开的皇帝与功臣间的个人约信。。。。。。白马之盟的信守与否则系于关系者的个人意志,约束力远为弱小,事实上往往被违反。”(23),也就是白马之盟不过是刘邦和臣子的私人约定,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考察盟约的内容除了“非刘氏不得而王”还有“非功不得封侯”,关于后者连刘邦自己也没有遵守,还不是亲封了不少刘家子弟。而后世皇帝更是屡屡破坏“非功不得封侯”的盟约,但是却没有人站出来诛之。说穿了,不过是吕氏败亡,强加于身的罪名而已。

    另外根据史记《荆燕世家》记载,吕氏封王是刘泽欲为王,用计策使吕后的大谒者张子卿游说群臣,并达成默锲,为之请立,才得以吕氏封王。这么说吕氏封王当时不但是合法的,也是得到大臣肯的。

    第三,吕后死后,诸吕把持宫廷也是吕氏作反,欲危刘氏的一大例证。但是根据当时的情况,诸吕并没有作乱的迹象。史记记载吕太后死前“吕太后诫产、禄曰:‘高帝已定天下,与大臣约,曰‘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今吕氏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毋为人所制。’”(24)。也就是吕后死后,因为少帝年少,怕功臣集团作乱而所做的防备工作,跟作乱欲危刘氏根本不沾边。

    关于诸吕有否擅权,学者吴仰湘考证根本是可疑的,“诸吕权兵关中,欲危刘氏而自立”、“吕禄、吕产欲兵乱关中”等等,显系政变后的诬辞(25)。吕思勉先生也认为“诸吕之败,正由其无翦灭宗室、功臣之计”(26)。

    由上可知,吕氏作反,欲危刘氏的说法显然是不存在的,那么同样周勃的“安刘”也是子虚乌有,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搞清楚“安刘必勃”的真相。

    五:周勃“诛吕”之真相

    周勃“诛吕氏安刘氏”的典故传誉千古,但是吕氏作反,欲危刘氏并不存在,那么周勃为什么要诛灭吕氏?我们来细细分析。

    汉十二年,刘邦死后,由太子刘盈当政,由于刘盈幼弱,实际上朝政控制在吕后手中,当时天下的形式是内有功臣集团把持朝政,外有刘氏宗亲犬牙相制。面对这样的局势,吕后一面拉拢功臣集团,如追封刘邦时期打天下所遗漏功臣,并使陈平做功臣表,“今欲差次列侯功臣,以定朝位,藏于高庙,世世勿绝,嗣子各袭其功位”(27)。另一方面拉拢刘氏宗室,如封刘章为朱虚侯、刘兴居为东牟侯,抚养淮南王刘长,并大封惠帝诸子。

    当然在拉拢功臣集团和刘氏宗室的基础上,吕后也严厉打击不服从的功臣集团和刘氏宗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周勃以及陈平审时度势,立刻倒向了吕后。这种风向实际上在刘邦病危中就已经确立了,刘邦死前听人说樊哙欲以后杀掉戚夫人,便命周勃代樊哙领兵,陈平在军中杀掉樊哙。路上陈平与周勃商量:“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弟吕嬃之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後悔。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28)。便不杀樊哙,使之囚回长安。从这里可以看出周勃亦是明则保身,并无“安刘诛吕”的念头。

    正是因为刘邦死后,陈平立刻转变风向,投靠吕后,得以任为郎中令,孝惠六年迁为左丞相。同年孝惠帝重新设立太尉官,命周勃为太尉。由于史料没有记载,我们不知道周勃怎么做上的太尉的,但是可以肯定其必然是不反对吕后,甚至是倒向吕后的。

    但是后世皆以为周勃以及陈平身在“吕营”,心在汉。主要依据为吕后称制后,欲立诸吕为王,问大臣意见,“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对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29),其实从这段就可以看出两人是墙头草,陈平向来以滑头著称,周勃也跟着随声附和,亦可见之滑头。偏偏后世都相信了周勃陈平的另一段表白,罢朝后王陵指责两人,陈平、周勃对曰:“於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後,君亦不如臣。”(3o)。关于此对白学者汪文风提出四点疑问“一,周勃,陈平以白马盟廷争尚且不敢为,片刻却向王陵吐露心迹,难道不怕传到吕后耳中,被视为暗藏阴险而遭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