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召唤之天下归一-第1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王,关于增兵一事,我等二人有一个主意。”黄洱笑着对吴王'海棠书屋 '道。

    听到有主意,吴王顿时来精神了,连忙问道:“不知两位卿家有何主意?快快道来。”

    林渊道:“回大王,现在大吴国内已经没有任何兵马了,如果从各地抽调,无论如何都是抽不出兵马来的,但是丹阳、吴郡还有不少的精壮,只要大王将这些人征集起来,少说都有二三十万人呢。”

    “你是说再征召精壮入军?”吴王道,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啊,现如今吴国失去了九江、庐江、豫章三郡之地了,国内人口已经锐减了三分之二,丹阳、吴郡两郡现有人口大概在八十万到一百万左右,男丁约有四十万,刨除老幼,也有十几万,但是如果真的这样做,那纵然赢了,吴国也废了,吴王一时之间拿不定主意啊。

    黄洱和林渊点了点头,黄洱道:“大王,臣也知道这样是竭泽而渔,对大吴的影响非常大,但是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大吴恐怕就真的要亡了,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呢,大吴没了,这些百姓也就沦为亡国奴,下场也不会好太多的,所以,保住大吴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等邓军退了,大王再补偿给百姓便是了。”

    黄洱的话让吴王动心了,现在吴国已经到了生死关头了,为了保住江山,哪里还管得了那么多呢,于是吴王点了点头,咬着牙道:“好,寡人这就下旨征召精壮组建大军,支援前线。”

    “大王英明!”黄洱和林渊笑着道。

    很快,一道征兵的旨意便从吴王宫传出,吴王有令,为了补充兵马支援前线,抵挡邓军,现征召丹阳、吴郡两郡,十四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男丁入伍,命令一下,各地官府纷纷前往各村,强征精壮入伍。

    吴国丞相张潮听到这一消息之后,大惊失色,于是连忙入宫见吴王,跪在吴王面前,苦口婆心的劝说道:“大王,此事绝不可行的,我大吴本就因为频繁的战事,抽调了大量的精壮充实军队,导致国内民力不够用了,现在大王还要继续征召精壮入军,这是要将大吴推向深渊啊。”

    张潮将现在吴国的情况一五一十的告知了吴王,希望吴王能够怜惜吴国百姓,撤回这一道旨意。

    可是吴王现在已经被黄洱和林渊忽悠了,一门心思的就想着征集兵马支援前线,好保住自己的王位和江山,哪里还管得了那么多呢。

    吴王很不耐烦的对张潮道:“张相,你说的寡人都知道,但是如果不这样做,寡人又从哪里找兵马支援前线,击退邓军呢,现在,没什么比大吴的江山更重要。”

    “可是大王啊,如果这样做,恐怕会激起民愤,到时候百姓动乱,大吴就真的完了,还望大王三思!”吴国现在是什么的情况张潮也很清楚,但是再困难也不能将全国壮丁都拉入伍,万一激起民愤,百姓揭竿而起,恐怕都不用邓军打过来,吴国自己就奔溃了。

    “哼,张相无需多言,寡人心意已决,再说了,等寡人击退了邓军,自然会对百姓多加补偿了,他们都是大吴的百姓,现在大吴已经到了生死关头,他们就得为大吴效死,寡人乏了,来人,送张相离开。”吴王已经不想再听张潮说什么了,直接就让人将张潮带出去。

    几名内侍直接架起张潮拖了出去,可是张潮一边走还一边喊着让吴王收回成命。

    张潮的金玉良言并没有让吴王回头,而各地的官府也已经将吴王的旨意给执行到位了。

    乾元十六年七月初一,吴国征集丹阳郡、吴郡精壮入伍,共得二十万大军,吴王还大开户房,将这么多年来积攒的盔甲兵器都发放下去,不过这二十万人都是刚刚离开田头的农民,并没有任何战斗力。

    吴国国内发生的一切,岳飞也通过明镜的密探得知了,对此岳飞还是有些担心,虽说这二十万人只不过是刚刚洗脚上田的农夫,但是人多势众啊,硬拼之下,邓军纵然能胜,那这个损失也不是岳飞能够承受的,毕竟现在邓军的损失已经很大了,于是岳飞下令各部停驻不前,然后又将吴国的情况快马送往宛城,请邓昇定夺。

    乾元十六年七月十五日,邓昇已经得知吴国发生的一切了,于是将苏弘、崔浩、蒋琬三人召进宫商议。

    乾阳宫中,邓昇将岳飞的奏报给三人看了一遍,然后邓昇道:“诸卿,不知有何了解呢?”

    “大王,前线军队损失惨重,而吴国突然强征精壮,随时实力不可考,但是这人数上已经是占据优势了,所以臣建议增兵!”苏弘想了想道。

    不过这个办法可遭到了蒋琬的强烈反对了,蒋琬出列道:“大王,臣反对增兵,现如今我大邓半数的精锐尽在江东,其余的兵马都要镇守地方和防备汉、魏,实在难以抽出兵力,更何况,如果继续增兵,钱粮一时之间也难以供应上,稍有不慎,国内就会出大乱子的。”

    在接到岳飞的奏报的时候,邓昇第一时间就是想着增兵的,但是蒋琬的话再一次提醒了邓昇,现在的邓国虽然已经是兵强马壮,但是无奈和西面的汉国和北面的魏国也是有着深仇大恨的,现在魏国吞下了陈郡、沛郡,实力大增,如果邓国精锐尽出,难保魏国不会趁虚而入,所以很难再抽出兵马,除非像吴王那样,再征召精壮入伍呢,可是邓昇又不是傻子,怎么会做这样的事呢,所以现在邓昇也是很苦恼。

    而且说实话的,吴国新增的二十万兵马,是丹阳、吴郡的全部壮丁了,等日后邓军灭了吴国,这些人都会是邓国的兵源和劳动力,在战场上,死一个就没一个了,现在的邓昇已经可以说将吴国视为囊中之物了,又怎么舍得让这二十万壮丁就这么死在战场上呢。

    这时,作为邓昇头号智囊的崔浩站出来,给邓昇来了一次当头棒喝。

    崔浩道:“大王,臣以为,我们不需要增兵,甚至也不需要继续进攻!”



    第222章骤然停战的邓国

    

第二百二十二章:骤然停战的邓国

    崔浩这话一出,把邓昇也是整懵了,这是什么意思?不增兵,也不进攻,难不成要放弃灭吴?

    邓昇不解的向崔浩问道:“崔卿这是什么意思?难不成要让寡人撤军?放弃灭吴的计划?”

    崔浩摇了摇头,道:“非也,大王,灭吴已经是大势所趋了,又怎么可以半途而废呢,臣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这样对我军灭吴更加有利。”

    崔浩这番话一出,就更加令邓昇几人懵逼了,也并不是说苏弘和蒋琬比起崔浩来差太远,只不过是几人所擅长的不一样,蒋琬对于政务很拿手,苏弘长于战术,而崔浩的大局观很强,长于战略的他往往比苏弘、蒋琬二人看得要多,看得要远。

    见邓昇几人都一脸懵逼的样子,崔浩笑了笑,道:“大王是这样的,如今吴国将最后的精壮都拉到了战场,那么这样一来,定然会对吴国的民生有很大的冲击,甚至于彻底摧毁了吴国的民生,所以臣才会建议大王保持观望的姿态。”

    “周凯和陆峰都是通晓兵事之人,定然知道这二十万人纵然拉上战场也不会是我军的对手的,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他们是不会主动向我军发动进攻了,所以我们并不需要急,相反只要我军保持进攻的状态,吴国就不敢轻易遣散这二十万人,这样一来,吴国国内的农田便会荒废,长久以往,就算我军不进攻,吴国内部也会出问题的,而且吴王这样说,也会失尽吴国民心的,他日江东入我大邓治下,民心也能很容易归附。”崔浩道。

    崔浩这么一说,众人便恍然大悟了,这是一个阳谋啊,我不和你打,但是又不退兵,一直和你僵持住,邓国自然是没问题的,从陈城缴获的钱粮物资,足够这十几万人在江东耗个好几年但是吴国就不行了,这几年吴国战事频繁,钱粮消耗比较严重,再加上九江、庐江、豫章的丢失,更是令吴国损失一大批钱粮,再加上现在吴国国内为了支持战争已经开始不事生产了,仅凭丹阳、吴郡两地储存的钱粮,撑不了多久的,到时候,恐怕吴国国内就会出现大暴动,甚至于大批才行揭竿而起也说不定呢。

    崔浩的主意让邓昇很满意,这样一来,既不用再继续增兵江东,又不用放弃灭吴的计划,可谓是一举两得,而且此计一出,吴国的灭亡已经是板上钉钉了。

    邓昇笑了笑,道:“好,崔卿果然是国之干臣,如此妙计,一下子便扭转了我军之窘境。”

    “大王谬赞了,臣愧不敢当!”崔浩谦逊道。

    很快,一道旨意便被快马送往前线,岳飞在接到这份旨意的时候也是一脸懵逼,不明所以的,后来在朱升的解释下,岳飞才感到这个计策的厉害之处,作为历史上给明太祖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真言的大牛,朱升很清楚钱粮对于一支军队、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所以他很容易就解读了这道旨意的意思了。

    既然宛城方面已经定下计策了,岳飞便只管执行便是,同时岳飞还派人传令庐江的常遇春,让灵蛇卫、虎翼卫也停止攻势,不过还是需要做出一副随时进攻的架势,让吴国不敢轻易遣散军队,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发动一些不痛不痒的进攻。

    邓军的诡异行为,也让周凯感到很奇怪,不过作为天下一流名将,而且政治能力也不低,周凯在认真的想了想之后,也是知道邓军的真实用意了,不过他也没有什么办法了,这是一个阳谋,以吴国目前的状况根本无法化解,毕竟人家就是针对你的要害打的,你自身的问题不解决,根本拿人家没办法,其实最后的办法就是主动出击,但是周凯甚至自家的情况,就这些新兵蛋子上了战场,恐怕连怎么死都不知道呢。

    邓军不进攻,也不撤退,而吴军也不敢主动出击,更加不敢将新征召起来的二十万农夫遣散,两军就这样耗着,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吴国这边也越来越无力了,为了撑下去,吴王甚至派人征集百姓家的储粮,弄得整个吴国都是怨声载道的,就连吴国丞相对此也是很绝望,索性不管了,躲在自己的府邸里,不理事了。

    张潮的退让,吴国的大权瞬间就落到了黄洱和林渊这两个吴国有名的谗臣手中,全民皆兵这个竭泽而渔的计策本就出自他们二人之手,现在执行下去更加是不遗余力了。

    虽然现在国内已经是一团糟了,但是前线再也没有什么坏消息传来,也是让吴王过了几日舒心的日子。

    殊不知,这一切都在邓国的掌握之中,按照崔浩的计策,吴国国内为了支援前线,做得越过分,对于日后占据吴国之后收附民心就越有利,可谓是一举多得。

    随着邓军停止攻势,江东的战事也得到了短暂的平静,不过关中的战事却仍在继续,不过也很快便沉寂下来了。

    自从郿县一战后,汉军已经基本放弃了武功、美阳以西的城池了,后来又在秦军的强烈攻势之下,汉军节节败退,最后退出了右扶风地区,退守京兆。

    不过到了此时,秦军已经开始出现无力的现象了,秦国毕竟只有西凉贫瘠之地,能够支撑三十万大军东征,已经将全国的钱粮物资集结起来,现在虽然秦军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是钱粮军资也消耗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