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7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农学体系的基础而《王祯农书》则是中国古代农学体系形成的标志比前者更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第三《农器图谱》篇幅占《农书》的十分之八把农具列为综合性农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从王祯开始的。此后的农书和其他书籍所记述的图绘农具多以此为范本。

    多才多艺王祯多才多艺在机械学等方面也颇有明创造是一位出色的工艺学家。他所编的《农器图谱》把当时农业生产所用的各种器物分门别类详尽地用文字介绍一一绘有图样。有的已失传的农业机械他大力搜集加以复原如西晋时刘景宣制作的磨“奇巧特异策一牛之任转八磨之重”。此磨用力少而功效大但久已失传。王祯“寻绎搜索度其可用述此制度”名之为“连磨”1。东汉时杜诗明的水排可用水力鼓风来炼铁到元代时制法已不可考王祯也是特意“多方搜访列为图谱”。他对轮轴特别感兴趣在《农器图谱》中有“杵臼门”、“灌溉门”、“利用门”收集了五十七种与轮轴有关的生产工具。在此基础上他还创制出“水砻”和“水轮三事”。尤以“水轮三事”最为机巧王祯称之为“诚便民之活法造物之潜机”2。

    创制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是王祯对印刷排字技术的一大贡献。王祯开始写《农书》因字数较多雕板印刷有困难他就请工匠创制木活字约三万多。其方法是先用纸写好字样糊于木板上刻字。刻后把每个字锯开用小刀修理成一样大小。然后一行行排字用竹片夹开来排满一板框用小竹片垫平木楔塞紧使每个字都坚牢不动。再于活字上刷墨铺纸用棕1《农器图谱集之九·杵臼门》“连磨”条。

    2《农器图谱集之十四·利用门》“水排”条和“水轮三事”条。

    刷刷纸就印出文字来了。这套活字他原计划用于排印《农书》后因故未用上。大德二年(1298)王祯用来试印《旌德县志》全书六万字不及一个月百部书都完成同刊板一样证明效率较高1。为了减轻排字工人的劳动提高工效王祯又明了“转轮排字盘”用“以字就人”代替“以人寻字”。排字工人坐着推转轮盘就可找到所需要的活字。王祯把这种先进的造木活字方法和排版印刷经验写成《造活字印书法》一文附于《农书》。此后有一位马称德在浙江奉化也用此法雕镂木活字十万个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印成《大学衍义》等书。元代时木活字印刷还流传到少数民族地区敦煌千佛洞中就现过元代畏兀儿文木活字。明、清时木活字大为流行除排印书籍、家谱外还用于印行邸报。在中国古代印刷史上使用广泛仅次于雕板而远胜其他活字。毕昇虽试制过木活字但用于印刷书籍并把制造方法和经验写成专文的则是王祯。2《农书》所述“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和“全国农业情况图”这也是王祯创。后一图的原图已佚书中的一幅是后人补画的。“授时指掌活法之图”是对历法和授时问题所作的简明小结。该图以平面上同一个轴的八重转盘从内向外分别代表北斗星斗杓的指向及天干、地支、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各物候指示的应该进行的农事活动。把星躔、季节、物候、农业生产程序灵活而紧凑地连成一体。王祯在对图的说明中强调两点:一是不依历书所载月份而用节气定月份即“以交立春节为正月交立夏节为四月交立秋节为七月交立冬节为十月”3。二是指出图中所列的各月农事只能适用于一个地区其他地区应当按纬度和其他因素而有所变更不能“胶柱鼓瑟”。这种把“农家月令”的主要内容集中总结在一个小图中简明了然使用方便确实是一种值得叹赏的创作。

    王祯在文学上也有较高的素养。《农器图谱》一幅幅插图所附的一篇篇韵文和诗赋大多是他所作。有的写得颇有文采。徐光启评论说:“余读《农书》谓王君之诗学胜农学。”11《杂录·造活字印书法》。

    2张秀民:《王祯》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中国古代科学家》科学出版社196o年版。3《农桑通诀之一·授时篇》。

    1转引石声汉:《中国古代农书评价》农业出版社198o年版。

    第二节黄道婆黄道婆对元代以后棉纺织业的展很有影响本卷丙编第四章中有所论及。有关黄道婆的“本事”各种官方史书均不载元以后的私家笔记、诗文杂著中略有提及内容大多相同。这些记载虽不很准确但却是我们了解黄道婆生平的重要资料。

    黄道婆的生卒年月及名字已无从查考“道婆”两字无疑是后人对她的尊称。最早提到黄道婆事的是《辍耕录》作者是元末明初人陶宗仪。《辍耕录》成书于元末其载黄道婆生活于“国初”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的乌泥泾(时属上海县有的书称松江乌泥泾那是因上海县隶属于松江府之故)。正确地说黄道婆应是元代前期松江府上海县乌泥泾人。据与陶宗仪同时代人王逢的诗《黄道婆祠并序》所记黄道婆年轻时候不知什么原因曾远离故乡漂泊到海南的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在那里从事很长一段时间的植棉和棉纺织劳动掌握了一整套出色的棉纺织技术待至中年方才返归乌泥泾故乡。

    乌泥泾毗邻东海在黄道婆离乡前这里农业极不达棉纺织技术更是落后。黄道婆回乡后看到家乡棉纺织生产的落后情况决意使之改变。她6续采取不少措施向家乡人传授在崖州学到的整套棉纺织技术结合内地传统的纺织工艺进行改革创造了一套新技术。至今可推断的技术革新有五项:1。改良棉种。用她从崖州带回的棉种培育出适合于当地种植的优良棉种取代了原有的质次种子。

    2。改良捍棉机具。用双把手摇轧棉的搅车代替原有的用手剥脱棉籽。

    3。改良弹弓。用檀木椎(或称槌)往来敲击四尺多长的绳弦大弹弓代替仅有一尺四五寸长的指拨线弦小弓。

    4。改良纺车。缩小纺麻丝的三锭脚踏车竹轮直径调整踏杆支点和竹轮偏心距制成一手纺三根纱的脚踏三锭纺车代替手捻纺坠纺纱或单锭手摇纺车纺纱。

    5。改良织造工艺。借鉴和汲取黎族织造“崖州被”的经验和方法展汉族民间固有的传统织造工艺;织布讲究“错纱、配色、综线、挈花”技法;被褥、带、帨等织物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图案;创造了具有江南特色的“乌泥泾被”。这些织物具有独特的风格很快成为当时异常珍贵的品种称为“云布”风行一时。由于乌泥泾棉布销行日广千户农家和手工业者生活大获改善从而使乌泥泾很快变成了一个富庶的知名村镇。

    黄道婆的棉纺织新技术对棉织业在与上海县相邻的松江、青浦一带的普及和上海地区棉纺织业日益繁荣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黄道婆逝世后松江府地区很快成为全国植棉业的中心并赢得了“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赞誉。黄道婆创造的棉纺织新工艺长期流传于世。据清代褚华《木棉谱》记载:松江府地区普遍栽种的“杜花”和“紫花”均为黄道婆传下的棉种。盛行于明清两代匹值万金的棉织龙凤、斗牛、麒麟等袍服材料也是沿用黄道婆的方法生产的。

    棉纺织业的展使松江府地区的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后人无不衷心感谢黄道婆的功德。民间传诵一歌谣:“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表达了对这位出身劳动者的纺织家的敬仰和赞颂。乡人为她造墓树碑建祠塑像奉祀香火敬如神祗。如清代上海县城内一处黄道婆专祠碑文所记:“天怜沪民乃遣黄婆浮海来臻。沪非谷土不得治法棉种空树。惟婆先知制为奇器教民治之。踏车去核继以椎弓。花茸条滑乃引纺车。以足助手一引三纱。错纱为织灿如文绮风行郡国。昔苦饥寒今乐腹果”1此段文字真实地反映了黄道婆革新棉织技术的功绩和对当地经济展的深远影响。

    1包世臣:《新建黄道婆专祠碑记》刊《安吴四种》卷二九。收入《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o年版页46。

    第三节忽思慧忽思慧一译和斯辉生卒时间不详。蒙古族(一说为回回人)。忽思慧于元仁宗延祐年间(1314—132o)被选充饮膳太医一职至元文宗天历三年(133o)编撰成《饮膳正要》一书。由于有关史料缺乏该书成为考其生平的主要依据。从该书“虞集序”可知忽思慧尝为赵国公常普兰奚下属且两人关系密切。据《新元史·常齩住传》常普兰奚于延祐二年(1315)加金紫光禄大夫、徽政院使掌侍奉皇太后诸事忽思慧很可能即于是年被选任饮膳太医入侍元仁宗之母兴圣太后答己。《饮膳正要》成书之后专门进呈中宫供览受命担任该书刊刻、校正者又多为与中宫关系密切之人如拜住为中政院使张金界奴为内宰、隆祥总管等且“虞集序”中专有褒颂“圣后”之语故忽思慧当时应在中宫供职以膳医身份侍奉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忽思慧在元廷中主要是以饮膳太医之职侍奉皇太后与皇后。

    营养保健学在我国古籍中称为“食疗”、“食补”等具有悠久的历史。历代帝王往往都很注重自身的医药养生食疗亦为所重。宫廷中食医机构与职官的设置可追溯及《周礼》。据《天官》章载就专门设置有两名为王家服务的“食医”专司宫廷饮食和齐、四季所宜。此后历代皆有类似制度与职官设置。至元代蒙古统治集团性喜豪宴食医与食官尤为偏重。自成吉思汗时就有食医之设如常普兰奚之曾祖父常资、祖父常兀迩笃就先后担任成吉思汗宿卫兼典御膳。元世祖忽必烈对饮食卫生尤为重视他“食饮必稽于本草”(《饮膳正要·虞集序》)设置有执掌饮膳的太医四人负责宫廷的补养调护之术饮食百味之宜且每日须将“所职何人所用何物标注于历以验后效”(《饮膳正要·忽思慧进表》)有较为严明的规章制度这对于总结食疗经验是十分有利的。出生印度的铁哥为忽必烈掌饔膳汤药深得信赖元世祖尝谓其曰:“今卿典朕膳凡饮食汤药宜先尝之”(《元史·铁哥传》)。铁哥即为当时的饮膳太医之一。元初名医许国祯之母韩氏亦曾以食医身份侍奉元世祖之母庄圣太后。

    金元时期我国医学的展有两个较为突出的特点一是中外各民族医学的交融一是医药学术的争鸣与创新这不仅促进了食疗学的展也为食疗经验的继承与总结提供了特色各异的丰富资料。忽思慧长期担任元廷饮膳太医负责宫廷饮食调理、养生疗病诸事他重视食疗与食补的实践与研究得以有机会将元文宗以前历朝宫廷进用的奇珍异馔、汤膏煎造的技艺与经验加以及时整理总结他自称《饮膳正要》一书就包括了元世祖时“尚医之论著”(《饮膳正要·虞集序》)。他还继承了前代著名本草著作与名医经验中的食疗成就并注意汲取当时民间日常生活中的食疗经验。这些都构成了《饮膳正要》一书的丰富内容。

    《饮膳正要》是一部珍贵的蒙元宫廷饮食谱也是现存最早的古代营养保健学专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史料价值。全书三卷约三万一千二百余字。内容大略可分为如下三部分:一是养生避忌妊娠、乳母食忌饮酒避忌四时所宜五味偏走及食物利害、相反、中毒等食疗基础理论;一是聚珍异馔、诸般汤煎的宫廷饮食谱153种与药膳方61种以及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