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庶子夺唐-第2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旁的赵德言看着大度设的模样,脸上也缓缓露出了笑意,不过他的笑却与大度设不同,他不是为大度设南征而笑,而是为大度设落入了自己的圈套而笑。

    大度设若是不入白道川,兴许此事还是薛延陀和突厥间的领土纷争,可他一旦入了白道川,围攻定襄城,那便是距大唐北线的云州、蔚州也不过百里之遥了,到了那时,唐军岂会坐视?

    大度设虽和唐军打过些许交道,但却从未直面过唐军兵威,但赵德言却知道,当初的突厥何等兴盛,颉利也算是一代雄主,照样败在了唐军手下,更何况是他麾下的五万胡骑了。

    正如他在长安时同李恪所言的那般,薛延陀乃至整个漠北绝非铁板一块,若是漠北无战事,有善于隐忍,名高望重的夷男可汗坐镇郁督军山,节制铁勒九部,薛延陀国内便不会生乱,大唐取之不易。

    可一旦北线战起,薛延陀和突厥乃至和大唐生战,本就各怀鬼胎的铁勒九部便会悄生嫌隙,便给了大唐自内击之的机会,到了那时再想破薛延陀,便容易地多了。

 第十七章 急招

    贞观八年,初秋,楚王府书房。

    李恪身前的桌案上,摆上了一摞厚厚的信封,粗略一眼望去,约莫三四寸厚,也在三十封往上,而此时的李恪正端坐在桌案前,拿着这封刚刚拆开的信,细细详读,时不时地还提起手中的笔,在每一封信上标上回注。

    在李恪的身旁,武媚娘正手臂支在桌案上,双手扶额,饶有兴致地看着眼前的李恪。

    “三郎,这些信都是自扬州寄来的吗?”武媚娘在李恪身旁安静地看了片刻,轻轻地拍了拍李恪手边的一堆信封,对李恪问道。

    李恪放下了手中的信,轻笑着对武媚娘回道:“不错,这些书信正是扬州大都督府、刺史府,还有各处统军府所寄,都是些地方军政之事,或是报备本王知晓,或者需本王下笔裁决的。”

    武媚娘看着身前厚厚的一摞书信,对李恪问道:“阿郎在京中每日还要处置右骁卫军务,还有这般多自扬州来的的信,那又该辛苦到何时?”

    李恪摸了摸武媚娘的脸颊,笑道:“再辛苦本王也得看,这些事放到天下固然不大,但在东南便干系一州安稳,本王岂敢不重。”

    武媚娘听了李恪的话,想了片刻,突然开口道:“媚娘左右无事,既然殿下手边的事情这般多,那媚娘便替着殿下分担些,可好?”

    武媚娘的话传入李恪的耳中,李恪搁在武媚娘脸上的手一下子顿住了,一刹那,李恪脸上的表情虽然如常,但心里却不禁闪过一丝警惕和震动。

    如今的武媚娘已经是李恪的妻子,待李恪更是情深义重,李恪自然视她如掌中珍宝,凡事有求必应,但今日武媚娘所言却与以往都不同,一下子便触及了李恪那根敏感的神经。

    对于武媚娘,李恪比任何人,甚至比武媚娘自己都要熟悉,哪怕现在的武媚娘还是李恪乖巧可人的小娇妻,可李恪的心中对史上那个日月凌空,女主天下的则天皇帝始终存着几分忌惮,平日里李恪倒也不觉如此,可当武媚娘主动接触权力时,李恪便警惕了起来。

    李恪自然不希望他的王妃有朝一日会成为那个屠戮李唐宗室如刍狗的武则天,故而对武则天一步步走来的路,也多了几分留意,谈不上是提防,也只是避祸于未然罢了,也正是因此,当武媚娘主动提出要帮李恪时,李恪的心里也有了其他担忧。

    李恪问道:“你想替本王处理这些地方军政要务?”

    武媚娘回道:“媚娘随阿爹在荆州时也曾耳濡目染过一些地方军务,阿爹在荆州,三郎在扬州,地方虽不尽同,但多少也有些相似之处。”

    武媚娘之父武士彟为荆州都督,武媚娘也算是长在将门,年幼时武媚娘也曾帮着武士彟整理些地方文书,对这些地方军政之事的处置虽不能说是熟门熟路,也算是懂些门道,自觉还能应付地过来,故而才同李恪说了这些话。

    李恪问道:“你今日怎的突然提起此事了?”

    对于武媚娘之能,李恪可以说是毫不怀疑,单论才干,武媚娘虽是女儿身,但却胜过无数男儿,否则她也不能踩着这么多的男子,登临帝位,李恪真正担心的是武媚娘的野心。

    如果说武媚娘现在就有登基称帝的野心,李恪是万万不信的。现在的武媚娘尚是少年,嫁入王府也不过一月,她现在最大的梦恐怕就是扶助李恪夺储,然后名正言顺地做了他的太子妃。

    但野心这种东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所谓得陇望蜀本就是人之本性,李恪自问性情刚韧,强于李治,还不至于在生前压不住武媚娘这个小女子,但李恪也不愿做第二个刘邦,遗祸天下,他务必防范于未然。

    从武媚娘最先开口到现在,时间也不过过去片刻,可武媚娘哪里知道,就在这短暂的片刻,李恪已经想了这般许多。

    武媚娘还不知李恪何意,只是回道:“媚娘看着三郎如此忙碌,媚娘左右无事,也想帮着三郎一些。”

    李恪听着武媚娘的话,也拿不准武媚娘的心思,若武媚娘只是见他劳累,欲为他分担,李恪自然不忧,可李恪手中批复各军府书信的笔便象征着权力,李恪怕的是武媚娘有这样的欲望去主动接近权力。

    李恪若是直接拒了武媚娘,恐误会了他,伤夫妻之和,可李恪若是不问,却又觉着不妥,于是李恪顿了片刻,道:“父皇贤德,每每思及古之君王,常感叹为帝者若重女色而轻朝务,便致后宫干政,海内不安。汉有高祖之吕后,今有皇祖父之尹、张二妃,便是明证。

    父皇未免此祸,登基之初便曾有言,女子不可与国事。本王桌案上的这些书信,乃地方刺史府和统军府所上,是为军政要务,亦在国事之列,本王若是将这些交托与你,私下忤了父皇之意倒还好说,若是叫旁人知晓,于朝上弹劾,恐怕俱于你我不利。”

    李恪的话说的不重,但字里行间已经有了敲打武媚娘的意思,李恪宠爱武媚娘,在府中凡事自然可以多纵容几分,也都无碍,但李恪把话扯到了朝堂上,便是要武媚娘知晓进退,不可任意而为。

    武媚娘何等聪慧,一点就通,更何况李恪的话已经说到了这个份上,武媚娘哪还不知李恪之意,武媚娘忙道:“媚娘绝无擅涉朝务的意思,只是见得三郎疲累,心中不忍,才有此一眼,绝无他意。”

    武媚娘说着,眼中竟还流露出了一丝慌张和畏惧。

    李恪看着武媚娘的模样,似乎是被自己方才的话给惊住了,李恪也意识到,新婚燕尔,正是浓情蜜意之时,武媚娘更是年少,兴许只是心疼他的身子,才有此语,自己方才的话似乎有些重了。

    李恪心中不忍,连忙拉过武媚娘的手,放在手心慢慢地安抚着,解释道:“你我夫妻一体,你为我分忧自然无妨,本王所惧的不过是御史台臣的那根笔杆子。你若是有心,替本王整理这些书信,分个轻重缓急于我便好,只是切莫动笔,留人把柄。”

    武媚娘闻言,知道李恪非是在怪她,脸上这才又露出了笑意,点了点头,脆生生地应了下来。

    武媚娘应下后,便从李恪的掌中抽出了手来,拿起了一旁的尺刀,缓缓地裁开手边的书信,一一阅过,替李恪依急缓分了出来。

    “噔噔噔噔噔”

    而就在武媚娘专心致志地为李恪分着手边的书信的时候,书房的门外突然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王玄策出现在了李恪的眼前。

    王玄策一露面便道:“殿下,薛延陀大度设南侵,兵围定襄城,陛下急招殿下入宫议事。”

 第十八章 请旨

    当李恪知道薛延陀南侵,兵围定襄城时,李恪的心中没有丝毫的畏惧和震撼,相反地,李恪的内心更多的是一种兴奋和激动,等了这么久,薛延陀终究还是坐不住了。

    不过想来也是,李世民为防备薛延陀,安定北境,把阿史那思摩的二十万突厥部众自河套调去了漠南,薛延陀和突厥本就是宿敌,如今旧敌临墙,薛延陀自然坐不住了。

    其实若只是一个突厥倒也罢了,如今阿史那思摩麾下的突厥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带甲百万,雄踞阴山的突厥汗国了,不过是一个躲于大唐羽翼之下方得喘息的雏鸟,根本不是薛延陀这头野狼的对手,薛延陀也无从惧之。

    薛延陀真正担心的是大唐的态度,大唐对薛延陀和突厥的态度。

    拉弱打强,本就是大唐一贯的伎俩,当初突厥兴盛,凌霸北境,大唐便是拉拢着铁勒,南北夹击突厥,可随着突厥战败,颉利身死,薛延陀承袭了突厥大半故土,大唐最大的北境之患已经成了薛延陀,到了此时,大唐还能如以往那般容得下薛延陀吗?

    着阿史那思摩北上,驻守定襄城,这样的故事,夷男听着似曾相识,心中自然生惧,夷男也不愿坐以待毙,重蹈当年颉利的覆辙,先下手为强,既是威慑突厥,又是向大唐示强,这便是夷男唯一的路了。

    其实夷男原本想的倒也妥当,命大度设兵出诺真水,先行试探李世民对此事的反应,若是李世民对此不闻不问,便说明了李世民并非对薛延陀动了杀心,自是最好,薛延陀便据有诺真水草原,慢慢向南蚕食突厥便可。

    可若是李世民对此反应过激,则说明李世民对薛延陀动了杀心,薛延陀便可在尚未铸成大错之前,先称误会,而后使人向李世民请罪,薛延陀大军退出诺真水,图谋后事。

    夷男也很清楚,大唐虽强于薛延陀,但薛延陀拥兵二十万,铁勒九部更是人多势众,也非随意可欺,李世民必定还未做好和薛延陀北上决战的准备,否则入驻定襄城的不会是阿史那思摩的突厥军,而是精锐的大唐边军了。

    夷男所思倒也算是进退有据,但夷男却万万没有算到大度设的野心和狂妄,夷男命大度设出兵诺真水试探唐军,可大度设倒好,竟然直接挥师南下,先占诺真水,再越过了白道川,竟围上了定襄城。过了定襄城,再往南百里,可就直接兵逼大唐了。

    定襄城是大唐北线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昔年大唐和突厥交锋的最前端,大度设围了定襄城,便等同是在向大唐宣战,李世民不动怒才是怪事。

    太极宫,两仪殿。

    当李恪接了令,自楚王府一路赶到宫中,两仪殿中为薛延陀之事已经炸开了锅,吵翻了天。

    只不过唐人好战尚武,无论武俱是如此,殿中所争吵的不是对大度设南侵的战与和,而是直接出兵北上决战,灭了薛延陀,还是出兵先破大度设之兵,而后逼降薛延陀。

    两方人所持不一,各执一词,当着李世民的面,已经争吵地面红耳赤,若非是大殿之上,只怕就大打出手了。

    主大军北上灭国者,无非就是因薛延陀寻衅大唐,大唐天威不可犯,国土不可侵,务必需将狼子野心的薛延陀铲除,一劳永逸。

    不过说来也是,自打贞观四年,唐军北伐大胜,大唐军威日盛,天下无匹,朝内又是名帅辈出,良将如云,从来都是大唐去打人,何曾被人围于城下?

    而主先战而后逼降的,便是因大唐西北战事正酣,关中粮草吃紧,不宜两线为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