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庶子夺唐-第2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恪看着武媚娘低着头的羞态,也回过了神来。
女儿家娇羞最是传神,李恪看着眼前美不胜收的一幕,心中一动,竟低下了头,靠着武媚娘的耳下鬓角轻轻一嗅,顿时满鼻醉人的女儿香。lt;/tentgt;
庶子夺唐 lt;/pgt;
第三十八章 下聘
lt;tentgt;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次日,正月十六,早后。
昨夜灯会,武媚娘被李恪送回府后已是亥时,睡得比以往晚了许多,故而起地也迟了些,当武媚娘起身梳洗后,坐于妆台前时天色已然大亮。
武媚娘妆台便在武媚娘的闺房之中,斜对着绣床,倚窗摆放。妆台不大,但却精致地很,台面上整齐地摆放着一面铜镜,还有梳妆所用的各色胭脂水粉之类。
武媚娘正端坐于妆台之前,而在武媚娘的背后,侍女锦儿正站在武媚娘的身后,为武媚娘梳理着云鬓。
“小娘昨日同阿郎出游,回的迟了,歇息地也迟,婢子本以为小娘想必会有些疲乏,可不曾想小娘今日的气色竟这般好,比起往日还要好看。”锦儿手拿着梳篦,正细细地为武媚娘梳理着头发,看着武媚娘如二月桃花般淡红的面色,笑道。
武媚娘自是生的极美,否则也不会叫杨妃一眼相中,她自小便听多了溢美之词,但今日锦儿的这一句,却颇得她的心意,尤其是锦儿口中看似不经意说出的“阿郎”二字。
凡大唐权贵人家,以仆唤主,皆可称之为“阿郎”,武府中的婢女便俱是如此称呼家主武士彟的,但武媚娘知道,方才锦儿口中的“阿郎”二字可不是称呼的武士彟,而是李恪。
李恪乃皇子,贵为楚王,自不同于寻常权贵人家,李恪有王爵在身,凡楚王府中家奴,除了如丹儿这般自李恪开府前便跟着李恪的心腹,余者都需对李恪尊称一声“殿下”,当然,还有一个人是特例,那就是跟着楚王正妃一同嫁入楚王府的王妃近侍。
锦儿这么称呼李恪,便是以楚王正妃,王府大妇的婢女自居了,而李恪那个明媒正娶的楚王妃自然就是武媚娘了。
武媚娘轻轻地看了锦儿一眼,道:“就你嘴巴嘴甜,偏生挑些好听的话来哄我。”
锦儿闻言,忙道:“婢子说的可是句句实话,小娘面如桃夭,灼灼其华,恐怕不必梳妆,便可看的阿郎目不暇接了。”
看的李恪目不暇接,锦儿的话,不禁叫武媚娘想起了昨夜在马车中的场景,那时李恪深深地看着她,寸目不移,几乎要将她陷进了眼窝,岂不正是如此吗?
武媚娘想着李恪昨日的目光,竟是此前从未有过的模样的,不禁心头一阵甜丝丝的味道,轻轻拍了拍锦儿手,佯怪道:“你呀,多半就是惫懒,不肯细细地替我梳妆,才在这边胡说八道的吧。”
锦儿也是机敏之人,知道武媚娘并未动怒,但也还是连忙解释道:“婢子不敢,婢子这不是为小娘仔细梳理着鬓发了嘛。”
说着,锦儿为了显得自己梳理地仔细,还将武媚娘左边鬓角的头发轻轻撩起,正要仔细地梳理起来。
可就当锦儿将武媚娘的鬓发撩起,不过才看了一眼,先还是一顿,片刻后脸颊顿时一下子羞地满是通红,低下了头。
锦儿的异样透过铜镜,也落入了武媚娘的眼中,武媚娘见状,好奇地问道:“锦儿,你怎的突然愣住了?”
锦儿红着脸,对武媚娘小声道:“小娘,你可曾看到自己左耳的耳珠(耳垂)了?”
武媚娘闻言,也不知锦儿之意,只是顺着锦儿的话便望向了自己左耳的耳珠,这才发现,原本自己如玉坠般白皙的耳珠,竟已经红了一块,宛如一颗半熟的葡萄,挂在耳下,武媚娘顿时知道锦儿面红的缘故了,在心中已经不自觉地嗔怪起了李恪。
武媚娘清楚地记得,昨夜李恪乘着马车将她送回时,李恪曾趁着她被盯地羞怯,螓首微低的时候,靠在了她的耳边,把她的耳珠含在口中轻轻地吮了一口。
那时她并未觉得疼痛,只觉着一阵酥麻感自耳边荡开,播散至全身,一片软绵绵的感觉,有着一种说不出,也羞于启齿的舒服,可不曾想自己的耳珠竟已被李恪吮吸地红了,若非锦儿提醒,他还不知呢。
锦儿是她的贴身婢女,将来也是要随着她一同嫁入楚王府的,她看到了自然无碍,现在的武媚娘倒是有几分庆幸,也有几分羞恼于李恪的大胆。
锦儿看着武媚娘羞地鲜红欲滴的脸颊,掩嘴轻笑道:“小娘去了灯会回来便是这番模样,这想必是阿郎所为了。”
武媚娘轻咬红唇,对锦儿道:“除了他,还能有谁,难不成还是我自己掐的不成。耳珠红的这般明显,若是叫人看了出来可如何是好。”
锦儿拿起了妆台上的一盒水粉道:“小娘不必担忧,小娘的耳珠红的不大,只消用水粉稍稍遮一遮,应该盖得住。”
“如此便好,可不能叫人看了出来。”武媚娘听了锦儿的话,这才放下了心。
“小娘放心便是。”锦儿拿着粉盒,便仔细均匀涂抹在武媚娘的耳珠之上。
锦儿正在给武媚娘着粉,就在此时,生母杨氏手拿命册,突然风风火火地走了进来。
“二囡,你看娘的这身衣裳可还好看?”杨氏方一进屋,便对武媚娘道。
武媚娘闻言,回身望去,原来杨氏的身上竟换上了一身浅紫色的钿钗礼衣,双臂舒展,笑盈盈地站在武媚娘的身前。
武媚娘看着杨氏身上的礼衣,笑着问道:“这可是国夫人的翟服?”
凡大唐外命妇朝参所服,皆为钿钗礼衣,款式大体相近,而唯一区分品级的便是戴于头上的钿钗。
一品国夫人佩九钿,三品郡夫人佩八钿,四品郡君佩七钿,五品县君佩六钿,五品乡君则佩五钿,杨氏的发髻之上戴着九钿金钗,自然就是国夫人的礼衣了。
杨妃笑着回道:“方才宫中中官来府上下聘,并着传下陛下旨意,册娘为一品应国夫人,这便是一并赐下的礼衣和册书。”
武家本就是巨商起家,家中豪富,若只是今日金银珠玉、绫罗绸缎之类的聘礼,纵然贵重,倒也不止叫杨氏如此喜出望外,但这一身国夫人的钿钗礼衣却是杨氏思求多年而不得的东西,她自然欣喜。
武媚娘问道:“陛下怎的突然下旨册阿娘封爵了,可有什么名目?”
杨氏笑道:“圣旨中说的是酬你阿爹功劳,但依娘看来,必定是为了你和殿下的婚事,毕竟日后娘也是殿下的丈娘了,总不能是一介白身吧。”
依朝例,国公及一品大员之母或妻可封国夫人,但这国夫人之爵却也并非人尽可封,唐朝立国之初,有国公四十余人,但得封国夫人的却不足半数,若是为酬武士彟之功,恐怕杨氏早就封了国夫人,又岂会等到今日。
杨氏封国夫人,只能是因为武媚娘的缘故,武媚娘听着杨氏的话,原本对李恪的嗔怪也都烟消云散了。lt;/tentgt;
庶子夺唐 lt;/pgt;
第三十九章 太子选马
正月,午后,东宫。
在东宫之后,射殿与鹰鹞院之间,有一处马场,马场中养着的乃是太子李承乾的用马,李承乾虽不善骑射,但为应和李世民之喜,也刻意习马,常往城外打,故而东宫的马场中也养了十余匹骏马。
“奴婢拜见太子。”李承乾带着一众东宫卫率并上随从,刚到马场门外,为李承乾养马的马奴便连忙上前,对李承乾拜道。
“恩,起来吧。”李承乾点头应了一声。
马奴起身,看着李承乾和身后跟着的一众,问道:“不知今日太子来此可有什么吩咐?”
李承乾回道:“本宫近日来此乃是为了选马而来,顺带着也看看你这马养的如何了。”
马奴连忙将李承乾引入马场之中,指着马场边马厩中喂养着的几匹马,对李承乾道:“太子放心,宫中的马奴每日草料不断,也常出宫外牧,匹匹都是膘肥马壮,太子尽管选来。”
李承乾走到了马厩边,抬头看着眼前的十余匹马,快速地一眼扫过,却缓缓地摇了摇头,显然对马厩中的马都不甚满意。
马奴看着李承乾的反应,顿时一慌,生怕李承乾怪罪,于是连忙问道:“不知这些马可有什么不对,叫太子不喜了。”
李承乾指着这些马,对马奴道:“别的不说,光是这个头便远远不足,竟没有一匹肩高过四尺半的,如何用的?”
马奴听了李承乾的话,脸上顿时露出了一丝苦色。
李承乾身为太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好马只要他想要,自然不难,只是李承乾年少,加之骑术不精,只能骑得性情温驯些的小马,若是高大些的,马奴也担心李承乾无力驾驭,万一摔着了,哪是他能担待得起的。
不过李承乾最要颜面,这些话马奴自然不敢同李承乾讲的,马奴只是道:“四尺半以上的倒是也有,只是都还在太仆寺典厩署养着,还未领回。”
李承乾问道:“太仆寺便有好马?”
马奴回道:“太仆寺掌国之马政,典厩署更是良马无数,想要寻得一匹肩高过四尺半的,当非难事。”
李承乾皱着眉头道:“才四尺半?四尺半如何能够,可有肩高过五尺的?”
“太子玩笑了,肩高过五尺,这天下哪有这般高的马?就是秦将军的忽雷驳,天下闻名,也不过才四尺八寸,若当真高过五尺,恐怕寻常人上都上不得。”马奴闻言,讶然道。
李承乾不悦道:“你莫不是当本宫不识数不成,昨日在曲江,本宫亲眼见着了父皇赐予三郎的白马,其高至少也在五尺四寸,这世上怎的会没有高逾五尺的马。”
听得李承乾的话,马奴这才明白了过来,难怪李承乾会这么说,原来竟是因为见了那匹白马的缘故,马奴解释道:“太子兴许不知,楚王的那匹定北确乃当世良驹,可谓万中无一,这马乃薛延陀马王,莫说是在大唐了,就算是在盛产良马的漠北草原,也是难得一见。”
这马奴既是马奴,自是好马之人,可谓嗜马如命,说起马来也是如数家珍,李恪定北乃天下罕有的神骏,就是马奴识马无数也是生平仅见,故而提起李恪的定北便多是溢美之词。马奴的话本也算是公允,可落到了李承乾的耳中,终究不是个滋味。
李承乾今日专程来马场选马,绝非心血来潮,而是另有缘故。
如今上元节已过,凡外州进宫禀政的地方官员,无论武,俱已陆续离京返任,李恪身为扬州大都督,本也在其中。但今日朝后宫中家宴,李世民于宴上特准李恪暂留长安,过完正月后再另择期离京。至于李世民着李恪延期离京的缘故,李承乾也很清楚。
按朝中每岁旧例,再过几日,便是昆明池春之时,朝中重臣,无论武俱当前往,李承乾身为太子,自也在其列。李世民着李恪延期离京,多半便是因此。
李世民行伍出身,自登基以来,每逢正月末,必于长安城西昆明池春,而他登基八载,春七回,最为得意的便莫过于贞观六年,李恪虎的那一次,那一次李恪于春中拔得头筹,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