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明代朝廷有皇庄直接占有大量土地。这跟它直接派宦官收取商税矿税及大量征储金银一样暴露了末世朝廷对财富的贪婪、追求。皇族和勋贵的庄田以及皇族的禄米也是数量巨大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和国家财政的毒瘤。清代朝廷对此有所觉察想解决这个问题。它虽然也有皇庄而远比明代要少。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清廷以东北为禁区大大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展。明初资本主义已有萌芽明中叶后出现较多。清初以后有所展。

    但这个芽始终不能茁壮成长没有足够的力量把已经衰老的封建制度突破。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的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明初已有倭寇登陆。明廷在沿海设置卫所进行防御。明中叶以后倭寇在东南沿海骚扰为南直、浙、闽各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已在兴起而中国的封建制依然老态蹒跚专政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家在十六世纪初已经东来进行殖民活动并侵及中国领土。此后沙俄、英、美继来对中国的野心日益扩大。明初郑和下西洋和清初对沙俄的侵略进行了反击这是对外关系上的大事但从总的形势来看中国的处境日益被动。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日益陷入沉重的灾难。

    自一八四○年到一九四九年是中国史上的近代是由封建时代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也是中国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时代。在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前是这个时代的前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自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之后是这个时代的后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历了清朝晚期及民国初年近八十年的时间。在这个时期里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并残酷地统治了中国中国社会经济生了重大的变化较封建社会时代的情况复杂了。社会经济的主要成份除封建地主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继续存在外出现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又包括帝国主义资本、官僚买办资本和民族资本三个部分。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在中国社会生活中起着支配的作用封建经济则占有显著的优势地位二者并互相勾结在一起。官僚买办资本是帝国主义经济的附庸并跟封建剥削关系紧密相联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十分微弱没有成为一个能独立的经济体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占重要地位而且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都有这样那样的联系。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中国农村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商品生产展了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经济生活却越来越陷入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漩涡。这些情况表现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的主要特点。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激烈变化阶级关系也生新的变化。外国资产阶级侵入中国后成了中国社会生活里面一种统治力量操纵控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各个方面。他们不仅扶植和支持封建地主阶级使其成为他们统治中国的支柱而且造成了为其侵略需要服务的买办阶级。在封建地主阶级内部新起的军阀官僚地主在外国资产阶级的支持下代替了原来的官绅地主占支配地位。军阀官僚地主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而且一般都还兼有早期官僚资本家的身分具有浓厚的买办性。他们在地主阶级政权中握有实权成为举足轻重的势力。这也是地主阶级政权买办化的重要表现。农民阶级主要包括自耕农、佃农和雇农约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七八十。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剥削下农民日益贫困破产出现了自耕农减少、佃农增加的趋势。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这个时期新产生的两个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为其经济地位所决定是一个带有两重性的阶级一方面有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性一方面又存在了对革命敌人的妥协性。无产阶级是最伟大、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它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还是作为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追随者参加革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和阶级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各族人民为了反对国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进行了不懈的艰苦斗争但没有找到解放的道路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自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跨进了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多民族的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经过一个漫长过程的。我们的祖国曾经出现过各种形式的多民族的统一也曾经有过多次的分裂但在分裂中也还是有统一。我们经历过的统一有单一民族内部的统一、多民族内部的统一和多民族的统一后者又包含区域性的多民族的统一和社会主义的全国性的多民族的统一。

    单一民族的内部统一主要是由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展而来。有时一个民族遭到重大的挫折分散了后来重新组合形成这个民族内部新的统一。匈奴族原来是一些部落部落与部落间的关系是不稳定的。《史记·匈奴列传》说它:“自淳维以至头曼千有余岁时大时小别散分离。”后来头曼单于和冒顿单于在位的时候有血缘关系的许多部落连合起来形成了匈奴内部的统一。松赞干布时的吐蕃、阿保机时的契丹、成吉思汗时的蒙古都有一个统一民族内部的过程都是由分散的许多部落统一起来形成较高展阶段的民族共同体。努尔哈赤时的女真是在金亡后女真各部分散的情况下把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的各部重新组合起来形成了女真内部新的统一。汉族是一个民族混合体。它的祖先也必然经历过由部落展起来的过程但已难于详考。有的学者设想传说中的夏禹治水必须有许多部落参加可能在这时形成了夏民族而为汉族来源之一。但这毕竟还是设想尚无从证实。

    多民族的统一比起单一民族的内部统一可以说是较高的展阶段。

    说是多民族当然不限于一个民族但在多民族中往往要有一个主体民族。战国七雄都是地区性的多民族的统一体它们都各有自己的主体民族而分别与东方诸夷、西方诸戎、北方诸狄、南方诸蛮以及其它民族统一起来。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也都是地区性的多民族的统一它们都以汉族为主体而分别与本地区的少数民族统一起来。南北朝时期南朝和北朝我们习惯上认为它们是汉人的朝廷和鲜卑人的朝廷实际上它们都是地区性的统一的多民族朝廷。南朝的主体民族是汉族北朝尽管鲜卑人当权但这个地区的主体民族仍然是汉族。秦汉、隋唐、元、明、清等时期都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全国性的多民族的统一。元代的最高统治者是蒙古贵族清代的最高统治者是满洲贵族但汉族人民在这两个时期仍然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承担者元、清的政权实质上也是蒙古贵族、满洲贵族跟汉族地主阶级联合统治的政权。

    社会主义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继承而在本质上跟历史上的统一又有根本的区别。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家是消灭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

    从历史的展上看这四种民族统一的形式是按着程序前进一步高于一步。先是有若干单一的民族内部统一的出现如夏、商、周等族的最初形成。然后有地区性的多民族的统一如战国七雄。然后有全国性多民族的统一如秦、汉、隋、唐、元、明、清。然后有社会主义的全国性多民族的统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在全国性多民族统一的展过程中也出现过分裂。秦汉以后出现了魏、蜀、吴的割据。经过西晋暂短的统一又有五胡十六国之乱及南北朝的分立。在唐与元之间又有辽、夏、金与宋的对峙。但每经历一次曲折统一的规模就更为盛大元比隋唐还要恢廓。在曲折过程中出现的地方政权就全国来说是割据政权。从它们本身来说也自有其历史性的意义。在这些政权的统治范围内由于先进生产力的影响和统治者谋生存的需要往往会出现生产力状况的改善。自三国至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是其显明的例证。地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为后来统一局面再度形成后提供了生产展的一些条件。同时地方政权往往也能根据本地区的特殊情况创造和积累了处理国家事务方面的经验。隋唐的官制、军制和田制就有不少是继承北朝长期实行的制度。从历史的某一片断来看确切不止一次地有分裂状态的存在但从历史展的全貌来看全国性的多民族统一才是主流。

    汉族和各民族地区幅员之广大自然条件的差异生产状况的不齐如果得到适当的协调则可转化为展生产的有利条件。但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因自然经济占支配地位交通运输很不达交换经济只起社会经济的辅助作用各民族地区间的物资交流基本上停滞于潜在的阶段不能很好地挥作用从而加强民族间的团结。但盐铁的贩运茶马、皮毛、药材的交易植棉、纺织的推广河防、水利跟工程和道路的兴修还是多民族的统一为社会经济带来的进步。在经济制度上各民族的展是不平衡的。在中原地区汉民族的形成和封建所有制的形成基本上可以说是同步前进的。在这时候匈奴还处于奴隶制阶段西南夷还处在氏族社会末期。两千多年过去了在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我们还有封建所有制奴隶主所有制、原始共产的残余以及民族资本主义和买办资本主义所有这些都是多民族在经济制度方面的表现。但无论如何各少数民族在社会经济展道路上都以不同的度向汉族靠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族人民分别通过不同的形式向社会主义迈进。

    在思想上统一的想法起源甚早。《诗经·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所谓“天下”究竟是指多大的地方无从稽考但总是诗人心目中很广大的地方。他这两句诗表明了他的天下统一的思想。可能由于诗人对王权崇拜至极难免有相当多的夸大。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1。南宫适说:“禹稷躬稼而有天下”2。这所谓“天下”意味着极为广大的地区的统一。战国时期变乱日亟人心思治。有人问孟子说:“天下乌乎定?”孟子说:“定于一。”孟子的话比孔子的话要更明白些他说的是七国的统一。在战国时期以后成书的《禹贡》描画了九州山川物产。《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称引邹衍大九州之说每一大州有九州共八十一州。中国为赤县神州是八十一州之一。中国还有九州即如《禹贡》所说的九州。《禹贡》和邹衍以九州说中国都是指中国说的但都还属于地理概念与孟子所谓“定于一”者不同。到了秦始皇刻石颂秦功德把破灭六国的统一看作空前的大业。汉初公羊学派借助经典把大一统的学说涂上神圣的光彩。此后历代皇朝都拿统一的规模作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