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再造大明:崇祯有个时空门-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东西在官僚士大夫之间也是非常的流行,价格不便宜,算是一种奢侈品。

    对海上航行的人来说,时间更是重要; 因此,煌夏钟表厂还特意制作了一种可以记录年月的钟表; 以保证航行的人可以准确地把握时间。

    随着一声悠长而巨大的汽笛声响起,破虏号高大的“烟囱”上面喷薄出白茫茫的蒸汽,这个庞然大物开始缓慢的移动。

    开动这么一台钢铁巨兽,需要编制人员345人,破虏号的第一任舰长名叫“陈安域”,袁可立在新建立登莱水师之后,招募获得的一员人才。

    陈安域先是在登莱水师服役,而后到造船厂学习并熟悉这艘战舰,终于在今天,以舰长的身份指挥这艘战舰出海。

    破虏号的设计续航能力,也就是在煤柜满载煤炭的时候,可以达到4800海里,也就是连续在海上航行六个半月以上。

    当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保守应该在六个月左右就不能继续航行了。

    这种巨舰,才是远洋的依仗所在。

    以破虏号的续航能力,完全可以到达美洲然后返回来。

    不过考虑到海洋气候的影响; 如果真的要去往美洲; 还是需要先摸一下航线,沿途建立补给站更为稳妥一些。

    在万众瞩目之下,这头覆海蛟龙速度逐渐加快,快速达到了十五节的最高速度,然后稳定下来,逐渐消失在了众人的视野之中。

    不使用风帆,这巨大的钢铁战船,真的动了起来,而且速度如此之快,远远超过了现在大明服役的船只的速度。

    站在甲板上,袁可立看着那巨大的炮台,感觉到一阵的豪情。

    他已经年纪不小了,没想到有朝一日,还可以见到如此雄壮的巨舰,大明的水师,一定可以凭借这巨舰恢复太祖时期的荣光!

    破虏号上一共有四门主炮,采用的是新研发的300口径的后装线膛炮,被命名为“破虏炮”。

    巨大的火炮可以凭借水压蒸汽机构周圈转动,打击不同方向的目标,有效射程可以达到七公里。

    如此恐怖的大炮; 只是看着就觉得心惊胆战,袁可立还真的想要看一看这等重炮的威力有多大。

    此次试航,不只是要试验在水面上航行的能力,还需要实验火炮射击能力。

    虽然设计上的大问题不会存在,但小毛病肯定是在所难免的。

    而这种小毛病,在战争开始之后,就可能引发致命的破坏。

    所以要在试航行过程中,将其全部暴露出来,然后回厂检修,进行完善。

    现在皇帝等人还在天津等待着航行结果,袁可立决定先到金州之后,返程过程中再进行火炮的试射。

    与此同时,天津新城之中,朱由检带着一众臣子在这里游览起来。

    为了保证皇帝的安全,往往都是要清街的,但在朱由检的要求之下,并没有做出这种扰民的事情。

    朱由检带着这些人,看着这里的繁华。

    煌夏渤海第一造船厂的建造和破虏号的建造,带动了一大批产业的发展。

    煌夏商会在天津这边建设新城,专门提供给那些炮舰的零部件供应商作为工作的地方。

    造船带动的人口很多,于是这新城之中,人员变多了,消费也就跟着出现了。

    明朝的海禁其实到了现在已经只是存在于朝堂上的言论而已,天津这里的来往船只还是不少的。

    尤其是有着煌夏商会这个大树作为收购方,那些来到天津的船只,几乎都是赚取大笔的大明银元或者煌夏银钞返回南方等地。

    故而这里的繁华程度并不比京城要差,甚至于因为流动人口偏大,看起来要更加繁华一些。

    这就是盛世的样子啊!

    一旁的毕自严看着周围的景色,眼角不由得就湿润了一些。

    徐光启发现他的异常,不着痕迹地对他笑了笑,两人已经知道彼此的想法。

    这里最繁华的地方,还要数煌夏商会建设的商贸大厦。

    京师之内的那个不过才三层,而这里的大厦却是足有五层,里面各种店铺,商品琳琅满目。

    朱由检看着香料区的商品,忽然开口说道:“诸位,朕听说海商把大明的瓷器和丝绸拉到欧罗巴等地,就可以换回来一船的银子。

    而再把这些银子换成香料返回大明卖掉,就可以换到两船的银子。

    这么大的利润,却没有一个合理的税收来让这些银子反馈大明的百姓,朕实在是觉得有些可惜。”

    这番话让诸位大臣心中一紧,皇帝这意思明显有两层,一个是看上了海上的生意,想要开海;另外就是还想要对海商进行收税。

    开海,商稅。

    无论是哪个,都是挑动这些士绅官僚直接利益的东西,皇帝竟然还想要一次办两件事。

    当即就有一个南方出身的大臣开口说道:“陛下,海上倭寇众多,开海之后,大量的倭寇进入我朝边境掠夺,伤民无数,还请陛下三思啊!”

    朱由检并没有反驳,而是非常认同地说道:“不错,因为倭寇的存在,导致我大明无法开海,获取来自其他国家的白银和粮食。李侍郎,你是这个意思吧?诸位大臣,你们也是这个观点对吗?”

    “臣以为然!”一人站出来说道,紧接着,其他一些代表也都站出来表明了态度。

    不过真正的阁臣级代表,没有直接站出来。

    “好!那就把这些倭寇全部消灭!朕听闻东南地区,倭寇最为猖獗,朕决定建造铁甲舰千艘,巡视大明海防,就要看看,在如此坚船利炮面前,还有哪个倭寇敢犯大明之天威!”朱由检闻言高声说道。



    第135章 做一个暴君(感谢“打破诅咒的至尊宝”的支持)

    

诸位大臣彻底懵了。

    皇帝这明显是套路了他们,诱导他们提出了倭寇犯边的问题,而后“采纳大臣们的意见”,征伐倭寇。

    而一旦荡清海域,那么谁也无法阻拦大明帝国开海了。

    有着如此强大的铁甲舰,那些私人的海商,根本不可能私自出海贩卖货物; 进而直接断绝了他们依靠海外走私获取暴利的可能。

    他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其中一人出言说道:“陛下,如此铁甲战船,建造一艘,恐怕靡费甚巨,劳民伤财,实为不妥。

    臣以为; 还是要执行海禁; 只要让百姓无有出海者,则不会受到倭寇袭扰。如此,便是以最小的代价去换取到百姓的安宁。”

    朱由检忽然看向他,眼中满是质问的神色,厉声道:“孙侍郎,你的意思是,我大明百姓受到倭寇欺辱,大明帝国不去攻打倭寇,反而要让出海边,把大明沿海的土地和海域全部让给倭寇吗?!

    和平不是能够靠妥协和退缩可以换来的,能够得到真的和平的,只有坚船利炮,铁血强军。

    和平,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大明帝国要保证每一个大明百姓的利益不受侵犯,不管是倭寇还是建虏,红毛鬼还是荷兰猪,凡是犯我大明者; 虽远必诛!”

    说到这里; 朱由检扫视群臣; 那凌厉的目光让所有的大臣都低下头。

    “一百艘战船不能保卫我大明海疆,那就造一千艘,一千艘不行就造一万艘,十万艘,百万艘!

    我大明所有的资源不够,那就去北方,去西域,去南夷掠夺。

    朕可以做穷兵黩武,用兵锋保卫我大明百姓不受欺辱,能够昂起头做人的暴君;

    而不愿做那满口仁义,却只能坐视大明百姓被倭寇,建虏,西夷压迫,弯下腰去做奴隶的仁君!”

    这一番话,可以说是朱由检内心最诚恳的表达了。

    自从得知自己在史书上记载的命运和大明朝的命运之中,他的心口就压着一块大石头。

    随着国力一点点增强,掌握了火炮; 军队; 战胜了蒙古和建虏,到现在看到大明的蒸汽铁甲舰航行出海。

    他心口的大石头已经被一点点击碎了。

    如今; 这番话明明白白地讲出来,颇有点“摊牌”的意思。

    现在,他的确有了摊牌的底气。

    这艘“破虏级”蒸汽铁甲舰的建造费用大概是四十万两白银。

    而第二艘建造起来应该三十二万两白银就可以搞定。

    那么建造一百艘,也只是需要三千二百万枚银元而已。

    这笔钱,煌夏商会现在就可以拿出来。

    但实际上,这种级别的战舰不是短时间之内可以建造出来的。

    以煌夏第一造船厂的能力,最多可以同时建造三艘这种级别的战舰。

    而建造工时最少也需要六个月,这其中,主要是原材料供应的问题。

    想要快速拥有大量的“破虏”战舰,还需要继续扩大或者建造新的造船厂。

    新的造船厂地点已经选定了,分别在金州,登州,松江府三个地方。

    造船厂的规模对比如今的渤海船厂,按照产能扩大五倍来建造。

    要知道,就目前的渤海造船厂来说,虽然只能同时建造三艘战列舰级的“破虏号”蒸汽铁甲舰,但还可以同时建造十艘低一个级别的巡洋舰。

    历史上的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所拥有的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

    其中排水量在七千吨以上的铁甲舰仅有镇远和定远两艘战舰。

    两千吨以上的巡洋舰仅有五艘而已。

    所以,一年之内,大明绝对可以拥有一支足以横行太平洋的铁甲舰队。

    群臣感受到了这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皇帝身上那股威严,这种威势,甚至一些三朝老臣在之前两位皇帝身上都没有感受到过。

    这样的帝王威势,建立在绝对的底气之上,让这些大臣们不敢再发出什么反驳的话语。

    上午在商场游览一次,中午之后朱由检就坐火车返回了京师。

    几乎是前后脚,两个人坐船来到了天津卫的港口,下了船。

    望着眼前这繁华的港口,郑芝龙感觉到非常意外。

    记得前两年来天津这边,这里没有几个人,因为海禁的政策存在,除了一些背景极深的大商家,没有人敢贩卖货物。

    但是现在,这里竟然车水马龙,这道路不知道是什么做的,竟然如此坚固平整,让那马车跑得都快飞起来了。

    关键是,港口停靠的船只很多,大部分都打着“煌夏”的旗号,这个商会,他倒是认识。

    如今大明银元和煌夏银钞已经在东南沿海地区流通开。

    起初他对这银钞的价值也是并不怎么信任的,毕竟有着大明宝钞的前车之鉴。

    但随着之后交易的进行,深入了解,他才知道这煌夏银钞竟然是私人发行的。

    它的掌控者,是如今传言有着一万万两白银的大明首富,琉璃侯萧升。

    最后得到的结论就是,这种货币的可信度要比现在流行的票号都要高。

    如今看到这港口之中的船只都挂着商会的旗帜,煌夏商会的势力可见一斑。

    郑芝龙的理想就是要让东南来往贸易的船只都挂上郑氏令旗,如今煌夏商会在渤海地区,已经有了这样的能力。

    进入城内之后,震撼程度就更强了。

    “大哥,这里的人都好有钱啊!你看那窗户上,是不是都用透明的琉璃制作的?”郑鸿逵惊叹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