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庶子夺唐-第2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事历三年。”

    武媚娘看着李恪书于纸上的诗,脸上已然动容,世人皆知李恪在阴山牧羊,但却少有人知其清苦,这首诗短短四个短句,却将这幅画所有未尽之意尽数书于纸上。

    “公子的诗甚好,只是未免太过谦了,若非公子在北地斡旋,大唐又怎会如此顺畅地定鼎突厥?”

    就在李恪刚刚把笔搁下的时候,身后却突然传来了一声李恪脑海深处,似曾相识的声音。

 第三十五章 再会赵德言

    耳边的声音李恪隐约觉得有些熟悉,似乎是在何处听过,可是当李恪仔细回想,却又想不起是在何处,听何人讲过,但李恪可以确信,此人必是对自己颇为熟悉,否则绝说不出这样的话来。

    李恪缓缓回过头去,却看到了自己的身后站着一个头戴毡帽,挡住自己半边脸的男子。

    长安乃大唐国都,海乃百川,各色人等皆有,风俗各异,头戴毡帽在长安城闲逛的倒也大有人在,只不过眼前这个男子的身形,却叫李恪莫名一阵熟悉。

    李恪本能地拉过武媚娘的手腕,将武媚娘挡在自己的身后,警惕地对身前地男子问道:“阁下是何人?怎知李某的事情?”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也叫武媚娘一惊,但武媚娘似乎很是喜欢李恪这样护着她的感觉,她乖巧地躲在李恪的身后,手扶着李恪结实的后腰。

    这一幕来的着实突然,不止是李恪和武媚娘,就连原本在不远处跟随李恪之后护卫的王府卫率也被李恪的动静给惊住了,连忙便要上前将这头戴毡帽之人拿下。

    只是还不等王府卫率上前,男子连忙开口道:“殿下莫要担忧,在下绝无恶意。”

    男子说着,还将原本挡住了半边脸的毡帽稍稍抬起,在李恪的面前露出了自己的脸。

    李恪刚一看到眼前的这张脸,眼中顿时露出满满的诧异之色,眼前的这个中年男子不是旁人,正是当初那个在突厥时便叫李恪看之不透的颉利谋主赵德言。

    当初在铁山之战时,颉利败逃,突厥汗室尽数被擒,唯独有颉利谋主,突厥宰相之称的帕夏赵德言不见了踪影,唐军在突厥人中寻了许久也未能寻得,没想到今日竟叫李恪在此见着了。

    李恪不知赵德言来寻他何事,但赵德言乃一士,虽不至手无缚鸡之力,但想伤了李恪却是万无可能的。而且赵德言其人的立场当初在突厥时李恪便摸之不透,也看不清是敌是友,李恪在不明赵德言来意之前还不想妄下定论,于是抬了抬手,示意王府卫率莫要近前。

    李恪对赵德言问道:“赵先生在此,想必是专程寻本王来的,却不知所为何事?”

    赵德言看了看四周,对李恪道:“此处不是说话的地方,公子可否换个地方说话。”

    天街之上各色人等混杂,耳目众多,赵德言这么说自也有道理,而且赵德言身份敏感,朝中识得他的人虽然不多,但万一要是叫人认了出来,对李恪而言也是件麻烦事。

    李恪抬头看了看周边,对赵德言道:“本王在不远处有一处产业,做得是茶楼买卖,先生便随本王同去坐坐吧。”

    赵德言点了点头,笑道:“如此最好。”

    李恪得李世民宠爱,常有赏赐,再加之永业田和封邑、盐行的各项收益,楚王府可谓豪富,故而李恪为了方便,也在长安城中广置产业,李恪口中的茶楼便是其中之一。

    李恪口中的茶楼便在安业坊临街的地方,面朝着天街,距离此地也不过走上半盏茶的功夫,李恪并着赵德言等人到了茶楼,一边安顿好了武媚娘,一面自己寻了个僻静的雅间坐下,与赵德言议事。

    “若是在下猜得没错,方才与殿下同行的恐怕就算应国公之女了,殿下喜事将近,在下先在此恭贺了。”雅间中,赵德言方一落座,便拱了拱手,对李恪笑道。

    李恪瞥了眼面前坐着的赵德言,不动声色地淡淡回道:“先生与本王并无交情,犯险来见本王,想必不是为了专程来恭贺本王册妃之喜的吧。”

    突厥曾为大唐死敌,赵德言又是侥幸逃脱的突厥可汗颉利心腹,就算称之为要犯也无不可,他这趟在这人来人往的天街之上见李恪,是冒了极大的风险,自不会是来同李恪说这些可有可无的话。

    赵德言笑了笑,并非直接回答了李恪的话,而是反问道:“殿下可知当初在下是如何逃出生天,如何苟活到了现在?”

    对于赵德言的这个话,李恪倒是还颇感几分兴趣,当初铁山被破,而后颉利遭擒,李恪也曾下令搜捕过赵德言,但无奈实在寻不得半分踪迹。

    李恪道:“愿闻其详。”

    赵德言回道:“当初在下在铁山将破之前便骑了匹快马,一路向北,到了郁督军山。”

    “郁督军山,你去了薛延陀?”李恪听了赵德言的话,讶然问道。

    当初在突厥时,赵德言的所为便常叫李恪不解,赵德言老谋深算,分明多次看出了李恪的意图,但却对李恪不闻不问,而且时有在背后推波助澜之意,甚至助李恪取了颉利臂膀康苏密的性命。

    起初李恪不明就里,也无其他实据,只当赵德言之所以阴助他对付康苏密是为了突厥的权位争夺,可如今听了赵德言的话后,李恪再仔细想来,似乎明白了过来,原来赵德言从头到尾都不是颉利的人。

    赵德言点了点头,回道:“不错,我正是一路北上去了薛延陀。”

    李恪问道:“先生莫不是夷男可汗的人?”

    赵德言摇了摇头道:“我此番自薛延陀而来,随大度设南下,却是实实在在的汉人,夷男虽然横行一时,但短短数载间暮气已显,此人非是英主,尚比不得颉利,又如何做的了我赵德言之主。”

    李恪闻言,接着问道:“那大度设呢,大度设倒是果敢,先生以为大度设如何?”

    “哈哈哈。”

    赵德言听了李恪的话,竟笑出了声来,回道:“大度设不过是一莽夫,空有一身的野心,却连隐认二字都不知,骨子里还不如其父,又算得了什么。”

    李恪听了赵德言的话,一下子想了起来,难怪今日在大宴之上大度设的表现与他以往如此大相径庭,原来其中的缘故竟然在这儿。

    李恪端起了手边的茶碗,轻轻地啜了一口,笑道:“夷男和大度设也算是一方人物了,没想到竟都不入先生之眼,这天底下也不知还有谁能入先生的眼了。”

    赵德言也同李恪一般,端起了手中的茶碗轻轻地啜了一口,回道:“在赵某眼中,这天下能谓为英主的不过两人而已。”

    李恪好奇地问道:“却不知的哪两位?”

    赵德言回道:“陛下少年起兵,随上皇威加四海,宾服四夷,乃千古少有之圣君,当为英主。”

    李恪闻言点了点头道:“不错,父皇之功千古彪炳,假以时日当可盖秦皇汉武,确为英主,这是却不知是另外一人又是谁。”

    赵德言盯着李恪,缓缓地收起了脸上的笑意,郑重地对李恪道:“此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赵某所言的另一位英主便是殿下。”

    “本王?本王一介少年,不想竟也能得先生如此推崇?”李恪听了赵德言所言,脸上露出了一丝讶色,李恪与赵德言非敌非友,不甚亲近,他自己也未没想到赵德言竟会拿着他与李世民相提并论。

    不过赵德言却道:“赵某与殿下初见时便觉得殿下英果,绝非池中之物,今日再见,便是越发地肯定了。”

    赵德言此番犯险见他,必定是有要事同他商量,赵德言的话李恪自然不敢尽信。

    李恪摆了摆手回道:“先生来见本王,莫不是专为奉承本王而来,本王可是受之不起。”

    赵德言道:“赵某此来乃是投诚而来,而且赵某也带来了赵某的诚意,绝不叫殿下难做。”

    李恪听了赵德言的话,倒是来了兴致,问道:“却不知先生的诚意是什么?先生怎知本王就会领了先生的诚意?”

    “平戎策。”赵德言轻声一笑,口中缓缓吐出了三个字。

 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

    平戎策,这三个字不止一次地在李恪的耳边响起过。

    大唐能人志士确不少,李恪坐镇一方,在扬州、在长安时便常有士子投书府上,多有言及北境安定之事。

    这些士子中不乏忠君爱国之辈,但更多的还是相中了李恪的权位与名望,欲借投书于李恪,博李恪青眼,以为仕途晋身之资。

    这些东西李恪看了不少,但真正言之有物,又切实可行的着实少之又少,大多是空泛之言,如今李恪自赵德言的口中又听到了这三个字,自也不会觉得讶异。

    大度设乃傲慢独断之辈,空有野心,但却无才德,在他手下人事不好过,赵德言是汉人,想要另换门墙也在情理之中。

    在李恪的眼中,赵德言到底叫他看之不透,与那些初出茅庐的士子不可相提并论,李恪还是道:“好一个平戎策,本王倒是感兴趣地很,却不知先生何以教我?”

    赵德言既来寻了李恪,便早有腹稿在胸,李恪话音刚落,赵德言便不假思索地回道:“薛延陀得突厥大半之土,居于北地,早晚必为大唐之大患,赵某口中的戎,便是隐患北地的薛延陀,不知殿下以为然否。”

    今日在大宴之上,李恪已经与大度设撕破了颜面,当着赵德言的面,李恪也懒得掩饰,于是回道:“先生所言不错,薛延陀贼心不死,其国上下多有好战之辈,觊觎我大唐富庶,早晚必有一战。”

    赵德言点了点头,接着道:“不过薛延陀不同新罗、南诏等小邦,论国力虽不及鼎盛时的东突厥,但也不在吐蕃、西突厥之下,若欲强兵北征,一来耗费甚巨,二来铁勒人善战,绝非一时可定,故而欲定薛延陀,不宜一味用强,而当刚柔并济,内外同进。”

    刚柔并济,内外同进。

    这四个字传入李恪的耳中,李恪的脸上稍稍浮现出了一丝笑意,李恪也曾同楚王府门下议及薛延陀之事,所想倒是与赵德言所言不谋而合。

    “愿闻其详。”李恪亲自起手,为赵德言倒了杯茶,缓缓道。

    赵德言双手作捧,自李恪手中接过递来的茶杯,小心翼翼地放在了身前,接着道:“薛延陀虽强及一时,但却不同于突厥,突厥之强,累计百年,又尽在其汗室阿史那氏一族,同出一门,故而内外一心,定之不易,但薛延陀之强,却不过短短数载,又盛在铁勒九部,非在薛延陀一族,其心不一。”

    赵德言说着,有些口干了,清了清喉咙,接着道:“而且薛延陀虽为一国,但他却不只外分九部,国内夷男也尚有数子,内争不断,想要内外分化,绝非难事,只要薛延陀国内一乱,大唐想要自外击之,破之,便非难事。”

    李恪听着赵德言的话,脸上的笑意更浓了,赵德言所言,正与李恪所思相似,薛延陀看似强盛,实则内忧外患。

    薛延陀号称胜兵二十万,兵强马壮,但又如何比得上当初带甲百万的突厥,薛延陀的确全拒漠北,占地甚广,但他的二十万士卒不止要镇守各处,防备大唐和西突厥,还需防备与他同宗的回纥、思结等部,尤其是回纥部,兵强马壮更不在薛延陀之下。

    薛延陀内不能服九姓,安汗庭,外不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