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庶子夺唐-第3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时间,武媚娘对李恪识人看物的本事不禁更多了几分钦佩,从当初的岑文本、王玄策、苏定方,到后来的马周、裴行俭、刘仁轨,再到现在的少年狄仁杰,李恪似乎总能在识得英才,并量才录用。

    武媚娘对狄仁杰问道:“你此前可曾见过太子?”

    狄仁杰不知武媚娘所问何意,但狄仁杰确实从未见过李恪,于是如实回道:“小子此前从未见过太子,这还是初次。”

    狄仁杰的回答入耳,武媚娘心中的惊讶更重了,一个不过八岁的孩童,在李恪从未见过哪怕一面的情况下,李恪为什么就能判定他异于常人,并且授以李璄侍读这样的紧要之位呢?

    总不能李恪有听了名字就能定人前程的天赋异能吧,李恪的本事叫武媚娘越发地看不清,反倒显得李恪高深莫测一般。

    武媚娘自然看不透李恪,更看不清李恪为何如此看好狄仁杰的缘故,而其中的缘故李恪也不会告诉她,更不能告诉她。

    现在的武媚娘乖巧可人,娴熟温顺,那是因为李恪在,武媚娘的骨子里始终还是那个行事不依章法的人,如果待将来李恪登基后,有个什么万一,未免权后临朝,再现女帝,朝中总要有人能够站的出来的,也总要给李璄留下些镇得住场面的辅政重臣。

    武臣不叫李恪为难,李恪麾下众人,裴行俭、席君买还有薛仁贵正当盛年,就算年纪稍大些的苏定方也还健壮,他们自然都对李恪和李璄忠心耿耿,难就难在文臣。

    就眼下而言,李恪属意的文臣自然就是狄仁杰了,五十年后的狄仁杰本就被誉作大唐的南天一柱,是保唐存李之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的人,李恪对狄仁杰将来的政治立场本就极为信任,更何况如今他孩童时便为李璄侍读,为总角之交了。

    李恪看着眼前尚且年少,但已经开始显得与众不同的狄仁杰,笑了笑,摸了摸狄仁杰头顶,俯下身去对狄仁杰问道:“本宫长子李璄年已四岁,明年过了年后便当进学,但他年幼,所知不多,你愿意进宫陪他一起读书吗?东宫里有天下最好的老师,你若能来,想必对你也是极有助益的。”

    以李恪的角度和位置而言,堂堂太子,任一个县令之子为长子侍读,那是莫大的恩遇,可谓施恩了,但李恪面对这样一个孩童却仍旧不失礼序,没有半点倨傲,可谓难得了。

    而就当李恪之言出口的一瞬间,一阵喜悦也直冲狄知逊的心头。李恪长子李璄,爵封武功郡王,这是漫天下唯一一个以帝王出生之地为号的爵位,李世民的意思已经再明显不过了,李恪是大唐未来的皇帝,而李璄也一样。

    狄仁杰在孩提时变为李璄伴读,将来待李璄长成,继为皇帝,那狄仁杰便是多年的潜邸功臣,甚至可以夸张一点地说,有了李恪这句话,年仅八岁的狄仁杰已经有一只脚迈入宰相之列了。

    现在的狄仁杰虽还未必能够尽数理解这句话意味着什么,但这至少代表了太子李恪对他极大的认可,狄仁杰当即跪地回道:“小子谢太子信重,小子必恪尽职守,不负太子所托。”

    “本宫既然托你此事,自然是信得过你的,不必多礼,快快起身,你从此只需记得今日所言,怀恪本心,陪璄儿好生读书,匡正璄儿言行便是。”李恪弯腰亲自将狄仁杰扶了起来道。

    狄仁杰聪慧,一旁的狄知逊也看地清楚,只怕李恪对狄仁杰的期许着实不低,怀恪本心,一个“怀”字,一个“恪”字,尤其是那个“恪”字,那可是从李恪的名讳里面拿出来的,是期许,更是告诫。

    说完,李恪突然心中又闪过了一个念头,对狄知逊问道:“令郎已然入学,但可有表字。”

    狄知逊回道:“犬子年幼,还未取表字。”

    李恪点了点头,稍作思虑后对狄仁杰道:“刚刚本宫说过,要你怀恪本心,这个‘恪’字本宫不便给你,但是‘怀’字可以,以后你的表字就唤作‘怀英’吧,莫负本宫期许。”

 第六十九章 捧杀

    贞观十四年的冬天似乎安静地有些厉害,不管是朝局还是朝臣都比以往的年份要安分上许多,但所有人都知道,所谓的安宁不过都是表象而已,现在的长安内外早已暗潮涌动。

    但不管如何,时间总会过去,贞观十四年的冬天一过,便迎来了十五年的春天,而就在这个关口,魏王府上下竭尽心力,被李世民期已厚望的《括地志》终于也在岁初赶工完本了。

    贞观十五年元日大朝,万邦云集,今日会是整个年头里最热闹的几日之一,而就在今日,也是魏王李泰公开献书的时候。

    天才蒙蒙亮,太极宫,含元殿外,进宫的龙道之上。

    “魏王的《括地志》方才完本,就急着在今日大朝之上献书,沽名钓誉,邀取圣宠之意可谓跃然于面了。”太子右庶子王玄策走在李恪的身旁,看着前面身后跟着许多手捧着书卷的內侍的李泰,对李恪小声道。

    李恪闻言,笑道:“魏王虽为嫡子,得父皇宠爱,但自幼时至今从来于国无功,此次难得著有名作,有些急迫也是能够理解的。”

    李泰身为嫡子,为李世民所宠爱,甚至一度盯着群臣施压,把已经成年的李泰留在了长安,但这些年,李泰于国却一直无甚功绩,只能眼看着李恪四处立功。而如今李泰潜心多年的《括地志》终于完本,是为文教大功,他自然难免急于在今日这样一个大日子里面献上此书了。

    王玄策道:“若只是献书倒也无妨,怕只怕魏王是另有图谋,日后难免再生事端。

    李恪闻言,摆了摆手笑道:“已魏王的性子这是必然的,但这倒也无妨,此事本宫已有打算,本宫等的就是魏王献书。”

    王玄策听着李恪的话,李恪显然是有意借此次魏王献书一事对付李泰,王玄策有些担忧道:“太子,据臣所知,陛下对此次魏王献书一事颇为赞许,太子若是在此事之上刁难,恐怕不妥吧。”

    李泰虽然心术不正,对李恪的太子之位更常是虎视眈眈,但李泰的文采和对文事的专注却是有目共睹的,李世民对爱子李泰的《括地志》更是颇多期待。

    其实对于李泰的文采和《括地志》一书,不止是李世民和朝臣,哪怕是和李泰一向不对付的李恪,也同样很是认可。李恪虽然几次仗着文抄公的本事力压李泰一头,但比起真正的文采,重武的李恪自问是不及李泰的。

    后世谓之《括地志》为:“其书称述经传,山川城冢,皆本古说,载六朝时地理书甚多”,《括地志》为唐宋总志体例开了先河,价值之高,不必赘述。

    李恪笑道:“玄策放心,本宫岂会不知父皇的心思,更不会去借此寻机贬低魏王和《括地志》的,本宫已经做有安排,玄策只管看着便是了。”

    李泰献书,正是朝中大事,李恪不是莽夫,自然不会当着此事之前刁难李泰,李恪自有他的打算。

    元日朝会之上,诸国朝贺献仪毕,便是朝中百官觐见的时候,也就是在这个环节,在太子李恪朝拜之后,李泰当朝献上了他的《括地志》。

    “儿臣李泰拜见父皇,儿臣愿父皇万寿无疆,大唐国泰民安。”李泰当着满朝文武和外邦使臣的面,走到了大殿中,对李世民拜道。

    李世民抬了抬手,先是使李泰起身,而后问道:“朕听內侍所言,你可是有一物要在今日献于朕?”

    李世民既为皇帝,便也和其他帝王一般,都极好颜面,尤其是他几个爱子给他挣来的颜面,当初李恪立功如此,今日李泰献书亦是如此,所以李世民才会当着所有人的面提及此事。

    李泰回道:“儿臣早年奉父皇之命于府中开文馆,纳贤士,编撰《括地志》,今已有成,特献于父皇。”

    李泰说完,摆了摆手,便有內侍自大殿一侧抱着堆积如小山般的书卷走了出来。

    《括地志》全书计五百余卷,以州为划分,分述各县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迹等等,工程浩大,所勘询的书籍之类更是浩如烟海,魏王府文馆上下数十人呕心沥血五载才得,光是这一眼望去的数量便知其难,李泰的这份心性,就是李恪也不得不服。

    眼前的一幕显然也出乎了李世民的意料,李世民看着眼前的文山书海,堆积了如小山般的《括地志》,连连惊叹了数声,脸上的笑意也掩藏不住,足可见内心的喜悦了。

    李世民带着些得色,看了眼李恪,又看了眼李泰,对殿中众人道:“朕之诸子,唯太子和魏王最为干略,太子乃当世名帅,威震天下,英果类我,有朕少年之姿;魏王文采斐然,为宗室才子,若是从了科举,必也是状元之才,如此一文一武,得子如此,为父者何求。”

    李世民所言虽有夸耀之意,但也确是实情,李恪战功赫赫,早已为天下皆知,而李泰有此一书,也足可录入文坛青史了。

    此时李恪也出列道:“四弟此书,可谓翰林巨著,直追古贤,《括地志》一出,足可彰我大唐教化更胜从前,儿臣为父皇贺。”

    李世民闻言,朗声笑道:“太子所言极是,正是此理。”

    李恪和李世民父子应和,话音才落,殿中众人也纷纷贺道:“天子明德,我大唐教化更胜往昔,臣等为陛下贺。”

    所谓盛世,不止是万国来朝,也不止是战无不胜,其中更不可少了文教,而于文教而言,没有什么比著书更好的法子了,在今日盛会之上,李泰的《括地志》可谓极其洽和了气氛,也极对了李世民的胃口。

    趁着兴致正高,李世民对李泰问道:“魏王今日献书有功,可有什么想要的嘉奖?只管说来。”

    李世民之言入耳,李泰看着李世民,心中不禁一阵激动,他想要的是什么?他想要的自然是李恪的太子之位,他巴不得即刻开口朝李世民要了过来,但李泰自己也清楚这是绝无可能的,他要是说了这些,便与失心疯无异了。

    李泰躬身回道:“儿臣献书乃是一片忠孝之心,并无所求。”

    李泰所言倒也在李世民意料之中,毕竟李泰一向行事还算是谦和的,自然不会挟功邀宠,不过有功不赏却也不是李世民的性子,于是李世民对朝中众人问道:“魏王此功,众卿以为该当如何嘉奖啊?”

 第七十章 雍王

    李泰在如此重要的场合献上巨著,论理论情都当予以厚赐,李世民欲厚赏于李泰,并问于百官并无不妥。

    而李泰为魏王多年,一向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以往李承乾为太子时如此,如今李恪为太子时更是如此,他想要什么东西可谓满朝皆知,不过自然是谁也不会此时出面为他张目的。

    李世民一开口,一时间许多人都齐齐说了话,有建议改封李泰为楚王的,毕竟楚王在四贵之列,又是太子李恪此前的封爵,是要尊于魏王的;也有给李泰加官的,加为太尉,位列三公;更有赏银钱、赐封地的更是不胜其数,直到秘书丞段延芳的出现,却一下子叫整个朝堂安静了下来。

    秘书丞,官正五品,在朝中也算是个闲职,其实秘书省不止是秘书丞一人是闲职,秘书省掌藏书与编校,整个秘书省上下都颇为清闲,在朝中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不止比不了三省六部,就连九寺五监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