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庶子夺唐-第1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如今,他虽然保住了储位,但他的朝野风评已然差到了极点,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是一个人,那便是李恪。

    不过眼下正在朝会之上,众臣当前,李承乾虽对李恪颇为愤恨,但还是拱了拱手回道:“有劳三郎挂怀,本宫尚好。”

    李恪似模似样地接着道:“皇兄安好便好,如此我在扬州也就放心了。”

    李恪的野心不小,虽从未表于朝堂,但李承乾又岂会不知,李恪早对李承乾坐下的储君之位虎视眈眈,又怎会盼地他一切安好。

    李承乾看着李恪假惺惺的模样,心中便不由地生起了一团怒火,轻微地闷哼了一声,道:“三郎远在淮南,还是关心着自己便是,否则沉迷女色,再如江陵那次,恐怕就无人能救得你了。”

    李恪风流好色之名,本就传于长安,又经萧月仙一事后,便就更加坐实了,李承乾这么说李恪,多半也是为了膈应李恪。

    不过李恪对此倒是毫不在意,非但脸色未有半分不悦,反倒笑道:“说起此事,我倒想了起来,我与平康坊撷玉楼的主事相熟,此番回京,撷玉楼的主事还特命人来问,撷玉楼中近来新了几位姿容绝佳的清倌人,邀我前往赏鉴一番,我欲请皇兄同往,可好?”

    李承乾听了李恪的话,脸色顿时难看了起来。

    李承乾酒后醉言外泄,权万纪收到检举密信的地方便是在平康坊,在李承乾想来,泄密之人兴许便是那日在东宫侍酒的两个清倌人之一,李恪现在当着李承乾的面又提及此事,简直就是在揭李承乾的短了,李承乾的脸色顿时又难看了几分。

    李承乾面色暗青,正要再回李恪的话,可就在此时,李世民已经自殿后走了进来。

    李世民刚一进殿,便看到了在众人最前,李恪和李承乾二人正靠着说话,只当两人正是兄弟闲谈,于是笑着问道:“太子和楚王正在商谈何事,可否说于朕听听。”

    大唐立国之初,君臣和睦,哪怕是朝会之上也随意许多,并无太多规矩,君臣之下信口问话也是常有的。

    李恪抬头看着李世民,笑着回道:“回父皇的话,儿臣与皇兄一载未见,方才正商议着待朝会散后往东市寻个酒肆小酌上两杯,以叙手足情谊。”

    在朝臣面前,李世民自也是望着诸位皇子兄弟和睦,李恪的话正中了他的心窝,叫李世民听着很是舒坦。

    李世民笑着回道:“你和太子手足情深,想着小酌叙旧自无不可,不过此事你们大可朝后在议,朝堂之上议论此事成何体统?”

    李世民的话听着虽是在训斥李恪,但众人听在耳中,却也能听出李世民对李恪的宠爱。

    李恪应道:“父皇说的是,儿臣受教了。”

    李恪之言刚落,李世民便又接着道:“今日你既在朝,朕也正有一事与你想干,要于朝中商议,你便也一同听着吧。”

 第八章 温彦博之忧

    李恪站在殿下,听着李世民的话,已经猜到了李世民的意思。李世民所说的事情只怕就是楚王府世镇淮南之事了。

    果然,正如李恪所猜想的那般,李世民对李恪,也是殿中的群臣道:“今岁之初,天降异象,白虹贯日,祸起东南,幸得楚王南下,坐镇扬州,治淮水,平内乱,方解此祸。淮南能有今日之定,多赖楚王之功。”

    李恪闻言,俯身拜道:“淮南能定绝非儿臣一人之功,若无蔡国公与淮南各州县、军府相助,恐怕儿臣也难挽局势。”

    李世民道:“此番楚王南下之功朕与朝中众臣都看在眼中,旁人之功当赏,楚王之功更当赏。”

    李世民说着,顿了顿,接着道:“淮南安定,乃我儿身不顾己之功,淮南百姓爱戴我儿多矣,朕欲效先朝旧例,赐封你就藩扬州,永镇淮南,你可愿否?”

    李世民有意命李恪就藩淮南之事并非绝密,或者说,李世民自己本就有意借李恪就藩之事试探群臣的态度,以便日后诸子分封。

    其实此事,早在昨日李世民便已经在政事堂中与三省的诸位宰辅商议过。盖因扬州偏安东南,兵微将寡,非王霸之地,而且此事之后有长孙无忌推波助澜,更是长孙皇后的面子,政事堂的诸位宰相也未曾力抗。

    不过此事虽然多有朝中重臣已然知晓,但在此时,在朝堂之上提了出来,还是叫满朝哗然。

    就藩不同于之官,自晋亡始,天下便已少闻藩王之说,大唐立国之初,亦循前例,未设藩王,纵有皇子外放,也只是任职都督抑或是刺史之职,数年一调,故而此番李世民突然提及李恪封藩之事,难免叫群臣讶异。

    但是很显然,今日李恪封藩之事是李世民早与诸位宰相商议之后所言,并无与满朝武商议的意思。

    李恪抬头看了看,并未发现魏征这头倔驴的踪影,也算是明白看此事的经由。

    满朝武中,反对分藩之事最激的莫过于魏征和李百药两人,而政事堂议事,非宰辅重臣不得入内,李百药官拜礼部侍郎,虽是六部要员,却不在宰辅之列,自然入不得政事堂,而魏征为侍中,倒是可入政事堂议事,可眼下他正奉皇命巡狩淮北,不在京中,又怎地说话。

    魏征不在长安,有左右相之称的尚书左、右仆射房玄龄和杜如晦又多得长孙皇后恩典,不便开口,再加上司空长孙无忌又为此事推波助澜,此事在政事堂中自然就成了。

    此事干系重大,李恪若是应下,便意味着李恪便将南下,就藩扬州,至此世镇淮南。这与李恪之官扬州大都督不同,之官扬州大都督或有返京的一日,但出京就藩,便轻易不得离开封地,更别说回来长安了。

    一时间,整个大殿中的人都看向了殿中的李恪,等待着李恪的回话,尤其是李恪身旁站着的李承乾更是如此。

    李恪是李承乾储位的最大威胁,他自然是盼着李恪应下此事,外镇扬州,而李恪一旦外镇,那他与储君之位便算是彻底无缘了,李承乾的心腹大患自也就不复存在。

    对于此事,其实李恪心里也早有准备,李恪的脸上没有丝毫的犹豫,便对李世民回道:“承蒙父皇信重,命儿臣外镇扬州,儿臣自当领命。”

    李恪之言方落,整个大殿中顿时顿时一阵静谧,落针可闻,甚至安静地有些可怕,一时间众臣脸呼吸都不自觉地屏住了。

    李世民有意使李恪外镇扬州,李恪竟是毫不犹豫地应了下来,这意味着什么?是李恪就此甘愿退出储位之争了吗?抑或是李恪根本就没有动过争储的心思,只是想着老老实实地做他的贤王?

    似乎就在李恪应了外镇之事的一瞬间,整个大唐便风云突变了,三国鼎立变成了楚汉之争,剩下的自然就是魏王李泰还有太子李承乾了。

    就在李恪应下的声音传到李承乾耳中的时候,李承乾的脸上也露出了几乎抑制不住的笑意。

    李恪退出储位之争,这也就意味着他的储君之位又稳固了几分,李承乾焉能不喜。

    “如此甚好,那待不日楚王册妃,便可就藩扬州,此时便算是定下了。”李世民点了点头,对朝中众臣道。

    在这个时候,满朝武已再无一人敢出来反对此事,毕竟这个时候谁若是敢处理反对此事,便是同李世民作对,同李承乾作对,同长孙家作对,此行与自寻死路又有何异?

    如此一来,李恪外镇扬州,就此退出储位之争一事似乎已经板上钉钉了。

    大朝散后,朝中的众臣也都各怀心思,显然是今日朝堂上的事情太过诡异,众臣们还未回过味来,一边在出宫的宫道上走着,一边低头思索着方才大殿上发生地事情,还宛在梦中。

    李恪刚出了两仪殿,正沿着殿下的玉阶往下走着,一个老者却迎面出现在了李恪的眼前。

    “老臣温彦博拜见殿下。”御史大夫温彦博走到了李恪的身前,拱手拜道。

    李恪见得温彦博当面,脸上抬手虚扶起温彦博,对温彦博道:“温大夫快快起身,温大夫在此出现,莫非是专程等候本王而来?”

    温彦博回道:“老臣正是在此专等殿下。”

    李恪不解地问道:“不知温大夫在此等候本王所为何事?”

    温彦博道:“老臣在此是专为提醒殿下,殿下如今虽应下外镇扬州之事,但朝堂之下人心叵测,近来朝中有多事,殿下尚需千万仔细啊,莫再吃了亏。”

    李恪于温彦博有恩,温彦博乃赤诚君子,一直对此事铭记于心,把李恪视作自家子侄来照拂,此番朝中局势大变,温彦博也是担心李恪安危,这才专程留步于此,提醒李恪。

    李恪问道:“温大夫所言可以进来朝野中关于本王和太子间的传闻?”

    温彦博点了点头回道:“殿下与太子手足和睦,自是好事,只是凡事大多非是捏造,唯空穴方可来风,有些话老臣为人臣子,不便多言,殿下明白便是。”

    温彦博的心意,李恪岂会不知,李恪看着温彦博已经老迈地有些浑浊的双眼,也微微有些动容。

    李恪双手轻轻握了握温彦博的手掌,对温彦博道:“温大夫之情,李恪铭感腑内,只是温大夫但请宽心,李恪非是愚钝之人,凡事自有分寸。”

 第九章 萧家姊弟

    入夜,长安城,开化坊,宋国公府。

    入了深冬,日头越发地短了,夜色黑的更快,宋国公萧瑀和其姐萧美娘也早早地用了晚饭,正煮了茶,点了烛火靠窗闲聊。

    “阿姊,我这一辈子阅人无数,自诩颇有几分识人之能,可没想到这一次竟彻底看走了眼。”碳炉上的茶壶水已经“咕噜咕噜”地烧了起来,萧瑀亲自上前提起茶壶,为面前坐着的萧美娘倒上了一杯,轻声感叹道。

    萧美娘听了萧瑀的话,脸上露出了好奇之色,对萧瑀问道:“哦?究竟是何人,竟能叫你看走了眼?”

    萧瑀道:“其实看走了眼的不止是我,还有阿姊。”

    听了萧瑀的话,萧美娘脸上的奇色越发地重了,萧美娘问道:“那你快些说来,究竟是何人?”

    萧瑀端起手边的茶碗,就着滚烫的茶水轻轻地啜了一口,对萧美娘道:“阿姊可还记得那个将你从突厥带回的少年?”

    “你说的可是楚王?”萧美娘问道。

    萧瑀点了点头回道:“不错,正是这位楚王殿下。”

    萧美娘闻言,笑着问道:“阿弟何出此言,可是楚王又做了什么惊世骇俗之事?”

    李恪行事一向大胆,最与旁人不同,李恪做出什么事情来叫萧瑀讶异,萧美娘反倒不觉得奇怪。

    萧瑀道:“楚王少而不同,我一向以为楚王乃年少野心之辈,可今日朝后才知,原来竟是我看错了他,楚王竟也是忠直耿介之人。”

    今日朝会之上,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李世民许给李恪的世镇扬州是什么意思,可身为当事人的李恪竟毫不犹豫地便应了下,这还能说李恪是野心之辈吗?

    忠直耿介之人?

    但凡萧美娘听到了李恪的名字,她的脑海中便会浮现起那张狡猾却也让她倍感亲切的脸。

    李恪是只小狐狸,更是头幼虎,这是萧美娘早在突厥时便已经认定了的事情,和所谓的忠直耿介四个字着实挂不上钩,萧瑀也不是糊涂之辈,怎地会这样说。

    萧美娘笑了出来,不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