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三节哲学一、上古的哲学思想和哲学流派。二、中古时代正宗哲学的神学化。三、唯物主义哲学的优良传统。四、社会思想和人生哲学的历史地位。五、近代西方哲学的东来。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重大意义。
第四节文学一、文学形式的繁富。二、庙堂文学和宫廷文学。三、各民族的人民文学。四、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五、西方文学在近代的输入。
第五节艺术一、艺术形式的丰富多采。二、艺术来自民间。三、艺术的民族特点。
四、中外艺术的综合。佛教艺术。五、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的协调和矛盾。六、艺术展水平和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的关系。七、艺术和政治。
第六节意识形态史研究的历史。本书的设想一、对古代意识形态史研究的历史。二、对近代意识形态史研究的情况。三、本书对意识形态史的设想。
第九章人民群众和个人第一节有关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的论述一、古代政治家、历史家的观点。二、近代政治家、历史家的观点。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第二节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一、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二、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和客观的历史条件的关系。三、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的自性和自觉性。四、马克思主义帮助先进阶级掌握自己的命运。
第三节历史人物和人民群众一、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二、杰出政治人物的群众基础。三、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四、宗教家与信徒间的关系。五、无产阶级群众、政党和领袖间的相互关系。
第四节本书对有关人物评论一些问题的看法一、简单的阶级标签和品质鉴定。二、脱离历史条件以成败论人。三、关于帝王将相的评论。四、关于农民领袖的评论。五、关于改良主义者的评论。
第十章中国和世界第一节中国人的世界概念之展一、世界联系的逐渐形成。二、中国人的世界概念的展。三、中国和外国的古代的自我中心思想。四、本书对上述自我中心思想的态度。
第二节中国人关于外国史地的撰述一、史书中的外国传。二、佛徒所记。三、私人撰述。四、近代中国人对外国史地的研究。
第三节外国人关于中国的撰述一、希腊、罗马、印度关于中国的传说。二、中古时代外国旅行家的记载。三、明清耶稣会士的记载。四、日本、朝鲜、越南关于中国的记载。五、近代西方学者对中国的论述。
第四节中外文化的交流一、中国文化的东传和南传。二、中国文化的西行。三、外国文化在古代的输入。四、西方文化在近代的东来。五、本书对文化交流史的要求。第五节中国在世界史上的地位一、作为世界大国之一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二、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变化。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中国和世界。
第六节中外历史的比较研究一、中外历史比较研究的先例。二、比较研究对于历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本书的设想。
第十一章史学遗产和批判继承第一节历史和史学一、历史史学。二、史学的任务。三、史学的范围。四、史学史。五、马克思主义论文化遗产之批判地继承。
第二节历史观一、神意史观。二、英雄史观。三、经济史观。四、实用主义历史观。
五、历史上出现的唯物史观因素。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史学的展。
第三节历史文献学一、历史文献对史学研究工作的意义。二、历史文献的繁富。三、记注、修纂和专著。四、汉唐宋人对历史文献的考订。五、清代的历史文献学。六、近代的历史文献学。七、五十年代以来历史文献的现和整理。八、历史文献以外的历史资料。
第四节历史撰述的体例一、历史撰述体例的重要性。二、史书的主要体裁。三、史体的综合运用。四、抄撮和类编。五、史论、史注和札记。六、近代历史撰述体例的变化。
第五节历史文学一、历史文学的重要性。二、传记文学。三、战争文学。四、语言表述。五、世情描写。六、历史环境的描写。七、史和诗文。
第六节历史家的器识一、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察往观来。二、重视修史作为不朽之业。三、史德。四、曲笔与直书。
第七节本书对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一、史学在批判继承过程中不断展。二、本书吸取过去的有益观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武器。三、详审使用、熔炼历史资料。四、在综合利用传统体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五、提倡朴实而生动的文风。
第十二章历史时代的划分第一节历史的客观过程和历史学上对时代的划分一、历史分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客观历史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三、历史过程的多方面性。四、历史过程阶段的多层次性。
第二节历史上对历史时代的种种划分法一、先秦诸子关于历史时代划分的论述。二、中古时代主要以朝代为据的历史时代划分法。三、近代学者对历史时代的种种划分法。四、上述种种时代划分法的演进和局限性。
第三节“五四”以来关于中国历史时代划分的各种说法一、第一次社会史论战和中国历史的划分。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中国历史时代划分问题上的异同。三、五十年代以来关于中国古史划分时代问题的讨论。
第四节本书对于中国史的时代划分一、本书对于历史演进和时代的理解。二、本书对于中国历史时代的划分。
(原载《史学史研究》1981年第2期)
附录二新增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在本卷排校过程中毛难族改称毛南族本卷第一章中已经照改。在本卷排成后陆续有新增的民族地方的建制而版面已不便改动今列表于下: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成立靖州侗族自治县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丰宁满族自治县本卷第一章列有国务院已批准待成立的六个民族自治地方已经先后成立现列表如下: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立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重印后记本书原定四十二册每册二三十万字。现改为二十二册每册五十万字上下。原定第三卷至第十二卷卷各四册现改为卷各二册。这是装订上的改变跟内容没有多大关系。初版题记中“四十二册”字样现已改为“二十二册”。
本书初印本第66页刊有《全国各民族人口数字统计表》这是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据199o年的普查人口增长的数字相当多。199o年全国人口总数和各民族人口数依《人民日报》199o年11月14日第三版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公报》所公布的数字刊表如下:民族别199o年普查人口数(人)
民族别199o年普查人口数(人)
总计11336825o1壮族1548963o汉族1o42482187布依族2545o59蒙古族48o6849朝鲜族192o597回族86o2978满族982118o藏族459333o侗族2514o14维吾尔族7214431瑶族2134o13苗族7398o35白族1594827彝族6572173土家族57o4223达斡尔族121357阿昌族277o8仫佬族159328普米族29657羌族198252塔吉克族33538布朗族8228o怒族27123撒拉族87697乌孜别克族145o2毛南族71968俄罗斯族135o4仡佬族437997鄂温克族26315锡伯族172847德昂族15462哈尼族1253952保安族12212哈萨克族1111718裕固族12297傣族1o25128京族18915黎族111o9oo塔塔尔族4873傈僳族574856独龙族5816佤族351974鄂伦春族6965畲族63o378赫哲族4245高山族29o9门巴族7475拉祜族411476珞巴族2312水族345993基诺族18o21东乡族373872其他未识别纳西族278oo9的民族749341景颇族1192o9外国人加入柯尔克孜族141549中国籍3421土族191624全国人口增长百分率是12。45。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最高者如仡佬族高达714。o9%最低者亦达8。73%。我曾考虑用199o年的统计数字取代1982年的统计数字但这样一来就要有多处文字上的修改和版面上的变动因而只把199o年统计的总数字在这里说明一下以便读者参考。初印本第66页的统计表就不加更动了。初印本第67页以下和第394页以下刊有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名单截至1987年11月所设置者为止。此后民族自治地方不断设置迄今有: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批准恭城瑶族自治县成立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东方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云南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麻阳苗族自治县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宽城满族自治县辽宁清原满族自治县本溪满族自治县桓仁满族自治县宽甸满族自治县北镇满族自治县现在把这些地方写在这里供读者参考也不改动原版了。
初印本第9o页有脱误今已改正。
除以上所说初印本中如现材料、论点、文字表述及校对等方面有错误及不妥之处请读者指教。
白寿彝
………………………………
6
2。矿井提升运输工具有巨大展。
大中型煤矿都安装了提升机并逐步向大型化、电力化方向展大大提高了提煤效率。近代煤矿诞生时开平煤矿1881年安装投产的蒸汽绞车只有15o马力日提煤能力5oo吨。19o8年开平公司林西煤矿开始安装1ooo马力蒸汽绞车提煤能力增加数倍。二十世纪初西方开始出现电力绞车使蒸汽绞车相形见拙。而中国煤矿很快也用上了电绞车。192o年开滦赵各庄矿四号井先安装了1台75马力的电绞车日提煤能力可达1ooo吨。此后开滦唐山矿、林西矿、抚顺煤矿、中兴煤矿、六河沟煤矿等大型煤矿都安装了电绞车。有些煤矿的电绞车能力之大当时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1922年赵各庄矿安装了1台1175马力的电绞车1936年抚顺龙凤矿安装了1台5395马力的电绞车日提煤能力高达5ooo吨。
相对于矿井提升而言近代煤矿井下巷道运输要落后得多。多数矿井仍然是人力或畜力运煤。唯萍乡煤矿在19o7年投产时在总平巷用架线式电机车运煤。抚顺煤矿和中兴煤矿则在二三十年代开始在井下巷道中使用无极绳运输。
矿井井口地面运输有些矿比较先进如抚顺煤矿在1914年即开始用电机车(此前为蒸汽机车)运输阳泉五矿和京西房山矿分别于1919年和1925年开始使用架空索道运输。
井下回采工作面的运输相对而言最为落后普遍延用古代人力拖、背的方法唯中兴煤矿在1931年开始在回采工作面使用簸运机随后东北地区部分大矿中也见使用。
3。矿井通风、排水效能显著提高。
旧式手工煤窑难于形成规模生产能力不能满足近代工业展需要主要是受制于提升、通风、排水能力不能深采。近代煤矿的展离不开提升、通风、排水机械的应用和能力的提高。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通风机、排水机逐渐由蒸汽动力改为电力通风机的风量高达每分钟1oooo多立方米。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