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庶子夺唐-第3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世民说着,又命人搬来了张软凳,放在了温彦博的跟前。

    温彦博道:“谢陛下,老臣这在阴山落下的病根子,一直好不了,腿脚不便,叫陛下费心了。”

    温彦博说完,缓缓地坐了下来。

    温彦博当初被颉利扣在北地时已是五旬之年,虽然身体还算康健,但毕竟年迈,又如何受的住那般严寒,在那边待了一载便落下了腿脚不便的病根,也有些年头了。

    待温彦博坐定后,李世民才开口问道:“大临身子包恙,不在府中歇着,怎的还进宫了。”

    温彦博道:“老臣得陛下信重,拜为中书令,然因老迈病重,不堪重负,省中事务多托于景仁岑本表字待理,就连朝会也常有不至,心中已愧疚万分,今日朝议,干系重大,臣又怎能不至。”

    李世民道:“大临还当以身子为重,若是这路上有个什么万一,可叫朕心里如何能安。”

    温彦博笑了笑,回道:“老臣自己的身子,自己最清楚,只怕是时日无多了,今日老臣来此既是为陛下分忧,也当是来和列位臣僚最后道个别吧。”

    温彦博此言一出,不止是李世民,殿中的众人的心情一下子都低落了许多,温彦博在朝中口碑极好,就是和他政见相左的魏征和长孙无忌也对他很是敬重。

    顿了顿,李世民才道:“皇储之议,朕欲立楚王,然玄成却以楚王好武为由,为保大唐修养生息,力劝朕弃立楚王,改立旁人,不知大临以为如何?”

    温彦博不假思索地回道:“臣主立楚王为太子。”

    李世民问道:“这是何故?”

    温彦博虽然声音虚弱,但语气却无比地坚定,对李世民回道:“储位之定,立嫡立长,立能立贤,陛下诸子,除废太子外,楚王便是陛下的嫡长子,正当立储,更何况楚王功勋卓著,武兼备,是为储君之不二之选。”

    温彦博之言才落,一旁的魏征便道:“楚王尚武好战,恐有好大喜功之嫌,未免重蹈前隋旧路,臣以为万不可立楚王。”

    魏征所谓的前隋旧路不过就算是的隋炀帝,隋炀帝次子上位,为亲王时便有灭陈之功,确与李恪颇为相似,也难怪魏征有此隐忧了。

    温彦博听着魏征的话,当即回道:“魏侍中说的这是什么话,楚王北伐,乃是奉陛下之命,楚王建功也是为大唐效力,又何来好大喜功之说,难不成就因楚王于国有功,武兼备便不可被立为储君了吗,这是何道理!”

    说着,温彦博轻轻咳嗽了两声,而后又接着道:“楚王于国有功,本当优待,而非苛责,若是如此,谁还会为国立功。”

    其实怀有军功的次子夺储称帝的又何止隋炀帝杨广一人,李世民自己便是如此,魏征所言本就在无形中开罪了李世民,如今温彦博是又给魏征挖了个坑。

    魏征是个急性子,一听得温彦博的话,哪里还顾得上温彦博是不是包恙在身了,连忙回道:“我非是此意,而是楚王一贯尚武好战,早有显露,若是以楚王为储,来日为君,难免亦是如此,恐怕于民不利。”

    温彦博闻言,笑道:“魏侍中这话便实在儿戏了,若依魏侍中所言,那何不食肉糜的痴傻小儿晋惠帝便该是天下明君了。”

    此事的温彦博虽然病重体弱,但嘴上的本事却是丝毫不差,晋惠帝不过痴呆小儿,不理政务,他登基称帝直接致使八王之乱,也为西晋衰亡埋下了伏笔。

    温彦博所言,一下子把魏征堵地哑口无言,就在魏征被温彦博驳斥地不知所云时,岑本也瞧准了眼下这个当口,当即出列道:“启禀陛下,臣以为温中书所言甚善,楚王可为太子,臣附议。”

    岑本附议,紧接着,萧瑀、李靖等和李恪交好的众臣也纷纷出列附和,赞同立李恪为储之事。

    李世民本也属意李恪,李世民见状,笑着点了点头,当即道:“好,既如此便从大临之意,立楚王为太子,入东宫,即日传召天下,咸使闻之。”

 第四十一章 再入东宫

    “门下:昔者哲王受图,上圣垂范,建储贰以奉宗庙,总监抚以宁邦国。并州大都督右骁卫大将军楚王恪,地居嫡次,丰姿峻嶷;业履昭茂,地居茂亲;才惟明哲,至性仁孝。

    夙著梦日之祥,早流乐善之誉。好礼无倦,强学不怠。今承华虚位,率土系心,畴咨武,咸所推戴。朕谓此子,实允众望。可以则天作贰,可以守器承祧,永固百世,以贞万国。宜立恪为皇太子,可令所司,备礼册命。”

    承乾既废,新储当立随着一封策李恪为储的圣旨自门下省应诏而出,大唐储位之争就此盖棺定论,大唐也终于迎来了新的储君,也是大唐的第四位太子。

    而随着这道圣旨,围绕着东宫上下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动。原太子属臣除左庶子于志宁外,因李承乾被废大多被免去了东宫官职,而新封东宫属臣也一一出炉。

    准中书令温彦博请辞之请,转为特进,原楚王业师岑本顺升为中书令,另加太子少师,爵封江陵郡公;尚书右仆射、莱国公杜如晦拜太子詹事;御史中丞王玄策拜少詹事,行詹事事;

    胡国公秦叔宝护驾肃敌有功,拜太子少保,转右武候大将军;尚书右司郎中马周升任尚书右丞,兼太子右庶子;原楚王亲事府薛仁贵拜检校右骁卫将军,以检校右骁卫将军衔统太子内率府

    东宫属臣一众变动极大,除了一个太子左庶子于志宁外,余者如杜正伦、李百药、孔颖达俱被除去了东宫官职,转而由原楚王府旧臣出任,倒也符合朝中旧例。

    而所有官职中变动最大的便莫过于岑本了,岑本因教导李恪之功,不止官升中书令,位尚书左右仆射下,而在侍中之上,成为三省宰辅排位中第三位的人物,而且取代了魏征,为太子少师,这也意味着岑本已然起势,而已年迈体弱,且与储君政见不和的魏征在权力中心中再退一步。

    长安城,东宫,显德殿。

    李恪生于长安,对于东宫和显德殿都不陌生,但当今日李恪站在显德殿外时,李恪才觉得这似乎这是自己第一次真正地认识这个殿宇。

    东宫位处太极宫之东,因为储君所居,故虽不及太极宫那般宏伟奢贵,但也是层台累榭,富丽堂皇。

    东宫中轴从南向北计有五处主殿,一为显德殿,东宫外朝之用;二为崇教殿,经会教学之用;三位丽正殿,东宫内朝之用;四位光天殿,太子寝宫;五为承恩殿,太子妃寝宫。而现在李恪所在的显德殿便是东宫的外朝主殿。

    李恪站在显德殿中,看着殿中熟悉的摆设,拍了拍殿中合抱粗细的石柱,仿佛看到了当年李世民在此登基的场景。

    李恪感慨着对武媚娘道:“武德九年末,我曾在此看着父皇在此登基,彼时我观父皇之状,登殿如挟天威,至今记忆犹新,不曾想如今竟已过去十三载了。”

    武德九年末,玄武门后,李世民登基称帝,那时的太上皇李渊还居于太极宫,故而李世民只能携百官于东宫登基,李恪所言也正是那日的事情。

    武媚娘看着李恪的模样,笑道:“十三载既过,当年在殿外几无人问津的郡王庶子,竟已入主东宫,成了大唐储君。”

    李恪笑道:“不瞒你说,十三年前,我以汉中郡王身份居于东宫时,我便曾在宜秋殿看着太极宫立言,来日若有良机,我也当登临储位,做这东宫的主人。那时想来,我要成事又该是何等艰难,不曾想事到如今,我竟已所梦得成了。”

    武媚娘走到李恪的身边,拉着李恪的手腕道:“三日后便是立储大典,届时百官朝贺,三郎便当在天下人的面前加身太子朝服,为万民所景仰,媚娘为太子殿下贺。”

    武媚娘说着,竟也屈膝而下,对着李恪的面行了个宫礼。

    “哈哈哈”

    李恪轻笑了一声,俯身扶起了武媚娘,道:“媚娘当与我同贺,太子妃受册,与太子同日传制,届时待我正式受封太子之日,便也是你册为太子妃之时,届时媚娘亦当受诸王妃、公主并内外命妇拜贺。”

    武媚娘听着李恪的话,脸上不经意间便露出了笑意,只依常理,亲王位封太子,若无重大的变故,原亲王正妃便是理所当然的太子妃,此事并无疑异,但这话自李恪口中说出和自旁人口中说出是不同的,李恪自己提及此事也足见李恪对武媚娘的重视和偏爱了。

    武媚娘玩笑道:“如此说来媚娘倒是占了三郎的光了,媚娘谢过三郎。”

    李恪慢慢地拉过武媚娘,将武媚娘揽入怀中,对武媚娘道:“区区一个太子妃又算得了什么?将来待我登基称帝,位临九五之时,你是要做我的皇后,母仪天下的。”

    武媚娘靠在李恪的怀中,听着李恪的话,忙道:“三郎慎言,这话若是传到旁人耳中恐怕不妥。”

    太子虽为国储,名义上早晚是要登上帝位的,但也需是在皇帝驾崩之后的,李恪还是太子,便在此讨论皇帝驾崩之后的事情,着实不妥,也是忌讳。

    李恪道:“媚娘不必担心,仁贵率卫率正在外守着,旁人进不来。”

    武媚娘道:“东宫不比王府,宫中内外人手都尚未肃清,而且难免也有和咱们心思不一的人在东宫。日后咱们在东宫说话还是小心些的好。”

    李恪听着武媚娘的话,问道:“媚娘说的心思不一的人可是于志宁?”

    东宫属官,多为楚王府旧臣和原就与李恪交好的臣子,唯有于志宁一人官职未动,本就是废太子李承乾的太子左庶子,而他自然就是和李恪心思不一的人。

    武媚娘道:“陛下将岑师、马周和王玄策等人留任于东宫,似有为三郎培养潜邸之臣的意思,但却又留于志宁在此,似乎对三郎并非全然放心。”

    李恪笑道:“有李承乾之事在前,父皇行事谨慎些也是可能的,不过父皇的用意和于志宁的来意你也不必多猜了,待大封之后,于志宁来了东宫,我先试试于志宁的意思,他若能为我所用,便留于东宫,若是不能,我也有法子叫他在东宫待不下去。”

 第四十二章 册封大礼

    于志宁出自高陵于氏,关陇豪族,其曾祖于谨更是北周太师,八柱国之一,世代富贵,是根正苗红的关陇门阀。

    更为难得的是于志宁早在大业年末,武德年初时便为李世民麾下,也是最早投效李世民的那批人,故而于志宁极得李世民信重,对李世民更是忠心耿耿。

    如果说现在的李世民会忌惮李恪,会对李恪设防,倒也还绝不至此,李世民军马十余载,百战乃有天下,李恪和李世民相比还差地很远,李世民把于志宁放在东宫首先是为使于志宁吸取李承乾之教训,好生辅佐李恪,其次才是安插自己的眼线在东宫。

    但无论如何,这些都已经不再紧要了,诏书已下,他已为太子,又何必过分去在意于志宁这个太子左庶子呢。

    三日后,显德殿中,太子加封大典。

    太子加封,百官齐至,李世民亦服通天冠,绛纱袍自太极宫乘舆而至,待宾、赞就位,百官齐拜后,太子加封大典便算是正式拉开帷幕了。

    太子加封大典,其中最为紧要的便是两处环节,一为加冠,二为授玺。

    所谓授玺,便是传太子玺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