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黄天之世-第4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丁
  吕旷、吕翔两人还未冲来,黄忠已是连发三箭。
  三箭直取吕旷的面门、咽喉以及他座下的战马。
  吕旷还没有反应过来,已经被黄忠射落下马,当场毙命。
  眼见兄弟死难,吕翔目眦欲裂,但是黄忠手中那在火光之下泛着幽暗光芒的玄铁刀已经呼啸而来。
  须臾之间,吕旷、吕翔两人便被黄忠所杀,延津袁军大营最后的抵抗也就此宣告终结。
  随后黄忠与曹操两人领兵向黎阳进发,而袁术也带领南阳兵和刘备带领的幽州兵攻入卫国。
  袁绍军原本坚不可摧的防线,在连番的猛攻之下,逐渐露出了破绽,袁绍军节节后退,只能稳住阵线,却无法发起进攻。
  大局似乎已定,前线每一天都会传来捷报。
  一面又一面缴获的旌旗被送往濮阳的汉军大营,报捷的文书如同雪花一般散落向四周。
  一切都似乎预示着他们即将赢得最后的胜利。
  前线汉军连番的胜利和高昂的士气也影响着后方。
  濮阳汉军大营之中,守卫着营垒的军卒无一不是精神焕发,昂首挺胸。
  只是不知道为何,前线的一些将校行色匆匆的返回了濮阳。
  濮阳汉军大营帅帐之中,孙坚面色阴沉,端坐于上首。
  众将列作于两侧,袁术列坐于右首,曹操列坐于左首。
  曹操正式接任兖州刺史一职,兼任奋武将军,统领兖州兵,诸将之中,除去袁术之外,只有曹操的官职最高。
  禁军统领伏德、中郎将黄忠、平原相刘备等将分别列坐。
  前线的主要将领几乎云集濮阳大营。
  刘备坐在曹操的旁侧,他如今的官位其实并不低。
  之前公孙瓒便表奏他为平原相,后来刘备救援公孙瓒,止住了幽州军的溃势,公孙瓒又表举刘备为平虏将军。
  公孙瓒北逃之后,刘备依靠着平原,抵抗冀州和青州两州的进攻,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之下,还小胜了数阵,最后领着麾下五千幽州骑和三千余名步卒一路折返,成功的向南撤离。
  后来泰山黄巾军西进围攻济北国的时候,若不是刘备及时领兵来援,牵制了泰山黄巾军的兵力,恐怕曹操不能那么轻松的挡住泰山黄巾军的攻势。
  坐在袁术身旁的人则是伏德,其父名为伏完,是当朝的中散大夫。
  伏完乃是大司徒伏湛七世孙,袭爵“不其侯”,官拜侍中,娶了汉桓帝长女阳安长公主刘华为妻。
  陈都中有传言,伏完的女儿伏寿似乎要被立做皇后。
  虽然天子尚幼,但是传言有板有眼,而陈都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却是佐证了这一件事。
  陈都禁军统领的职位,最后被委任给了伏德,其军名为“中垒”,与汉武帝元鼎六年时,于北军新设八禁兵之一的“中垒”同名。
  伏德接任中垒校尉,虽然是校尉之职,但实则位高权重。
  刘备虽然现在是平虏将军,但是地位却是比不过伏德。
  伏德并没有武名,虽然身形还算健壮,但是比起曹操、刘备、黄忠等人皆是少了一股英武之气,倒是显得有些阴柔,倒是和曾经的袁术气质有些相仿。
  袁术曾经放浪形骸,花天酒地,不过这数年以来的军旅生涯和经历,已经是让袁术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如今的袁术早已经不再是昔日的那个身穿着锦衣,纵情声色的世家贵公子。
  刘备微微侧目,看向袁术。
  此时袁术正襟危坐,一身的戎装,头戴铁冠,眉目犀利,只是面色和孙坚一样同样阴沉。
  饶是谁见了如今的袁术,都难以想象袁术曾经会是一个放荡不堪的世家子。
  帐中坐着的人并不多,除去他们五人之外,便只有荀彧、郭嘉两人。
  刘备看着眼前的景象,不由的眉头微蹙。
  他心中有一种不妙的预感,他感觉原本稳操胜券的东郡之战可能有了新的变化,他们可能……
  孙坚合上了手中的帛书,闭上了双目,他的声音低沉无比,不复平日的激昂。
  “黄巾军出函谷关,兵进洛阳,洛阳已经沦陷……”
  刘备霍然抬头看向孙坚,强忍住了站起来的冲动。
  “黄巾军的骑军已经兵临轘辕关下。”
  孙坚的声音有些沙哑,脸色阴沉无比。
  刘备的脸色也慢慢的难堪了起来,他明白了为什么孙坚和袁术两人脸色都如此之差了。
  “黄巾军自函谷关出兵,他们难道不需要休整?”
  曹操面色有些低沉,疑惑道。
  “如此短的时间,许安怎么可能掌控关中……”
  曹操脸色难看,前段时间华阴之战的战报传来,众皆哗然。
  许安于华阴一战击破董卓军,阵斩了董卓。
  五万西凉军土崩瓦解,就已经是令众人侧目。
  现在黄巾军又兵出函谷关,进犯洛阳地区。
  曹操并没有说完,他看到孙坚的神色,最后还是停下了言语。
  吴景、朱治两人都是很早便跟随在孙坚的麾下,曹操也知道吴景和朱治两人在孙坚心中的份量。
  此前孙坚派吴景守备洛阳,如今洛阳沦陷,恐怕吴景已经是凶多吉少。
  孙坚双手撑靠在案桌之上,继续说道。
  “泰山郡传来密信,泰山黄巾似乎在向北迁移,青州兵在陆续进驻泰山、济北两地。”
  孙坚的第二句话落入帐内,大帐之中的气氛几乎犹如要凝固了一般。
  众人的脸色皆是难看无比。
  郭嘉和荀彧两人是主要的谋臣,而曹操、刘备等人都是高级将官,他们清楚如今天下的局势,各地的情况。
  而孙坚所说的这两件事,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场史诗级的灾难。
  不需要说明,黄巾军如此行径,如此动作,都代表着一件事。
  袁绍已经和黄巾军达成了某项交易,缔结了盟约。
  黄巾军的行动就是在配合着袁绍。
  刘备心中一紧,他一瞬间便明白了为什么袁绍让他们乔装打扮,暗中返回濮阳。
  “袁绍和许安两人合谋,我们必须想办法将部曲安全撤离南岸。”
  孙坚将目光投向帐内众人。
  他很清楚袁绍和许安两人合谋所能造成的后果。
  现在青州兵和黄巾军自泰山、济北和洛阳地区威胁着他们后方的安全。
  为的就是要他分兵,而使得东郡正面战场上他们没有足够的军兵。
  而一旦没有足够的军兵,那么袁绍便有了可趁之机。
  孙坚不相信袁绍没有计划。
  如今许安兵进轘辕关,威胁阳城,而泰山郡内袁谭派遣大将岑璧带领青州兵进驻。
  泰山郡的南面便是豫州的鲁国,而济北国的西面则是兖州的东郡和东平国。
  现在青州已经和冀州练成了一片,原本拦在青州兵东部的屏障已经消失。
  袁谭不需要和臧霸攻破徐州,便可以支援东郡的战事。
  济北国离东郡并不远,两郡国接壤,这也意味着,如果孙坚必须要防备青州兵进攻他们的东面,加入东郡之战。
  敌军自三面包夹而来,三线作战,还没有地利可言。
  如此危急的局面,就算是兵仙韩信降世恐怕也没有办法解决。
  孙坚的脸色之所以如此难看,正是因为这一局面的转变。
  虽然如今前线他们仍然占据着优势,但是孙坚很清楚,袁绍绝对不会让他们这么轻易的脱离战场,撤退到黄河的南岸。
  郭嘉和荀彧两人相视一眼,皆是从对方的眼眸之中看到了惊骇。
  没有人想到袁绍居然会和黄巾军联盟。
  “撤离之事每拖延一分便增添了一分的威胁,绝不能再拖延下去。”
  “我已经安排了舟船,还有接应的部曲。”
  “汉升。”
  孙坚的目光投向了黄忠和曹操。
  “你领荆州兵先行撤离,然后率领水师接应。”
  “孟德,你领兖州兵殿后,我会领军前往白马接应你们。”
  黄忠和曹操两人对于孙坚的安排都没有异议,孙坚领军并没有分什么嫡系、非嫡系,也不像董卓那样分什么亲疏间隔,从来都是一碗水端平,也算是做到公正廉明。
  而且东郡之战初期全赖荆州兵奋勇和黄忠的计策,这才攻下了延津渡口在黄河的北岸站稳了脚跟。
  殿后虽然危险,但是曹操并没有说什么其他的言语。
  兵战凶险,若是害怕危险,他也没有必要来当这个兖州刺史。
  “公路……”
  孙坚看向袁术,有些犹豫。
  袁术按着膝盖站起了身来,毛遂自荐道。
  “殿后的事交给我,骑兵渡河复杂,我军本来就缺少骑兵,玄德麾下的五千幽州骑绝不能有失。”
  孙坚止住了言语,他的目光和袁术的目光碰撞到了一起。
  袁术的目光使得孙坚最后还是没有说出原本的计划。
  会议很快便落下了帷幕,孙坚说定了一些细节的问题,之后众人便起身离开了军帐。
  他们也没有什么时间可以浪费,袁军的探子魑魅神出鬼没,难保得知他们离开了营地,然后袁军趁机发起进攻。
  袁术、曹操等人走出了营帐,而郭嘉和荀彧两人却并没有走,他们被孙坚留了下来。
  “陈都传来的消息,关中陷落,司徒王允护送弘农王及时离开了长安向南撤离,如今已经通过了武关,抵达了南阳郡。”
  孙坚面色复杂,低声说道。
  “弘农王……”
  荀彧眼神微动,弘农王指的正是刘辩,昔日刘协登基之后,蹇硕便是让刘辩于弘农就国。
  如今他们遵奉的是刘协,所以刘辩虽然在长安是天子,但是他们称呼刘辩都是以弘农王称呼。
  郭嘉欲言又止,他看向孙坚,感到有些棘手。
  “除去王司徒外……”
  荀彧斟酌了一下,低声询问道。
  “皇甫将军和盖勋两人,长安的三公九卿皆在队伍之中,还有不少长安的民众……”
  郭嘉目光微凛,心中百转千回。
  王允、皇甫嵩、盖勋还有一众长安朝廷的重臣,无论是在朝中还是地方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们进入陈都朝廷,恐怕不会平静,必然会引起一场变动……


第六百四十六章 兵进洛阳
  初平三年(192年),六月二十三日,这是一个注定被铭记入史册的日子。
  洛阳城的城墙之上,无数土黄色旌旗在疾风之中飘扬,发出猎猎的响动之声。
  那曾经飘扬在洛阳上空数百年之久的汉军旌旗第一次消失不见。
  无数手持长枪,按配着刀剑,头戴着黄巾的军卒昂首挺胸站立于洛阳城雄伟的城墙之上。
  在一众黄巾军的将校的簇拥之下,许安驾驭着战马缓缓的步入了广阳门的城门甬道之中。
  清脆的马蹄声在甬道之中回响,见过了宏伟的长安城,洛阳城并没有让许安心中有多少的波动。
  长安城给人的感觉,正是昔日汉相萧何想让众人感觉到的“非壮丽无以重威”。
  而洛阳城给人的感觉,更多的则是繁荣昌盛,富丽堂皇。
  只是那富丽,那堂皇和繁荣与昌盛一起都早已经被一场大火毁于一旦。
  那是永汉元年(189年)燃起的一场大火,洛阳方圆数百里之地被董卓付之一炬,烧成了灰烬。
  昔日富丽堂皇,金碧辉煌的南北两宫只剩下残垣断壁,洛阳城中那些琼楼玉宇也没有任何一处能够幸免遇难。
  百年的古都,千年的古城,经历了数十代人的营造,成千上万人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