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黄天之世-第6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后面许安之所以围而不攻,第一是想要招降徐荣,用来劝说公孙度,第二便是若是有徐荣指挥,黄巾军真的要击破这支董卓军,也必须要付出不小的伤亡。
  所幸,最后徐荣还是选择了投降。
  大势已去,整个关中当时都已经被黄巾军所占据,徐荣对于董卓也谈不上什么忠心。
  公孙度也依诏令派遣水师沿岸南下,向着冀州的渤海郡,青州而去。
  朱九也带领步兵自蒲阴陉出,进攻冀州中山郡,连克中山北部三城。
  中山国的北部六城原本就已经是被黄巾军所攻占,只是后面为了让袁绍和汉庭两方打的更为激烈,降低其防备,所以黄巾军主动放弃了六城中的五城,只留下了最北部的广昌城,将当地的民众都接回太平道的辖地之内。
  现在魏庭的治下,那些刘姓的国王早已经被取缔,不再有郡国,而只是作为郡存在。
  中山郡此时的空前的空虚,原本用来防备黄巾军的兵员也被其在之前征集到了繁阳,和汉军进行决战。
  朱九在连克中山北部蒲阴、唐县、北平三城之后,发现了中山郡的薄弱,于是继续向着中山郡其他的城邑进发,颇有一种想要吞并整個中山郡的想法。
  从涿郡南下到冀州,有两条大路走。
  一条是走中山郡的北平,另一条则是走河间郡的易县。
  河间郡的易县就是公孙瓒的大本营所在,自然是不能通行。
  公孙瓒更是为了不让魏军南下驰援邺城,选择了领兵西进,围住了涿郡的范阳,和袁熙相对峙。
  随着时间的推移,局势也慢慢的变得清晰了起来。
  公孙瓒躲在易县也是无奈之举,他确实没有办法胜过袁绍。
  本来因为斩杀了刘虞的事情,他也认为汉庭不会原谅他当初的过失,所以干脆就自暴自弃,在易县之中享受着荣华富贵,醉生梦死。
  当时对于公孙瓒来说,最好的结果就是最后黄巾军获胜,因为在公孙瓒的预想之中,无论是袁绍还是汉庭获胜,最后都会将他诛杀,他已经是难逃一死。
  黄巾军获胜,或许凭借着领兵投降,还能享受一定的优待,起码没有性命之忧。
  只是他在易县没有等来黄巾军获胜的消息,而是等来了绣衣使者。
  那绣衣使者的来访给了他最后一丝的希望,那绣衣使者拿着刘协亲写的诏书,上面还盖着汉庭的印玺,当初公孙瓒受封都乡侯的时候见过诏书见过印玺,他自然一眼就能辩出真假。
  甚至于诏书之中,还写着一句话。
  正是那一句话,让公孙瓒选择了相信刘协所说的话。
  “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将军今若降,官爵可保,况诛罚乎?河水在此,吾不食言。”
  这句话正是当初光武帝刘秀对于朱鲔所做出的承诺。
  朱鲔是杀害了刘秀兄长刘縯的同谋之一,又坚决反对刘玄派刘秀北伐,害怕投降之后被刘秀报复。
  刘秀在称帝之后,开始统一天下,挥兵攻打朱鲔镇守的洛阳。
  朱鲔坚守数月,后在刘秀许诺不计前仇之后,朱鲔选择了投降,刘秀后来还将其拜为平狄将军,封为扶沟侯。
  刘秀以黄河之水起誓,保证不会追究朱鲔的罪责,而后他也确实做到了。
  公孙瓒杀害了刘虞,和朱鲔杀害了刘縯相仿。
  这个时候,誓言还是让人能够相信,尤其这种写在白字黑字之上,君主所说的话。
  一言九鼎,在这个时候,并非是什么玩笑。
  毕竟这个时候,司马仲达还没有指着洛水为誓,后面却又背弃盟誓,屠灭曹爽的三族。
  蹋顿此时已经回到了三郡乌桓的部中,现在的三郡乌桓还没有动作,毕竟许安说的是他们收到命令的第七日,那个时间点,也就是在刘石军进攻幽州后的第五天,公孙度进攻之时的第二天。
  这个时代的传信考的是人马传递,时间有间隔,这些时间,都已经是被许安算计在了计划之中。
  为的便是尽可能的能够协同而发。
  之所以延长两日,便是因为袁熙在同时遭受到三方的威胁之后,必定会召集三郡乌桓部的骑兵参战,而这个时候三郡乌桓部作为内应,只需要在关键之时倒戈一击,便可以轻而易举的奠定战役的胜利。
  益州相隔甚远,蜀道难行,就算是八百里加急的军情急令,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将军令送往益州。
  益州此时才刚刚收到军令不久,回报的信使还在路上。
  但是此时荆州之战其实已经爆发,徐晃带领着西凉营,以及锐士两营和陷阵营南出武关,进取荆州南阳郡。
  张扬亦带领汉中兵出上庸,向着南阳郡发起了进攻,协助作战。
  荆州鹰卫最新传来的消息,刘表派遣蔡瑁带领张允、黄忠两将领荆州三万北上南阳郡,以为防御。
  又命黄祖南下,并将水军大半都交给了黄祖。
  通过这一消息,许安虽然没有收到益州的来信,但是他知道这肯定是甘宁带着水师出战并取得一定的战果,这才促使着荆州军不得不分兵南下。
  一切都在按着计划有序的发展,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还有一个最好的消息,一个来自长安的消息。
  在西域完成了交易,满载着西域特产等的商队已经抵达了长安城。
  前往西域的商队之中,大部分的都是黄巾军的官方商队。
  丝绸之路不愧是一条财富之路,除了香料之外,带回来最多,其实还是金银财宝。
  明国本来已经快要见底的国库,瞬间便变得充盈了起来。
  从西域回来的商队赚得盆满钵满,也使得明国境内传出了关于西域大量的流言。
  有流言甚至说在西域有一处深谷,谷底尽是黄金和白银和数不尽的铜钱。
  想要去往西域的人不断的增多,原本明庭发布的迁移计划根本没有多少人报名,但是在商队返城后不到数日的功夫,五千人的名额便已经被报满。
  许安吐出一口浊气,他现在心中底气万分,心中也不再是十数日前刚刚收到消息之时那般凝重。
  校场之上,三万三千余名黄巾军列阵而立,黄巾飘扬,旌旗飘动,一眼望去犹如黄色的汪洋一般壮观。
  阳光耀目,但并无一人有半句的怨言。
  密密麻麻的枪戟汇聚成了一片一片的山林,层层的旌旗几乎遮蔽了他们头顶的天空。
  “明公。”
  许攸驱马行到了许安的身侧,低声提醒道。
  “到时候了。”
  许安将目光从北方连绵的群山之上收了回来。
  太行、王屋,这里正是他最初发迹的地方。
  前方,军阵严整,无数的军卒在他的眼前分成了两方,留下了一条宽阔的道路给他。
  一面有一面的旌旗林立于道路的两侧。
  刀枪如麦穗,戈戟似麻林,旌旗蔽空接天连地。
  所有的人都等待着他。
  许安轻吸了一口气,双腿轻轻踢动的马腹。
  战马的鬃毛晃动,迈开了四蹄,向着前方缓缓行进而去。
  所有的军卒都是昂首挺胸,站的笔直,他们的身形甚至比手中的长枪还要挺直。
  马蹄翻腾,原本不大的马蹄声在寂静的校场却是显得出奇的清晰。
  “吁”
  许安轻拉缰绳,座下的宝马打了一个响鼻,随之放缓了步伐。
  许安从马背之上落在了地上,高台就在他的身前。
  站在高台之上,整个校场之上所有的人都能够看到他的身影。
  传令兵布满了高台的四周,他们将会确保校场上所有人都能够知道许安的言语。
  高台之下,三十三面旌旗分立两侧。
  高台之前,明军的军阵严明,军势凌厉,一眼望去好似天边的云海一般壮观。
  许安提步踏着台阶高台之上走去,每迈出一步,他的步伐便加快一分,彷佛更为坚定一般。
  校场之上所有军卒的目光都聚集在了许安的身上。
  站在高台之上,许安看着身下一众军卒的面孔。
  目光所见,不再是如同当初在广宗那一张张饱含着痛苦和木然的面孔,而是一张张坚毅无比,眼神之中闪着光芒的面孔。
  许安看了一眼放在身前矮台上的稿件,而后抬起了头来。
  稿件之上的内容他早已经记得清清楚楚,一字难漏。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许安没有去看稿件,而是目视着校场之上的众人。
  他的声音高昂,语气慷慨,在扩音器的传播之下向着校场的四面八方传去。
  四周的黄巾力士重复着许安所说的话,将其传向更远的地方。
  “予本乡野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师归山,居并州形式之地,得八陉关隘之险,今十有二年。”
  自中平元年起始,一桩桩的旧事浮现在了许安的心头
  最初的时候他只想活下去。
  他当初只不过是想要活下去,只是想要有一口饭吃……
  只是这样的世道,却是没有他这般穷人的一席之地。
  这天下是那些世家豪强的天下,而非是升斗小民的天下。
  “西抵大宛,东连太行,南控巴蜀,北至大漠,并、凉、中、益、幽、西域六地皆入版图,天下之半,尽为我有。”
  一张又一张熟悉的面孔自许安的眼前飞速的掠过。
  张梁、张宝、何仪、黄绍、眭固、黄三、左髭丈八、张辏А
  十余年以来,他从来不敢有半分的松懈,他很清楚,一旦停下脚步,将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那样的后果,他无法承担……
  许安的声音逐渐的变得坚定了起来,逐渐的变得更加的高昂了起来。
  “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定鼎之功何远?”
  “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灼热的战意在许安的眼眸之中熊熊燃烧。
  “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东征汉魏,拯生民于涂炭,复华夏之安宁!”
  校场之上,一众军卒皆是紧握着手中的兵刃。
  许安举起了右手,握成了拳头,重重的砸在了身前的矮台之上,郎声道。
  “虑民人未知,反为我仇,絜家南走,陷溺犹深。”
  “故先逾告:兵至,民人勿避。”
  “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


第七百七十一章 千里奔袭,燎原之势!
  河内郡的官道之上,尘土飞扬,几欲遮天蔽日。
  车轮滚滚,马蹄声如雷。
  无数黄巾在逆风之中飘扬。
  大队大队的黄巾军骑卒和马车正向着东面的方向疾驰而去。
  一眼望去,却不见一面旌旗。
  旌旗逆风,对于执旗的士兵还有战马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所有的旌旗已经被收拢放在了随队的马车之中。
  这一次许安之所以调集了大量的战马甚至于次一等的战马,又征调了大量的马车,就是为了让麾下所有的步卒都能够有代步工具。
  许安要做的便是将麾下的两万步兵,从原本单纯的步兵,变成骑马的步兵。
  武卒和锐士虽然是步卒,但是他们都接受过马术的训练;虽然没有办法达到足以作为骑兵那样精湛的骑术,但是只是乘马赶路却是游刃有余。
  骑马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骑马打仗更是艰难,要想能够在马背之上作战,非一月一年之功能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