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4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蟾拿悖┪侍佑烧聬丛谥缴贤醌暷酶巡荒芩祷暗乃紊褡诳淳褡诘阃吠猓挥智肷褡谀浮⒒侍蟾呤洗沽碧褡谝驳阃吠狻U獯斡稍紫唷⒅凑ú哂盗⒄茏谑辈⒚庵叹┞首呈吭谕庖员覆渡背忠煲檎咝问葡嗟毖暇虑懊挥泻突侍蟾呤稀⒒屎笙蚴仙桃楦咛笠仓皇窃谠字疵嵌ú吆蟛疟硎驹尥耸潞罄此斐晌隆⒕闪降郴ハ喙セ鞯慕杩凇>傻彻セ餍碌车牟倘返热嗽肓⑸褡诘芪鄱碌吃蚬セ髦С质鼐傻车纳褡谏父咛笙肓⑺钠渌游刍ハ嘁源宋芟莼蚱群Χ苑绞垢母镉氡J亓脚傻亩氛痈丛踊

    元丰八年(1o85)三月初神宗去世太子赵煦即位是为哲宗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同年五月章惇升为知枢密院事司马光接替章惇任门下侍郎此后旧党相继进用。同年十月旧党为了便于打击新党违反正常程序任命其党羽为谏官章惇向高太后抨击此事守旧派指使其党羽以“风闻”此事攻击章惇“语涉轻侮”太后“用心不忠”1。此后又不断受到各种攻击诬之为奸臣。元祐元年(1o86)正、二月间司马光要罢免役法章惇不考虑安危据理力争还说:“如役法熙宁初以雇代差行之太故有今敝今复以差代雇当详议熟讲庶几可行而限止五日其敝将益甚矣”1苏辙也据理力争因而未能立即废罢免役法。

    元祐元年闰二月旧党司马光出任左相。章惇同月罢政出任汝州知州。十月改任杭州知州在赴任途中又被守旧党攻击为不当移任大郡而复任汝州知州。十一月下旬章惇为免受更大的迫害自动请求罢职以提举宫观迎养父亲于苏州闲居。元祐三年二月一度起用为越州(今浙江绍兴)知州但官告却在递送途中被人偷去而未能赴任后虽又改为就近任苏州知州以便奉养父亲章惇感到形势险恶而坚辞新命仍只领宫观闲居。因父死遂守丧仍不断受到守旧派攻击。元祐七年八月一度有出任湖州知州之命但未能赴任仍以宫观闲居。

    元祐八年(1o93)九月太皇太后高氏死后哲宗亲政。哲宗初立时章惇、蔡卞曾说过旧党有废哲宗之事哲宗又受到高太后所派2o名年长宫嫔的轮流监视旧党成员眼中大多也只有高太后而无视哲宗的存在哲宗因此一直谨言慎行以免被废终于等到亲政随后即诏改次年为绍圣元年(1o94)明示要继承神宗的改革事业。绍圣元年罢免高太后任命的宰相吕大防、范纯仁起用章惇为左相此后章惇独相直至哲宗去世。其间复行新法不仅对新法有所改进而且间亦有采用元祐法令不像元祐时守旧派执政时那样的一味排斥。元符二年(1o99)八月章惇“进呈《新修敕令式》章惇读于帝前其间有元丰所无而用元祐敕令修立者帝曰:元祐亦有可取乎?惇等对曰:取其善者”。说明了章惇的政治风度。在打击旧党成员方面他也有所节制但在遭到曾布等人的逼迫时又不能抵制。为使政治清明带头不搞特权独相七年“不肯以官爵私所亲四子连登科独季子援尝为校书郎(从八品)余皆随牒东铨任州、县迄无显者”1这在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6o元丰八年十月丙子、己丑;卷367元祐元年二月丁亥。1《宋史》卷18《哲宗纪》二。

    1《宋史》卷471《章惇传》。

    元符三年正月年仅25岁的宋哲宗英年早逝无子。事出意外哲宗生前未及对继承人作出安排宰相章惇与执政们亦未来得及商议皇位继承人之事。次日晨向太后召宰执于福宁殿议立皇位继承人宰相章惇“厉声对曰:在礼律当立母弟简王”向太后提出立端王章惇再次说:“以年则申王长以礼律则同母之弟简王当立”。虽然章惇“谓其(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但向太后在曾布等人的支持下拥立端王赵佶为帝是为宋徽宗。以至于24o多年之后元末修撰《宋史》的史官也不胜感慨地提出假如当初章惇的意见被采纳北宋也许是另一种结局。因为“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有不亡者徽宗甚焉”2。

    徽宗即位后章惇依例晋升阶官升为特进封申国公。九月徽宗将反对他当皇帝的章惇罢相改任越州知州在赴任途中即被贬为武昌军节度副使、潭州(今湖南长沙)安置。建中靖国元年(11o1)二月再贬往岭南为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参军。崇宁元年(11o2)又改为舒州团练副使、睦州(今浙江建德东北)居住;二年后移越州又移湖州。崇宁四年去世享年71岁。大观三年(11o9)复特进、申国公官爵;政和三年(1113)赠太师追封魏国公。

    曾布曾布(1o36—11o7)字子宣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兄曾巩是著名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布与兄曾巩同举嘉祐二年(1o57)进士历任州幕职、县令。熙宁二年(1o69)王安石始执政即荐用曾布因而得到迅提升曾经“凡三日五受敕告”升官历任判司农寺、检正中书五房、知制诰、翰林学士兼三司使等要职“与吕惠卿共创青苗、助役、保甲、农田之法”。王安石曾说:新“法之初行议论纷纷独(吕)惠卿与(曾)布终始不易”1。他是王安石最信任的改革派人物之一。

    熙宁七年(1o74)春久旱守旧派借口是由于实行改革而导致天旱群起攻击王安石市易法成为攻击的焦点。同年三、四月之际曾布奉诏与吕惠卿了解市易法实行情况当时王安石处境极为困难曾布却背着吕惠卿取证又“具陈行人所诉并疏惠卿奸欺以闻”对于市易法实施中“近差官往湖南贩茶、陕西贩盐、两浙贩纱”被曾布奏为:“历观秦汉以来衰乱之世恐未之有也。”2附和守旧派从侧面攻击新法。

    同年八月曾布被罢职长期出任地方官及辞官守丧。元丰七年(1o84)十二月召为翰林学士未及到任神宗去世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同年五月曾布改任户部尚书。元祐元年(1o86)司马光任宰相后随即向曾布算起他当初推行新法时的旧帐再次被罢而长期出任地方官。

    哲宗亲政后的绍圣元年(1o94)四月曾布被召回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升翰林学士承旨。同年六月升同知枢密院事;绍圣四年又升知枢密院事成为最高执政官仅次于宰相章惇(独相)。元符三年(11oo)正月哲宗死。在皇位继承人问题上宰相章惇依照礼律两次据理力争反对立端王2《宋史》卷19、22《徽宗纪》一、四。

    1《宋史》卷471《曾布传》;《琬琰集删存》卷3《实录·曾文肃公布传》。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2熙宁七年四月己巳、甲申。

    赵佶为帝。在章惇第一次提出不同意见时曾布默不作声不表明自己的态度;在看到向太后还坚持要立端王为帝时曾布立即附和说:“章惇未尝与臣等商议如皇太后圣谕极当”。而且曾“布叱(章)惇使从皇太后命”。其他执政也随声附和遂陷章惇的正确意见于孤立无援的地位章惇虽仍不赞成也只得“为之默然”1由于曾布的投机遂使赵佶得以顺利登上帝位。元符三年十月曾布虽以“定策功”升任右相但在奸臣蔡京的攻击下即于崇宁元年(11o2)闰六月被罢相出任润州知州。蔡京接任宰相后宋徽宗早已将当初曾布拥立自己为帝的定策功抛到九霄云外曾布也终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半年内又连遭三次贬降先是免职提举宫观继又降阶官授分司官都是无职事而且限止在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居住;同年末再被贬为节度副使、衡州(今湖南衡阳市)安置失去了行动自由。次年再次连遭远贬岭南先责授贺州(今广西贺县东南)别驾后再降为廉州(今广西合浦)司户参军;崇宁四年徙舒州;五年恢复原阶官、提举宫观自由居住。大观元年(11o7)死终年72岁。宣和七年(1126)谥文肃。1《宋史·徽宗纪》一;《宋史·曾布传》。

    第三十八章司马光吕公著第一节司马光孜孜求学手不释书司马光(1o19—1o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今属山西)

    人。父司马池“少丧父家赀数十万悉推诸父而自力读书”1。中第后历永宁县主簿、建德、郫县尉调郑州防御判官、知光山县后擢天章阁待制历知凤翔、同、杭、及虢州、晋州“以清直仁厚闻于天下号称一时名臣”2。兄司马旦比司马光年长13岁行事“清直敏强虽小事必审思度不中不释”。以父任秘书省校书郎。历郑县主簿、祁县尉。在宜兴、常州任官期间有政声。元祐二年(1o87)卒。司马光兄弟友爱终始史称:司马光“平时所与论天下事旦有助焉。”3司马光出生时其父任光山令。因生于光州故名曰光。6岁始读书7岁时“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饮渴寒暑”1。可见司马光的少年时代聪颖好学深受父兄的影响。

    始入仕途维系礼教仁宗宝元元年(1o38)司马光中进士甲科时年2o岁。至仁宗嘉祐八年(1o63)从2o岁到45岁在这一时期他的政治思想、史学思想初步形成。

    中进士后司马光以奉礼部郎为华州推官以父司马池在苏州为事亲求签苏州判官事。不久母亲与父亲相继去世从宝元二年(1o39)至庆历三年(1o43)服丧五年。其间司马光写有《十哲论》、《四豪论》、《贾生论》。服除后又作《权机论》、《才德论》、《廉颇论》、《龚君实论》、《河间献王·赞》、《不以卑临尊议》、《史评十八》等。这些文章以后成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关“臣光曰”的内容。

    庆历四年(1o44)服除授书武成军判官改大理评事补国子直讲;皇祐元年(1o49)被荐为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理院是年为贡院属官。皇祐四年(1o52)迁殿中丞除史馆检讨修日历改集贤殿校书。至和元年知并州事庞籍辟司马光为通判并州事。嘉祐三年(1o58)迁开封府推官。嘉祐六年(1o61)擢修起居注同判礼部尚书。嘉祐八年(1o63)立英宗有殊功进知制诰辞改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

    司马光进入仕途后表现出他是个为维系名分礼教而敢于极言之臣。皇祐三年中官麦允言死朝廷同意葬礼用卤簿仪仗司马光反对这一决定认为近习之臣用此礼不合名分。夏竦死朝廷赐谥“文正”司马光认为1《宋史》卷298《司马池传》。

    2苏轼:《东坡集》卷36《司马温公行状》。

    3《宋史》卷298《司马旦传》。

    1《宋史》卷336《司马光传》。

    这种至美谥不能赐给夏竦这一类人。嘉祐七年充媛董氏死仁宗追赠婉仪又赠淑妃辍朝成服百官奉慰定谥行册礼葬给卤簿。司马光以董妃秩微不能对她施以此礼。卤簿本用来赏军功更不能施于妇人。

    仁宗晚年立太子是一件大事仁宗无意于此一时议论纷纷“国嗣未立天下寒心”。一些重臣莫敢言是司马光多次陈述此事干系重大最后英宗得立。他反对按阴阳书上一套另外择地葬仁宗谓“阴阳之书使人拘而多畏”。司马光重名分重礼教以此作为理政行事的根本原则。嘉祐六年司马光在札子中说:“臣惟人君之德有三曰仁曰明曰武三者兼备则国治强;阙一焉则衰;阙二焉则危;三者无一焉则亡。自生民以来未之或改也。”1君王是否具有仁、明、武三德关系到社稷的兴衰存亡。司马光后来的政论史论一再重复这样的观点。司马光的史学思想和他的政治思想一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