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庶子夺唐-第1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愔道:“高阳年幼,又与阿兄很是要好,阿兄突然要离京,高阳自然不舍,闹些小脾气也是有的,过些时日便好了。说到底,真正可恨的还是朝中的那些大臣,天生异象与阿兄何干,他们竟也随意攀扯,害的阿兄出京任官。”

    李恪闻言,对李愔道:“太子一党,早视我如眼中之钉,巴不得我早日离京。不过我为亲王,离京外放不过是早晚的事情,此次虽然突然,倒也在我意料之中。”

    李愔道:“皇子外放,本也是常例,倒也无甚不妥。只是魏王李泰与阿兄同年,相差也不过数月,为何阿兄出京了,他便不必,难不成只因他是太子胞弟吗?”

    李恪听着李愔的话,忙道:“愔弟慎言,这话跟我说说也就是了,切莫出去说于旁人听。”

    李愔见李恪似有焦急,笑道:“阿兄勿忧,弟知晓轻重,此时若是叫旁人知道只会平白与魏王结怨,无甚益处。”

    李恪摇了摇头,笑道:“我倒是不惧魏王,只是留他在长安,尚令有用处。”

    李恪被群臣所参,以致外放,可李恪却丝毫不愿攀扯李泰。

    李恪这么自做自然不是因为跟李泰兄弟情深,而是另有所图。

    李恪虽身不在长安,但却不想看着李承乾闲着,留着同样野心勃勃,又极得李世民宠爱的李泰在京,也算是给李承乾留个绊子。

    更何况李恪护着李泰在长安,也能给李世民留下兄友弟恭之象。

    也不知一旁听着的杨妃是不是已经猜到李恪的意图,李恪的话音刚落,杨妃便道:“此事已成定局,便不必多提了,你此次南下,娘有一事想托付与你,你仔细听着。”

    李恪道:“阿娘只管吩咐。”

    杨妃问道:“你此往扬州,可是出潼关,过洛阳,自运河南下?”

    李恪回道:“正是。”

    杨妃道:“你自潼关往洛阳,必过弘农,弘农杨氏是娘的娘家,娘自打嫁于陛下便再未回过弘农,娘已同杨氏族老通过书信,此番你过路弘农,便代为娘去祖祠上柱香吧。”

    李恪听了杨妃的话,心中一动。

    弘农杨氏,关西巨阀,可以媲美关中韦杜的世家名门,无论朝野上下,都有着极高的威望。

    弘农杨氏起自西汉,至今已传近千年,虽不入七宗五姓之列,但论实力,绝不在七宗五姓之下,可谓天下世家翘楚,海内景望。

    李恪与李承乾相比,除了名分,最大的差距便是在世家门阀的支持。

    在文教未普,科举尚未大兴之前,天下士族仍旧能与皇权半分天下,有着极大的话语权,甚至就连大唐的建立都与世家门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李恪少时北上,曾救关中百姓于水火,在百姓之中威望甚高,但关中和陇右的世家门阀却不买李恪的帐,偏偏与李承乾走的极近。

    而当今天下,若论世家门阀之力,最为强劲的莫过于有开国之功的陇右门阀,其次便是山东世家了,可李泰为魏王,封于洛阳,故而山东士族,心向李泰者甚多,并不买李恪的帐。

    李恪要想同李承乾抗衡,只能选择拉拢以萧氏为首的江南世家。

    因李恪与萧皇后有恩,李恪之师亦是江南名门子弟,故而李恪想要拉拢江南世家倒非难事。

    只是自打南北朝侯景之乱后,江南世家的实力便大打折扣,光是靠着江南世家的那些文臣,想要与李承乾对抗自非易事,若是李恪能拉拢弘农杨氏为己用,那他的手中便多了一块重要的筹码。

    李恪看着杨妃,已经猜到了杨妃的用意,面露激动之色。

    杨妃看似不显山不露水,不经意间已经为李恪想了这般许多。

    李恪当即道:“儿定当代阿娘前往杨氏宗祠祭拜,不浪费阿娘一片苦心。”

    杨妃看着李恪颇显激动的模样,摸了摸李恪的头顶,怜爱地笑道:“多大的人了,怎的还不甚稳重,做事毛毛躁躁的。”

    李恪笑道:“阿娘勿怪,就算儿臣将来娶妻生子了,阿娘的面前仍是孩童。”

 第六章 岑长倩

    李恪此次南下扬州,虽是为官,亦当无性命之忧,但儿行千里,杨妃又怎能不挂念。

    杨妃将李恪唤进宫中,耳提面命了一番,仔细交代了许多事情,这才准李恪出宫回府。

    李恪出了昭庆殿,自含光门出了皇城,便直奔楚王府而回,当李恪策马赶回王府时,刚至府门外,便听得守门的王府卫率传信,有一少年男子持岑文本的名帖拜见。

    岑文本官拜楚王府长史,乃李恪臣属,但李恪与岑文本名为君臣,实为师徒,岑文本视李恪更是如自家子侄一般照看,李恪待岑文本自也礼敬非常。

    李恪听闻有人拿着岑文本的名帖求见,只当岑文本有要事相告,没有丝毫的怠慢,当即便往王府会客的偏厅而去。

    当李恪来到偏厅的门外,抬眼望去,果然,在偏厅之内坐着的正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

    这少年眉清目秀,唇红齿白,身着布袍,衣着简单,虽不显富贵,但一眼望去却颇有几分书生儒气,绝非寻常人家教养出来的子弟。

    “父皇相诏,本王在宫中逗留了些时间,叫公子久候了。”李恪一入偏厅,便对厅中坐着的少年拱手道。

    这少年听得李恪的声音,抬头望去,他此前虽从未见过李恪,但见一身着亲王袍服的李恪入内,哪还不知李恪的身份。

    少年连忙起身拜道:“草民拜见殿下。”

    李恪上前,亲自将少年扶起,对少年笑着问道:“公子奉岑师之命而来,不知可是岑师有何吩咐?”

    少年自怀中取出了岑文本的名帖,递到了李恪的手中,对李恪道:“草民奉家叔之命,特来王府,为殿下效力。”

    李恪听了少年的话,微微一愣,在脑海中慢慢思虑了起来。

    岑文本既是李恪恩师,又可谓李恪谋主,李恪对岑文本自然极是了解。

    岑文本乃前隋虞部侍郎岑之象次子,其兄乃校书郎岑文叔,其弟乃秘书郎岑文昭。

    岑文昭才年近三旬,成婚不足十载,岑文昭之子自不可能是这般年岁,故而眼前的少年只会是岑文叔之子。

    岑文叔早年亡故,已不在人世,岑文叔之子便被岑文本带在身边,亲自抚养,视若己出。

    李恪听着眼前少年的话,已经八分猜到了这少年是何人。

    李恪问道:“你可是岑师长侄岑长倩?”

    岑长倩听了李恪的话,面露讶色,他此前从未自报姓名,没想到李恪竟知道他是何人?”

    岑长倩问道:“殿下竟知在下拙名?”

    李恪笑道:“岑师曾同本王提及棘阳岑氏诸子,岑师最为盛赞的便是你,本王岂能不知。”

    去岁年末,岑文本在王府同李恪闲聊之时,李恪曾提及自己一人在府中读书苦闷,想请岑文本荐一岑氏子弟来同他伴读,李恪便曾自岑文本口中听过岑长倩这个名字。

    岑文本提及岑长倩时颇多赞誉,甚至远在其子岑曼倩之上。

    此番李恪不日即将南下扬州,岑文本必是想起了李恪曾同他讲过的话,故而命岑长倩来寻李恪,拜入王府效力。

    不过李恪对于岑长倩的了解自不只限于岑文本口中所述,李恪对岑长倩这个数十年后,在武周朝叱咤风云,对李唐忠心耿耿,一度官拜右相的名臣自然知晓。

    不管是出于对岑文本的信任,还是李恪自己所知之事,他对岑长倩都有着足够的好奇和重视,尽管眼前的岑长倩还只是一个比他都年少上三岁的少年。

    李恪对岑长倩道:“公子初来,若乍居高位恐难伏众,本王欲以公子为楚王府文学,不知公子可愿屈就?”

    岑长倩虽然早知叔父岑文本乃楚王心腹,极得楚王重用,可他万万没想到李恪竟开口便是楚王府文学一职,着实惊住了他,而这仅仅只是靠着岑文本的一张名帖而已。

    岑长倩忙道:“殿下实在太过抬爱草民了,草民一介少年,不过略通文墨,岂敢当正七品文学一职,草民只愿殿下身旁跟着的侍读便可,何需官职傍身。”

    岑长倩的意思,李恪自然知晓。

    岑长倩并无功绩在身,只是岑文本的子侄,若是只因岑文本的关系便得李恪重用,势必会引起旁人非议,叫李恪难做。

    不过眼下的岑长倩虽还只是个才名不显的少年,但李恪却很清楚他的才干,若是区区一个正七品的楚王府文学便能留着岑长倩在自己身边,自是值得的。

    李恪坚持道:“长倩兄既入本王门下,本王自当给你一个职份,本王心意已绝,长倩兄便不必再推辞了。”

    ——————————————————

    岑长倩拜入李恪门下,本该是岑文本亲自引来的,不过此次岑文本却命岑长倩拿着自己的名帖前来拜见,自然不是轻慢,而是他另有要事。

    就在岑长倩出现在李恪府上时,岑文本身着便装,在城南玄都观拜会他的故友袁天罡。

    “袁道兄好一副直肠子,我那徒儿本在殿中安坐,好端端地便被遣去了东南,你可得给我一个交代。”岑文本与袁天罡相交甚笃,说话也没有那般多的顾忌,上来便对袁天罡道。

    袁天罡道:“岑兄可是错怪我了,今日白虹贯日之相贫道只是据实而言,绝无半分虚假。”

    王玄策道:“异象便是异象,是否应在东南也都无妨,只是今日那些朝臣借此事攻讦殿下,逼殿下外放,袁道兄怎的也不说一句公道话。”

    袁天罡听着王玄策的话,神色一正,对王玄策道:“白虹贯日异象确是应在东南,贫道之所以一眼不发,正是因为群臣所言之事,正是贫道所想。”

    袁天罡所言,正是王玄策所担忧的,王玄策连忙问道:“袁道兄莫不是想要殿下去东南破了这白虹贯日的异象?”

    袁天罡回道:“白虹贯日,乱在东南,或祸延神州半壁,非常人所能破之。”

    王玄策闻言,面露忧色,问道:“难道此事当真与殿下有关?”

    袁天罡笃定道:“天机难测,贫道虽不知具体何事,然殿下有太微之相,此事非殿下不可。”

 第七章 持节

    大唐群臣借白虹贯日异象,群谏李世民,使得李恪外放。

    这一场君臣较力明面上看起来自然是群臣胜了,但李世民倒也不会忍了这口气。

    朝会之后,李世民非但开了特旨,破例把江都离宫临江宫赐予李恪居住,做了李恪的扬州大都督府,更加李恪食邑八百户,以作抚慰。

    但这还不是全部,所谓临江宫和食邑不过是身外之财,李恪本也不缺,李世民真正叫群臣惊讶的举动是加封李恪为淮南道黜陟大使,持节!

    李恪本就为扬州大都督,除扬州外,另督督常、海、润、楚、舒、庐、濠、寿、歙、苏、杭、宣、东睦、南和等十六州军事,如今更加封淮南道黜陟大使,代天巡狩淮南道诸事,掌察所部善恶,举大纲,巡省淮南诸州,有巡察、安抚、存抚之名。

    如此一来,东南半壁都将在李恪羽翼之下,东南官属,上之刺史,下至百姓,俱沐其雷霆之威,如仰天神。

    但这还不是全部,真正了得的还是“持节”两字!

    “持节”两字看似寻常,不过是加在官职之后的简单缀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