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庶子夺唐-第2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恪猜到了李泰的意思,于是道:“知我者,青雀也。长兄据太子之位,确实不妥,不过眼下我在并州,力不及长安,待祖父大礼毕后我也该北返了,对京中之事实在是爱莫能助。”

    李恪的回答也在李泰的意料之中,李泰道:“兄长如此推诿,怕不是想坐收渔利吧。”

    李恪摇了摇头道:“青雀当知,如今薛延陀未灭,我在河东至少还要待上个三年两载,轻易回不得京,你若是能在这两三载内将太子拉下,入主东宫,便是你的本事。至于其他的,便不必同为兄商议了,为兄的这张嘴,还是严实的。”

    现在的李泰,其实比李恪更急。

    论功绩,论声望,李恪在李泰之上,论恩宠,李恪与李泰相当,李泰虽在朝中广有党羽,与他交好之人甚多,但大多是趋炎附势之辈,难当大用。李泰相较于李恪,唯一的优势便是他的嫡子身份。

    皇储之立,先嫡而后长,若是有朝一日,嫡庶之别已经不在是李恪的困扰,李恪又年长于李泰,那储位之争,李泰可就越发地被动了,可偏偏这一日,似乎也没有那么远了。

    上皇殡礼,嫡庶之例已破,来日若待李恪北伐大捷,挟灭国之功凯旋回京时,储位之争主次转换,攻守易位,李泰便难了。

    李恪所言,虽有挑拨李泰同李承乾的意思,但李恪所言也是实情,李泰除此之外,似乎别无选择。他只有在李恪北伐大胜前将李承乾拉下太子之位,他入主东宫的机会才是最大的。

    李泰明知李恪所言有坐享其成、隔岸观火的目的,但偏偏这事却又是他不得不去做的。

 第七十章 武顺登门

    李恪在大安宫待满了七日,等到守殡之礼毕后,方才回了自己的楚王府。守殡之后便是停灵,只待太上皇的献陵落成,才能入土安葬。

    李恪回府后的次日,楚王府门外。

    自打八日前,太上皇李渊驾崩,为表哀悼,长安城内各家各户的走亲访友便就都停了,整个长安城都冷清了许多,直到殡礼结束后方才又慢慢地热闹了起来,而就在今日,楚王府也来了他的客人。

    武媚娘长姐武顺七月北上往代州,薛家祖祭后回了长安,直到今日才又登门拜访。

    武顺自应山公府出发,到了王府门外下了马车,还未进门,只看着眼前高悬门楹之上的“楚王府”三个字时,心中却莫名地感叹。

    武顺和贺兰越石虽是去岁成婚,但他们订婚却是早在之前。

    武士彟和贺兰越石之父贺兰师仁乃是故交,早在武德年末,武士彟和贺兰师仁便为武顺和贺兰安石定了婚事。

    许是因贺兰家乃是北地豪族的缘故,而武家又起于微末,故而武家和贺兰家虽然联姻,但在贺兰师仁故后,两家相交并不多,贺兰家对武家和武顺也不甚看重,这些都是武顺自己便能看得出来的。

    但自打贞观七年末,武家二囡媚娘和楚王李恪定了亲后,一切就都变了,原本对武顺不冷不热的贺兰家一下子变得热络了起来,不止在京为官的贺兰家子弟常入府拜见,就连代州贺兰家家主贺兰绚都亲自写信问候,还特地嘱托要他待贺兰越石往宗祠祭拜。

    贺兰越石并非长房子,武顺能以偏房媳妇儿入宗祠,已然是极大的殊荣,而这样的殊荣自然不是因为武顺本身,她知道,这一切都是楚王府给的,都是李恪和武媚娘的面子。

    对于武媚娘,武顺说她不羡慕是不可能的,同样都是武家女,嫡亲姐妹,一载前她们还是相当的,可如今不过一载过去,武媚娘嫁入了楚王府,为楚王正妃,已经成为天底下所有女子中屈指可数的尊贵之人,而武顺,却只靠着武媚娘的德泽才被人高看了一眼。

    若说嫉妒,倒也不至于,武家姐妹手足情深,武媚娘往日也帮她不少,武顺倒也不至嫉而生恨,只是有时武顺也会有一些懊恼。

    武顺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去岁杨妃在昭庆殿中问她们的话:“武顺和武珝看着年纪尚小,可曾说了人家?”

    那一次是她险些成为楚王妃的机会,只可惜,这一切一开始就与她无缘。

    可若是回到一开始呢,有时武顺甚至会想,若是当初李恪洪湖遇难,在水上救起李恪的不是武媚娘,而是她武顺,若是武顺一早没有和贺兰越石定下婚约,那今日的楚王妃是不是就是她了。

    这种想法看似荒谬,但也并非全无可能,她离楚王妃的位置曾经是那么的近,只是从一开始就错过罢了。

    不过想想终究也只能是想想,武顺看着楚王府气派的门匾,恍惚了片刻,便就登门进了王府。

    “阿姊,我和三郎方才说起你,你便来了。”楚王府的内院中,武媚娘刚看见武顺进门,便迎上前对武顺笑道。

    武顺闻言,好奇地问道:“王妃怎的突然提起了我?”

    武媚娘回道:“自打上皇病重,阿爹的身子便大不如前,越发地差了,我和三郎担心阿爹一人在荆州为官不妥,故而同父皇商议了此事,父皇已准阿爹自荆州都督任上去职,转封散官特进光禄大夫,在京中休养。到时我和三郎不在京中,阿爹那边还需阿姊多上些心。”

    武顺闻言先是微微一阵诧异,没想到李恪真为武士彟要来了特进之职,而后才点了点头,应了下来。

    大唐朝制,散官合计二十九阶,特进光禄大夫居其二,官拜从二品,在开府仪同三司之下,而在金紫光禄大夫之上,虽不掌实权,但极为尊荣,作为武士彟这样年迈的开国元宿而言,也算是极好的归宿了。

    大唐立国近十八载,荣退的开国元勋也有许多,但能得拜特进光禄大夫这等高阶散官的却不会超过八人,可见其中不易,武士彟不是李世民心腹,光靠着武士彟自己在李世民面前自然没有这样的分量,这里面多半还是李恪的面子。

    武顺对武媚娘问道:“王妃如此交代,可是不日要随殿下北上了?”

    武媚娘回道:“父皇下了口谕,特准我年后随三郎赴任并州,待过段时间,祖父入葬,我便该北上了。阿爹那边虽有两位兄长照看,只是他们毕竟是男子,粗心了些,恐怕有做的不到的地方,所以还需阿姊常去看看。”

    武顺一口应道:“阿爹的事情,有劳殿下和王妃费心了,殿下和王妃但请放心,阿爹那边我自当仔细照料着。”

    武媚娘道:“阿爹年迈,荣养于长安,当也无旁事,但只怕万一,日后阿姊在京,但凡有何事处置不来的,也只管去信太原便是。”

    武顺闻言,点了点头,似有意动之色,正要开口,但随即却又停住了,并未说出话来,显然是有些为难了。

    武顺的反应落在李恪的眼中,李恪估摸着武顺上门恐怕也是有要事,于是问道:“方才只顾着同阿姊讲丈人之事了,阿姊此番登门想必也是有事相商吧。”

    有了李恪开口,武顺再说自然就方便了许多,武顺轻轻地应了一句,对李恪道:“我是有一事想请殿下帮忙。”

    李恪问道:“能叫阿姊亲自登门的想必也是要事,阿姊且说来听听,若是本王权责之内,本王必定相助。”

    武顺道:“说来倒也不是什么紧要之事,只是我家夫君之事,夫君在长安为官,虽然守着家,但却总觉着太过庸碌了些,想着趁着正值盛年往边州一趟,既为历练一番,也求个建功立业的机会,总不好都靠着祖上的遗泽过活吧,所以夫君特央我来一趟王府,请殿下帮个忙。”

    大唐尚武,贺兰越石出自武川贺兰家,贺兰家又是以武出身的世家门阀,贺兰越石难免也会有建功立业的心思,也在情理之中。

    李恪道:“这是好事,本王自当相助,只是不知兄长可有什么想去的地方?”

    武顺回道:“大唐各边州,战事最频的莫过于西北和河朔两地,殿下主政河东,为了避嫌,河朔自然就不便去了,不知西北如何?”

    李恪闻言,思虑了片刻,应允道:“如此也好,河州都督、任城王李道宗乃本王宗内叔父,与本王交好,还卖本王几分薄面,本王稍后便手书一封,将兄长荐于任城王。”

 第七十一章 文水县

    李渊下葬的进度比李恪想的要慢上许多,李渊的献陵参照汉光武帝刘秀的陵寝规格营造,虽然在李渊身前便已经亲自下旨始建,但因长安民力大多被调来修建了供上皇居住的大明宫,故而修建陵寝民力有限,直到李渊驾崩,也未能完工。

    不过说来也是无奈,李世民为李渊营建的寝宫大明宫还未建成,李渊便驾鹤西去了,转而将修建寝宫的工匠转到了修建陵寝之中,进度便快了许多,次年出了正月,便就落成了。

    贞观九年春,李渊终于入土为安,而河北边州紧要之地不可无帅,李恪便也启程往河东而去了。

    李恪年前南下之时便是轻车简从,故而此次北上也不曾大张旗鼓,比起来京之时也不过多带了些女眷和金银细软之类。

    因为李恪此行楚王妃武媚娘也一并随行,故而李恪也带了府中女眷沿路照料,行程自然比李恪独行慢了许多,整整行了八日才抵太原。

    二月初,太原,水县。

    水县地处太原西南向,背倚吕梁山,面临汾水,与李恪大都督府所在的晋阳县隔河相望,也算是晋阳城的西南屏障,位置险要。

    不过水县对于李恪而言,却不止是一个屏障那般简单,因为水县还是楚王妃媚娘的故里。

    “三郎,此处相距晋阳还有多远?”水县城外,李恪策马而行,身旁的马车中突然探出了武媚娘的脑袋,对李恪问道。

    李恪看着不远处的水县城,想了想,对武媚娘回道:“不足百里了,再加快些步子,今晚入夜前便可到晋阳城。”

    时才正午,又逢春时,气候凉爽,正宜赶路,只消快马加鞭,大半日赶上百十里路也不是难事。

    不过武媚娘到了此地既突然开口问了李恪,自然有她的心思,武媚娘对李恪道:“左右到了晋阳也是晚间了,何必如此赶路,不如咱们就在水待一夜,待到明日再早起赶路,可好?”

    正所谓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此话于男如此,于女也同样如此,武家出身商户,却能走到今日这一步,已远不止是富贵了,若能衣锦还乡自然也是心中所愿,武媚娘过路水,若是不能往县中一行,实在是可惜了。

    李恪知道武媚娘的小心思,笑了笑,也应道:“如此也好,连日赶路,我也累了,左右边线还无战事,你我且先在水过夜,明日再往晋阳,也不急在这一日两日的。”

    武媚娘笑道:“多谢三郎体谅,媚娘时隔九载,也算是再回故里了。”

    李恪闻言,问道:“哦?王妃已经九载未曾还乡了吗?”

    武媚娘回道:“媚娘生于长安,阿爹又常年在外为官,无暇还乡,上次媚娘还乡还是在武德九年的冬天呢。”

    李恪听着武媚娘的话,也明白了过来,武德九年下旬,李世民谋玄武门之变,夺大唐帝位,时武士彟为李渊心腹,正于扬州任大都督府长史,代掌扬州大都督李孝恭职权。

    彼时武士彟坐镇东南,位高权重,又是李渊心腹,李世民担心东南生变,故而将武士彟召回了长安,准武士彟还乡休养了近半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