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革秦-第3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这些人即便是受了他的恩典去了秦国做了官,他们的根基也还是在楚国。
没到落魄窘境之中,自己给了他们机会,他们也不会太感激自己。
未来的回报,不高!
所以还是挑选前途黯淡的庶子、没有血脉传承的贱人。
这些人,才是自己的基本盘!
秦法里面可是都写了,要人各自认清楚自己的基本盘,团结自己同阶级的人的。
季霄不傻,他知道该怎么做。
而且这样的选择权,本身不就是最大的权力中的一种吗?
改变别人命运的资源的筛选权!
这可是了不得的权力。
拿了这样的权力出来用,自然要为自己谋取足够的利益。
同时,还得确保秦国这个国家收益。
国家好了,自己这种被国家养着,使用国家权力的人才能好!
自己的儿子孙子,以后的家族,还是要依托于秦国这个国家的。
季霄看得明明白白。
所以自己主家的投效,他根本就不放在眼里。
楚国大,你们血脉远远流传古老,可是那又怎么样?
秦王陛下真的想要灭掉你们,只是一道命令的事情。
只是如今上下各级官僚不足,打仗是赔本生意,因此不做罢了。
不做并不是就没有能力做!
真的过个五年十年,修整好了内部的问题,谁人能挡得住秦兵的脚步呢?
什么尊贵无比,什么地大物博,都是狗臭屁!
强大且团结的人才是根本!
十四年春三月,季霄归国。
这一年,大批的士人入秦谋取官职。
秦国的纺织技术又有了一些进步,虽然不大,却也足够令人振奋。
只是,各地报告之中,都在不约而同地提起一件小事。
耕牛不足。
开垦出来的土地闲置久了,是会重新抛荒的。
为了不使土地闲置,各地农会需要计划用地,优先使用上田。
但上田并不是连在一起的。
这里一块儿,那里一块儿,分布上零零散散,而闲置出来的土地,就要种植一些不太消耗劳动力,也不需要太照顾就能毫升存活并且得到一些收益的东西。
最好是当年种当年收。
而这对于劳动力的消耗也是巨大的。
因此包括新迁出大山的山民们在内,各地的所有秦人,都需要耕牛。
大量的耕牛。
第二百零二章 斩神圣 (十二)
秦国本土当然不可能一次拿出那么许多足够满足自己需求的耕牛来。
向内获取既然走不通,那么剩下的,便是向外索求。
办法万变不离其宗,无非就是劫掠、购置两大类。
劫掠可以用武力强行零元购,也可以提着刀子吓人,从而零元购。
购置这一层可以玩的花样就比较多了。
秦国朝廷里经过几轮讨论,决定拿出一笔钱来,专门向外购买耕牛。
楚国那边,楚王黄歇听闻此事,趁机向秦王政要了二千人精锐秦兵。
两国盟约,以二千人三年的兵役换取耕牛五千。
只是,这五千头耕牛也并不是一次性付清,而是起手付三千,之后每年一千。
这么许多耕牛,秦国上下都知,黄歇这是下了血本了。
秦王政与众臣商议过之后,同意了这一笔交易。
内部对于这批耕牛的分配,就又成了大问题。
理论上,这批耕牛,留给人口充足、耕地肥沃的县当然是更好的。
可是如此一来便失公平。
最后的结果是,按照此次服兵役人数、劳动模范人数、新生儿人数,以及各县出资等四个方面来均衡耕牛的分配。
其中最重要也最核心的指标是此次服兵役人数,以及新生儿人数。
一轮分配下去,少部分贫困的兵役大县的耕牛需求的确是被填满了的。
可是更多的,是眼巴巴看着别县拿到了足够的耕牛,羡慕又焦急的那些人。
数千耕牛,放在秦国偌大一个国家,仍旧是不够的!
于是旧的问题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当中。
耕牛,还是需要向外买。
同时国内耕牛的繁育,也还是要做。
如今世上,拥有牛口最多的国家,应该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
而与游牧民族接壤的赵国、偃国,理所当然的,也有许多耕牛。
但这两个国家是不肯卖牛给秦国的。
道理很简单,他们所感受到的秦国的威胁,要远大于内部的敌人带给他们的压力。
于是对外的,对秦国的矛盾,便成为主要矛盾。
而出售耕牛,傻子也知道是强大秦国的办法。
叫他们送几个美人、送一些修路修渠的能臣过去秦国,他们是一万个乐意。
因为这是疲秦、弱秦。
虽然一时可能有些损失,但长远来看,利大于弊。
而送耕牛,则是完全的满足秦国的生产生活需求,是在帮助秦国壮大自身。
所以,人可以卖,而牛不行。
偃国公子丹立刻拒绝了秦王政贸易耕牛的请求,并且送了十人驯养得相当不错的美人以作赔罪。
礼数如此,谁也无法挑刺。
但就跟礼数本身一样,偃丹周到的礼数,对于秦国的事情完全没有任何帮助。
秦国的人也大多知道这些人是靠不住的。
他们解决的办法也简单,就是寻找其他的买家。
此时有能力提供足够耕牛的势力并不算少,光是草原上,就有三四家。
匈、羌、鲜、戎等各方势力之中,能够满足秦国条件的,只有匈奴与羌人。
不过羌人相对匈奴还是比较分散,虽然距离秦国比较近,却格外的不好交流。
秦国早先从大山里面弄出来的那批山民,严格意义上说,就有一些羌人。
也因此,秦人对待羌人部落首领的残酷行为,未必就不是羌人如今不愿与秦人交流的原因。
羌人难以交流,朝廷里也没有放弃与他们的贸易。
不过重头已经不能放在他们身上。
嬴政使了二百人,去往与羌人联络。
同时匈奴那边,则派遣了五百人,同时赐下虎符,允准当地农会会长可以便宜行事,最高征召五千兵马应战。
嬴政很清楚朝廷里这些人对自己颇有微词。
这些人觉得自己的行事手段太过激进,不该杀死山民们的首领,以至于如今不好与羌人交易而需要大老远跑到匈奴地界里去。
嬴政理也不理这些放屁一样的话。
因为这些话对他没用。
一不能动摇他的决心,二没有足够有力的利弊权衡让他停下脚步。
所以这些有伤天和、寒了民心之类的话,宛如放屁。
十四年,秦国所发生的事情不多。
一件是,秦王陛下降低了各地的农税,而提高了商税。
不过这件事情人们的主观感受并不明显。
大的范畴之中,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变成了以集体为主的方式,在这种生产生活方式之中个人生存所需要承担的成本被压低到非常低,并且还是由旁人安排,因此生活之中即便税收改变,他们的生活也还是平稳运行,丝毫不受影响,惟是到年底分成时候,才有感受。
当然,这种因为收入更多所带来的感受,也只是一时而已。
兴奋之后,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该怎么干,也还是怎么干。
一些感受到损失了的,也只是一时心疼,过了之后,有些琢磨琢磨如何避税,有些也就是坦然接受,并且很快将心思投入到了该如何享乐上。
另外一件大事,就是秦王陛下使人向外购置耕牛了。
这件事情大家都很清楚,因为诏令到时,各地的丈夫抢着报名服兵役的。
服兵役这件事情,以前只是卖命为自己家寻求一个活得好的可能性。
因此,除非是当上了官吏,舍此之外,旁人对于服兵役的人,都是不怎么看得起的。
如今就不一样,如今服兵役不仅是服役者自己能够得利,更重要的事是,集体因之得利。
加上有机会进入秦王陛下的天下陵,因此地位和声望上都已经不可与过去等同。
能够服役,无论后面是死是活,旁人遇见都要夸几句,回来之后的就业也就更加轻便舒服,待遇上也有很大改变。
信仰铸就出责任感,而实打实的名利,则为之加权。
种种倾斜的结果是服兵役的名额也成为了一种十分宝贵的资源。
而朝廷里的征兵政策,最优先选择的,是未经军事训练的那批人。
新兵与老兵的比例要达到六比四。
如此,新兵的初次训练也就十分便捷了。
情况变化,虽然很多地方有着一些小动作,但在各个地方里,人们对于秦王政的个人崇拜已经达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而新老兵士轮替服兵役的制度的施行,确保了每一个地方,凡有秦人居处,便有可以随时组织起来的,忠于秦王政的兵员。
第二百零三章 斩神圣 (十三)
十五年,新年正月,五百主李信自咸阳出发,携带符印与兵士,奔马前往匈奴所部。
二十二日,与匈奴的一支会面。
匈奴部中有通秦言语者为翻译,李信与之谈价,约购置耕牛之事。
“这些匈奴,比我想象中穷困得多。”半夜,李信与自己的手下交流:“我这些日子所见,他们的首领手中的武器,也都是很劣质的,搁在国内,应该是要淘汰的那一批。”
鱼凑过来:“上官,我们今日在他们部中巡行,这匈奴部中,好些人都如十数年前的秦国穷困人一般,全家只有一件冬衣的!”
李信一怔:“全家每人只有一件冬衣,还是全家拢共一件冬衣?”
“全家拢共一件。”鱼疑惑看着李信。
“这怎么可能?”李信疑惑,随后他问道:“那他们平日出行、如厕、造饭、打柴、洗浴都如何进行?”
全家只有一件冬衣,在李信看来根本是不可能的。
不提干净不干净,会不会有味儿的问题,光说是日常生活,这大冬天的,没有冬衣,都完全不行!
鱼摇摇头:“他们引火烧的是干草和干牛粪,柴火是提早囤积的,全家的财物都在帐篷里和牛羊上,有些牧马,却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马,而且他们平日里也不舍宰杀牛羊来吃的。”
“不宰杀牛羊,他们吃什么?”李信一愣,他们近日来到匈奴这里,带了些礼物,算是贵客,因而一日之来,吃用不错。
“有些地方是可以种地的,而且羊奶是可以吃的。”
“一家豢养牛羊百头,产出约近够吃!”
李信稍微思考一下:“这么说,他们的牛羊,与我们秦国的百姓种地极为相似了?”
“是这样的。”鱼点点头:“而且他们也不是一直游牧,他们也是有祖地和雄城的。”
“这个我倒是没怎么注意过,我们此次前来,是要购置他们的牛口回去,这些东西……”李信皱眉。
鱼干笑:“五百主见谅,我开蒙用的是鞠太傅的《邯郸稽考》,因而不自觉就……”
“是这样么?”李信点头:“你了解一下也好的,毕竟我们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