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8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廷和所谈北方的情况与宣宗的《耕夫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各地水旱相仍灾异迭见。岁用钱粮小民拖欠数多各处军士月粮经年无支该镇奏讨殆无虚日。欲征之于民而脂膏已竭欲取之于官而帑藏已空。闾阎之间愁苦万状饥寒所迫啸聚为非者在在有之。其畿内州县及山东、河南、陕西等处盗贼百十成群白昼公行劫掠。居民被害商旅不通。1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显然不仅仅是水旱灾异。我们看到的永乐十九年迁都后北方各省饥民的情况也曾经是“水旱相仍民至剥树皮掘草根以食。老幼流移颠踣疲乏路卖妻鬻子以求苟活犹且徭役不息征敛不休”2。那时候虽然是永乐的盛世与正德时农民的生活却又何其相似乃尔在整整经历了一百年以后北方的农民生活上几乎没有一点变化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感到震惊的事实。
江南地区与北方有所不同由于自然条件富庶使得农民生活要明显好于北方但是从明初以来江南一直都是朝廷赋税重地尤其是大量重赋的官田地给耕种者以极重的负担。这种情况完全是由于历史原因人为造成的。《明史·食货志》中说:“初太祖定天下官、民田赋惟苏、松、嘉、湖怒其为张士诚守乃籍诸豪族及富民田以为官田按私租簿为税额。而司农卿杨宪又以浙西地膏腴增其赋亩税有二、三石者。大抵苏最重松、嘉、湖次之常、杭又次之。”1这是明初政治报复与严猛政治的产物。到成祖以后还依然继续着这种政策。例如建文遗臣高翔在成祖夺位后被族诛诸给高氏产者皆加税目的是为了“令世世骂翔也”2。不过高翔不是苏松人而是陕西人这只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成祖以后江南的重赋问题开始表现了出来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便是无法完赋。
2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
1《明世宗实录》卷一九六正德十六年四月。
2谈迁:《国榷》卷十七成祖永乐十九年四月甲辰。
1《明史》卷七八《食货志》。
2《明史》卷一四一《高翔传》。
苏、常诸府税粮自洪、永以来逋多待免。大户及巾靴游谈之士例不纳粮纳粮无增耗。椎髻秉耒小民被迫累年拖扰不定。3也就是说真正受到重赋之扰的主要还是下层农民。到宣德初年仅苏州一府拖欠的税粮就多达八百万石相当于全国正常岁入的三分之一。这实际上已经造成财政上的困难展下去必将是国民两竭。洪熙元年(1425)广西右布政周幹自苏、常、嘉、湖等府巡视还京曾经上言苏州等处农民逃亡的情况。称:“询之耆老皆云由官府弊政困民所致。”4这时仁宗已经去世宣宗即位于是从宣德初年起明朝廷开始议减官田租额“宣德五年二月诏:‘旧额官田租亩一斗至四斗者各减十之二四斗一升至一石以上者减十之三著为令。’”1这在当时对农民的生活来说应该是有一定作用的。一年以后江南巡抚周忱又进而提出官田依民田起科但是这一次由于多人的反对没有能够实施。次年便是著名的宣德七年江南大丰收。为防止粮价暴跌国家以官钞平籴并由此而建立起济农仓。这对于江南农民的生活情况有着相当大的关系甚至一直影响到了明朝中期以后。但是这次减少的官田租赋额度甚小对于真正减轻农民负担的作用并不太大。
江南官田租的再次减额是在正统元年(1436):“正统元年令苏、松、浙江等处官田准民田起科秋粮四斗一升至二石以上者减作三斗二斗一升以上至四斗者减作二斗一斗一升至二斗者减作一斗。”2这虽然还不是真正的按照民田起科但是对于税收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国家岁入由宣德间的三千零一十八万二千二百三十三石锐减为正统间的二千六百八十七万一千一百五十二石明朝自正统后的岁入基本上在这个数字上下浮动。
当然这只是官方公布的数字与实际的情况相去还是甚远的。何良俊就曾经记述了松江农村农民的不同情况。
盖各处之田虽有肥瘠不同然未有如松江之高下悬绝者。夫东西两乡不但土有肥瘠西乡田低水平易于车戽夫妻二人可种二十五亩稍勤者可至三十亩。且土肥获多每亩收三石者不论只说收三石五斗每岁可得米七八十石矣。故取租有一石六七斗者。东乡田高岸陡车皆直竖无异于汲水。稍不到苗尽槁死。每遇旱岁车声彻夜不休。夫妻二人极力耕种止可五亩。若年岁丰熟每亩收一石五斗。故取租多者八斗少者只黄豆四五斗耳。农夫终岁勤动还租之后不彀二三月饭米。即望来岁麦熟以为种田资本。至夏中只吃粗麦粥。日夜车水足底皆穿。其与西乡吃鱼干白米饭种田者天渊不同矣。1不过一般来说江南地区自然条件要好于北方农民的状况也较北方为好。明朝人说:“闽田两收北人诧以为异至岭南则三收矣。斗米十余钱鱼3万历重修《常州府志》卷六《额赋》。
4顾炎武:《中随笔》卷二上。
1《明史》卷一四一《高翔传》。
2《明史》卷七八《食货志》。
1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十四。
虾盈市随意取给不甚论值。单夹之衣可过隆冬。”北方则田地虽多“然硗确寡入视之江南十不能及一也每见贫皂村氓问其家动曰有地十余顷计其所入尚不足以完官租也”2。
江南农民占有的土地虽然明显少于北方但是在明朝建国之初大都是曾经占有一定量土地的。对于明初授田的具体情况目前尚缺乏深入研究从明初对于农民垦荒及田主不准抛荒的种种政策来看当时无论南北农民大都有田而且有些数字还相当惊人。例如著名的狭乡徽州就曾有过明初各授田三十六亩的记录。3这种情况到明中叶以后便不复存在了。随着土地兼并的日趋严重大批农民变成了地主的佃户。所以尽管南北各地有着由于自然条件所造成的农民生活差异但是从农民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来看都有一个明显的共同之处便是终年劳作而所得甚少。即使是素称富庶的江南其实也是“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什九”。“至有今日完租而明日乞贷者”。1明朝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展农村的贫富差别也日益扩大地主尤其是身份地主兼并大量土地租佃关系矛盾也就日渐激化。阶级对立激化的表现是那些反抗田主或者反抗官府征敛的民变和农民起义明显增多。如万历间黄梅的刘汝国即起于入富户蔡氏家中“抢掠”。又有太湖应采者亦起于以饥民为主体专门抢劫富室之民变。崇祯间苏州一带“田主有乡居者征租于佃户各佃聚焚其居抢掠其资”2南洋方怀忠率数乡农民蜂拥至城下声称:“田主取租不公。自古收租只秤加一今加二、加三不止。”也是租佃矛盾的集中体现。3当然当时土地兼并一方面是出于势豪之家的侵夺而就明代的特殊情况其中更有相当多是出于下层农民的投献。农民因为不堪徭赋将自己田产献于当地势豪大户这些献田的农民也因此而成为了大户的家奴在当时也称作家人或者世仆。如明人所记:吾娄风俗极重主仆。男子入富室为奴即立身契终身不敢雁行立有役呼之不敢失尺寸而子孙累世不得脱籍。间有富厚者以多金赎之即名赎而终不得与等肩此制驭人奴之律令也。然其人任事即得因缘上下累累起家为富翁。最下者亦足免饥寒更借托声势外人不得轻相呵。即有犯者主人必极力卫捍此其食主恩之大略也。4使用家奴在当时南北各地都有。当时的北方一般是主人家出资雇募而南方则多为小民自动投充。
明季缙绅多收投靠而世隶之邑几无王民矣。然主势一衰跋扈而去甚有反占主田产、2谢肇淛:《五杂俎》卷四。
3参见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卷上《汪·竦川》。
1顾炎武:《菰中随笔》卷二上。
2叶绍袁:《启祯闻见录》卷二。
3陈鸿:《莆变小乘》转引自谢国桢:《明代农民起义史料选编》附录第226页。坑主赀财转献新贵有势因而投牒兴讼者有司亦惟力是视而已。1这大约应该是有明万历、天启间达到了高峰。农民将自己的田地与自己本人一起“投献”到缙绅之家目的本是为了求得保护既摆脱国家徭赋的征索又取得主人的声势。其中当然确有一些因此而达起来的例子甚至有些世仆子弟读书有成取得功名但却无法摆脱奴仆的身份。如《复社纪略》中所述延陵世睿家僮张嶤的事件:“延陵世睿有家僮张嶤者能文章少受业于越自新两张(张采、张溥)收之为弟子主人不之许使之供隶役职抄誊。嶤耻之避之南张(张采)所。延陵拘其父母南张为请甚力事虽解而使供役如初故。嶤不能堪举家徙之武陵。吴来之处之客席。未几两张使之入泮吴江延陵控之当事求正叛之罪卒不胜。久之两张嘱州守周仲涟携来之手书造延陵进赎金为嶤削隶籍。”其后便引了6文声以此为由对复社的讦奏之事。主人对于奴仆的压迫必然激化主奴之间的矛盾因此到崇祯以后不断生“奴变”也就是势在难免了。晚明因奴仆而引的事变最著名者当是“民抄董宦”的事件。不过“民抄董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奴变”真正意义上的“奴变”应当是指那些奴仆的反抗斗争。如崇祯十四年(1641)松江府奴仆陈丑的暴乱以及十七年浦东等地奴仆起事焚杀主人的事变等。其中除去为生活所迫入主人家中抢夺财物者外更多的则是奴仆们的索契斗争即所谓:“逆奴群聚向主人索鬻身文契有不与者即焚其庐。”1同年嘉定华氏拷掠家奴激起奴变“各大姓奴同时起缚主杖之。踞坐索身券或杀或辱所至数万人百里内如沸”2。待到张献忠破麻城时大批奴仆起而响应则更将这场阶级斗争融入了波澜壮阔的明末农民起义之中。
1孙之:《二申野录》卷八“四月条注”转引自谢国桢:《明季奴变考》。1吴履震:《五茸志逸随笔》卷七。
2王季重:《祁忠敏公年谱》。
第五节成分复杂的城镇阶级构成一般来说城镇的阶级构成较之农村要复杂一些。它不像农村那样可以用地主与农民的简单对立来概括。城镇的阶级构成由于阶层、行业以及城镇的不同类型而不尽相同。
明代城镇的展经历了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从太祖朱元璋建国直到成化、弘治之世可以算作是明代城镇展的前期这一时期的城镇主要是作为全国乃至地方的统治中心而挥着政治控制的功能。学者们一般称之为政治型城市。
与这种明显政治型城市相类似的还有一种军事型城镇它们多处于边塞地区或者内地的军事要地。这种城镇中有些虽然不是地方政治中心但是实际上就国家控制的角度而论它们所起的作用则都是国家对地方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因此这些城镇的构成往往多有相近之处。
与这种政治军事型城镇截然不同的是工商型城镇。明代的工商型城镇展也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它的第一个展时期是在明永乐修浚漕运以后伴随着南粮北调沿运河一带逐渐形成了一些工商业达的城镇。如北京附近的通州(今通县)在元末经战乱而城毁“只编篱寨而已”。到明永乐迁都北京随着漕运的疏通通州成为了南粮北调的集散地开始展为漕河沿线的重要市镇。成化、弘治间大学士李东阳曾说:“文皇建都治必南向州名曰通作我东障。高城巍峨有兵有民漕河北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