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在明朝当皇帝-第2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时李天主动要求,在各个学院增加一尊孔子的塑像,那就说明李天依旧认可儒家的学说。
  这对他们这些文官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鼓励。
  但李天心里想的却完全和他们不一样。
  他同意在学堂增加塑像,也只不过是因为孔子非常适合教书育人这个形象而已。
  后世一大半的学校都有树立孔子塑像的传统,他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的。
  挠了挠头,感觉这几个家伙谢的有些莫名其妙啊,不过他并没揭破,
  “你愿怎么想就怎么想吧,反正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讨论完怎么吸引学生之后,就轮到具体学科的事情了。
  杨士奇等人一直认为,四书五经是学生必读的东西,不可放弃。
  李天也没和他们争执。
  他虽然对这些陈旧的八股文学没什么好感,但他也不否认,多学点国学经典对于提升一个人休养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但也仅止于此,李天想要培养的是符合自己理想的现代化学生,可不想自己费这么大劲,培养出来的还是那些只知道摇头晃脑读死书的酸儒。
  在国学经典之外,他强加进去了,历史地理律法等文科内容,最后更是重点加入了格物这门他们听都没听说过的学科。
  在他设想中,高等学堂将会分为,文理两科。
  学文的自然就是为了今后普及公务员做准备。
  学理科的人就是为了今后持续给天工院这样有关科学发展的部门输送新鲜血液。
  初级学堂是暂时部分文理的,什么都学一点,最后在通过兴趣和自己的志向来选择后学的学业方向。
  不过这其中有一点很麻烦。
  那就是理科的格物之学,算得上开天下之先河,根本就没有成体系的教材。
  李天想要让学生们在学堂中学到有关的知识,就必须自己编撰教材。
  格物是一个统称,其中包含算数,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
  算学多少还能找到点古人的智慧结晶,但物理化学生物这三科,可就要李天全权负责编撰了。
  想要单凭一个人整理出三门适合初学者的学科来,是非常难的一件事,非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和时间不可。
  不过好在,李天经常在京报上发表一些,有关自然科学的小常识,日积月累下来,也有不少篇了。
  前期拿这些东西对付一下也能顶一阵,多少能给他腾出一段编撰课本的时间来。
  对于李天强加这么多和科举没关的学科进来,杨士奇等人是有口难言。
  前面李天已经妥协了那么多,还愿意将在每个学堂树立孔子像,已经是对他们极大的容忍了。
  他们此时也不好多说什么,只能由着李天的想法来。


第418章 国子监
  后期李天他们又讨论了一下有关学堂选址和教职人员的问题。
  选址问题好解决,只要钱到位,基本上都不是什么问题,加之李天将之定位为国策,所有事情通通都要开绿灯,遇水填水遇山开山,没什么是一道皇命解决不了的。
  有了李天的支持,即便是王府他也能说拆就拆,这个问题很快就敲定了。
  可是有关教职人员的选择可就不太好办了。
  几十个学堂,就算以一个老师教导五十个学生来算,至少也需要两千个饱读诗书的人来充当教师。
  不好好在,明年的二三月份就是会试了,京城中此时聚居着大量来赶考的士子。
  以明朝每次录用三五百进士,而以录取率百分之十左右计算,此时在京城中的士子大约有三五千人。
  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要被淘汰的。
  有人的可能会重新备考,打算来年再战,但大多数人可能就此归乡谋个教书先生或者地方小吏的差事过活。
  这些人经过千军万马的杀到最后,虽然最后被淘汰了,可少说也都是有个秀才举人身份在身的精英人才。
  若是放任他们就这么离去,可是十分浪费人才资源的一种方式。
  若是能将他们全部留在京城聘为教师,既能为大明将来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又能给他们一个暂时栖身之地,让他们有机会参加下一次的会试。
  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估计很多人都会心动。
  最后李天还建议,让国子监的贡生们也都轮流去学堂当客座教习。
  开始杨士奇等人还不怎么同意。
  贡生是什么,那可是大明的储备人才,是国家未来的预备役官员,将来可是要当大官的,怎么能为了皮毛蒜皮的小事,而耽误自己的学业呢。
  但李天对这种陈词滥调非常的反感,当即说到
  “什么叫学以致用,若是他们的一身所学,不能有用武之地,那学来还有什么用。”
  说到激动之下,李天下令道,
  “凡国子监的贡生,若是没有三个月以上的教书育人的经历,不予录用!”
  圣旨一下,可就等于是盖棺定论,不能更改了。
  杨士奇等人面面相觑,都是非常的无语。
  可李天并不认为,自己这道旨意有什么不对。
  国子监的那些学生,大多都是贵族子弟,有的人因为家族的关系,在里面待上两三年可能就有机会得到朝廷的重用了。
  有的则是待了七八年依然没什么作为。
  朝廷还要每年花费大量的钱粮好吃好喝的养着他们,这完全就是浪费行为。
  于是让他们浪费时间在无意义的等待上,还不如让他们发挥下余热,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
  在他看来,在三四年的学习过程中,若是这个人真的有才学,抽出几个月、半年的时间去当老师,根本就不会对他产生多少的影响。
  若是因为耽误这几个月的时间,而没能考上进士,那只能说明,他根本就不是这块料,养着他也是浪费朝廷的粮食。
  其实李天这么做的其实还有一个原因。
  那就是此时的国子监不仅有众多的大明学子在其中求学,其中还有不少的来自,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甚至波斯大食等国的来求学的学子。
  除了外国人之外,其中还有不少少数民族的子弟。
  若是能让这些外国学生来充当老师,对增长学生们的见闻,开拓他们的视野可是非常有帮助的。
  而他们也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中原文化,可谓是一举多得。
  国子监的历史非常悠久,自从晋朝开始,就已经有国子监存在了。
  国子监下属的国子学可谓是一个王朝最高学府了。
  天下的学子们,无不以加入其中为荣。
  这不仅是因为国子学是最高学府,更是因为国子监的长官有直接推举优秀的贡生直接当官的权利。
  而国子学因为教习都是当朝大员充当,作为他们的门生,他们比其他的学子更容易受到朝廷的重要。
  普通的学子一旦进入了国子学就等于给自己的仕途上了一道保险,当官机会可是大了很多。
  若是家中再有钱有势一点,那进入了国子学,就等于直接成了替补官员。
  最开始的时候,国子学还未成气候,在里面求学的学子最多是也不过一两百人。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到了明朝,南京国子监的监生,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峰,足有八九千人。
  而朝廷每三年才录用三五百人入朝为官,这样庞大的基数,对比这几百人录用名额,就显得十分的臃肿了。
  此时的国子学早就名不副实了,失去了它刚刚建立之时的应有的作用。
  虽然依然是明朝的最高学府。
  可这样一个庞大的有些臃肿的机构,是根本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的。
  这也是李天痛下狠心想要清理整治国子监和国子学的原因。
  孔彦缙作为国子监的祭酒,算得上是这些贡生共同的老师,地位不可谓不崇高。
  可是对李天的旨意也是无可奈何。
  他有心替自己的学生说两句公道话,却又不知道该什么什么好。
  让国子监的贡生成为新式学堂的教习,只是李天的第一步。
  在他的构想之中,将来的国子学可是要成为天下人才汇聚之地的综合性的大学学府的。
  这些人学子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思想上难免会受到新思想的冲击。
  他们能够在新思想的冲击下做出应有的改变,才是李天这次旨意的主要目的。
  场地,教学内容,教职人员虽然都已经敲定,可是义务教育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情,非是一天两天就能弄好的。
  几人商议到深夜,才总算是将各种大问题都敲定了。
  剩下的一些边边角角的问题,自然会有杨士奇等人详细商议,李天也就没有什么参与的必要了。
  留下他们几个人继续商议,李天优哉游哉的回到寝宫呼呼大睡起来,仿佛一切都和没什么关系了似得。


第419章 新式棉布与倾销
  义务教育的事情总算敲定,虽然中途也遇到了诸多阻碍,但最后的得到的结果还是好的。
  不过想要让新式学堂走向正轨,还需要不少的时间。
  不管是学堂的建设,还是教职人员的培训,都是是需要大量的时间的。
  在李天的预想中,能在来年三月份,会试完成之前搞定这一切都算快的了。
  再加上此时京城已经进入了冬季,地面上冻,水面结冰,根本就不适合开土动工,可能开学的时间还要延后一点。
  但李天并不着急,老话说的好,十年种树,百年育人。
  教育大业本就不是短时间能够见到成效的。
  现在唯一值得他考虑的则是,钱一下子花出去上千万,要怎么才能快点赚回来。
  前期能快速赚钱的行业,基本上已经被他弄得差不多了。
  今后再想大笔大笔的捞钱,就只能将目光投向影响更加深远,操作起来更加艰难的行业中了。
  可赚钱那里有抢钱来的方便爽快。
  但去抢谁的钱,这一点就十分值得深思了。
  大明周边的国家此时都穷的一批,不管是日本,还是老邻居高丽还是远在南方的暹罗,发动战争抢一波,估计连军费都赚不回来。
  所以说强抢是没有前途的,善于利用这个时代的规则才是真正的高手。
  这个规则是什么,自然就是贸易了。
  用不对称的贸易倾销产品,然后在从对方国家掠夺廉价的基础资源才是这个时代永恒不变的主旋律啊。
  书房之中,李天一会看看唐赛儿等人正要赶往的通吃岛,然后又看了看不远处的琉球和日本两国。
  心中一个大胆的想法油然而生。
  明朝末年,南方一个海盗头子,仅是凭借收过路费,积攒下了堪比一个小国的巨大财富。
  李天不求短时间能赚到那么的多的钱,但每年弄个六七百万两他还是有把握的。
  另一个时空的郑芝龙就是因为掌握了和日本的贸易航行,才一跃成为称霸东海的巨枭的。
  当海盗都能这么赚钱,那当正经的商人岂不是也能赚到不少。
  此时日本虽然还经历过明治维新,还不算怎么富裕,可相比大明,其实也不算特别穷。
  还是拥有一定的消费能力的,如果运作的好,一趟下来赚个百八十万两还是没什么问题。
  正巧前段时间,天工院已经将他弄出来的珍妮纺纱机给完善了。
  即便以人力驱动,这种全新的纺纱机一次能纺七八个纱锭,效率足足比从前的纺纱机提高了七八倍。
  而且由于珍妮纺纱机纺出来的线更加的细密,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