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黄天之世-第7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广陵和下邳两郡,几乎一触即溃,守城的兵丁甚至连抵抗的意志都失去了,只要明军兵临城下,守城军在一两天内便会选择投降。
  明军的战略意图昭然若揭,就是要断绝汉庭南迁的企图,而他们如今也达到了他们的战略意图。
  淮水的下游主要城邑没有任何悬念,即将全部落入其手中。
  而偏偏就在这危机关头,天子突然宣布御驾亲征,只是在转瞬之间,便引发了朝中的震动。
  王允、刘宠等人听闻消息之后,第一时间要求面君,但是他们的请求都是石沉大海,并没有得到回应。
  小皇帝似乎是知道他的这一决定必然会遭到反对,所以索性便拒绝了所有入宫的请求,只是定了一次朝议的时间。
  陈都、豫州,自从孙坚死后,便没有再设州牧,实际上豫州和陈都之后便一直被刘协牢牢的掌控在了手中。
  平日里,刘协一直对于朝臣都是颇为尊重,但是自从变法开始,所有人才意识到。
  小皇帝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少年了,而是已经成为了一名青年,一名手握着兵权,掌控着权柄,还有手腕的真正皇帝。
  依靠着外戚的势力和亲信、绣衣使者,还有变法的推行,九品官人法也使得大量的世家豪强心中的不满消除了不少,刘协的权威已经是逐渐的树立了起来,与日俱增。
  众人请见无果,最后也是只能静待朝议。
  而就在等待的这一段时间,汉庭一众大臣也发现了各地的异动。
  先是部分兖州军开始南撤,向着豫州梁国的治所睢阳移动。
  而在徐州彭城国的治所彭城此时也正在不断的得到兵力的增加,多地的汉军都接到了来自天子亲自签发的诏书,各地将校皆是受诏领命,自四面八方带领本部兵马向着彭城的方向汇聚而去。
  荆州军除去守卫军卒之外,其余野战部队悉数向豫州行军,他们接到诏令的目的地和其余众军所接到的目的地都一样——徐州彭城。
  扬州戒严,全军整备,沿河网布防,抵抗明军南下。
  虽然如果明军当真南下,扬州军恐怕会被明军轻而易举的击溃,明军想要收服整个扬州不过是时间的问题,而整个时间,取决于明军的行军速度。
  后将军孙静领禁军一万,已经是先行离开了陈都,向着彭城进军。
  所有人都清楚,如今的天子已经是铁了心的御驾亲征,没有人能够回转他的心意。
  当今天子虽然看似善于纳谏,但实际上一旦认准了的事情,便没有人能够使得其改变看法。
  这么说或许不太贴切,因为当初皇甫嵩、盖勋还有孙坚三人能够说动天子。
  但是如今三人皆已亡故,已经没有人再站在刘协的身前,为他遮风挡雨。
  章武四年(198年),一月二十日。
  东面的消息,一日三报,求援告急的文书犹如雪花一般飞入陈都,最终落在了刘协和朝中大臣的桉桌之上。
  巨大的阴霾笼罩在每一个人的上空,整个陈都甚至因此变得死气沉沉。
  今日是朝议之日。
  曙光未现,众臣已经是齐聚宫门之前,冬日的早晨亮的比夏日要晚的多。
  众人皆是愁眉不展,忧心仲仲,与往日不同,宫门之外安静的可怕。
  眼下国事艰难,情形不容乐观,明军数月之间电扫青徐,两战而破青徐数十万大军,一路长驱直入,占据淮水,威胁豫扬。
  盘踞在冀州的四万明军虎视眈眈,徐荣陈兵于延津一线,旋门关外,也已经是集结了上万名明军的战兵。
  荆州地区风起云涌,明军厉兵秣马,准备发起反击。
  交州地区正处于鏖战,明军威压南疆,驱使蛮兵攻伐交州,交州军正在节节败退,士燮三月之内,连发请援书二十三封。
  此时交州已经丢掉了最南方的日南郡大部分地区。
  天下大乱,中原纷扰,无暇难顾,日南郡南部的象林县发生叛乱,象林功曹之子、占族人区连聚集数千人起义,斩杀当地县令,自称林邑王,起兵攻伐日南郡,占据了日南郡南部,立国林邑。
  这一次明军攻伐交州,不仅有益州南疆蛮兵、骠国、掸国两国相助,也得到了林邑国的支持。
  林邑国在明军进攻交织、九真之时,也对日南郡发起了进攻,使得士燮在日南郡所部署的军兵无法及时回援,而是陷入了与林邑国的苦战之中。
  交州自顾不暇,根本没有办法驰援其他地方。
  荆州军因为明军偏师的缘故,根本不敢调动太多的军兵。
  所有人都认为天子这一次实在是过于莽撞,独断专行。
  随着宫内钟声的响起,负责引路的宦官带领着众臣步入了陈都的皇宫。
  众臣进入皇宫之中,神色皆是有些不安,此时皇宫之中甲兵林立,一面面旌旗竖起,不远处似乎还有战马的声音传出。
  不时有身穿着甲胃,手持着兵刃的禁军自道路的旁侧路过。
  王允微微蹙眉,朝议之时,这些甲兵如此行事,没有刘协的授意是万不可能。
  当今的天子,在某些时候实在是有些独断专行。


第八百七十八章 声东击西
  真正的国家大事实际上罕有放到朝议之上来决定,但这一次的朝议却是不同。
  刘协在朝议之前,并没有召集大臣在东明殿内议事,而是直接选择召开了朝议。
  起码王允他没有收到被召见的消息。
  众臣入殿,见礼之后,大殿内的气氛仍旧是沉闷的可怕。
  王允眉头紧蹙,御驾亲征确实能够提升军队低迷的士气,但是眼下这样的局势恶化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
  明军如今士气如虹,精锐尽出,统领大军者可不是什么不知名的明庭将领,而是许安亲自领兵。
  王允双目微眯,许安如今的威势已到了如日中天地步,其声名早已经是超过了皇甫嵩和孙坚,就是说威震华夏亦不为过。
  当今天子虽然能力出众,但是在军略之上终究是与许安无法相比拟。
  就算是天子不亲自指挥,朝廷之中也已经没有什么骁勇善战者能够指挥大军和许安相比了。
  袁术远在兖州,曾经击败过孙坚的明军大将徐荣如今就领兵在冀州虎视眈眈,虽说徐荣是作为偏师牵制兖州军。
  但是一旦袁术离开兖州,恐怕徐荣这支偏师也会成为正军,直接越过封冻枯竭的黄河长驱直入,攻入兖州。
  明军攻克青徐南下攻取淮河,已经是断绝了南迁的可能性。
  兖州绝不能失,一旦失去了兖州这个勉强可以算作是屏障的地方,局势无疑会更加恶化。
  现在他们已经是退无可退了,交州告急、荆州固守,扬州空虚,只有豫州暂时占据中央没有遇到什么样的威胁。
  只要一旦兖州屏障消失,徐州彭城国被拿下,那么真的就万事皆休了。
  王允抬起了一些头颅,看着高坐在首座之上的刘协,心中无奈万分。
  现在说什么都已经是晚了,御驾亲征的消息天子已经先行放了出去,甚至还发布了勤王诏书,召集天下兵马同聚彭城。
  为今之际,就算是百般不愿也只有捏着鼻子,认可天子御驾亲征这一决定。
  和刘协交集最多的还是孙坚和刘宠两人,而刘宠此前又因为一些问题和刘协淤积了矛盾,因此逐渐被疏远,直到变法之后,刘宠重新站出来鼎立支持,这才重新得到刘协的支持。
  王允作为司徒,但是和刘协相见,刘协也都是公事公办,只将其当成长者老臣尊敬。
  虽然了解不多,但是王允却是也摸清了刘协的脾气和性格。
  刘协终究是太过于年轻而显得有些气盛,在他做出意见之前,确实是会悉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但是一旦其做出了决定,发布了法令,便无法接受有人违抗。
  王允知道刘协的一贯行事风格,自然是不会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反对。
  司空张喜在朝议和东明殿内向来都是少有说话,沉默寡言。
  只有一次,在刘协宣布变法之时站了出来,为天子站队,这个时候所有人才知道,原来张喜是站在天子一方。
  作为司空,张喜的影响力虽然不如刘宠和王允,但是在朝中也有一定的份量。
  刘宠自从变法一事之后,一直是坚定不移的站在刘协的一方。
  朝议开始之后,三人对于御驾亲征之事闭口不提,而剩余的九卿也是对此没有任何的言语。
  三公九卿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其余的朝臣又如何敢站出来开口反对?
  朝议的时间就在这种诡异的气氛之下一点一滴的过去。
  最终朝议的主题还是不可避免的转移到了御驾亲征之上。
  司空张喜首先站了出来,简单的阐述了一下目前的局势,这些局势虽然人尽皆知,但是从张喜的口中听到之后,还是使得殿内的气氛更为沉闷了一些。
  随后,张喜在殿内宣读一份措辞极为激烈的檄文。
  指责许安慢侮天地,悖道逆理,同时矫托天命,伪作符书,欺惑众庶,妄议朝政。
  檄文颁布,诏书已经传达四方,御驾亲征之事已经定下。
  “以司徒王允,暂代监国……”
  王允眼观鼻鼻观心,躬身应诺,对于这个结果他早有预料。
  他侧目看向站在不远处的刘宠,刘宠此时神色如常,并没有丝毫的异样。
  王允心中冷然,刘宠不是一个可以瞒得住事的人,这样的神情多半是已经得到了刘协的授意,司空张喜也是同样,只有他被排除了在外。
  无错
  朝议结束,众臣退朝。
  王允行走在人流之中,神色平常,但是心中却是无比的沉重。
  一切彷佛又回到了当初在长安之时的情况,天下倾覆就在瞬间。
  只是当时是董卓操控朝政,掌控司隶,而眼下却是明军虎视眈眈,欲要一统天下。
  “王司徒留步……”
  就在王允将要走出皇宫之时,一名宦官匆匆赶来及时叫住了他。
  “何事?”
  那宦官王允认识,正是刘协身旁的近侍之一。
  一路跑来,那宦官显得气喘吁吁,平复了些许气息之后,才说道。
  “陛下召王司徒前往东明殿叙事。”
  王允眉毛微挑,这个时候刘协才召见他前去东明殿议事,让他感到有些古怪。
  不过疑惑归疑惑,王允自然不会抗命,他跟随着那传信的宦官一路向着东明殿的方向走去。
  等到王允到达东明殿之后,走入其中,东明殿内的人数并不多,除了刘协之外只有五人,而且全是王允熟悉的面孔。
  五人分别是司空张喜、太尉刘宠、五官中郎将卢毓、中垒将军伏德、讨虏将军黄忠。
  五官中郎将卢毓、中垒将军伏德两人统领禁军,而讨虏将军黄忠则是统领北援的荆州军,听说这一次带领着部分兖州军南下的,是袁术麾下的大将纪灵。
  后将军孙静并不在殿内,王允此前受到的消息,似乎孙静已经先行前往彭城,前去稳定军心。
  王允这一次被任命为监国,张喜协从理政,而刘宠则是随军前往。
  虽然如今新募豫州军兵权是掌握在刘协的手中,但是刘宠在豫州仍然广有声望,这一次豫州兵也是被交由给了刘宠管辖。
  见到王允走入东明殿内,刘协没有怠慢,而是亲自前去迎接。
  “此次亲征之事,未有同司徒商议,还请司徒勿要心怀芥蒂,朕明白司徒忠心为国,只是朕清楚,若是与司徒商议,必定会遭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