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再造大明:崇祯有个时空门-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这些人身上,朱由检获得了十九万多两白银,而他们只是京城最底层的勋贵和他们的走狗而已。

    可想而知,整个京城的官僚,勋贵集团之内,有多么大的一笔财富存在。

    要不是萧升劝阻,朱由检差点就直接让锦衣卫把整个京城查一个底朝天了。

    事实上,查出来的那些案子,大部分都会牵连到一些大贵族或者朝堂里的人。

    不过都被压下来了。

    所有的案件,查抄勋贵不超过二等伯爵,查抄官员不超过六品命官。

    因此,尽管抓了不少人,杀了不少人,也没有在朝堂上引起多么大的动静。

    现在,这些“业绩“被老百姓看到眼里,那就是一种很好的气象。

    安排好的人趁机发言说道:“新帝继位,果然有新的气象。国家正在遭遇如此多的灾难,那些贪官污吏还横行不法,以至于造成更多的悲剧。全都应该处死,陛下英明!”

    诸如此类的话语很多,这也是朱由检发行这种报刊的主要目的。

    最后的一条消息,还配了一副插画,简笔画,非常形象地描绘出了几个人席地而坐,坐而论道的场景,从突出的特点可以看出来,其中一个人是皇帝冠冕,另外的都是士兵。

    “帝多次慰问勇卫营士兵,与士兵同吃,询问家长,畅谈理想,众士兵心悦诚服,皆言愿为大明百姓之生活幸福而奋斗终生。

    有不法军官克扣粮饷者王某,赵某等,欺压底层士兵者陈某,王某等,按罪论处。帝言道:大明士兵乃我之胞弟,不可欺辱!”

    这段话真的是让百姓们感觉不可思议。

    毕竟军户乃是贱籍,皇帝竟然将这些人看作是自己的兄弟,这极大地激发了一些人当兵的热情。

    第一期的《大明周刊》得到的反馈效果很好,达到了朱由检一开始的预期。

    首先,让百姓们认识到国事艰难,如今大明内忧外患,而且还天灾不断,国家高层或者说皇帝已经看到了这一切,而且在努力去补救。

    第二,针对贪官污吏,上面也在处理,而且有了成效,并且从朝廷对那些反抗贪官而起义的百姓的态度上反映出,对于这一类的百姓,都是以安抚为主,只要不滥杀无辜,皇帝不会大开杀戒。

    第三,大明皇帝对普通的士兵态度很好,对军人非常的尊重,严厉打击喝兵血的劣等军官。

    这三点,就是《大明周刊》的主要内容。

    关于这种报刊的消息在京城之内广为流传,一天之内,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报刊是什么东西了。

    而在《大明周刊》发行的第三天,《煌夏日报》宣布成立,并且发行第一版。

    起初大家还以为《煌夏日报》和《大明周刊》一样,都是将国政的事情,但拿到后才发现,这两种报纸完全不一样。

    首先《煌夏日报》为三日一发行,并且在开头注明:商业性报刊。

    整张日报,划分出了若干版块。

    民生,商业,文化,法律,故事五个部分。

    民生版块,就是统计前天京城之内,关于柴米油盐酱醋茶以及一些百姓常用的生活用品的价格。

    商业版块,就是刊登关于京城之内一些生意商铺的广告。

    文化版块,则是刊登名人事迹,著名诗词,文化集会等信息。

    法律版块,根据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来普及法律,让大明百姓知道有些人受到处罚是因为触犯了什么律法。

    故事版块,就简单了,单纯为了可以吸引读者和订阅量而存在的版块,不过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比如现在正在连载的内容就是经过改编的《满江红:岳飞传》。

    五个版块的内容,针对不同身份的人进行设定。

    其中商业版块和文化版块,相信会有不少人愿意花钱来刊登一次报纸的。

    尤其是某些文人,对名气极为看重的他们,在报纸发行的第一天,就意识到了这是多么好的一次成名的机会。

    第一版《煌夏日报》文化版块刊登的是一个叫做江城的举人的一首词。

    江城在一天之内,就成为了京城之内,文人圈子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存在,而原本,他只是一个寄居在京城之内,因为得罪人而不能做官,一心考取进士,从二十二岁中举到现在二十七岁,五年的时间,没有能够入榜。

    五年的时间,足够磨去一个人所有的棱角,在几天前,萧升招募一批“门客”,其实就是招募《煌夏日报》的编辑团队,江城脱颖而出。

    于是乎,他就成为了第一个登上《煌夏日报》的文人,一举成名,无人不识君!

    文人们蠢蠢欲动,而商人们则是直接找上了报社的大门。

    那几家被登上报纸的店铺,今天的生意比之前至少多两成的营收,报纸带来的宣传力度不可谓不大,大部分商人都敏锐地发现了这种报纸的商业价值所在,于是都想要来为自家的店铺提升一下名气。

    而那故事版块的《满江红:岳飞传》也是获得了百姓的热捧,整个京城对报纸的认知已经确定了下来。

    《煌夏日报》非常成功,得到了广大京城百姓的认可。

    《大明周刊》联合《煌夏日报》,再加上煌夏商会对底层雇工的控制,京城的舆论就完全掌握在了萧升和朱由检的手里。



    第五十六章 布业和餐饮

    

半个月后,《煌夏日报》最新一版的销量达到了六万份。

    这里的销量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当日在京城之内的直接销售数量,另外的一部分,则是一些行商早就订购下来,拿去卖到外面的数量。

    六万份,也就是十八万文钱,一百八十两而已,实际上因为有大量采购的优惠,最后获得的销售额仅仅一百六十五两。

    三日印刷一次,刨去成本,每天也不过是35两银子,一个月才一千两而已。

    靠卖报纸,如果不能达到一个百万级的数量,赚不了多少钱,主要的收入,还是在商业版块上的广告上。

    比如某个布行购买了连续一个月报纸上的某个版幅的广告,共计白银九百两。

    当然,不管怎么推广,明末的社会之中,注定这种报纸不可能太赚钱,因为钱都垄断在一小部分人手里,这种靠量来获取钱财的,无法挣多少钱。

    萧升也不指望它能够给自己带来多少钱,煌夏商会一直在进行宝石黄金的收购工作,如今他的手里有着很多上等的鸡血石,田黄石,翡翠,和田玉之类的宝石,通过这些宝石,他每个月都可以从现代至少获利两个亿以上。

    一些上等的药材,每个月也可以给他带来三千万以上的收入。

    一个亿可以买到一百多万两工业银,现在他只是每个月运送到明朝时空二十万两,如果需要,他也可以一天之内搞来一百万甚至两三百万两白银。

    就目前而言,他不缺钱,也就意味着,朱由检不缺钱。

    大明其实也不缺钱,现在整个大明的士大夫阶级手里有很多的钱,症结不在钱的问题上,而在基础生活物资上。

    最基本的,粮食无法供应,即使有再多的钱,土地无法种出粮食,那也是要死很多的人。

    所以,萧升和朱由检必须要尽快着手应付这件事。

    崇祯年间,正是小冰河时期来临最猛烈的时候,几乎每一年,都会有大旱,旱则赤地千里,蝗虫漫天;南方多有洪涝,水漫大地,家园毁尽;沿海之地有海啸,动辄淹死数千人,满目悲怆。

    单纯地依靠内部手段去改善民生,以明朝的生产力远远无法达到目的。

    而两人在商议之后,最后的一致意见就是将国内的矛盾转嫁到其它国家,比如周边那些对大明虎视眈眈的国家。

    小冰河时期的其它国家其实也不好受,拿后金来举例,历史上因为大明关锦防线对其造成封锁,其无法入关劫掠,而国内遭逢大旱,黄台吉直接选择去侵略旁边的朝鲜。

    一方面,是为了打破蒙古,大明,朝鲜对后金的三面包围;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转嫁国内的矛盾,从朝鲜掠夺粮食,既消除了之后入侵大明的后方隐患,还成功地把国内的矛盾转移了出去。

    后金并不是如同蒙元当初那样的野蛮人,他们招引了大量的汉人做官,把自己从一个奴隶社会体制发展到了半奴隶半封建的社会体制。

    而在先后把朝鲜和蒙古两个后顾之忧解决之后,再凭借骑兵之利,攻入关内无可阻挡。

    大明的官兵体制已经积重难返,从主将到小旗贪腐成风,武人信命,才造就了女真满万不可敌的假象。

    新军还没完成训练,想要通过野蛮入侵的方式获得财富不可能。

    所以他们两人只能另寻它法,这个方法就是经济入侵。

    一直以来,周边国家对大明就非常的依赖,钱币都是使用的大明铜钱和白银。

    甚至有些国家和大明作战只是为了可以和大明互市而已。

    自万历四十七年起,明朝改变此前经济封锁的策略,转而重点拉拢被蒙古内部孤立的林丹汗,累计给予箭赏、进马赏银近五万两,并应允每年赠送白银千两。

    天启五年,志大才疏的林丹汗东征科尔沁部,主动挑起左翼蒙古内战,但效果不佳,不仅未达到作战目的,反促使较为忠心的喀尔喀部发生分裂,科尔沁部为求自保全面倒向后金。

    现如今,蒙古内乱不止,一盘散沙,等明年后金一举扫清蒙古,就彻底没有了入侵大明的后顾之忧,还可以借道蒙古,绕过宁锦防线,杀到大明京师。

    此时,维持好蒙古的战略关系十分重要,只要可以将后金牵制在关外,就可以争取到足够的时间编练新军。

    而同时,还可以利用廉价的工业品去换来蒙古的牛羊战马,以缓解国内矛盾。

    天启七年十月二十五日,“煌夏布业商会”和“煌夏餐饮商会”宣布成立。

    京师大纺纱厂,京师大织布厂,京师大成衣厂三个厂区已经建设完成,而且对工人的招募额培训也基本上完成,只是一旦开始生产,目前囤积的原料可是无法供应的。

    于是在煌夏布业商会成立的这天,会长付文彬以琉璃侯的名义把几个商人召集到了天香楼。

    这几个人,有些是和蒙古塞外进行大宗贸易的商人,有些是从江南采购丝绸到京城贩卖的商人,总之都是那种有着完整的贸易渠道,能够直接开展商业活动的人。

    其中还有一个叫做巴尔特的蒙古人。

    “诸位,我叫付文彬,在今天的煌夏日报上,大家也都看到了,煌夏布业商会成立,我就是第一任会长。

    把大家叫过来的目的,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就是希望大家可以加入商会,共享商业信息,做到互通有无,把大明乃至大明周边的布匹,成衣贸易行业全部抓在我们的手里!

    为了表示商会对大家的诚意,我们愿意以比市价均价高一成的价格,无限数量收购诸位手里的纺织原材料,不管是棉花还是羊毛,只要各位加入商会,商会可以将诸位手里的材料全部吃下。

    孙掌柜,根据我得到的消息,你手里至少积压了二十万斤棉花没有卖出去。

    现在棉花收购价格在一斤90文到120文之间,如果贵商铺愿意加入商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