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庶子夺唐-第3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世民点了点头道:“此战为父不会轻易临战,为父的安全,你也不必担忧,你好生待着便是了。”
李恪听着李世民的话,一下子又想起了一事,李恪对李世民道:“东征高句丽乃父皇少年之志,儿臣绝不做阻挠,但有一事还望父皇务必应允。”
李世民看着李恪郑重其事的模样,笑着问道:“不知是何事?”
李恪道:“鄂国公虽勇,但毕竟已经年迈,有时也恐体力不济,为保父皇万全,也为儿臣和母后在京中安心,儿臣举荐原东宫内率府,现检校右骁卫大将军薛仁贵领中军一部,护卫父皇左右。”
李世民听着李恪的话,心中不禁多了一丝暖意,薛仁贵是李恪的卫率出身,自然是李恪的心腹,本也该是此番监国身边离不得的助力,但李恪为了李世民的安危,将薛仁贵举荐领中军卫率,这也是纯孝之举。
李世民笑道:“你这番话若是传出去,只怕敬德要寻你的麻烦了。”
李恪道:“薛仁贵勇烈,论武艺绝不在昔年鄂国公之下,还望父皇应允。”
薛仁贵之勇,李世民怎会不知,说起来薛仁贵对李世民还有救命之恩,当年李承乾与东宫谋逆,若不是薛仁贵效死,恐怕李世民已经死在东宫了。
李世民一口应道:“好,既然恪儿有此孝心,为父便允了,着薛仁贵和尉迟恭并领中军左右卫率,随行辽东。”
第十二章 监国
少年之志,自然是要亲力亲为的,又岂能假手于旁人,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亲子。
当年隋炀帝杨广第一次东征大败,损兵折将,而那时李世民正是年才束发、血气方刚的少年,彼时李世民还是忠心耿耿的隋人,自也立过来日提兵北上,一雪前耻之志,也才有了今日之举。
李恪知道李世民心意已决,故也不在多做劝阻,而是顺着李世民的心意,只是举荐了薛仁贵于李世民。
李恪举荐薛仁贵给李世民,既是出于李世民安危的考虑,同时也有自己的思量。
薛仁贵此生因为得李恪赏识的缘故,入仕更早,成名更早,年才二十有九,就已经位列正四品检校右骁卫大将军的要职,但辽东战场,本就该是薛仁贵一战成名的地方,若是缺了这名白袍小将,总归多了两份遗憾,故而李恪才在李世民跟前举荐薛仁贵。
李恪自甘露殿中出来,便回了东宫承恩殿,此时武媚娘已在宫中等候多时。
李恪和武媚娘共有两子,嫡长子武功郡王李璄生于贞观十一年,现已六岁,而次子李玮生于贞观十四年,年才三岁,两人正坐在锦榻之上玩闹。
“璄儿今日可有读书?”李恪看见李璄,便开口问道。
李璄年已六岁,若是搁在寻常人家正是最是玩闹的时候,但李璄身为太子嫡长,已经到了入学的年纪,现在李璄每日都需和狄仁杰往弘文馆学习,李恪一见李璄便问了此事。
李璄回道:“儿今日和怀英兄长在弘文馆已经读了书,方才回来。”
李恪道:“如此便好,你每日所学?若有不明的尽可向弘文馆的师父求教?若是不方便也可问怀英,怀英年长于你?所学也颇丰。”
“阿爹说的是。”李璄闻言?应了一声。
李恪看着李璄乖巧的模样,心中疼爱?上前轻轻地捏了捏他的脸颊,对李璄道:“好了?为父和你阿娘还有话说?你和锦姨带着阿弟出去玩吧。”
锦儿虽只是武媚娘的贴身婢女,但也为武媚娘所倚重,是陪着武媚娘多年,也是看着李璄长大的?故而李璄也唤锦儿一声锦姨。
“好?儿这就去。”李璄听到李恪这么说,顿时欢脱了起来,拉着阿弟的手便出了承恩殿。
武媚娘看着李璄出门,如释重负的模样,对一边的李恪抱怨道:“看你每日把璄儿盯的?现在出去玩儿一趟都是如释重负的模样了。”
李恪笑道:“璄儿是你我的嫡长,将来是要随我之后继位国储的?自然要更严格一些。”
武媚娘道:“那怎也不见你带着他习练弓马,璄儿年纪还小?你这个做爹的总该多陪着他些。平日你不得闲暇,每日练武时总该带着他吧。”
李恪道:“我并非故意不带着璄儿习武?璄儿是男子?自当熟稔弓马?但璄儿习武只需强身健体便可,不能将武事看地太重了。”
武媚娘闻言,不解地问道:“父皇是靠军功登基的,三郎你也是因此得父皇宠爱,可为何偏却不愿璄儿重武?”
李恪解释道:“一文一武,便如一阴一阳,阴阳调和才可保国运昌盛。祖父、父皇还有我都是行伍出身,祖父起兵开国,父皇安定海内,而我将为璄儿靖平四夷,到时璄儿只管侧重文治,与民休息便好。”
李恪虽是行伍出身,以军功晋升,才能成为太子,但他却也非穷兵黩武之辈。
虽说唐人好武,但大唐即将经历三代重武的皇帝,若是李璄也重武而轻文,连年动兵,势必国力疲敝,百姓困苦。“国虽大,好战必亡”,所以李恪希望自己能够平定四夷,而李璄能够有文景之能,与民休息,使百姓安居乐业。
李恪的话落入武媚娘的耳中,武媚娘的脸上也多了些笑意,武媚娘其实对于李璄是习武还是从文并不太在乎,她在乎的是李恪对于李璄的态度,李恪这么说,显然就是已经把李璄当做了自己未来的储君了。
武媚娘问道:“三郎突然有此感想,可是因为此番父皇御驾亲征之事?”
李世民御驾亲征的消息传出来也有些时辰了,武媚娘一向是消息灵通的,她会知道此事并不奇怪。
李恪道:“倒也并非如此,父皇此番东征虽然武断,但也是早晚必然,算不得穷兵黩武,就是以我来看,这东征一战也必是要打的。”
高句丽虽然其国不大,但其志却不小,国中兵力也还尚可,高句丽毗邻大唐河北,若是一旦叫高句丽灭了新罗和百济,一统半岛,到时势必染指河北,才是大患。
高句丽的位置已经决定了高句丽叩边河北是必然的,所以大唐与高句丽一战也是必然的,与其等到那一天,不如就趁着眼下高句丽仍有后患的时候将他一举铲平。
武媚娘道:“其实此次父皇御驾亲征对三郎而言倒也是个机会,以三郎之能,此番监国必得朝野上下称颂。”
李恪听着武媚娘的话,思虑了片刻,回道:“此番监国,但求处事公正,奖惩得宜便好,至于说作为,不过萧规曹随罢了。”
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李恪奉旨监国,而且李世民还有言在先,此次正是给李恪一试身手的机会,若只以李恪血气方刚的年纪来说,本当意气风发,想着大干一番才是,但李恪的反应却显得过于平淡,甚至是谨慎了。
不过武媚娘看着李恪的模样,隐约也知道李恪会有如此反应的原因,太子毕竟还不是皇帝,现在的江山还是李世民的江山,李世民着李恪监国,不过是代掌,既然是代掌就不该做主人才能做的事情,以免在什么地方会惹得李世民不悦。
武媚娘道:“如此说来着监国太子倒也不是好做的了。”
李恪道:“那时自然,监国可不是什么好差事,凡事若是做地过了,做地急了,都是落入别人手中的把柄,麻烦地很。”
武媚娘见状,问道:“那三郎可有打算?”
李恪点了点头道:“我欲向父皇请旨,往洛阳监国,既可镇中原之地,也可在洛阳督转粮草,确保父皇大军后顾无忧。”
第十三章 亲征
随着李世民一声令下,大唐朝廷这座巨大的战争机器随之启动,禁军、兵部、户部、河北各州在短短几日之内上下忙成了一片,而就在朝中上下都在备战的时候,关于太子监国的圣旨也自门下省传了下来。
着李恪为监国太子,坐镇东都,兼东征大军粮草转运之事,至于监国辅政人选,则定了中书令岑文本和尚书右仆射杜如晦在东都辅政,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和左屯卫大将军程知节则留守长安,镇于京师,已备万全。
其实对于岑文本的安排,原本是有所争议的,岑文本多有谋略,曾为李孝恭长史从平山南,对于行军中各色事务的处置调度极是擅长,原本朝议是有意用岑文本随行辽东的,但李世民考虑到岑文本是李恪的师父,李恪监国身边离不得岑文本,故而留下了岑文本,改用了长孙无忌。
监国之事已定,粮草兵甲齐备,便是大军开拔之日。
此次东征,兵分两路,以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江、淮、岭、硖兵马四万,自莱州行海陆取平壤,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道宗副之,领军六万及兰、河蕃兵先取辽东,至于李世民自己则率一万精锐禁军后行,亦往辽东。
比起隋炀帝动辄百万的动静,李世民前后调用人马不过十一万,劳民之祸自然也就轻了许多,只不过这一十万人却也不是随便来的,若是仔细算算,正是当年李恪北伐薛延陀的兵力。
李世民乃李恪生父,用兵更早于李恪,而且高句丽之兵未胜于当年之薛延陀,李恪用十一万人马平了薛延陀,李世民好强,他东征用兵自然也不愿超了这个数。
春末夏初,洛阳城外?孟津渡口。
孟津渡口乃洛阳南北往返河北的要道?平日里商船、客船整日不断,热闹非常?今日的孟津渡口比起以往则少了几分热闹?更多了几分整肃。
今日的孟津渡口远远望去便是数百面正黄色的龙旗,还有万余军容整齐、身经百战的大唐禁军?这批大唐最精锐的士卒正齐齐列队,井然有序地登船渡河。
而在渡口边最大的一艘船边?则是长宽半丈余华盖?华盖之下站着的便是皇帝李世民还有太子李恪,今日正是李世民率禁军渡河赴辽东的日子。
李恪奉诏往洛阳监国,也正与李世民同行一段,直至东都洛阳?而到了这里?李世民便当过河北上,而李恪也要往洛阳监国了。
“炀帝无道,失人已久,辽东之役,人皆断手足以避征役。朕今征高丽?皆取愿行者,募十得百?募百得千,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郁邑,岂比隋之行怨民!”李世民和李恪一前一后地站在孟津渡口?李世民看随洛阳自发为大军送行的百姓?对李恪道。
李世民东征?用兵不过十一万,只朝廷之力便可支撑,从不曾劳伤百姓,故得民心,而且因为李世民威名在外,李世民御驾亲征时便有许多国中儿郎自请为兵,随征辽东,选得上兴高采烈,选不上的扼腕叹息,李世民所言也有些夸耀的意思了。
李恪应和道:“父皇乃圣君,所起更是仁义之师,是为顺应天命,自当如此。”
李世民看着身后的洛阳城,拍了拍李恪的肩膀,笑道:“此番为父北上,路途还遥,你便不必再送了,先回洛阳,待为父东征凯旋后再与你在洛阳痛饮,咱们父子同返长安。”
李恪也笑道:“既如此,那儿臣便在洛阳静候父皇佳音,等着父皇凯旋还京之日,咱们在洛阳大宴三日,满城同庆。”
“好!”李世民闻言,高声笑着应道。
这一边,李恪和李世民正在华盖之下说着话,而就在他们不远处,魏王李泰却只能站在人群和随李恪留洛阳监国的大臣们站在一处,无声地看着他们。
曾几何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