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9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成化二年(1466)丙戌科定考试等官俱于当月初七日入院也就是提前两天进入考场以保证考试有事先较充分的准备同时还可以防止考官徇1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八一《科试考一》。

    2谈迁:《国榷》卷七洪武十五年八月丁丑。

    私。考试官入院后就要封锁内外门户。在外的提调、监视等官称外帘官在内的主考、同考官称内帘官。内帘的同考官最初八名其中三名翰林、五名教职。景泰五年(1454)改用翰林及部曹。从此后考官渐增至正德六年(1511)增至十七人分为《诗经》五房《易经》、《书经》各四房《春秋》、《礼记》各二房共十七房。万历十一年(1583)癸未科因《易经》卷多乃减《书经》一房增《易经》一房。十四年丙戌科《书经》卷多增《书经》一房而共为十八房。四十四年丙辰科《诗经》、《易经》复各增一房共为二十房用翰林官十二人、六科官四人、六部官四人共二十人充职终明之世未再有变化。

    廷试又叫做殿试是在会试取录以后对取录的士子们进行的重新排名的考试。

    洪武三年初行科举诏时便对殿试作了考试内容的规定:试时务策一道要求在千字以上。按照规定殿试须由皇帝亲自策问一应考试官员各有其职。洪武三年公布的殿试时间定在会试同年的三月初三日但次年正式举行会试后却未按照这一规定的时间举行。《明会典·殿试》中记道:“四年定恩荣次第。二月十九日御奉天殿策试贡士二十日午门外唱名张挂黄榜奉天殿钦听宣谕同除授职名于奉天门谢恩。二十二日赐宴于中书省二十三日国子学谒先圣行释菜礼。”洪武初仅举行了这一次会试到洪武六年(1373)应该再行会试的时候却又诏令停止了。直到十七年(1384)重开科举始于次年会试后再行廷试。其后廷试时间渐定于会试同年三月初一日。

    殿试的定制始于永乐二年(14o4)《明会典·殿试》记:永乐二年定前期礼部奏请读卷并执事等官。其读卷以内阁官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正官詹事府、翰林院堂上官;提调以礼部尚书、侍郎;监试以监察御史二员;受卷、弥封、掌卷俱以翰林院春坊、司经局光禄寺鸿肿寺尚宝司六科及制敕房官;巡绰以锦衣等卫官;印卷以礼部仪制司官;供给以光禄寺、礼部精膳司官。至日上御奉天殿亲赐策问。诸举人对策毕诣东角门纳卷出。受卷官以试卷送弥封官弥封讫送掌卷官转送东阁读卷官处详定高下。明日读卷官俱诣文华殿读卷。御笔亲定三名次第。赐读卷官宴。宴毕仍赐钞退于东阁拆第二甲、三甲试卷遂旋封送内阁填写黄榜。明日读卷官俱诣华盖殿内阁官拆上所定三卷。填榜讫上御奉天殿传制。毕张挂黄榜于长安左门外。顺天府官用伞盖仪从送状元归第。明日赐状元及进士宴于礼部命大臣一员侍宴读卷执事等官皆预。进士并各官皆簪花一枝。教坊司承应。宴毕状元及进士赴鸿胪寺习仪又明日赐状元冠带朝服一袭。请进士宝钞人五锭。后三日状元率诸进士上表谢恩。明日状元率诸进士诣国子监谒先师庙行释菜礼。礼毕易冠服。礼部奏请命工部于国子监立石题名。

    永乐以后基本上依照这一定制未再有大的变化。

    中式的第二甲、第三甲进士中还有一种考选庶吉士的制度。所谓庶吉士是一种尚未正式评级授官前的储备官员。太祖初时置有六科庶吉士。洪武十八年(1385)以后改以进士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近侍者称庶吉士永乐二年(14o4)正式定置翰林院庶吉士“选进士文学优等及善书者为之”1。从此成为一种制度但是并非历科皆行。弘治中大学士徐溥在谈到考选庶吉士的制度时曾经说道:“自永乐二年以来或间科一选或连科屡选或数科不选或合三科同选初无定限。或内阁自选域礼部选送或会礼部同选或限年岁或拘地方或采誉望或就廷试卷中查取或别出题考试亦无定制请自今以后立为定制一次开科一次选用。令新进士录平日所作论、策、诗、赋、序、记等文字限十五篇以上呈之礼部送翰林考订。少年有新作五篇亦许投试翰林院。择其词藻文理可取者按号行取。礼部以糊名试卷偕阁臣出题考试于东阁试卷与所投之文相称即收预选。每科所选不过二十人每选所留不过三五辈将来成就必有足赖者。”2从此翰林院庶吉士的考选成为常制。这应该算是明代最高级别的考试了。与选者称为馆选入翰林院学习三年以品高资深的翰林及詹士府官员一人专课其事称教习。庶吉士三年学成后优者留翰林院为编修或检讨次者出为给事中或者御史谓之散馆。这一制度一直沿袭至明末。

    “八股文”取士与南北卷《明史·选举二》在谈到科举制度时曾说: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这里所说的八股文便是明代科举考试的试卷文字。关于八股文取士的定制过去人多据上文而以为系太祖与刘基所定即始于明初。但其实前文中只说“专取四子书及五经命题试士”乃太祖与刘基所定。后面所谓作文之法可以是泛指有明一代的试文未必说太祖时即以八股取士。因为清修《明史》时与修诸人对八股取士说已有不同看法不必断言其始于太祖与刘基所定。

    清初人胡鸣玉曾考订此事:今之八股或谓始于王荆公或谓始于明太祖皆非也。案《宋史》熙宁四年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进士命中书撰大义式颁行。所谓大义即今时文之祖然初未定八股格即明初百余年亦未有八股之名故今日所见先辈八股文成化以前若天顺、景泰、正统、宣德、洪熙、永乐、建文、洪武百年中无一篇传也。1这应该算是一个颇为有力的明证。鸣玉字廷佩号吟鸥青浦人乾1《明史》卷七三《职官二》。

    2《明史》卷七o《选举二》。

    1胡鸣玉:《订讹杂录》卷七转引自黄云眉:《明史考证》第5oo页。隆中荐举博学鸿词对考订文字等颇见功力他既能断言明成化前未见八股文字必然看到过不少当年的经义试卷。明清之际顾炎武也曾谈到八股始于成化间的情况: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以后。股者对偶之名也。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演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甚少。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接过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正一反一虚一实一浅一深。其两扇立格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之法亦复如之。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1又说: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本之唐人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然后提出夫子为何而此言谓之原起。至万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掳所见或数千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益密恐有藉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畏尾其象已见于应举之文矣。2这里不仅谈到了八股文而且谈到了八股文对于文风的负面影响。于是后来人们一般都批评八股文认为八股文不仅束缚人们的思想而且导致了文风日下。清人阮葵生《茶余客话》更将明代科举试文作了前后对比他认为明初科举诏令举子经义不过三百字亦不得浮词异说。篇末大节可以各抒己见陈论国家时事。试文具有相当的实际能力的考验。而后因功令加严忌讳日深便不再许言本朝之事至百余年后即至成化年间试文渐为冗长凡千百余言庸陋支离无恶不备并据杨慎所言:“破题谓之马笼头处处可用也;又舞单枪鬼一跃而上也;又八寸三分帽子无不可套也;起语数十百言为寿星头长而虚空也。”1这段话十分形象地勾画出了明代八股文之弊但这同时也给人们提出了一个颇为费解的问题八股文作为明代士子考试的试文究竟应当如何评价。如明清两代学者们所言明初本是不用八股的至成化末始行然而恰恰是并未以八股文取士的成化以前却也正是文化的禁锢时期。明代的文化自从洪武“文字之祸”以后在控制之下出现了文坛寂寞的局面。永乐以后文坛盛行“台阁体”粉饰太平歌功颂德而又空洞无物的文风成为当时的主流。成化以后社会风气为之一变文风也随之而出现了变化。如《明史》中所说论者常以明代举业文字比唐人之诗国初比初唐成、弘、正、嘉比盛唐隆、万比中唐启、祯比晚唐。这种比拟是否恰当姑且不论但其所反映出的明代科举试文风气变化的几个阶段则颇为清楚。而这与有明一1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六《试文格式》。

    2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六《试文格式》。

    1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六转引自黄云眉:《明史考证》第5o1页。代文化展变化的情况也是颇相符合的。也就是说成化以后八股文取士的结果并未影响到当时文化的展。而且再到后来科举试文也都进一步崇尚新奇“厌薄先民矩矱以士子所好为趋不遵上指也”1。八股文依然而举业文字毕竟变化了整个社会的文风也毕竟变化了。将文运的不振归咎于八股文看来也未必就那么恰当。

    如果我们能够从八股文的出现重新考虑一下对它的评价的话应该说它的主要作用还是使科举考试更加规范化。也就是说八股文是一种格式化的答卷形式。在传统文化考试的情况下考官需要一种格式化的答卷这使他们能够有相对固定的评卷参照以八股取士实际便是由此而形成的。

    事实上有明一代的考生中尽管有些人将八股文作为生平文章的写作方式然而更多的人是将其作为入仕的敲门砖的。弘、正间的著名才子唐寅起初便是“不事诸生业”的后以祝允明的规劝“乃闭户浃岁”举弘治十一年(1498)乡试第一名。座主梁储奇其文还朝示学士程敏政敏政亦奇之。2虽称是一篇奇文但必定是按照八股的格式去作的。如果不是后来被牵到江阴徐经科场案中的话唐寅必定还能够考中进士那当然也是要作八股文的。能够作八股文字并没有影响唐寅在诗文与绘画上的展他显然是将八股文作为入仕的敲门砖了。

    考试规范化是考试制度展的必然结果是一种进步。在中国传统科举考试中基本上是采取了作文考试的形式以八股文为考试规定就要求应试人必须去作政论文字而不能随意去作任何其他形式的文字如像诗词歌赋等等。而一般来说政论文字对于考生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考察较之其他文章形式要更加有利由此而论八股文虽然有其束缚人们思想的一个方面但其仅仅作为试卷的要求则是有其道理的。清人赵翼在考察八股文字时曾经谈到八股文的破题他说:“今八股起二句曰破题然破题不始于八股也。”其下所举诸例包括了经义文字和诗词歌赋各种文体都有破题的写作方式:“又范蜀公赋《长啸却敌骑》破题云:‘制动以静善胜不争。’宋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