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庶子夺唐-第1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世民道:“岑卿所言甚是,淮南富庶之地,乃我大唐盐、粮之仓,绝不可出半分差池,楚王李恪,更是朕之爱子,此番受难,也必得设法营救,不容有失,至于外面的那些谣传之言,便不必在提于朝堂之上,离我君臣父子之心了。”

    李世民之言一出,此事就此盖棺定论,李林、长孙无忌原本难得的向李恪发难的机会竟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封奏报搅乱。

    不过长孙无忌倒是真的希望这道淮南奏报所言属实,至少如此一来,李恪已是危在旦夕,若是李恪能死在那些萧梁余孽的手中自是最好,这样既免了他的心腹大患,他自己还不必插手其中,摘地干干净净。

    此时的大殿之中,有长孙无忌这般心思的自然不止他一人,就在李世民话音刚落之时,太子府褚亮便当即出列,对李世民道:“启禀陛下,如今楚王遭难,淮南百官无首,臣以为当速择一朝中重臣,南下镇抚淮南,一来安淮南人心,稳定局势,二来寻得楚王踪迹,营救楚王。”

    褚亮之言本是不差,李世民闻言颇以为然地点了点头,对大殿众人问道:“此事干系重大,众卿以为何人可为?”

    岑文本心系李恪安危,若是依岑文本的意思,他自然最是希望自己可以为使,南下镇抚,方可有最大的把握救回李恪,可岑文本资历浅,哪怕他是李恪业师,也难当此重任。

    不过奏本所言之事,早些时候岑文本便已经从王玄策遣来的信使手中提前得到了消息,早有准备。

    为使之人必不能是太子亦或是长孙党人,否则李恪必难逃劫难,而为使之人亦不可是魏征等刚直之辈,只顾淮南百姓之大义,不及李恪之生死,同样于营救李恪不利。

    这个人既要与李恪交好,又要懂得变通,还要有足够的资历,更需是李世民的嫡系亲信,这样的人朝中还当真难寻。

    若是当朝再思,恐怕岑文本一时间还未必能想起,不过好在岑文本早些时候得到了消息,倒还真的想起了一人——杜如晦。

    庶子夺唐

 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

    “此事干系重大,众卿以为何人可为?”

    李世民话音刚落,大殿之中的众人心中便都有了自己的心思。

    而褚亮颇有急智,他既然当众提及遣大臣南下镇抚淮南,他的心里自是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他属意的人选正是身兼太子左庶子的于志宁。

    于志宁为天策府旧人,从龙功臣,早在大业末年,便追随李世民,于其后效力,论资历已是足够。

    更何况,于志宁的太子左庶子一职只是并兼,他的本官乃是中书侍郎,位在宰辅之列,由他来提调淮南并无不妥。

    只是于志宁乃太子左庶子,算是太子业师,结结实实的太子党,若是由他南下,主持淮南诸务,要害了李恪自有各种法子,到时李恪焉有性命。

    不过就在褚亮正欲要旁人举荐于志宁,促成此事的时候,一旁早就等候许久的岑文本已经当先出列。

    “启禀陛下,臣举蔡国公前往,蔡国公威望深重,又熟稔军民政务,当可胜任。”岑文本出列,对上坐着的李世民道。

    蔡国公这个名字虽有一段时间未出现在了朝堂之上,但就在这朝堂上,却不会有任何一个人有半分的遗忘。岑文本之言一出,大殿中的众人先是微微一愣,接着细细一想,便即刻明白了过来。

    别的不说,这满朝文武上下,还真没有比蔡国公杜如晦更加合适的人选了。

    在天策府时,杜如晦便是李世民的心腹智囊,与房玄龄共为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他与李世民的关系比起于志宁又要亲近上许多,至于才干,杜如晦曾力压百官,拜为尚书右仆射,房谋杜断之说亦非虚名,杜如晦的才干自然不俗。

    更重要的是李恪曾亲自前往终南山,请神医孙思邈为杜如晦诊病,于杜如晦有救命之恩,杜如晦若是南下,自然更尽心力。

    李世民听了岑文本的话,也不自觉赞同地点了点头,毕竟李世民太清楚杜如晦之能了,李世民对他自己的心腹,还是颇有信心的。

    不过李世民想了想,却又有些顾虑,于是对与杜如晦走的最近的房玄龄问道:“玄龄可知克明身子休养地如何,可能远行?”

    房玄龄听得李世民发问,出列回道:“启禀陛下,克明这一年多来在府中赋闲休养,身子已经养好了大半,当无大碍,只是克明近来一直同臣提及他眼下太过闲暇,在府中也闷地很,早欲出府为陛下效力。以克明眼下的身子,若是仔细些,远行当无大碍。”

    李世民赞同道:“如此便好,克明朕是知道的,向来都是闲不住的性子,如今叫他在府中赋闲近两载,倒也是难为他了。既他也欲出府从事,那这南下镇抚淮南之事便交由克明了。”

    以杜如晦为使,南下镇抚淮南,李世民之言一落,岑文本的心便定下了许多。

    李世民既已指明杜如晦为使,那此事便算是定了下来,于志宁之流与旁人相较或还能胜一筹,但是和身为帝王心腹谋主的杜如晦相比,便远不够看了。

    果然,李世民话音一落,大殿之上顿时安静了下来,原本跃跃欲试的几人也没了动静,毕竟以杜如晦的位分,只要他愿去,这朝中还真的没人能争地过他。

    ————————————

    长安城中,李世民已经定下了南下镇抚淮南的人选,与此同时,自知事已败露的残梁余党已经退出淮南,直往西面的江陵而去。

    江陵城为荆州治所,亦曾是萧梁都城,乃七省通衢之所在,西控巴蜀,北接襄汉,襟带江湖,指臂吴粤,古为岭南要冲,天下重镇。

    左游仙和萧月仙见淮南之事已不可为,便裹挟着李恪转而前往江陵,借江陵地方势力,暂避锋芒,以作长远打算。

    不过李恪不同常人,他被掳走自是大事,不过短短数日,大唐东南各处州郡俱已得到了消息,自淮南往西往北等向的各处官道要塞俱已闭锁,凡往来车马人等尽数严加核查。

    若是走陆路虽然比水路稍稍快上些许,但易被官府巡查,找出马脚,故而一路以来,左游仙一众分作数批,走得很是谨慎,先往南,再往西,又尽数挑的水路,避开官道,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左游仙等人带着李恪走得不快,李恪离开盱眙后的第四日,经几番周折后,他们这才总算是过了黄州,出了淮南境,到了岭南道所辖的荆州。

    李恪生与关中,长于长安、突厥,此前还从未来过岭南,倒是没想到他这第一次来,便是以阶下之囚的身份。

    荆州境,江陵城外十里的洪湖之上,大船正在缓行。洪湖纵横七万余顷,李恪站在旁人的看押之下,看着外面烟波浩渺的洪湖,看着远处隐约可见的江陵城,似乎连日来的苦闷也稍稍缓解了些许。

    “殿下倒是好兴致,没想到到了今日,已做阶下之囚,竟还有这般闲看风云的雅致。”李恪正凭船舷而立,远眺着云烟中的江陵城,身后便传来了萧月仙的声音。

    李恪听得是萧月仙的声音,头也不回,只是笑了笑,回道:“无非是苦中作乐罢了,我眼下的处境,纵然再差总不会差过当初在突厥为质之时吧。”

    萧月仙闻言,也笑道:“好一个苦中作乐,只是朝持社稷剑,暮为阶下囚,这种感触怕是不好受吧。”

    李恪道:“我能有今日,也是我之失,左右不过一死,所幸我之失尚未铸成大错,如此足矣。”

    萧月仙走到了李恪的身旁,抬起头,看着样貌有些稚嫩,但说起话来却叫她根本看不出起伏的模样,问了一个她早就想问的问题:“你这幅无所谓的模样是故意为之,还是你孩提是便是如此?”

    李恪知道萧月仙问的是什么,于是回道:“我也不知为何,只是我知道,我若不是这般模样恐怕就算当初没死在突厥,也死在长安了。”

    萧梁虽已灭,但萧月仙好歹也算是半个帝王之后,天家无情,兄弟相残,这些道理萧月仙早已听得耳朵磨了茧子,也不曾在心中有过波澜,可当他今日自李恪口中听到这番话,也不知是不是因为她与李恪很是相熟的缘故,心中竟突然多了一份恻隐。

 第七十七章 水匪

    “长安虽好,纵有富贵环绕,却也步步生险,恐还不及这江陵城。”萧月仙听了李恪的话,有感地叹了一句。

    李恪没想到以萧月仙的身份,她竟会突然说出这样一句话,先是微微一愣,回头看了萧月仙片刻,似乎从她的脸上也看不出什么端倪来,于是笑着回道:“本王封号为楚,江陵城乃古楚国郢都,与本王封号暗和,倒也算是缘分了。”

    萧月仙闻言,问道:“如此说来,这江陵也算是殿下的归宿,你何不就安心地在这江陵城待着,你我共谋大事,不必再想着逃了,可好?”

    李恪抬头看了眼极目所望,云烟深处所藏着的江陵城,对萧月仙摇了摇头道:“江陵自古以来便是岭南锁钥,兵家必争之地,自也是个好地方。不过江陵城虽好,却少了几分帝王气,非是成大事之基。”

    李恪言下之言何意,萧月仙岂能不知。李恪非是寻常皇子,自不甘居于人下,更何况还是长安城中那个无论是名望、功绩,还是文韬武略都不及他的太子李承乾。

    萧月仙对李恪问道:“如此看来,殿下虽是身为阶下之囚,但心中倒还是壮志未歇了?”

    有些东西,比如李恪的野心,萧月仙兴许能看得出来,但萧月仙眼下同他是敌非友,有些话李恪也不愿同她讲的太深。

    李恪并未直接回答萧月仙所问,而是看着萧月仙,反问道:“你本有心趁本王之危,夺取御赐节钺,动荡淮南,然却为宾王和怀道所识,空了盘算。既是如此,你又何必固执先见,只顾与本王为难呢?”

    萧月仙不解地问道:“你所言何意?”

    李恪回道:“本王年少,当初江陵之战时本王尚是一蹒跚学步的孩童,两国的恩怨若是强要怪在本王的身上,恐怕也牵强了些吧。既是如此,你又何必抓着本王不放,斗个死活呢,你我各自交换,互取所需岂不更好?”

    “互取所需?你已是阶下囚,又能给我什么?”萧月仙倒是不知李恪的身上还有什么能拿来同她交换的筹码,轻笑了一声,问道。

    李恪回道:“本王曾听岑先生提及,萧公当初举城归唐,本是降臣,有功无过,依例不当斩杀,你此次若是能纵本王离去,本王便可许诺与你,有朝一日必为萧公平反,册为梁王,享江陵百姓万家香火,如何?”

    李恪的话,一下子让萧月仙竟有些恍然了,她此前从未想过李恪竟会同她说出这番话来。

    萧铣之过,乃大唐太上皇李渊所定,若依常理,自无更易的可能。但萧月仙也知道李恪的意思,眼下李恪尚是皇子,想要为萧铣平复自不可能,李恪所说有朝一日便是李恪称帝的那一日。

    萧铣之名虽是李渊所定,但李恪若当真称帝,将来寻了个由头为萧铣平复名声,倒也并非全无可能。

    萧月仙自己也很清楚,眼下大唐已得天下人心,此次百年难遇的淮南水灾他们又未能尽功,日后再想成事便绝无可能了,相反地,与留下一个暂无太大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