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穿越明朝当暴君-第1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袁崇焕则笑道:“我大明有带甲勇士上百万,水师战船更是上万艘,除了能护住天朝本国之士民外,也能护住贵国之士民,这在壬辰倭乱时,已得到过证实,只要让天朝满意,你们还怕什么兵事!我袁崇焕一人就能保你们社稷平安!何况,天朝还有百万带甲勇士!再说,这里面,有一半的粮是借的,迟早会还的,另一半粮食也是为了帮你们消除北方东虏隐患,你们又什么不愿意的,又不是抢走就不还,对朝鲜诸士民也好交待,就说是为偿还天朝当年复国之恩,故捐粮借粮于天朝,又有什么,难道朝鲜诸士民还不能理解?若不能理解,不用你们教育,我大明皇帝自会替你们教育这些不明事理的人!”

    什么带甲百万,什么他一人能保朝鲜平安,自然是袁崇焕自己习惯性吹逼,不过,朝鲜君臣此时倒也没法怀疑。

    而袁崇焕则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天子是真的高明,怎么就想出了借粮这种计谋,既没丢失大国体面,又拿到了好处。

    “行啦!给吧,给吧,现在向天朝表明忠心是关键,存粮不够,明年继续加征赋税就是。”

    李倧无奈地说了一句。

    “是!”

    金鎏也就只好答应。

    大明朝廷便因此兵不血刃地从朝鲜得到了六百万石粮,并陆续运回国内。

    因为朱由校在天津造船厂砸了不少钱,所以使得造船厂的造船产量如今变得非常高。

    毕竟以大明的制造能力,想要码船的话,码个几十上百艘是没问题的。

    而大明朝廷因此在让沈有容带着登莱水师去朝鲜时,也码了几十艘船,由陈新带着近卫镇的水师营去倭国借粮。

    陈新带着几十艘船直接按照御赐的航海图来了江户湾。

    一到江户湾的横滨,陈新就将自己带来的五艘风帆动力战舰与二十艘硬帆大广船码在了横滨岸边,然后开始登陆。

    现在的倭国还处于幕府时代。

    闭关锁国。

    也没什么强大的海防能力。

    所以,陈新来到这里后,就直接在横滨登陆,并往岸上码人。

    一开始,陈新就直接码了近卫镇水师营的水师营三千人,然后这三千人仗着火器先进与战力彪悍,顺利拿下守备松懈,且没什么海防意识的横滨城。

    接着,陈新继续码人。

    这次他带了两万多人来。

    但这两万人除了水师营都是在辽东受水师学堂训练的海防民兵。

    不过,用来虚张声势是够的。

    所以,陈新在横滨码了三千人后,就直接又码了两万人。

    再加上一艘战舰带着五六十门火炮的轰击。

    幕府的人自然是受不了这么示威的大明,毕竟他们自己只有二十来门像样的海防炮,战船也不过是几艘连福船都不如的硬帆船。

    所以,幕府的人立即会见了大明来使,得知大明是来借粮的,倒也松了一口气。

    因为现在的倭国承平很久,在这之前又通过侵略朝鲜发了不少财,而现在幕府又处于初期,赋税征收能力还算不错的时候,所以,幕府现在存粮很多。

    大明来借米对他们而言也就不算事,也乐得量倭国之物力,结大明之欢心。

    幕府亲自派人搬了三成存粮,合计五百余万石,给了大明近卫镇的水师营带走。

    朱由校这里还不知道陈新等去倭国借粮的情况,但他已经得到了来自朝鲜消息,得知沈有容已从朝鲜带回来六百万石粮食。

    “很好!现在有了从外面的借的粮食,对于这次炒粮,朝廷取胜可以说已成定局,传旨,继续把粮价调低,那些勋贵豪族还有背后的藩王什么的,既然喜欢囤粮,就让他们继续买,我们得做好大粮商的角色,不必担心粮食不够,粮食不够,就让水师带着舰队继续从外面借,朝鲜、倭国借了,就去借暹罗、爪哇的粮只要国内还有人愿意继续买,我们就继续借!”

    朱由校则因此对韩爌、熊廷弼等下达了最新的旨令。

    “陛下,这些粮食到底是向外番借的,是否要制定一个还粮的章程来?”

    韩爌这时候突然问道。

    他一向都是沉默不说话,不关己事不张口的。

    但现在涉及到增加朝廷债务的事,他也就忍不住多言起来。

    因为大明现在光从朝鲜都借了三百万石粮,如果还要借下去,无疑会让大明的债务变得非常严重。

    朱由校则拉下脸来,看着韩爌:“若是方从哲在这里,他不会问这个问题!”

    “哼!他们能给大明借粮是他们的荣幸!”

    朱由校说着就离开了这里。

    “臣该死!”

    韩爌颇为惊愕,他没想到自己这话会让皇帝突然生气,也就吓得忙跪在了地上,汗如雨下。

 第两百八十三章 粮价持续下跌勋贵们十分奔溃

    这一天,综合门市和官府控制的粮铺再次大幅度调低粮价。

    “每石米只需三元五角银币,怎么又降了!”

    “好事啊,恒和粮铺现在还是收五元一石,我这从每石中又多赚了五角!”

    “无论怎么说,继续降就是好啊,还是皇店和官府有良心,不像那些有粮大户,巴不得把粮价越整越高!”

    ……

    此时,江宁县的这家综合门市前,一众来买粮的士民皆因这家店继续降低米价,而再次沸腾起来。

    而没过几天。

    这家综合门市又调低了粮价。

    直接三元银币一石。

    接着,刚过两日,又因为一批新米到达,而调低到二元五角一石。

    这下子,江南的士民们是彻底被震惊到了。

    “我的天,一直在降,不是说江南没粮,全种棉种桑了吗?”

    “这已经连降数月了吧,这几天降的更狠啊!”

    “要不是恒和粮铺还在以更高的米价收粮,除了日常要吃的,我都不想再买米了,这谁早买谁亏呀!”

    而也因此,江南士民继续疯狂议论着。

    因为朱由校让东厂有意纵容,所以,几乎整个酒肆茶楼间,都在议论关于米价的事。

    但背后操纵粮价的南京勋贵和其他有粮的大户这时候则开始着急起来。

    “怎么又降价了!朝廷到底运了多少粮来江南,现在直接调低到二元五角一石,我们花那么多银子,也没让他涨起来呀!窦先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抚宁侯朱国弼此时就颇为焦急地问着窦顶。

    “此事老夫倒是听说,朝廷从年前就开始调粮来江南,甚至把在全国清丈田亩后追缴的粮赋也都运了来,差不多上千万石粮,按理有我们这上千万两的银子砸下去,朝廷也撑不住的,只是没想到那独夫直接以严惩德王的方式逼得藩王们接受了清丈田亩的事,而使得朝廷清丈的更加彻底,而又多了不少粮食,想必现在降价也是因为有了这些粮食。”

    徐弘基说道。

    “国公爷说的是,就是这个原因,那独夫为压住粮价,不惜虐杀亲王,且狠辣非常人可比!”

    窦顶咬牙说了一句,又看着徐弘基等人道:“也不知道朝廷还有没有别的法子搞来粮食,如派水师从海外运粮。”

    “那代价可不小,再说水师有那能力吗。”

    朱国弼忙说了一句。

    “这个自然不知道,兵政方面,锦衣卫和东厂封锁消息封锁的严,辽东和天津、登莱这些地方,明哨暗哨密布,没人敢打听,调军的旨意也不发邸报,但是即便朝廷真这样做,按照殿下们的意思,我们也得继续像以前一样做才行,不然真让粮价这样一直掉下去,我们这些粮食最多的豪族大户只会亏得更多!我们得跟朝廷打这个赌,赌朝廷没有大规模从海外购粮的本事,在东厂查到我们之前。”

    窦顶摇头说道。

    “东厂只怕已经查到了,只是没有动手而已,不过,为防万一,我们还是让人写些朝廷要对功臣勋贵无辜抄家的揭贴比较好。”

    徐弘基这时候说道。

    窦顶听后点了点头:“也许吧,那说明朝廷也在想和我们赌,想用这种方式既让银币流通起来,也让我们倾家荡产。”

    “看来朝廷是胸有成竹,我们要不还是认输,赶紧把粮食投到市面上去吧,趁着现在还有二元五角银币的价。”

    朱国弼打起了退堂鼓。

    “不行!那岂不是前功尽弃?”

    徐弘基直接否决了朱国弼的提议,且道:“出海哪里那么容易,有几人知道朝鲜在哪儿、倭国在哪儿、暹罗在哪儿,再说,谁清楚这些外番有多少粮,以老夫看,最富依旧是我中华之地,朝廷除只能在关内湖广、河南、山东、四川这些地方调到粮食,不可能再有别的进粮,殿下们做的是对的,我们得继续这样做下去,和朝廷斗到底!朝廷会输的!”

    徐弘基有些赌红了眼,因而说着神色激动地又道:“你们要抛就抛,反正老夫宁肯赌一把,也不愿将来被他朱由校直接抄家!”

    “国公爷说的有道理,出海没那么容易,即便出海成功,能弄到多少粮也不能确定,以我看,朝廷是没这本事的,这个时候还不是言败的时候,所以,福王殿下和潞王殿下们又让人带了三百万两,我们要继续斗下去。”

    窦顶附和着道。

    “那就继续斗下去,老夫再出两百万两,把余财都拿出来!”

    徐弘基站起身道。

    朱国弼见此则道:“既如此,那我再出一百万两。”

    一时,南京勋贵豪族们因为不认为朝廷能出海弄到足够多的粮,再加上大明作为陆权国家,对海外也的确不够重视。

    另外,这些勋贵豪族们也有赌徒心理,涨到了粮价上涨的甜头而不愿意承认失败,所以,就继续投钱继续高价回购朝廷出售的粮食。

    ……

    “暹罗在这个位置,告诉沈有容,水师先沿着朕最新赐名的黄海、东海海岸到宁波,然后再从宁波去东番岛之鸡笼,饶过鸡笼后往南走,会先到安南,再绕着安南往西走,就能到暹罗!”

    朱由校的确知道朝鲜在哪儿、倭国在哪儿、暹罗在哪儿,甚至还记得大概距离,不用像这个时代的人还得亲自出海摸索,此时,他就让阁臣们拟旨给沈有容,对沈有容接下来预备的暹罗之行下达指示。

    而大明现在除了因为朱由校这个知道世界地理和一些航海理论的人,再加上通过一些西洋传教士提供的地理知识和航海知识而拥有不错的航海能力外,也因为造船技术的改进与火炮技术的改进,有更好的战舰和航海仪器,所以,对于现在的大明而言,出海不是问题。

    朱由校也正因为此才敢有足够的底气与国内的豪族大户们打这种经济战。

    “现在市面上购粮的情况如何?”

    朱由校问着魏忠贤。

    “回皇爷,购粮的人依旧很多,恒和粮铺的人依旧在大肆高价购粮,另外关于说朝廷要对勋贵动手的揭贴也越来越多,东厂未敢擅动,还请皇爷示下。”

    魏忠贤回道。

    “他们是在裹挟舆论,害怕朕直接抄他们,但现在朕还真没打算撕破脸皮直接抄他们,继续降价!”

    朱由校则对李之藻等吩咐道。

    “是!”

    李之藻等回了一句。

    ……

    “每石米二元银币!”

    “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