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庶子夺唐-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愔年幼,自打出生以来,从未离开过长安城,在他眼中,长安城南的明德门已经算是极远的了。

    李恪担心如实告知李愔,李愔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哭闹,于是李恪摸了摸李愔的脑袋,轻声道:“待阿兄将事情处理完,阿兄便立刻回来,可好?”

    李愔不知李恪言下之意,只当李恪是应了下来,乖巧地点头应了下来。

    “蹬、蹬、蹬”李恪正在与李愔说着话,门外传来了一阵轻微的脚步声,李恪的贴身侍女丹儿应声走了进来。

    “启禀殿下,门外军士传信,说宫外有一人自称是岑大人所荐,持岑大人名帖求见。”丹儿禀告道。

    李恪听了丹儿的话,想了起来,昨日岑文本曾言将举荐一故友随他一同北上,以为助力,想必此人便是他了。

    李恪正欲命丹儿传令将来人带进来,但李恪想了想,又问道:“来人可曾通名?”

    丹儿回道:“来人自称王玄策,乃一白身。”

    王玄策!

    听到了这个名字,李恪的心头突然一颤。

    大唐初年,名臣将相无数,李靖、李绩、秦叔宝、尉迟恭、房玄龄等俱是名传千古的人物,说来王玄策确实算不上的大人物,名气更是比不上那些从龙功臣,但有他有一件事李恪却是如雷贯耳。

    一人灭一国!

    史载,贞观年间,王玄策曾奉李世民之命出使四天竺国,自东天竺往中天竺而去。

    不过恰逢中天竺国内叛乱,中天竺王尸罗逸多暴毙,叛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位做乱。

    阿罗那顺遣兵攻打王玄策使团,王玄策不慎被叛军所擒,不过好在叛军忙于劫掠东天竺国献于大唐的珍宝,叫王玄策抓住机会逃了出去。

    逃出生天的王玄策并未因横遭劫难而落魄回国,反倒雷霆大怒,竟前往吐蕃及泥婆罗借兵,凭着一身纵横之术和大唐的金字招牌,王玄策借得吐蕃兵一千余,泥婆罗骑兵七千,借此反攻中天竺叛军。

    王玄策挂帅征伐中天竺国都,数战击杀中天竺两万人,俘虏数万,降城邑五百八十座,生擒阿罗那顺,一举震慑天竺诸国。

    一人灭一国,如此战果古来罕有,纵在将星璀璨的大唐亦是如此,只不过王玄策本人官位不高,天竺也非大唐劲敌,故而唐书未曾给王玄策单独立传,声名不显罢了。

    李恪当即对丹儿问道:“王玄策现在何处?”

    丹儿回道:“此人乃白身,入不得东宫,现在凤丽门外等候,可需奴婢前往引他进来。”

    李恪吩咐道:“不,你先命人将愔弟送去阿娘处,然后随本王走一趟,本王要亲自前往凤丽门。”

    此去突厥,前途未卜,身边若是能有王玄策这样的能人相助,自然是件好事,李恪岂能怠慢。

    “诺。”丹儿轻声应了下来。

    凤丽门位处东宫东侧,紧邻城东的光宅坊,以李恪的脚程不到一炷香的时间。

    当李恪加快脚步,来到凤丽门外时,一眼便看到了孤身立于雨下等候的王玄策。

    时值仲秋,长安的气候已颇有些凉意,稀疏的雨水滴落在脸颊上,刺骨地冷。

    而岑文本手中并无纸伞,只穿着一身冬衣,站在甬道之外等候。

    “草民王玄策,拜见蜀王殿下。”王玄策站在雨丝之中,看着一个满身贵气,容貌清秀,身披貂皮大氅的锦衣少年在侍女的陪侍下迎面走来,便猜到了李恪的身份,俯身拜道。

    王玄策有岑文本的帖子,要见到李恪自然不难,但他没想到李恪竟会亲自出迎,此时的王玄策年不过二十上下,面色和言语虽极力地平静,但依旧叫李恪察觉出了一丝难掩的激动。

    王玄策虽姓王,但却与并州巨阀太原王氏没有半点关系,王玄策出自洛阳寒门,乃寻常人家子弟,从他的一身粗布冬袄也能看出端倪。

    王玄策少年时曾游学南阳,为岑文本旧交,颇有才学,学成后入长安求官,然仕途不顺,至今仍未谋得一官半职,在京中蹉跎潦倒数载。

    王玄策少年求学,寒窗苦读十年,自觉文才武略不弱于人,又岂会甘愿蹉跎一身,此前一直苦无良机,如今一旦抓住机会自然便会挺身而上。

    此番随李恪北上本是苦差,但在眼下苦无机遇的王玄策眼中却是难得的机遇,故而昨日得了岑文本的引荐,便满口应了下来,一早便在此等候。

    李恪上前,亲自将王玄策扶起,道:“先生快快请起。”

    “谢殿下。”王玄策起身谢道。

    李恪对王玄策道:“此处不是说话的地方,先生且先随本王入内。”

    “谨遵殿下吩咐。”王玄策感觉到了李恪对自己的重视,却仍旧不敢有丝毫的轻慢,恭谨地回道。

 第二十五章 民望

    随着约定合盟时间将至,空中原本稀稀拉拉的小雨竟缓缓停了下来,到了巳时,天色已经渐渐放晴了。

    李恪心中情绪繁杂,辞别了杨妃还有李愔,在内侍的引领下往南而出,过内坊,直往朱雀门而去。

    李恪刚到朱雀门下,便看到了城下如山般巍峨矗立着的秦叔宝。

    “陛下昨夜便已先往便桥而去,末将奉命在此迎候殿下,请殿下上马。”秦叔宝见李恪到此,对李恪道。

    “谢秦将军。”李恪对秦叔宝到了声谢,便要踩着木凳骑上一旁的白马。

    可还没等李恪走到白马边,秦叔宝竟亲自上前将白马牵到了李恪的身旁,拉下了白马的马镫,对李恪道:“请殿下上马。”

    李恪看到秦叔宝的动作,被惊地微微一愣。

    秦叔宝何许人也,当朝翼国公、左武卫大将军、上柱国,功勋无数,这般人物竟会亲自为李恪牵马执镫,着实叫李恪惊讶。

    “大将军乃国之攻城,李恪不过一介孺子,岂敢叫大将军屈身。”当今天下,能叫秦叔宝牵马的恐怕只有皇帝李世民了,李恪见秦叔宝竟然为自己牵马,连忙拒绝道。

    秦叔宝见李恪拒绝,拍了拍坚实的胸膛,一脸正色地回道:“蜀王为质,乃是代天下受过,莫说是叫末将牵马,就是踩着末将这颗脑袋登马,末将也绝无二话。”

    李恪听着秦叔宝的话,抬头看着秦叔宝,只见他双眼诚挚,眼神中并无半点作假。

    其实秦叔宝此时的态度已经代表了大半个大唐军方的态度。

    大唐与突厥两国交战,本是武臣之事,大唐纵然兵寡,可秦叔宝、尉迟恭等人亦非贪生怕死之辈,可他们却受制于关中形势和李世民的旨意,不能出城迎战,反倒要靠李恪这个孩童来与突厥求和。

    如此看来,大唐军方确实欠了李恪一个不小的人情,这一点倒是李恪先前所未预料到的。

    突如其来的一幕倒叫李恪有些犹疑了。

    原因无他,只因秦叔宝身份不低,而且勇冠三军,战必登先的他在大唐军中的威名实在是太高了。

    正史之中,秦叔宝的武力与演义绝不相同。

    秦叔宝名起于隋末,凭着一杆虎头錾金枪横行天下,隋末群雄莫有能当着。唐史有载:“叔宝每从太宗征伐,敌中有骁将锐卒,炫耀人马,出入来去者,太宗颇怒之,辄命叔宝往取。叔宝应命,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人马辟易。”

    秦叔宝的军略兴许比不得李靖和李绩等人,但他一身武力冠绝三军,除尉迟敬德外,无人能与他平分秋色,如此人物,李恪岂敢轻慢。

    秦叔宝似乎也看出了李恪眼中的犹疑,竟牵马走到了李恪身前,单膝跪于地下,对李恪道:“末将恭请殿下上马!”

    秦叔宝一跪,守卫朱雀门的千余竟也同时跪拜于地,齐声道:“恭请殿下上马。”

    李恪看着眼前的一幕,上千人整齐划一地行礼跪于地下,心中一颤。

    这是皇子亦或是亲王的身份能带给他的吗?

    不是,绝不是。

    李恪常在皇城内行走,以往左右监门卫的军士见了他也不曾这般发自内心地恭敬,至于秦叔宝就更是如此了。

    月余之前,李世民刚刚登基之日,李恪曾主动上前向秦叔宝道谢,秦叔宝顾忌李恪的身份,尚且刻意疏远,哪有今日这般模样。

    李恪看着坚持着跪拜于身前的秦叔宝和监门卫众将,他知道,这是大唐朝廷给予他的礼遇,而他也没有拒绝的理由和余地。

    “如此,本王便失礼了。”李恪说着,便踩着木凳,在秦叔宝的搀扶下上了马。

    御亦是君子六艺之一,大唐更是以武立国,君臣尚武,故而李恪虽年少,但也曾练习过御马之术,只不过这匹白马太过高大了些,李恪一时间不适应,掌控着有些吃力。

    不过好在秦叔宝早有准备,在李恪上马之后,秦叔宝对李恪道:“此马乃是宫马,温驯非常,殿下只需夹紧马鞍便好,末将为殿下引路。”

    一边说着,秦叔宝竟又亲自拉过马缰,牵马白马走在了前面。

    当李恪骑在白马之上,缓缓出了朱雀门的时候,放眼望去,在天门街两侧,早已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

    天门街亦名朱雀街,正对朱雀门,乃长安城南北向的要道,长一千六百余丈,宽三十余丈,李恪坐在于马上,放眼望去,这满满当当的一片怕不是有十数万百姓。

    “恭送殿下。”

    “恭送殿下。”

    “恭送殿下。”

    李恪方一出现在百姓面前,天门街两侧,百姓们便纷纷高声呼道,自北向南,既如雷鸣,震耳欲聋,又如潮水,连绵不绝,这一刻,李恪的内心竟前所未有的震动。

    李恪自请为质,不过是昨日晚间的事情,今日正午,长安城内竟已经集结了十余万自发为李恪送行的百姓,当然其中不止有长安的百姓,还有自泾阳等地而来的难民。

    李恪看着眼前的场景,眼眶竟不禁有些湿润了。

    李恪自问,他自请为质并非一片公心,甚至他自己打的小算盘居多,他不曾想到,满长安的百姓竟如此待他。

    此时莫说是李恪自己了,就连跟随李恪身后,刚刚被拜为蜀王府正七品士曹参军事的王玄策都觉得与有荣焉。

    于此同时,就在天门街的街边的一处角楼上,一个三旬上下的男子正静静地注视着这一切,这男子不是旁人,正是李恪的老师,蜀王府长史岑文本。

    岑文本看着天门街两侧如云般聚集的百姓,眼中满是难掩的激动,他知道,这一切意味着什么。

    民望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平日里看起来甚至没有半点作用,但一旦到了关键的时候,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而今日,李恪的民望已经远超其余皇子,甚至是太子李承乾了。

    就在这不经意间,庶子与嫡子的沟壑已经在被逐渐填平,似乎也不似那边不可企及的天堑了。

    岑文本眼中泛出一丝怜爱与期待,看着天门街上缓缓南行的爱徒,仿佛看到了数年之后,李恪载万民之誉,满朝声望,自漠北归来的场景。

    “殿下,待你自北地还国,便是这大唐风云为之色变的时候,我等着那一天。”一阵微风拂面,吹动了岑文本的衣袂,也带走了他嘴角的喃喃细语。

 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计

    长安城郊三十里,渭水南岸山坡之上,李世民正带着一众亲信臣子,注视着北岸突厥兵的动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