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黄天之世-第2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难楼对于许安让他协助骁骑营、白袍军追击匈奴的命令并没有多少的抗拒。
  毕竟现在的匈奴,只不过是一群残兵游勇,起不了什么风浪,匈奴单于已死,群龙无首,现在的匈奴定然是人心惶惶。
  号鼓音响起,休整了片刻的黄巾军的再度向前进军。
  难楼带着亲卫吊在乌桓部队的旁边,看着许安的大纛旗。
  他总感觉或许以后的草原上,他们能经常看到那样黄色的旌旗,甚至整个草原上,会遍布那样的旗帜。
  ……
  四月初。
  骁骑营还有白袍军,在乌桓骑兵的协助下,押送着二十余万匈奴人,还有大量的牛羊南下,抵达了曾经的匈奴王庭——美稷。
  比预定的计划更为顺利,得益于前期四面张网的筹码,有了乌桓人和羌人的帮助,加上匈奴人对于北方鲜卑,还有西迁的恐惧。
  这也使得许安有机会毕其功于一役。
  朔方郡一战,南匈奴部大败,吕布阵斩匈奴单于须卜。
  匈奴的残兵逃至青盐泽畔,南匈奴部因为之前的争权夺利,内耗严重,已经没有人拥有足够威望,可以慑服如此多的人了。
  因此南匈奴部单于经过商议后,决定由氏族的一名老族长来担任。
  黄巾军和乌桓的骑兵赶到后不久,虽然南匈奴部也收拢了不少的残兵。
  但是南匈奴部新上任的老单于还是选择了归降于许安,接受了许安的赦封。
  不过这一次许安并没有封南匈奴部的单于为王,而只是的封了一个归义候。
  犁庭扫穴,南匈奴再无王庭一说。
  北方的危机暂解除了,更北方的鲜卑人现在还陷入内乱和外战之中,他们根本无暇北顾,起码在数年之内,北方都无法对黄巾军再造成任何的威胁。
  至于俘虏的二十多万匈奴人,还有其他各郡存在的十余万匈奴人如何处置,许安也早有谋划。
  许安并非想要大肆的杀戮匈奴人,他要北伐南匈奴部,原因有四。
  一是报西河郡之仇,那是他发下的誓言,也是收西河郡的郡兵还有并州百姓民心的一件事。
  二便是,只要击败了南匈奴,并州将会成为黄巾军最好的养马地、畜牧地,以及骑兵的来源地。
  最好的情况,黄巾军以后将不会再缺乏耕牛和马匹。
  其三,许安将得到除了谷物以外大量的粮食,尤其是肉类。
  其四,黄巾军可以得到大量的劳动力,那些战场上被俘虏的匈奴人将会被送往并州各地的矿山,或者是工坊。
  直到他们的通过劳动,洗刷了自己的罪孽之后,才有资格停止劳动。
  普通的匈奴人,许安可以放过。
  但是那些匈奴的贵族,尤其是须卜骨都候一系,左部胡合的匈奴贵族,那些参与了攻击西河郡战役的贵族,头人,几乎全部被鹰狼卫抓捕了出来。
  这些匈奴人在西河郡犯下的罪孽,已经没有办法弥补了。
  两万多名西河郡的百姓,就这样惨死在了他们的屠刀之下。
  左部胡合的贵族还有大小头人,以及那些军中将领,皆是被押送往了西河郡的离石城。
  就算过去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离石城还是了无人烟。
  而这一切的罪孽,便是曾经须卜骨都候带领他们犯下的。
  上千名匈奴人在离石城内被白袍军斩杀。
  三千余名白袍军,在离石城外该旗易帜,全部换上了黄巾和黄衣。
  他们挖开坑洞,取出了他们丢入其中的珍宝。
  李德将玉佩重新放在自己的胸口,他完成了他的誓言,他们终于击败了匈奴,将那些沾满了鲜血的匈奴仇敌,全部斩杀在了离石城。
  但是,逝者已逝。
  就算斩杀了仇敌,西河郡数万的百姓还是无法挽回,而他的妻子亲友也再也回不来了。
  坑洞中还残留着很多东西,那些也是他麾下的军卒留下的。
  这些也是属于那些跟随着李德,一起发下“讨伐匈奴,至死而终!”誓言的西河郡郡兵。
  只不过,他们现在已经永远的留在了朔方郡。
  已经没有机会亲手,把坑洞里面他们所珍视的宝物,再度取出来的机会了。


第三百二十八章 匈奴臣服
  并州、故匈奴王庭、美稷城。
  一座座崭新的箭塔,门楼拔地而起,而昔日匈奴的建筑却正在消逝。
  此处已经被许安从并州带来的工匠加入了改造的序列。
  原本的美稷城并没有太多防御的功能,匈奴是马背上的民族,就算他们臣服于汉廷,接受汉廷的统治,但是他们也保留着游牧民族的习惯。
  进攻永远是最好的防守,因此美稷作为匈奴的王庭,实际上也没有太多防御的职能。
  美稷城更多的是修建使人居住的建筑,供匈奴的贵族入住,甚至可以算得上是奢华糜烂的住所。
  但是现在的美稷城已经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原本供人享乐的建筑,极尽奢华的住所全部被拆除,一座崭新军事要塞正在长城以北建立。
  征集而来的民夫,正努力的搬运着一根根圆木,建筑的材料;召集而来的工匠,也在认真的处理着手上的工作。
  这将会是黄巾军在长城以北的第一座军事要塞。
  匈奴虽然战败,但是他们并未消亡,他们还清楚的记得他们是匈奴人。
  就算经历了大败,但匈奴部族在并州,在塞外,还有三十多万人。
  所以黄巾军需要一座在塞外的军事要塞,这座要塞必须临近匈奴的居住地。
  一支骑兵将驻扎在这座要塞,在旁侧监视匈奴的一举一动,防止匈奴人生出任何的不臣之心。
  这座要塞将会成为架在南匈奴脖颈上的一柄利刃。
  一旦南匈奴有什么风吹草动,黄巾军能够及时的反应过来。
  美稷城外,黄巾军大营的营门处。
  一名看起来极为苍老,脸上布满了皱纹,头发花白的老者,手捧着一只古朴的木匣。
  他的身后跟着六名同样披发左衽的匈奴人,他们尽皆低垂着头,
  那领头的老者正是现在南匈奴部的单于,而他后面跟随着六人,是匈奴部族目前地位最高的六人。
  他们是来请降的。
  虽然青盐泽前,现在的老单于向吕布递交了降表,后面也接受了许安的赦封。
  但这并不正式,许安要求他们返回美稷城后,返回故匈奴王庭再次递交降表。
  在他们等待了许久之后,黄巾军的营门终于打开了。
  一名面色冷漠的文吏站在营门等着他们。
  “跟我来。”
  那文吏只是冷冰冰的丢下了一句话,便头也不会向前走去。
  匈奴的老单于,微微抬起头,他睁着浑浊的眼睛,看着眼前高大的营垒,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身后的几名匈奴人脸上一阵青,一阵白。
  纵使眼前的文吏再怎么无礼,他们也只能忍着,他们是失败者,他们没有资格反对。
  一行人跟随着那文吏进入黄巾军的营帐。
  沿途巡逻的军卒只是微微瞟了一眼这行人,根本没有停留分毫。
  这些巡逻的兵丁严格的执行着,事先早已定下的巡逻计划,与他们无关的事,他们一概不会去理会。
  但是那目光,却让跟在匈奴老单于后的几名匈奴人只感觉如芒在背一般。
  营垒之中,走出营帐的黄巾军军卒却是如同看着戏台上大戏一般,盯视着匈奴前来请降一行人。
  南匈奴部战败了,他们在青盐泽接受了耻辱,现在又要在昔日的王庭再次接受耻辱。
  但是愤怒并没有任何的用处,他们是战败的一方,他们没有权力去愤怒,也不敢愤怒。
  这些匈奴人只能低着头,尽量不在乎四面的目光,竭力承受着这一切。
  又行了一段距离,身前带领着他们行进的黄巾军文吏,终于在一处高大的帐篷外停住了脚步,让开了一条道路。
  那匈奴的老单于看到那黄巾军文吏的示意,知道应该就是许安的帅帐,
  他抬头看向身前的营帐,只是这营帐似乎高不可攀,直达天际,他努力的抬头,却无法看见全貌。
  老单于微不可察轻叹了一口气,他缓缓的跪伏在地,艰难的提高了声音开口道。
  “归义候请见太平道大贤良师。”
  身后六名匈奴人皆是面色难堪,但他们还是顺从的跪了下去。
  匈奴老单于的声音传入帐中,但营帐内却并没有动静传来。
  老单于只能再度喊道:“归义候请见太平道大贤良师。”
  直到他喊到了第三次,大帐的帐帘才被两名甲士掀开。
  而大帐内也传出了宣召的声音。
  “请归义候入帐。”
  “谢大贤良师。”
  匈奴老单于拜谢后,想要站起身来,但是刚刚跪伏的有些久了,突然起身对他这样的老人来说,却都有些艰难。。
  最后还是他身后的几名匈奴人将他搀扶了起来。
  “入帐吧。”
  那站在一旁的文吏,直接催促道。
  老单于不敢耽误,也不敢让其他的人搀扶,万一要是被当作不敬,被借题发挥……
  他稳了稳身形,加快了脚下的步子,走入了大帐之中。
  入帐才见营帐内的全貌。
  吕布、徐晃、龚都、张辽等一众黄巾军的战将俱在帐中,分坐于两侧。
  老单于看到右首排在第一名的吕布,浑浊的眼睛似乎清晰了一些,望之威风凛凛,匈奴之中无一人有此雄姿。
  那显目的百花战袍,须卜就是被此人斩杀。
  吕布似乎心有所感,转眼直视着那匈奴的老单于。
  老单于心中一惊,急忙收回了目光。
  被吕布注视,就好像被一头虓虎盯上了一般,让人不由的心生恐惧。
  营帐之中,首座之位。
  许安一身戎装,束发右衽,身罩黄色战袍,端坐于椅子上。
  身侧坐着一名头戴进贤冠,身着青衣的文士,此人正是黄巾军的谋主,阎忠。
  匈奴的老单于,不敢抬头去看许安,只是偷眼查看,根本不敢直视。
  就是此人,在朔方一战,以两万之兵于平原之地,一举击破了南匈奴部的七万大军,击破了他们最后的希望。
  匈奴的老单于,他今年已经有七十多岁的高龄。
  戎马一生,长久的岁月,已经磨灭了他的棱角,消弱了他的意志。︶ㄣ
  他已经彻底的失去了进取之心,他现在只想要安然度过晚年,保全自己的部族。
  他甚至连看一眼许安面容的勇气都没有了。


第三百二十九章 血债血还
  “臣归义候,拜见太平道大贤良师。”
  匈奴老单于,恭敬的跪了下来,他微微低头,同时用双手将木匣捧过头顶。
  徐大从匈奴老单于的手中接过木匣,将其打开,呈到了许安的面前。
  木匣中,是一封写在绢布上的降表,还有匈奴的王印,那是南匈奴部的单于才有资格持有的印信。
  “归义候,请起。”
  许安没有看匈奴王印和降表。
  “归义候年事已高,赐座。”
  “谢大贤良师。”
  匈奴老单于,起身拜谢道。
  他身后的六人也随着匈奴的老单于一起站起了身来。
  “铮!”
  拔刀声乍起,本来沉寂的营帐转瞬之间已是杀气腾腾。
  雁翎刀锵然出鞘,刀刃折射的寒光,顿时映照在那几名匈奴人的眼眸之中。
  两侧的黄巾军战将,亦是尽皆逼视而来。
  “我有说过,让你们也一并起身吗?”
  许安双目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