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黄天之世-第1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张让清楚,若是他们失宠,树倒猢狲散,这些官员肯定会千方百计的想要摆脱和他们的关系,甚至倒打一耙。
  张让感到了危急,他缓步走在路上,思索着此前发生事情。
  到底刘宏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疏远他们……
  绝不是贪污受贿之事被天子发现,他们收受贿赂之事,天子早有耳闻,只不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至于清除异己,一部分是为天子除去那些反对的官员,另一部分清除反对自己的官员,但他们办事谨慎,天子也不会因为此事疏远。
  只要他们对天子忠心,办事可靠,天子念及多年的旧情,宠信也不会断绝。
  忠心……
  张让停下了脚步,他想起来了。
  他想起了中平二年,司徒陈耽进言一事。
  当时司徒陈耽情绪激动,拦在了天子的身前。
  当时蹇硕挡在了天子的身前,以身护持,怒斥陈耽,而他们却没有一人上去为天子挡驾……
  张让回头看向身后的宫殿,又看了看手中的帛书。
  现在蹇硕受宠,更是兼任西园八校尉之首的上军校尉,风头已是盖过了他们任何一人,虽说蹇硕与他们交好,但也不得不防备一二。
  ……
  “斄(tái)乡侯董卓征讨羌乱甚是反复,前太尉张温曾以天子诏书征召董卓,董卓拖延很久才前去晋见张温,而且据禀,其面见张温时言辞傲慢,手下羌人随从甚多,颇有些不愿与羌人为敌。”
  蹇硕见张让退出大殿,躬身继续向着刘宏禀报道。
  “董卓……咳咳……”
  刘宏又咳嗽了数声,此前他听闻消息,太过愤怒,气急攻心,又因为天气原因感染上了风寒,虽然太医已经用药,但现在还是感觉有些吃力。
  “是曾经跟在张然明(张奂)麾下的那个羽林郎董仲颖?”
  刘宏对董卓倒是有些印象,黄巾之乱时,这个董卓好像被委任为将,只不过是战败被罢免至廷尉受审,判了“减死罪一等”。
  后面大赦天下,董卓才获得赦免,
  再后来,北宫伯玉领羌骑进犯,十常侍好像举荐了董卓,刘宏当时应诺了破虏将军的职务。
  “正是。”
  “之前,好像张温一共派出有六路人马进剿凉州叛军,其中五路人马尽皆战败,唯独这个董卓带着军队全员班师,所以得封为斄乡侯,可对?”
  刘宏虽然脑袋有些昏昏沉沉,但是他记忆倒是不错,此时也想起了那个有着数面之缘,身材颇为壮硕,长相威严的武将。
  以前跟在张奂的后面,倒是显得有些唯唯诺诺,甚是恭敬。
  蹇硕继续说道:“董卓如今屯兵于右扶风,却是难以调动,颇有拥兵自重之嫌疑,除去原来麾下军兵外,又收纳了许多湟中的义从。”
  “袁滂虽然持重谨慎,但是威望不足,只怕是难以节制董卓这样的骄兵悍将,并州已失,凉州威胁渐进,司隶不容有失。”
  “依你之见,该派何人前往美阳,统领大军合适。”
  刘宏沉吟了片刻,询问道,蹇硕不仅忠心,而且通晓军事,这段时间随侍他的身旁,对朝中政事也颇为了解,所以刘宏有时候会询问蹇硕的意见。
  蹇硕顿了一顿,郑重的说道:“依臣之见,非皇甫义真不可。”
  “皇甫义真……”
  谈起皇甫义嵩,刘宏的心情倒是有些纠结,皇甫嵩平灭黄巾有功,但也使得其名满天下,是再使其统兵,虽然皇甫嵩并未有反意,但刘宏心中还是有些担忧。
  但张奂、朱儁皆是已逝,卢植倒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卢植却屡屡反对他的意见,调派卢植统帅大军,却也是不妥。


第二百四十七章 耀兵大典
  耀兵大典将在皇宫的平乐观举行,平乐观前修建一座高大的讲武坛,上立高达十丈的十二重五彩华盖,此处乃是天子刘宏临视三军的地方。
  另一方面在讲武台的东南,又为大将军何进也修了一座略小一些的武坛,上立九丈的九重华盖,以示统帅的威仪。
  此时虽然典礼暂未开始,但平乐观内外已经站满了守卫的兵丁。
  讲武坛上下皆是站满了持锐披坚的汉军甲士,文武百官也已经尽皆来到平乐观参礼。
  在皇宫之外,步骑三军共计有两万余人,皆是排列着军阵,严阵以待,稳稳的站立着,不见丝毫的响动。
  西园禁军编练入伍的军卒,几乎皆是各军中的精锐,良家子,还有洛阳城中贵族的子弟,虽然并未操练许久,但已有强军风范。
  只看其武备,西园禁军绝对是整个汉帝国武备最为精良的军队。
  曹操此时踌躇满志,顶盔掼甲站在阵列之前,夏侯惇、夏侯渊两人随侍其后。
  相比于曹操春风得意,袁绍的脸色却是难堪了不少,耀兵大典在即,但其脸色却颇有些愤怒。
  曹操偷眼看了一眼,却不知道袁绍为何愤怒,他此前早已经得知自己将要被封为为典军校尉,而袁绍被封为中军校尉,那可是仅次于上军校尉的官衔。
  注意到曹操的眼神,袁绍有心想和曹操言语,但平乐观外却是已经响起了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
  “万岁!!!”
  皇宫外数万军卒齐声高呼,喊声响彻行云,也迫使袁绍放弃了和曹操交谈一番的想法。
  皇帝的车架已经来了。
  天子刘宏双手按持着车架的扶手,张让、赵忠两人
  “以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为中军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
  步兵、骑士数万人在皇宫前结阵为营,
  盔上插着翎羽,身披重甲的羽林骑,手持马槊,护卫在皇帝的车架周围,又有披坚持锐的禁军步兵在旁。
  刘宏一身戎装,腰挂汉剑,身后张让、赵忠皆是同样身披甲胄,按佩宝剑。
  六匹毛发颜色不一的牵引着华贵威严的车架缓缓向前,刘宏站在车架之上,将目光投向车架两侧列阵而迎的西园禁军。
  两侧的阵列之中所有的军卒,皆是激动向着他们的皇帝投向最高的敬意,山呼万岁以响应。
  有天子降兵事,可以威临四方!
  车架之上,便是汉帝国的皇帝,大汉的天子,天下的共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曹操抬头看向高大的讲武台,大汉的皇帝刘宏已经在震耳欲聋的“万岁”声中,登上了讲武台。
  刘宏亲自登坛临军激励将士保卫疆土,并诵读《太公六韬》之文。
  太尉崔烈手捧策文朗声宣读着册封的名单。
  “以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为中军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
  曹操的面色也渐渐的阴沉下来,他终于知道了为什么袁绍等人的面色如此的难堪。
  当初曹操在洛阳任北部尉,可是下令打死了蹇硕的叔父。
  现在这蹇硕却成了他的顶头上司,更让曹操不舒服的是,这蹇硕还是一个阉人。
  刘宏自称“无上将军”,又任卫尉董重为骠骑将军!
  卫尉董重是董太后的侄子,和刘宏乃是表兄弟的关系。
  曹操虽然不忿,但是登上讲武台后,还是控制了自己的面部表情,只是袁绍终究是年轻气盛些,亦或是丝毫不惧蹇硕,面色依旧是有些阴沉。
  只是天子刘宏此时正值兴头,好似并没有注意袁绍的神色。
  曹操等人跟随着刘宏站立在高大的讲武台上,台下由数万军卒组成的军阵,还有文武百官,皆被其尽收眼底。
  见到刘宏露面,两万余西园的禁军皆是高举着手中兵刃,向着刘宏山呼着“万岁”。
  望着底下黑压压几乎一眼望不到边,威武不凡的军卒方阵,一时间曹操竟有些失神。
  大汉的文武百官,武将军卒皆臣服讲武台下。
  虽然曹操知道他们所为之欢呼的并不是自己,而是刘宏,但心中也是第一次泛起一丝别样的情绪。
  “这就是万人之上的感觉吗?”
  曹操听着耳旁那振聋发聩的“万胜”致胜,定定的看着讲武台下,眼神慢慢的清明的起来。
  袁绍似乎心有所感,偏头看向身旁的曹操,他感觉身旁挚友,似乎有了一些变化。
  刘宏转过身来,对着一旁的太尉崔烈吩咐道:“凉、并两州叛乱不休,刺史身亡,我已决定州牧人选。”
  “凉州牧由张则担任,并州牧由丁原担任,太仆黄琬为豫州牧。”
  “益州刺史俭在益州大事聚敛,贪婪成风,缉捕入狱,以太常刘焉代之。”
  “诺。”
  崔烈听到刘宏终于定下了州牧的人选,也是松了一口气。
  张则和丁原二人皆是颇有勇略,可以升任。
  张则曾任护羌校尉、扶风太守,又往桂阳剿平盗贼有功。之后巴郡板隆叛乱,张则再任降集校尉,平叛有功,委任其镇守汉中。
  丁原出身在贫寒之家,有谋略,有武勇,善骑射,为南县吏,受使不辞难,有警急,追寇虏,辄在其前。
  “再封皇甫嵩为左将军,督领前将军董卓,各率两万军士以拒凉州之敌。”
  “命丁原屯兵河东郡,征召士兵,择时进取并州。”
  “诺。”
  崔烈再应诺,刘宏的安排可谓是非常的之妥当,所以他也并没有出言反对。
  “万岁!!!”
  更大的呼喊声传来。
  刘宏意气风发,白皙的脸上也带上了一丝笑容,回头看向众人言道:“朕有此强兵,何愁四海不平?”
  曹操看着刘宏泛着病态的白皙面孔,又想到了凉、并两州纷乱的情况。
  匈奴叛乱,黄巾军余党未灭,内陆民变不止,凉州羌乱未休。
  但是……
  大汉十三州的混乱,真会因为这支西园禁军的组建而平息吗?


第二百四十八章 百废待兴
  “雁门郡,广武、卤城、阴馆、平城等十四城俱已被我军接收,龚都于三日前已领一部锐士,抵达雁门关。”
  刘辟跪坐在许安的身旁的一米左右的位置,手捧着竹简向着许安禀报着并州各地的情况。
  “定襄郡善无、中陵两城也被我军接收,只是长城西侧武定、桐过、骆县三城尚在匈奴人之手。”
  “雁门、太原、定襄三郡武库,尚有遗留铁甲227领,革甲1720领,环首刀1000柄,塔盾800面,曲缘盾700面,戟2000柄,甲骑具装50套,弩有1000余副,弓600副。”
  许安双眉微皱,太原郡武库之前被他夺取了一次,少了些许可以理解,但是为什么定襄、雁门两处边郡却武备如此不足?
  按理来说,边郡的郡兵武备是绝对要优于内陆的郡兵,因为他们时刻需要面临着敌人的威胁。
  汉帝国此时的财政并没有如同明末那样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相反天子刘宏靠着卖官卖爵,靠着各式的税收,将大量的财富都收敛于手中。
  许安询问道:“两郡收编的汉军共有多少,武备如何?”
  “定襄郡约有郡兵二千二百余人,其中步卒一千五百人,骑兵七百人。”
  “雁门郡约有四千余人,雁门郡本应有五千余名郡兵,但之前匈奴南下,虽然依靠城关击退了匈奴,但也伤亡了近千人,现在雁门郡有步卒二千一百人,骑兵二千二百人。”
  “至于武备,两郡郡兵步卒基本披挂革甲,铁甲主要集中在骑兵身上,有甲胄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