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穿越明朝当暴君-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魏大中下狱论死!”

    亓诗教因此欣悦地笑了起来:“可见陛下是很倚重元辅的,如此说来,我们倒也不用非得靠巴结李选侍来固得圣宠!元辅之位也无忧矣,他东林党白等了这么多年,以后还会是我齐党的天下!”

    方从哲则道:“但杨涟和魏大中到底是言官,陛下初登大宝,我们这就让陛下杀言官实在太过,你真确定陛下不会因此对仆不满?”

    “元辅,杨涟和魏大中乃东林党干将,杨涟还是顾命大臣,不趁此机会除掉这两人,到时候就不是陛下对您不满的问题,而是您首辅位不保的问题!而且,叶向高马上就要奉诏到京,现在不除掉杨涟和魏大中,等叶向高入京,您这首辅也当不好的!”

    亓诗教说道。

    方从哲听后点了点头。

    “眼下关键是阻止叶向高入京,另外,王安与东林党的汪文言走得很近,此人把持司礼监于我们不利,还有陛下以前的伴读太监魏朝也是他的人,此人是断不能留的,必须除掉,不然叶向高一旦入京就是第二个张居正,而王安就是他的冯保!”

    亓诗教说着又道:“而元辅您就是高拱一样的下场,凄凉离京。”

    方从哲听亓诗教这么说后,心里也咯噔了一下:“可让叶向高入京是大行皇帝的诏书,总不能这就让陛下下诏违抗大行皇帝的诏书吧。”

    “此事当从长计议,但断不能让叶向高进内阁,即便进了也不能让他和王安勾结起来,如果叶向高阻止不了,就先把王安从司礼监的位置上拉下来!”

    亓诗教说着就道:“此事下官为元辅去想办法,元辅尽管放心就是。”

    方从哲点了点头。

    “下官告退!”

    亓诗教离开了方府。

    而这时候,方府管家来问:“老爷,夜深了,您看是否回内院歇息?”

    方从哲摆了摆手:“再等等,看还有没有人来访。”

    不一会儿,果然有方府的门房跑了来报道:“老爷!詹事府的少詹事徐老爷和左中允孙老爷来拜!”

    “徐光启?孙承宗?”

    方从哲有些惊讶,他没想到是这两人,而不是自己的门生,忙道:“请他们进来!”

    于是,孙承宗一来就先把徐光启对他说的一番话告知转述给了方从哲。

    然后,孙承宗就道:“元辅,下官还请您做主,向陛下上疏,替魏公和杨公求情,杨公纵有不知礼数之处,但到底是赤诚之人,一颗忠心是有的,怎能因此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如此只会坏元辅您的清誉,分明元辅您乃虚怀如谷之辅臣,却因此被人误解为伺机报复、坐视君王落下不仁之名。”

    方从哲心里颇为高兴,他倒是没想到孙承宗这种属于东林一党的官员会有一天来求自己。

    这时候,徐光启也站了起来,拱手道:“元辅,下官虽与您政见不合,但下官也希望您从大局出发,明白陛下如此信任您其实是相信您是深明大义之辅臣,能够消弭朝堂内部之党争,统筹各方,使群臣齐心协力,中兴我大明,而非借机排除异己,激化矛盾!”

    方从哲见徐光启这么说自己,笑了起来:“徐光启,你这是在揣测圣意!不过,你可以放心,仆不是言官,不会弹劾你,但是仆得提醒你,你如果不改改你这脾气,你的官路不会有孙承宗走得长!”

    说着,方从哲就站了起来:“二位说得有礼,仆这就进宫求见陛下!二位且请回吧。”

    ……

    “皇爷,据锦衣卫报,昨晚有翰林院提督四夷馆太常寺少卿亓诗教、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徐光启、左中允孙承宗去过元辅府邸,这是他们说话的内容。”

    魏朝这里将锦衣卫的密奏给了朱由校。

    朱由校拆开后看了起来,然后颇为欣慰地笑了起来:“传谕内阁,拟旨加徐光启经筵讲官,升左中允孙承宗少詹事兼国子监祭酒加经筵讲官!并宣这二人于次日乾清宫平台见朕!”

    魏朝听后很惊讶,他没想到皇上要重用徐光启和孙承宗,关键是重用的人里没有方从哲的门生亓诗教。

    “难得啊,总算有识大局的官员主动去求方从哲了,能想到这一层是一回事,能主动行动又是另一回事,难怪这徐光启和孙承宗在后世能留下名声!”

    朱由校心里如此想道。

    过了没多久,就有内宦来报:“皇爷,元辅求见。”

    朱由校忙道:“宣见吧。”

    于是,方从哲再次见到了朱由校,且也将徐光启和孙承宗见他的事说了,然后说道:“老臣听了这二人之言才恍然大悟,虽杨涟失礼,但到底是出于维护陛下之好意,故而失态,此人又素有人望,陛下初登大宝,亦当收天下人心,故而老臣认为还是该宽宥其罪,略施薄惩的好,至于魏大中虽言辞狂悖,但也是出于公心,论死实在是老臣昏聩,竟一时为私怨所蔽,如今请陛下重治臣罪!”

    说着,方从哲就递出自己的奏疏来。

    朱由校笑了起来:“到底是元辅,老成谋国,拟旨,方从哲转吏部尚书、晋中极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保!”

    方从哲谢了恩。

    而接下来朱由校就道:“杨涟对朕不敬,本应严惩,然元辅所言有理,姑念其赤诚之心,贬至云贵之偏远地为驿丞,魏大中外放云贵为知县官。”

    于是。

    因为杨涟失礼的事件就这么结束。

    而朱由校也实现了自己的目的,既通过教训杨涟给了文官们一个下马威,也打击了一下靠控制言路做大的东林党,同时还发现了自己将来值得重用的人才,另外,也加重了内阁辅臣的权威,避免了党争加剧。

    ……

    次日。

    文华殿。

    朱由校见到了徐光启和孙承宗。

    两人皆是神采奕奕。

 第七章 练兵与辟财源事

    徐光启和孙承宗都知道自己被加经筵讲官是要被重用的意思。

    但两人是真没想到这个会来得这么突然。

    徐光启激动不已,他连夜将自己和利玛窦翻译的《几何原本》拿了出来,他希望年轻的皇帝陛下朱由校能愿意在经学之外学习一下这本书。

    以前的他没有成为经筵讲官即皇帝老师的机会,但现在的他有了这个机会,他自然不愿意错过。

    而孙承宗也是一夜未曾好睡,他拒绝了他妾室为他暖床的请求,在进宫见皇上的前一晚独寝书房,在脑海里整理着自己这些年的所学与所得以及对朝廷局势的看法。

    次日。

    徐光启和孙承宗都早早地进了宫,且相逢在乾清门外。

    徐光启和孙承宗二人相视一笑,不禁互相拱手。

    而这时候,朱由校也早立于乾清宫平台上,看着朱红庄严的紫禁城,暗自思索着如何为这个已立于世界两百余年的帝国再续国运。

    “臣徐光启见过陛下!”

    “臣孙承宗见过陛下!”

    徐光启和孙承宗一看见穿着龙袍的朱由校就立即行了大礼。

    而朱由校也因此回过神看向二人,莞尔一笑,且道:“两位爱卿平身!”

    “谢陛下!”

    徐光启和孙承宗此时皆已年近天命之年,但在官场上两人这样的年纪只能算是刚刚开始大展宏图的年纪

    受了两人的礼后,朱由校就开门见山地问起两人对时下朝政的看法来。

    徐光启忍不住先开了口:“回陛下,以臣所见,眼下朝廷最为要紧的事当属辽事,奴酋努尔哈赤之野心颇巨,且臣观之此人颇知兵事,且善于拉拢人心,故而辽地将门中多降者,臣认为如今为祸辽地之东虏非以往胡虏可比,恐有将来勾结内奸亡我大明社稷之危!”

    朱由校点了点头,这个时代很多大明的文臣武将可能不会觉得建虏会在短短的二十余年后打败李自成夺得大明江山,但朱由校是相信的,这也让他甚为赞许徐光启的远见卓识。

    朱由校因此笑问说:“据朕所知,爱卿早已上疏给皇祖父言明防范建虏之事以及需用西洋之法练我大明新兵之事,而皇祖父因此让你在通州练兵,不知爱卿在通州练兵情况如何?”

    徐光启倒是没想到眼前的少年天子会知道自己为朝廷练兵的事,内心十分欣慰与惊喜,但他欣喜之余也不由得眸中闪过一丝无奈之色,道:“陛下容禀,因兵部言辽事日紧,国库财力不济,所以此事已经近乎废弛,只给臣少量器械而已,也因此臣不得不滞留京师,向兵部力争此事。”

    朱由校听后抿了抿嘴:“兵还是要练的,爱卿所言“极求真材以备用”与“极造实用器械以备中外守战”,皆乃时下要务,不能耽误,朕也了解过时下为祸辽地的建虏,这些建虏女真颇为善战,甚至自古就有满万不可敌一言,我大明要想剿灭建虏,就得练就强兵强军,如今辽地边军虽有强悍者但不过是军镇家丁,是武将私兵,忠心难保,甚至不乏有养寇自重之嫌,所以我大明得有真正为朝廷而战的强军,得有属于朕的真正强军!”

    “陛下圣明!京营已废且多老弱,南兵虽强却因当年那场变故损失不少现在朝廷倒也必须有新军,但如今朝廷内政废弛,国困民穷,一辽饷尚且使天下难以为继,若再练兵,实在是难上加难,以臣所见,当先整饬内政,缩减开支,充盈国库。”

    孙承宗则在这时候也说了起来。

    朱由校微微一笑,他知道孙承宗还有一个没说,如今大明不但因为辽地建虏作乱而导致军费激增,还因为万历和泰昌两位皇帝相继驾崩而需要花不少的钱,尤其是泰昌皇帝,因为挂得太早,没有来得及给自己提前修陵墓,还得现修陵墓。

    所以,大明现在得节省开支充盈国库也的确是有必要的。

    但按照原有历史的发展,大明就只有二十余年国运,所以,在朱由校看来,大明不能等攒够钱了再去练兵,得一边攒钱一边练兵,不然没兵在手,想充盈国库也很难的,毕竟如今帝国大部分财富是集中在权贵士绅手里的,而不是老百姓手里,要从这些人手里要钱只能硬抢,而要硬抢没自己的兵是不行的。

    任何朝代的权贵士绅都不会因为国家内忧外患而主动把钱粮主动捐出大部分的。

    崇祯朝要大臣们捐饷助军结果内阁首辅只拿出五百两银子而被有兵的李自成一勒索就勒索出十多万两银子就是鲜明的例子。

    当然,即便不在国内杀富济贫,抑制熵增,要通过对外掠夺抵消内卷,那也得强兵在手才行,不然怎么能去殖民外国,从西洋番手里抢食吃。

    所以,练兵是不能拖的。

    “虽说华夏江山乃朕一人之天下,然华夏非朕一人之华夏,自古王朝无有不衰亡者,我大明即便要覆亡也不能覆亡在我们手里,更不能被胡虏灭之,这样不只是对皇家对整个天下汉人都不是好事,天下汉人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因为胡虏之侵而为两脚羊为四等人!

    士族也好,庶民也罢,凡为汉人者,都得避免这一危机再次出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众卿皆是肉食者,而朕又是天子,这练兵是急务,不能拖延!”

    朱由校下了自己的定论,且看向徐光启:“甚至练兵也不必在通州练兵了,就在朕的南苑练兵,练朕的皇家近卫军,以替京营羸弱之师,到时候一旦天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