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在明朝当皇帝-第3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他们只是刺探一下自己的态度,并没有打算下死手的话,说不定将来看在他们曾经都是为了大明流过血的功臣之后,自己能给他们一个体面的结局。
  若他们这次已经不计后果了,那自己也就没有必要对他们手下留情了。
  其实,算上黄严等人这次的卧底行动。
  李天针对南京方面的手段,已经有五六个了。
  且不说最先被派回去监视并秘密调查马大忠和勋贵们内斗的御使徐景年等人。
  就说南直隶巡抚周忱和新任镇守太监何林,就已经够他们喝一壶的了。
  再加即将要到达的唐赛儿和朱瞻基等人,以及要去南京开设工坊的张永日。
  这帮几波人,不管那一路都能给自己带回来海量的消息。
  明的暗的,软的硬的几乎都齐备了。
  若果再加上,明年将要过去的,兵部尚书李庆的清查小组,南京的那帮玩弄阴谋诡计的家伙们,到底能不能坚持到,李天过去都还是个问题。
  所以,李天其实对南京的这帮家伙并未怎么太过放在心上。
  在他的考虑中,大不了再来一次,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就行了。
  实在不行,学汉朝来个推恩令,也是可以的。
  也就是时间可能脱得久一点,但解决这帮子勋贵,其实并不难。
  而李天之所以,明知道是这帮人在背后捣鬼,却依旧没对他们动真格的原因,其实也有两点。
  首先,这帮勋贵固然囤积土地聚揽钱财,严重的损害了朝廷和百姓的利益。
  可他们却又是实打实的有能耐的武将,是大明保家卫国的保障,在新军还未彻底走向正规形成一定的规模之前,将他们全盘废弃,
  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可能引起极大的动荡,对李天今后的计划不利。
  其次就是,将来的大明,可不仅仅局限在大明现有的地盘之内呢。
  不管是今后征服草原,还是向南收服暹罗,向东征服高丽日本,又或者是在海外建设殖民地。
  这些既懂得官场规则,又有统兵打仗经验的勋贵们是最理想的管理者。
  少了他们的帮助,将来李天的殖民计划可是要大大折扣,甚至要延期很多年的。
  所以,在情在理在势,李天都不能也不忍心将这些大明精英中的精英给一网打尽。
  再有一点就是,勋贵集团,还是李天在前期对抗官绅集团的有力帮手。
  他们双方不管那一方的实力受到了严重打击,都会让另一方崛起。
  一头独大的局势,可不是李天愿意看到的。
  有人可能会说了,既然勋贵集团是大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为什么不多培养一些新的忠于自己的勋贵,来替换这些不听话的家伙呢。
  你以为李天没有想个这个问题吗。
  李天其实老早就有这个想法了,但时机未到。
  不管是新军还是蒸汽机,公路这些硬核实力还都没形成一定的规模,贸然提拔一些年轻的勋贵,不仅没有好处,反而有极大的坏处。
  或许三五年之后,李天的实力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之后,那时候才是他开始真正扶植亲信的时候。
  现在吗,他依然要靠这些人,来维持大明的长久稳定。
  李天对勋贵们的心思是复杂的,复杂到他自己都不太清楚,到底是留他们好,还是不留的好。
  在这个完全要依靠关系纽带来办大事的时代。
  皇帝也是需要时不时的维持这种复杂的关系网的,而勋贵们恰巧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这就是皇帝的难处和无奈的地方。
  所谓大明一朝,不和亲,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在李天看来,对外的强硬,也只不过是为了掩盖,对内的软弱放纵而已。


第620章 制衡的重要
  大明的软与弱,不是体现在表面上的,而是体现在对皇权的不自信之上的。
  这其中主要的症结还是处在草根出身的朱元璋身上。
  他当初之所以建立锦衣卫这种,监视百官和百姓言行的组织,其实就是为了防止出现叛乱,谋夺他辛苦一声换来的权势。
  但朱元璋还是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他本以为只要监视的足够严密,刑罚足够酷烈,就能百官畏惧,百姓臣服。
  殊不知,大秦也正是因为刑罚严酷,最终才激起了举国叛乱。
  从某一个方面来说,朱元璋以及之后的朱棣等皇帝,其实都是有些理想主义了。
  以为依靠严苛的制度,就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百官清廉。
  也正是由于这种想法,才诞生了让人谈之色变,遗祸几百年的锦衣卫和东厂甚至是西厂。
  殊不知,有才华有能力的人,其实都是贪心不足的。
  世上又怎么可能拥有那么多的清官,来给他们服务。
  如果当官只是为了尽忠职守,那自古以来恐怕有九成九的官员都是不合格的。
  所谓千里为官只为财,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然而,大明的官员,根本做不到皇帝以为的人人清贫,为了隐瞒那唯一的一个人,就出现上行下效的欺瞒行为。
  因为每个人都有秘密,都有小辫子,导致他们不得不和某些团体勾结,最后酝酿出,阉党,东林党之类的祸国殃民,甚至左右历史发展的大型组织。
  当这些组织形成一定的规模之后,皇帝的耳目,其实就已经成了瞎了、聋了。
  他们每天听到的见到的,都是他们想让他知道的,以至于对朝政的把控,也都只是流于表面,根本就做不出真正符合万千百姓利益的事来。
  大明甚至能出现,一个皇帝在位几十年,居然有二十年不上朝的奇葩情况。
  这恰恰说明了,大明皇帝们,被欺瞒的到底有多严重了。
  皇帝对这些大臣官绅团体的妥协,正是当权者软弱的一个体现。
  如果说,唐宋太过久远,比较不得。
  其实完全可以将大明和清朝做个类比。
  康熙和雍正就不用多说了,他们俩都是工作狂,大明的皇帝都鲜有能与之对比的。
  单说乾隆吧,他的一生可谓是一帆风顺的不得了,几乎把清朝的所有的好运气都给享受到了。
  他在位将近六十年,身边也是能人无数。
  却并没有被人欺上瞒下,甚至可以说是清明的不得了。
  要知道,他手下可没什么锦衣卫也没什么东厂之类特务机构。
  但他为什么能做到在位几十年,依旧耳聪目明呢。
  究其原因,并不是他有多么的雄才伟略,天下没人能欺瞒的了他。
  而是他识人知人,善于用人,懂得制衡之道。
  用人管人,才是他能保持政治清明的主要原因。
  相比之下,明朝的官员在高压之下,为了自保就已经要拼尽全力了,又那里还有闲心,去管别人的闲事呢。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不得不抱起团来,多抗这个对抗那个。
  最后搞得,盟友不信任他们,就连皇帝也不信他们,最后这个团只能越抱越大,最终将整个朝廷给淹没,没人能够幸免。
  或许会偶尔跳出一两个不同流合污之人,但最终的下场,估计也好不到那里去。
  大明的官场其实就是这个状态,不管对什么人说话总是说七分留三分,最后导致,皇帝宁愿相信宦官的话,也都不愿意相信朝臣。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明一朝,宦官势力一直强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然而导致这一切的发生的,其实就是大明皇室对自身的不够自信,以及对百官团体,对宦官对勋贵的软弱妥协上的。
  李天虽然是明悟了这点,可目前来说,他并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别看杨士奇等人,十分的忠诚于自己,几乎自己提出的所有政策他们都全盘接受,几乎很少提出异议。
  但那都是建立在,这些政策都是对他们有利的基础之上的。
  若是那一天,李天动了他们的蛋糕和软肋,他们到时候还会不会继续这样的支持自己,可就不一定了。
  打个比方说,要是那一天,李天突然宣布,彻底的废除,百官和士人不纳贡的特权,你看看杨士奇等人,会不会和李天拼命。
  有人曾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火大了容易糊,火小了容易夹生。
  不管是文官集团,还是勋贵集团,又或者是还未真正崛起的宦官集团。
  李天真正要做的,不是彻底的清除他们,而是要懂得如何在其中调停制衡。
  这次的勋贵们的直接挑衅,原本李天完全可以使用雷霆手段,杀鸡儆猴,甚至将他们一网打尽的。
  可他并没有这么做,为了也只不过是,不想让原本平衡的两个势力出现明显的强弱之分而已。
  原本的历史上土木堡之变,一举葬送了,大明八成以上的勋贵精华,这才导致文官集团的做大,也正是开启了,大明由强转弱的不归路。
  再后来,宦官集团崛起,两个团体狗咬狗斗了几百年,最终耗空了大明的所有积累。
  最终让不足百万人口的建州女真钻了空子,窃取了大宝,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可悲的故事。
  李天也正是知道,失去了平衡的大明,才是危如累卵,所以他才一直隐忍到了现在。
  他没办法一朝之间将大明已经形成的固有制度改变,也就只能充分的调动,自己远超这个时代的见识,去尽力弥补可能会出现的漏洞。
  只是,仅是修补,也不是一个长久之计,决战的时刻早晚会降临。
  到时候,他终究要做出一个决断的。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他手中掌握的力量必须要能撑得住场子才行。
  而这力量,说白了也就是军事的力量。
  新军正在如火如荼的训练之中,到如今,也有差不多被训练了三五个月了。
  他们的训练成果如何,到底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还不确定。
  现如今反倒是一个绝佳的练兵机会。


第621章 新军列装
  打发走黄严之后,李天又命人召见了,成国公朱勇,英国公张辅。
  打算,让他们各带一千人,一人前往南京,一人赶往九边。
  对于这个奇怪的任命,两个国公都是非常的懵逼。
  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是大材小用,更是对新军的一种浪费。
  开始是极力的阻止。
  朱勇直接说到,
  “陛下,目前新军完成换装的只有两千多人,而且他们训练才敢几个月,完全没有作战经验,此时将他们分散出去,是不是太早了一点。”
  张辅也在一旁劝说道,
  “是呀,陛下,成国公说的不错,新军全都是由新式火器武装起来的。
  您也知道,火枪兵这种新式军队,只有形成一定的数量才能发挥强大的攻击了,分散了就如同一盘散沙,战斗力将会大打折扣啊!”
  但李天却是摇了摇头道,
  “你们只是说对了一点,但并不完全正确。”
  “新军固然全都是火枪兵构成,可他们的训练方式完全不同于,大明此时的任何一支军队。
  他们接受的是远超这个时代的训练方式,作战方法也完全不同的。
  别看他们只有千余人,淡入若是安排的得当,以一敌十完全不在话下。”
  张辅还算是比较理智的,并没有继续和李天抬杠下去,但还是争辩道,
  “陛下,臣也知道,新军的训练方式不同以往,但他们都还是新兵,而人数太少恐怕难以发挥全部实力,若果不小心折损了,咱们这大半年的努力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