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在明朝当皇帝-第6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不知道为什么,对方在说了这句话之后,他反倒是心里一暖,如潮水的记忆倒灌而来,感觉眼前的这个老和尚似乎也有点眼熟。
  说起来,王福进宫也有二十多年了,二十多年前他刚进宫的时候,对方估计已经在宫里待了不少年了,要说两人曾经见过,倒也不是不可能。
  突然王福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惊呼道,
  “你难道是,魏公公,当年那个替我求情,让我免受皮肉之苦的魏公公?”
  老和尚微微点了点头算是承认了。


第1124章 谈心
  当年他三十多岁,位置虽说也不高,但因为是皇太孙的伴当之一,在宫里的地位还是很特殊的,就连一些贵妃手底下的大太监也要给他几分薄面。
  随手救过一个受罚的小太监,也不是什么难事!
  但魏公公好似并没有要重提当年恩情的意思,简单的点头之后,目光中闪烁着意义难明的光芒,对王福说道,
  “你我二人今天各为其主,有些话不提也罢。”
  说着对王福躬身行了一礼,在王福还有些不理解的目光中,他好似叹息一般,长舒了一口气,然后才缓缓说道,
  “今天过后,或许天下就要完全不一样了,王总管你心里可是已经做好了迎接这个变化的准备。”
  此时,王福的神色变得严肃起来,他如何听不明白,魏公公话语中的所指代的含义。
  但他并没有慌张,而是脸上始终挂着淡淡的微笑说道,
  “咱家的陛下雄才伟略,不比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帝王差,更具勇毅锐取之宏愿,是天下少有的明君圣主。
  咱家相信陛下他能化险为夷,平安度过任何的困难,带着咱们大明走向另一个巅峰。”
  王福说出这话的时候,整个人的眼中充满了坚定的光芒,这不是他奉承逢迎说的场面话,而是打心里认为的。
  如果是放在平时,魏公公听见有人这么吹捧一个人,定然会嗤之以鼻,可以他多年来认人识人的本事来看,他从王福的身上看到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前所未有的信任,不由的心里微微一惊。
  “呵呵,王总管倒是十分的有心气啊!”
  王福没有继续说话,而是侧耳开始倾听禅房里面的动静,并且做好了随时冲进去,帮李天挡枪的准备。
  ……
  禅房的大门吱呀一声被轻轻推开。
  小院不是很大,门口的正中立着一块不算很高大的影壁,上面刻画着简单的图案,看不出是出自哪个名家匠人之手。
  转过这个影壁,小院之中一个大树下面,一个身穿杏黄僧袍的和尚正在树下的躺椅上假寐。
  身旁的一个矮几上,一壶热茶正在冒着淡淡的热气,显然是刚刚烧开不久。
  李天看着眼前那个身影,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之后,这才缓步走了上去。
  也没打招呼,就做到了矮几另一边的躺椅上,学着那个僧人一般,舒服的躺了下去。
  轻微的声响,好似吵醒了老僧。
  他缓缓的抬起了头,脸上闪过一丝微笑,
  “你还是和当年一样,总喜欢偷偷摸摸的……”
  李天脸上也难得的露出一丝轻松的笑意,
  “堂兄你还不是一样,每次都假装看不见!”
  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儿子,是所有皇子皇孙中最大的一个,但他也只比朱高炽打了七八岁而已。
  今年不过四十来岁,不到五十。
  可从现在的面向上来看,他仿佛已经五六十岁,步入了暮年一般。
  说实话,见到对方如此形容之时,李天心里挺意外的。
  可转念之间,他就了然了。
  当年他才二十多岁,就被迫逃离皇宫,在无情无尽的追杀之中,四处躲藏,每日提心吊胆的惶惶不可终日。
  那样心力交瘁的日子,说是一夜白头,可能都是轻的。
  李天心有感叹的道,
  “堂兄,你老了!”
  朱允炆淡淡一笑,仿佛并不在意,
  “你好像没有从前胖了,听人说你前些年还胖的快走不动路了,我当时还在想,咱们老朱家穷苦人家出身,怎么出你这样一个胖子,简直另类。”
  李天脸上闪过一丝欣慰,声调变得温和,
  “谢谢堂兄关心,这不是我爹他远征蒙古,把家里的所有事一股脑的都推给了我,生生把我给累瘦了。”
  “瘦点好,瘦点健康,不然各种毛病一上来,哪里还有心思处理政务呢。”
  一边说着话,他一边起身端起茶壶,给自己和李天各自倒了一杯清茶。
  李天也没有任何的怀疑,端起茶杯就喝了一大口。
  瞧见这一幕,朱允炆脸上的笑意更浓了,呵呵笑道,
  “你就不怕我在这茶水中加料,让你拉肚子……”
  “堂兄你居然还记得小时候我们接偷吃你糕点的事情啊,那次可是害苦了我们几个啊……”
  小时候,朱允炆是朱元璋心头的一个宝贝,尤其是当太子朱标死了之后,朱元璋更是将所有的疼爱全都用到了他的身上。
  当时的朱允炆可谓是集全天下的宠爱于一身,朱棣等几个叔叔没想夺权之前,对他也是极好的,每次回南京,都会给他带不少地方特产。
  所以当时朱允炆的吃穿用度几乎可以说是全天下最好的,就连其他的王爷,后宫的嫔妃也是没办法比的。
  朱棣虽说需要镇守北平,不长回南京,但朱高炽他们几个可经常会被送到南京去玩的。
  那个时候,北平作为九边之一,刚刚建立,燕王府的各种条件可谓是极其艰苦的,再加上朱棣本人也十分的节俭,有钱也不舍的铺张浪费。
  这就导致朱高炽他们三兄弟,从小就没怎么吃过好东西,更别提皇宫大内最精致的糕点之类的东西了。
  在宫里他们几个就经常去朱允炆的太孙府偷吃好吃的。
  朱允炆小时候也是比较贪玩的,又一次就捉弄他们几个,在一些糕点上掺杂了巴豆,可是把他们三兄弟给坑的不轻。
  这件事也是李天对朱允炆的记忆中比较深刻的一件。
  听他提起这件事,他不自觉的苦笑了起来。
  “谁又能想到,身为堂堂王府世子,世上最尊贵的一帮人,小的时候竟然也会有贪嘴的时候。”
  “当年我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根本就不知道你们几个虽然身为世子,竟然也有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
  那时,咱们大明一穷二白,各个王府,尤其是九边,几乎都是从一块荒地上拔地而起一座座城池。
  你们几个和我相比,可是吃了不少的苦啊!”
  仿佛是在感叹,又仿佛是在追忆过去,朱允炆竟然有了一会失神,还半天才回过神来。


第1125章 南京是大明最后的屏障
  李天淡淡一笑道,
  “都过去了,现在的大明虽说不上强盛至极,但让儿孙们吃上几餐饱饭,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朱允炆轻声叹息了一下,
  “是呀,四叔的确是一个圣明君主,我是远远比不上他的。
  这或许就是冥冥中的天命所归,这天下本就应该交给四叔……”
  两人聊了半天的家常,总算是聊到了正题上。
  李天神情逐渐变得严肃起来。
  “堂兄,你冒着身死灯灭的危险,故意引我过来,应该不单是和我说两句家常话的吧!”
  朱允炆眼中流光闪烁,神情依旧没什么变化,
  “你呀,还是这么心直口快!
  好吧,既然已经说到这里了,为兄也就不和你绕弯子了。”
  说到这里他稍微停顿了一下,然后起身背对着李天看向了山下那熙熙攘攘的街道和上面匆匆来去的百姓。
  以及那个他生活了二十多年,当了四年皇帝的南京城。
  “高炽,你可知道这南京城的来历,可知道当年爷爷为何要将京城设立在这里!”
  南京城的来历,李天自然是知道的,只不过当年朱元璋为什么要将南京城当成都城,他还真的不清楚。
  但他估计可能和朱元璋出身安徽凤阳,本就是个南方人有关。
  再加上朱元璋是第一个,由南方起兵,最后夺得天下的帝王,他更加的偏向将都城放到南方,也是情有可原。
  但李天感觉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原因,轻轻摇了摇头后说道,
  “这个我还真不太清楚,堂兄难不成知道?”
  朱允炆默默的点了点头,仿佛追忆什么画面似的,然后说道,
  “当年我爹得了重病没多久就故去了,爷爷伤心不已,当时我年级还小,爷爷怕我太过伤心,就每天陪着我……
  他经常给我将他们当年南征北战时候的故事。
  又一次爷爷问我,知不知道咱们为什么要将京城当做国都?
  我那时太小,当然是不知道了。”
  “爷爷当时给说解释说,南京此处南方,是江南玉米之乡通往北方的一个重要节点。
  水路畅通,易守难攻,是一个永远都不会缺少粮食的地方!”
  “我当时就问爷爷,咱大明地大物博,怎么会还却粮食呢。
  爷爷哈哈大笑一声之后说道,大明看似已经人人丰衣足食,那是因为这些年没有碰上灾年,百姓家中都有存粮,这才没有人饿肚子。
  可若是一旦碰上了大饥荒,天灾人祸,那可就说不好了。”
  “我当时根本就不能理解爷爷这句话的意思,即便是当了皇帝之后也没能理解。
  直到后来,和四叔打仗,我这才知道了爷爷当年的高瞻远瞩……”
  听到这里,李天突然来了兴趣,坐直了身子,仔细的听他说。
  “江南本就是玉米之乡,粮食丰富,水路畅通,只要能保住江面不被人突破,敌人想要攻下南京可以说是少说要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代价。”
  “这一点,高炽你应该也能明白吧!”
  李天轻轻点了点头,表示理解。
  当年的情况的确是如此,朱棣当年起兵,最开始的打算也不过是想和自己的这个侄子亮亮手腕,让他知难而退收回成命而已,根本就没想过最后有一天能夺了大宝。
  要不是朱允炆太过信任黄子澄那几个什么都不懂的书呆子,要是他稍微懂得一点军事常识。
  在占据那么大的优势的情况下,再不济也能将朱棣等人拦在江的另一面,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说白了,朱元璋之所以将都城选在南京城,这个原因绝对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要知道,即便朱元璋时代已经将蒙古人给撵到了大北方,打得他们几乎没有还手的实力。
  可他清楚,自己能镇得住蒙古人,但后世子孙却未必依然有能力打的赢蒙古。
  假如有一天北方失手了,坐镇南京城的皇帝,依然有坚持下去的希望,稍微努力一点,未必没有将敌人重新赶出去的机会。
  可当年的朱元璋哪里会想得到,敌人却是是从北方攻来的,但人家可没被江水拦住,甚至南京城的大门都是内部人给打开的。
  他当年的构想,根本就起到一点作用。
  说实话,朱元璋的想法按照当时的情况,乃至后世几百年来看,这都是没什么毛病的,只要朝廷还在,那大明就不会亡。
  南京被当成国都也的确是经过了他十分慎重的考虑的。
  谁让蒙古人的确是太凶残了,居然把朱元璋这样的雄主都给吓得不敢将都城放到没有天险可以守的北方。
  要不是后面出了一个完全不逊色他的朱棣,蒙古人两大不落联合,说不定真会把朱允炆给逼得觉险而守,南北对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