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16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编著的《营养概论》(929年)内容丰富,既是一本简要的参考资料,又是一本通俗读物。此外,三十年代初,性激素研究在国外起步不久,吴宪十分关注这个新的领域,并且做了一些试探性工作,为中国激素生物化学的研究开辟了道路。至949年,吴宪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除了《营养概论》外,还著有《物理生物化学原理》(英文版,934年)。他的论文绝大部分是用英文发表,深受国际学术界的推崇,是国际上杰出的生物化学家之一,是中国生物化学、营养学研究和教学的主要创始人。
对维生素的研究,在三十年代引起了中国化学家的浓厚兴趣,特别是对维生素在食物中的分布研究得最多,而其他几种维生素,有的因为设备不适,有的因为测量复杂,因而发表的论文较少。清华大学的萨本铁专授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自934年以后,他在继续从事有机分析工作的同时,又率领学生,开始从事维生素和氨基酸(旧称胺酸)的研究。他对中国各种食物中维生素的含量作了大量调查(这是他最受国内同行称道的一部分工作),从而发现,好些国产食物中都含有很多维生素,如果要想得到这种维生素,大可不必一定要吃美国桔子,有些价格远为低廉的中国桔子也是一样的好。同时萨本铁指出维生素与糖类有同样的来源,可能由乙醛酸与…异赤丝藻糖缩合而成,也可由乙醛醇与…异赤丝藻糖缩合、再经过氧化而成,还可由环己六醇分子重排为…古洛糖或…半乳糖、再经过氧化而成。根据这一假说,萨本铁提出了合成维的理论路线及实验方法,以弥补欧洲学者的研究中原料昂贵、毒性大、合成周期长等缺点。然而,由于国内实验设备简陋和材料的缺乏,萨本铁没能完成维的实验合成。这个人工合成维生素的首例由一位英国人完成并获得了93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营养学是以生物、生理、农业为基础而应用于医学、药学、卫生学的一门学科,中国在这方面的初期工作,多是关于人民生理状况的调查。以后范围逐渐扩大,有膳食研究、国产食物的分析、矿物质营养素的研究等。其中,植物性食物受到人们更大的关注,而对于动物性食物则兴趣甚少。这一时期致力于营养学研究的机构主要有协和医学院(膳食营养、蛋白质、酵素等)、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935年添设生物化学方面的工作,特别注意本国普通食物的调查和分析、植物性食物中蛋白质的研究、食物烹饪法及保存法的研究和改良)、北平研究院生理研究所(中国北部食物营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食物分析及调查、米麦营养及植物油中植物蛋白质的研究)、雷斯德医药研究所(中国食物的分析及营养、碳水物的代谢、维生素及矿物质),还有上海医学院、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大学、山东大学、齐鲁大学、南开大学等。这些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探求如何能在国民经济可能的范围内对中国的食物进行改良,以使多数国民的健康水平较高,从而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服务。
食物化学方面,以前中国有许多迷信,民间素有食物相克之说,认为有些东西合在一起吃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这种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忌讳,老百姓深信不疑。生物化学家郑集选择了4对被认为是典型的相克食物,在南京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的实验室里,先用动物作试验,然后亲身尝试这些向来忌讳的混合食物,结果根本没有中毒现象,以科学家的勇气和科学的证据否决了流传千年的食物相克之说。虽然这项工作对于生物化学理论或实验技术本身的发展贡献不大,但它却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体现出中国的科学家们将科学应用于实际而不是空谈科学的良好风尚。
生物化学与药理学相接壤的药物化学,尤其是中草药化学,也是自二十至三十年代发达起来的一个领域,研究成果颇令世人注目。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一直是用草药治病,但自清朝海禁大开以后,西药大量涌入,以其药效高的特点逐渐取代了国产药材。然而,西方的化学家和药物学家,却对中药产生兴趣,他们用化学方法提炼出其中的有效成分,从而证明了某些中药的作用强于许多西药,而中药之所以有时药效不强,是由于未经提炼致使有效成分不高。协和医学院成立后,这项研究最初由药物化学家黎德(read)教授传来中国。924—925年,陈克恢从麻黄中提取麻黄素用于治疗。这种药曾由西人用狗作过试验,陈克恢首次用人作试验并取得了成功。这项工作发表以后,顿时名闻世界,陈克恢被美国里耳利(lillie)制药公司以重金聘去,专为该公司进行研究。同时这项研究的成功在国内也引起很大反响,更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对国产药材的有效成分提取及其化学结构进行研究。协和医学院在这方面是研究时间最长、成绩最显著的。
实际上,二十至三十年代,在国内运用可以利用的有限手段,首先对中草药进行系统研究工作的,还是在协和医学院工作十余年、后任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所长的赵承嘏(855—9),他是最早对中药里所含生物碱进行分离的化学家。他在92年发表的关于麻黄素研究的论文,是中国用近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草药的最早的论文。他研究了延胡索、贝母、三七等30多种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得到了许多新生物碱结晶,其中有些被发现具有较强的生理或药理作用。例如从延胡索中分离出的延胡索素乙、延胡索素子和延胡索素丑都有和球冠素相似的作用,延胡索素乙在临床上可作为镇痛、镇静剂使用。在赵承嘏之前,提取植物有效成分一般均用乙醇浸泡,这样所得的粗提物成分复杂,不易进一步分得结晶单体。他根据生物碱的性质,采取碱磨苯浸的方法,使粗提物成分趋于简单,减少了进一步分离单体的困难。他用自己创造的一套方法,往往从一种植物中分出多种结晶,单是从延胡索中就分得了3种生物碱结晶;并且能从他人已详细研究过的中草药里分离出新的成分。到949年为止,他在国内外有关刊物上共发表了论文50余篇。对中草药的研究,开辟了中国化学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自935年以后,中国化学家们不再仅仅满足于中药的分离和精制,而且从事其结构式的研究以及合成。在这方面,黄鸣龙(898—979)的工作开创了中国化学家研究生物碱的构造的先例。他通过结构研究,证明赵承嘏由延胡索分出的3种生物碱有3种与前人研究相同。从此,中国化学家对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逐渐走上了正轨。
除了中草药等天然药物之外,中国化学家对于药物合成的贡献也很多,例如维生素、性激素、磺胺类药物与青霉素等的研究工作,都有中国化学家参与其中。942年汪猷(90—)进入上海丙康药厂担任厂长和研究室主任,致力于针剂制造和磺胺类药物的合成。944年他偶然得知国外发现了一种特效的、从霉菌中培养出来的抗生素,于是他开始学习微生物学、发酵等方面的知识,以求在中国开拓抗生素研究的道路。经过几年的研究试验,他终于分离得到了一种新的抗生素——桔霉素,论文于947年在美国《科学》上发表后,美国一家通讯社从旧金山发出电讯,报道中国的化学家制成了一种青霉素菌族抗生素的消息。947年9月他应聘参加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筹备处的工作,此后继续研究桔霉素,带领几位青年助手,使双氢桔霉素的化学及其抗生素作用的机制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这项研究一直持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2。有机化学。
除了生物化学以外,二十至三十年代在中国发展最迅速的就是有机化学领域。中国化学家研究有机化学的人最多,成就和贡献较大,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当时最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复杂的天然化合物及其类似物的合成,因而在有机机理以及立体化学方面的发展尤为迅速。
933年,在德国哥丁根大学工作的庄长恭(894—92)氧化分解麦角甾得到了原…别…胆基酸,证明当麦角甾(或甾醇)受到氧化分解时,链的破裂是在第24个碳原子上发生的。这是中国有机化学的先驱性工作,对于当时的多环化合物化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萨本铁是中国化学家中著作最多的一位,他最初的工作偏向于制备各种酯、测定它们的物理常数如沸点、比重、折光率等,然后再制出这些酯的苯腙和缩氨基脲。后来,他又开始进行各类有机化合物的鉴定工作,用各种试剂制成各类化合物中代表物的衍生物来进行鉴定,例如用肼衍生物对氯苯肼来鉴定醛和酮,用三硝基苯间二酚(收敛酸)来鉴定萘、蒽等。他每年都要用这种方法鉴定出数十种化合物,成绩斐然,因而在这方面成为国际上的权威,得到了西方化学家的推崇。
嘧啶化合物是较早在中国得到研究、并且成就颇丰的一个领域。纪育沣(899—982)在920年代就随同国际嘧啶化学权威约翰逊作研究,回国后继续在这方面作了不少扩展工作。不论是在雷斯德医学研究所,还是在中央研究院化学所、北平研究院药物所,他的主要精力都是在这一领域,40余篇研究论文中属于嘧啶类研究的占二分之一多,它们大都以β…醛酸酯或β…酮酸和尿素或硫脲作用,以制得嘧啶的羟基衍生物尿嘧啶,从而制备氨基衍生物胞嘧啶,或者制成硫氰基衍生物而研究其重排反应。他的论文中有许多都记述嘧啶的硫氰酸衍生物加热重排成异硫氰酸的反应,还提到嘧啶环中的酶硝酯重排现象。920年代以前,嘧啶化学的研究在中国没有任何基础,纪余沣虽然也同中国大多数化学家一样,研究途径与方法大都遵循国外,但他所采用的新的合成方法和步骤,使中国尚处于草创时期的嘧啶化学的研究水平并不逊色于国外。
937年,袁翰青由于对联苯化合物立体化学的研究作出成就,荣获了荷兰皇家学院颁发的范霍夫纪念补助金,这是为纪念物理化学家范霍夫而设立、专门奖助各国青年化学家的。袁翰青早在美国留学时就开始了联苯的立体化学研究,回国后在中央大学任教,并继续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他与合作者首次拆解了理论上可以拆解、但尚无试验证明的2,2’,4,4’…四溴联苯酸,得出两种旋光异构体;还首次制得了…苯磺酰…8…硝基…甘氨基酸并进行了消旋速度的测定。三十年代末,他提出根据缔合因素的不同来测定…、β…或顺、反两种几何异构体的新方法,这是由于缔合因素与氢键有关,β…式分子式内部能形成氢键,而…式则不能,因而β…式的缔合因素小于…式。缔合因素可用冰点降低法来测出,由此就可鉴别顺、反或…、β…二种构型。这种方法适用于某些含有给电子原子的圬或腙类化合物。袁翰青用这种方法检查了若干个已知有几何异构体存在的化合物,结果很好,从而证明他的氢键理论是正确的。袁翰青的工作,为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940—943年,在昆明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工作的黄鸣龙,利用从药房买来的驱蛔虫植物药山道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