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庶子夺唐-第2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恪闻言,笑道:“王妃既已开口了,本王岂有不应之理,只要他们踏踏实实地待着,不同本王为难,本王便也不会为难他们。”

    武媚娘笑道:“那是自然,阿爹已经发了话了,叫两位兄长来见三郎,当面赔罪。”

    武士彟一生,共两子三女,次女媚娘已嫁于李恪为妻,乃楚王正妃,一生富贵自然无虞,连带着杨氏和一母同胞的长女、三女也不必再叫武士彟忧心。

    唯长子武元庆和次子武元爽乃原配相里氏所出,生性纨绔,才略平平,又曾开罪过李恪,最叫武士彟放心不下。武士彟自然也是希望李恪能大人大量,不同武家兄弟计较。

    武士彟已然年迈,身子骨也不比以往,甚至就连他自己都不知还能再活过几载,只要李恪能和武家兄弟相容,哪怕李恪不去刻意提携这两位内兄,只要有楚王府的这面大旗在,将来在武士彟走后,武家兄弟也断不会叫人欺辱了去。

    也正如武媚娘所言,当李恪到时,武家一众已俱在府门等候,而武元庆、武元爽兄弟也正站在武士彟的身后,既忧且惧,看着总觉有几分不自在。

    楚王府的马车到了武府门外,李恪和武媚娘刚下马车,武士彟和杨氏便要上前见礼,而李恪也是眼疾手快,武士彟方才上前,李恪便当先拱手俯身道:“小婿携王妃归宁,不曾想二老竟也专在门外相侯,实在是折煞小婿了。”

    李恪之言方落,武士彟和杨氏看着李恪的动作,眼中满是欣慰,就是一旁的武媚娘,脸上不禁露出了笑意。

    李恪先拜还是后拜,于李恪而言不过是举手之劳,但这却代表了武媚娘甚至整个武家在李恪眼中的份量。

    李恪为君,武士彟为臣,武士彟先拜李恪本是在情理之中,但李恪却主动上前先拜武士彟,一来是敬重武士彟这个丈人,二来也是对武媚娘的宠爱。

    武士彟的脸上露出掩饰不住的笑意,连忙扶起了李恪,笑道:“殿下快快请起,殿下如此大礼,才是折煞了老臣啊。”

    武士彟一面扶起了李恪,一面对身后的武家兄弟打了个眼色,武家兄弟见状,也连忙上前拜道:“武元庆、武元爽拜见楚王,拜见王妃。我等当初不识殿下尊驾,多有冒犯,还望殿下恕罪。”

    看着武元庆和武元爽赔罪,又有武媚娘说情在前,李恪摆了摆手道:“无妨,以往之事何必再提,媚娘既已嫁于本王,日后楚王府和应国公府便是一家,若有旧怨也该一笔勾销了。”

    这时武媚娘也玉手微抬,对两人道:“两位兄长快些起身吧,都是自家人,殿下也不会见外,何必如此客气。”

    武元庆和武元爽听得了武媚娘的话,脸上顿时露出了笑意,他们知道,武媚娘既这么说,自然是帮着他们说和成了。

    武元庆和武元爽当即起身谢道:“谢殿下,谢王妃。”

    原本自打武媚娘和李恪成婚后,武士彟心中最为放心不下的便是武元庆和武元爽,如今武士彟见得李恪已不见怪,也放下了心中的担子。

    武士彟抬着手,对李恪道:“殿下是贵客,怎可在府外久待,殿下快请入府,府中已备好酒水。”

    “也好。”李恪应了一声,便要入府。

    可就在此时,李恪和武士彟正要同入府门之时,却突然有一位中官手中捧着一卷玉轴黄绢的圣旨,带着几名內侍到了府门处。

 第十四章 恩荫

    lt;tentgt;

    “门下:朕并上皇起义晋阳,遂登皇极,经纶天下,实仗群材。有应国公士彟合契元谋,蹈义轻生,艰辛备履,金石不移。论此忠勤,特宜优异。官爵之荣,抑惟旧典;勋贤之议,宜有别恩。可赐应国公士彟嫡长元庆太常寺丞,次子元爽文水县公、朝议郎,以彰恩德。”

    奉茶那日,李世民便曾当面有言,要代李恪和武媚娘赠一份大礼于武士彟,而今看来,李世民所言的那份大礼想必就是这封圣旨了。

    这道圣旨的内容很是简单,通过前后不过百余字,无非就算以武士彟元谋开国之功,恩荫子弟,加武士彟嫡长子武元庆为太常寺丞,封次子武元爽为文水县公、朝议郎。

    武元庆所封的太常寺丞,官正六品,为太常寺佐贰官,在勋贵满地走的长安城,虽算不得紧要,但因此前武元庆尚是白身,能以太常寺丞入仕,也算是一个不低的起点了。

    至于武元爽,因是次子,故应国公爵位本就与他无干,但李世民竟开特恩,以武元爽为文水县公,加散官阶朝议郎,武元爽一跃,也为勋贵。

    以武士彟旧功,恩荫其子入仕倒也并非不可,也算不得逾矩,否则门下也不会将这道圣旨议过,但只是这时候来的实在是巧合了些。

    武士彟乃上皇旧臣,太原元谋,非是李世民心腹,武士彟在朝为官十余载,早不封,晚不封,偏偏在武媚娘嫁入楚王府之后才封,这到底是承的谁的恩,朝中上下自然一目了然。

    武士彟方才看着有中官奉旨来此,便已有猜测,多半是皇帝有恩赏泽下,但武士彟原本以为多半也就是金银珠玉之物,最多也就是一个居闲的散官,但武士彟万万没有想到,圣旨册下的竟是太常寺丞和文水县公。

    武士彟听着入耳的圣旨,自然难免诧异,不由地在心中感叹,天下人皆知楚王李恪受皇帝恩宠,但不曾想皇帝爱屋及乌,竟至于此。

    应国公府正堂内,宣旨的中官走后,武士彟起身,便拱了拱手对李恪道:“今日两位犬子得殿下恩泽,入仕封爵,也算是了了老臣的一桩心事,老臣在此谢过了。”

    李恪摆了摆手,笑道:“丈人可莫要误会,父皇圣旨中已然言明,两位内兄册官加爵乃是因丈人昔年元谋之功,可与本王无干。”

    武士彟闻言,似是自嘲道:“殿下莫要打笑老臣了,老臣的斤两,自己还是清楚的,老臣在陛下面前何来的这等份量,陛下恩泽武家,必是因殿下之故。”

    武元庆乃嫡长子,依例早晚当袭武士彟应国公爵,而武元爽却为次子,本该为白身,但李世民却特加恩典,封武元爽文水县公,已是殊遇。

    满朝上下,次子封爵的并非没有,但也是少见,且多是长孙家、杜家这些昔年天策府出身的从龙功臣,武士彟虽为李世民重用,托以荆州重地,但论及功绩、恩宠,都不至此,李世民的这道圣旨自然是看在了李恪的面子。

    李恪道:“丈人乃国之功勋,恩泽子弟本也是分所应当,父皇不过依循旧例罢了。不过在本王看来,两位内兄因何加官封爵并非紧要,紧要的是两位内兄需恪守本务,为国尽忠,当不负父皇之恩。”

    李恪之言方落,这时,原本待在一旁的武家兄弟也知李恪之意,两人连忙走到李恪身前,拜道:“殿下所言甚是,我们兄弟自当谨遵殿下嘱咐,也不负陛下所托。”

    ——————————————————

    延康坊,魏王府。

    当李世民的圣旨到了应国公府,魏王李泰已经得到了消息。

    “先生,你要我出手拉拢武家兄弟,这便是你给本王的交代吗?”魏王府偏厅中,李泰手中拿着自门下省递出的密信,对厅中坐着的刘洎问道。

    刘洎才略不俗,为李泰所重,但这一次,李泰同刘洎问话的神色明显带上了些许不满,不过想来也是,当初要李泰出手拉拢武家兄弟的便是刘洎,可如今武家兄弟却因李恪之故得李世民封赏,那他之前的拉拢岂不是就是个笑话?

    刘洎自李泰的手中接过密信,只是粗略地看了一眼,便将密信放下,压在了自己的手下,反问道:“殿下以为,废太子、败楚王可是一日之功?”

    刘洎性情直率,他一开口,便一下子将李泰给噎住了,李承乾和李恪,一个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一个是身受李世民宠爱的三子,李泰同他们相争,谈何容易。

    李泰也知刘洎之意,回道:“此乃要事,也是大事,非十数载之力不能成。”

    刘洎缓缓道:“陛下春秋正盛,年富力强,太子之位不稳,若无天助,早晚被废,殿下又何必急于一时?”

    刘洎之言确有道理,李世民年不过三十有六,正是壮年,又无重疾,坐国至少还有十余载,李泰虽志在帝位,但终究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只能前功尽弃。

    不过李泰所思,却与刘洎并非尽同,李泰道:“有些事情,宜早不宜迟,迟则生变,若是能早些定下储君之位,自是最好,与其在武家兄弟身上空耗时间,不如多想着如何去对付太子和楚王才是正经。”

    刘洎听着李泰的话,一下子顿住了,他并未急着回李泰的话,而是在不经意间皱起了眉头。

    刘洎论官职,虽不及中书侍郎岑文本,但刘洎自诩家世、文才、干略,俱不在故友岑文本之下,他投入李泰麾下,为的也是证明这一点。

    原本刘洎以为,自己不弱岑文本,而魏王李泰虽不从军,但长于文事,当也不在李恪之下,但这一刻,刘洎知道,自己似乎错了,李泰虽也名声在外,但心性却与李恪相差了不止一星半点,甚至连八年前的李恪都有所不如。

    八年前,李恪年仅八岁,那时的他便做了其他所有皇子都不敢做的事情,自请为质,北上突厥四载,为他自己积累了多少皇子一辈子都博不来的资本。

    北地苦寒,四载的煎熬,枯燥、艰难,甚至对那时的大唐而言,北定突厥还是遥遥无期之事,甚至都看不到出路,但李恪就是这样熬了过来,才有今日誉满天下的楚王殿下。

    大唐军方的高阶将领,十六卫大将军、各州都督及以上,无论与李恪相熟与否,都愿意卖李恪几分面子,李恪的面子便是这样实打实地挣来的。

    可相比与李恪,李泰实在是急了些,武家兄弟这一步暗棋,他却没有足够的耐心去走。

    不过刘洎倒也是个硬脾气,见得李泰不满,非但没有让步,反而道:“储位之争非是市井买卖,岂可急于一时,殿下既欲求之,当效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志,而非吴王夫差,求急而事败。”

    刘洎之言入耳,李泰的脸色顿时难看了许多。

    刘洎性情忠直,说话也少有避讳。李泰闻之,自然不悦,不过李泰虽然心中不悦,但李泰也不会胸无城府到把凡事都放在嘴上,李泰不止要拉拢刘洎这个人,更要注重自己纳贤的名声。

    李泰强压下心中的不满,放缓了神色,起身对刘洎道:“先生说的是,倒是本王贪急了,还望先生勿怪才好。”lt;/tentgt;

    庶子夺唐 lt;/pgt;

 第十五章 大度设的试探

    自打贞观七年末,李世民下旨,命身在河套的怀化郡王阿史那思摩率颉利旧部北迁,居定襄城,以充实漠南之地,贞观八年中,六月,突厥二十万军民终于陆续到了漠南。

    李世民的旨意说着仁义,是为全阿史那思摩归乡之念,复突厥之旧国,以彰仁义,但他暗地里的意思却是人尽皆知。

    所谓还其故国不过是个好听些的幌子,李世民真正盘算着的还是居于漠北的薛延陀。

    李世民命阿史那思摩北上,一是于大唐北线,长城之外再筑屏障,阻断薛延陀之势;二是为试探薛延陀,看看薛延陀对这个南面来的老对手态度如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