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革秦-第2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逼迫了大家会书写自己的名,而后就是各种许诺。
大家看在冬天做活能够管饭,并且给建了大浴池,并且让砍伐树木,截留柴薪的面上,也就认了。
然后是,十二月底里,工分兑换肉食、青菜。
也不知道这些人是如何将黄绿黄绿的韭菜保留下来的,总之味道比起一般的韭菜更加鲜嫩脆口,讨人喜欢。
以工分算,肉食、食盐、布匹、皮料都比起用钱结算要便宜一些。
农会的泥腿子们不会算数,但对于简单的大小,他们是可以比较清楚的。
于是当后来农会的官员们拿了大堆的铜钱过来,告知大家可以用工分兑换铜钱时候,大家都坐在大厅里看笑话。
没有人肯兑换。
只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念叨着还是拿着钱有安全感。
年轻一些的人们只关心啥时候能再有那黄嫩嫩的韭菜吃。
整个一冬天,虽然死去老者不少,但没有人是因为冻饿死去的。
这在以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于是春寒解冻,少年人们看着自己家里的老者们,热泪盈眶。
老者们齐齐地沉默了。
他们这一冬天做了许多的活计,没拿到多少钱。
冬日里没有饿死,也没有饿瘦。
反而,有些甚至胖了一些,瘦凹的脸庞有了一些肉。
很有一些难以想象。
这世道似乎变了。
他们感觉到一切都陌生了。
然而,陌生的世界还在向前发展。
一座名为“铜铁炉”的冶铁工厂在本地开起来了。
这个地方每天吞吐了大量的木炭。
并且它大量招收工人,说是要冶炼铁器。
并且,是请了咸阳城里的大匠来指导冶炼的。
人们不是太敢进去此时有拿人命去祭炉的习惯。
虽说这习惯多是楚地的习惯,可这并不代表秦国就没有。
人们这样的担心着。
但还是有年轻人因为工地里开出的高额工分而前赴后继。
他们每日能做足四个半时辰的工,一天能吃三顿饭,相关的,炼炭、采石工作,都因为这座工厂而被盘活。
大量的丈夫和老者们为这座工厂提供原料,随后工厂里产出一些质量比起咸阳运送过来的器具要差一些的铁器。
这些铁器质量差些,但是能用,所以它在本地,也是很有市场的。
县令那里,一下子订购了两千个铁犁头和一千四百个锄头。
邻县的人似乎也有订单下来。
但更多的是,邻县,那个不产树木的县里面,对本县提出了大量的木炭订单。
这些订单经过农会的组织,以农会对农会。
邻县可以为本县提供大量的优质盐巴。
两个县城互通有无,资源在进行交换。
很多事情,在这种交换之中得到解决。
但还有很多问题,因为这种交换而产生。
陈衡手持账册,看着这一切的运行,把控着账目和交换。
他渐渐明白了一些事情。
第五十二章 政令
“木炭一千四百斤,你过来点一点,确认没有缺斤少两之后在这处签字画押,把我们县中先前订购了的盐巴给我送来。”
陈衡将账册别在腰间,对着临县农会里派来的人如此吆喝着。
这是农会之间的物资交换过程。
原本,他只是负责工地的人,不应当在这种场合里出现。
但即等人因为识字不多、计算能力比较差,所以请了他来。
陈衡倒也并不推辞,干脆的包揽下了这活计,带着一众农会的丈夫们坐了起来。
他们清点物资,用独轮车将物资装运,最终集中在工地的办事处,与临县的负责人进行交接。
这种交接,与过去的购买不太相同。
虽然也是进行物资交换,可如今是不见钱的了。
如今靠着工地里签发的木牌,明白标出了工分。
工分由工地签发,最大的用途,就是来工地里兑换出各种铁质工具。
由于产能低下,所以铁器的提供多数时候是限额的,并且此时也不对外销售,想要铁器,就只能想法子拿到工分。
这种排定工分的木牌制作简单,当然是可以被伪造的。
可是这木牌是有数的。
每一枚木牌,每一次的交易,都要在工地里,在陈衡手中留下交易记录。
交易记录之外的木牌所代表的工分,即便是真的,也只能是假的。
这样的举措,是在咸阳验证过的,如今他们直接拿来用,倒也便捷。
物资交换过之后,本县农会之中的农民们所需要的盐巴也就备齐了。
按照先前的计算,这之后的一个半月,本县的农会不会缺少盐巴。
接下来便是青菜和肉食了。
咸阳的农会如今已经有了大食堂和专职的庖厨,可以解决农会之中所有人的吃饭问题。
可是如今本县的农会,是没有这个能力的。
所以还是只能让大家自己在家里面做饭吃。
这样一来,物资的配给、老者、孺子、妇人、丈夫的每日口粮配给多少,也是一个需要好生探寻的问题。
如今本地农民种地,虽说已经开始有了一年两收的一部分地亩,但大部分地区的土地,仍是一年一收。
而且公厕、粪坑都还没有备好,粪肥也就理所当然的没有能够推广开来,有些地亩里,连垄作都没有推行好,于是去岁、前年耕种过之后,今年就要休耕。
这也是需要解决的。
而且本地的牛口不多,做起活来,每一头牛头上分配到的活计都是相当重的。
根据记录,先前就已经有好些个牛被活生生累死了。
这也是问题,而且是很大的问题。
最后,就是一月份下来的征兵问题。
本县之中,要征发十五岁以上四肢健全之丈夫八十人。
这些人如何拣择,县令是没法儿指望的。
县令只能保证这八十人足数。
并且,他要派出人手押送这八十人去往咸阳服兵役。
一件又一件事情,陈衡慢慢回想着自己的安排,生怕遗漏了任何一件事情。
周决派人前来邀请陈衡赴宴时候,陈衡随口便就敷衍了过去。
他身上背了许多的事情,恨不能把自己掰成两半来使用,哪有什么闲心去宴饮?
四年六月初,基本上解决了接下来农会的农民们的吃饭问题之后,陈衡已经由一个白面书生变成了一个黑面书生。
他撸起袖子,带着农会的丈夫们看着一位丈夫站在田里,腰也不弯地拿着大交子,收割完一亩地的麦子。
这时候,众人才明白了这长柄的大镰刀的具体用法,齐齐地聚在一起,稀罕地摸起这交子的长柄。
“好东西啊!”
“有了这玩意儿,以后收割就不用弯腰了,这确实是挺好的。”
“就是用着容易手酸。”
“能保证每个人都能用上了吗?我年岁大了,腰身不好,长久的弯腰收割之后,总要疼上十天半月的没法儿直起腰来的,若是能用上这东西,手酸一些我也认了。”
“停一停!”陈衡大声的叫着,叫停了所有人的窃窃私语。
“这交子本就是拿来给大家用的,不然也不会说要大家在这将要收割的关口,浪掷时间在这观摩旁人收割。”
陈衡解释着:“但是这交子,也不是要白送给大家,是要拿工分来兑的。”
“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工地里其实产能有限,能够提供出来的交子并不充足,所以呢,还是和以前的那些物资一样,优先提供工分兑出,其次才是可以让大家拿钱来买。”
“而且名额上,优先已经加入了农会,并且服从安排的人兑,对于那些还没有加入农会,或者加入了之后,不服从安排和管理的人,那就只能和拿钱来买的人一样,靠后排一排,不过也不用担心,我们是奉秦王政的命令来帮助大家改善生活,使大家有好日子过的,所以这些工具,最终都是要让大家有的用的。”
陈衡这样说着,其实大家心里也明白。
靠后排一排的意思就是没得用。
冬日里的青菜没得吃,夏日里的冰水没得喝。
先前说好了的制冰水冰酒,分明了都是有多余的,但安排上,宁愿是把物资堆在那里,也不愿教人购买的。
对此,没有人有异议。
陈衡环视四周,见无人提出质疑,这才施施然笑起来,说道:“另外就是有几件事情要宣布。”
“首先是秦王政发了征兵令,要在县中遴选出八十人十五以上,二十以下的丈夫去往咸阳服兵役。”
“与以往不同,此次的征兵,是不打算出征作战的,所以说白了,不会有升爵的机会,也没有太大的危险。”
“但秦王政仁善,大家也是知道的,王上他从即位开始,就给了兵士们改变待遇,如今去服兵役,是有钱可以拿的。”
“也就是跟我们的秦吏一样,是可以吃国家粮食的,此去,不必带路上餐食、衣料费用,这费用,由农会承担,甚至回来时候,这些人可以带些工资回来。”
“待遇上,按着下发下来的标准来看,是每人每月一百五十工分。”
“一百五十工分?”有人惊讶。
如今的工分是挺珍贵的。
农会的聚居,大多是三五村子合并一处,一县之中,若干聚落。
如今,这些聚落里,每一处都要有些农会的管理者,负责日常的工作安排。
每月月初月中,管理者聚集参与会议,进行各项安排。
限于交通、通讯能力,平日里大家不做太多联系。
工分的流动,一般也就是大集上购置一些肉食、饴糖之类的东西。
本县如今因为大量制造饴糖,官面上甚至已经改叫做“糖县”。
尽管是如此的命名,可是说实话,一般的民众吃到糖的机会并不多。
大部分时候,大家用农会里提供的技术和原料制了糖,还是要统一拿工分去提高自己家人的生活质量。
糖这种东西,对于一般人而言,还是比较贵。
如要说吃,一般人完成工作,咬咬牙,也能吃得起。
可是,没必要。
除了小孩子贪嘴,大人们更喜欢的,还是多换一些肉去,给家里炖个肉。
如今农会里安排人手每天巡逻狩、小野猪、小兔子之类的小动物认识了许多,肉食大大丰富。
比起以前一个两个人拿了点子自制的,性能无法保证的弓、戈入山,如今组织起来的巡逻队,武器更加精良、人更多、人的伙食改变之后,身体里所能够爆发出来的力量也更充足。
于是,如今巡逻的危险性已经降低很多。
即便是猛虎,在面对十人一队,弓箭精良,带有小盾、全员配置铁刀的巡逻队时候,也往往无法全身而退。
在取得了斩杀三头猛虎的成绩之后,县中的大型野物就渐渐退缩回了山林里面,道路也就干净了。
再之后,一次性获取大量工分的机会就基本没有了。
这在账面上合两个钱一个的工分,如今是越发的珍贵了。
很多时候,一个聚落里面一天都不见得能够赚取到五个工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