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庶子夺唐-第3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洛阳城这边,李泰闭门不出,蔺谟小心翼翼,也唯李恪之命是从,李恪也算是稳住了局面,而与此同时,李世民也到了辽东。

    此番东征辽东,乃李世民登基至今第一次御驾亲征,谁都想当着李世民的面斩得功勋,故而唐军上下战意激昂,将士用命。

    李世民率禁军过洛阳,往辽东,五月中旬方才行抵?而此时的辽东前线已经开始捷报频传。

    李道宗、张俭率军自通定渡过辽水?兵逼玄菟,斩首数千?分取建安城和新城?大唐大军一至,各城守将均惧大唐兵威?不敢交战,只回兵固守?互不为援?各自不过支撑数日,两城便连接告破。

    张亮的水路大军也没有闲着,张亮率军自莱州乘船渡海,于青泥浦登陆辽东?如神兵天降?速取要塞沙卑城,俘虏城中男女八千余人,打地高句丽人措手不及。

    当李世民的御驾行抵辽东时,正逢李绩大军连战连捷,兵逼辽东城?李世民遂率禁军与李绩合兵于辽东城外,谋取辽东。

    辽东城乃辽东要地?与西南面的安市城并重,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当年隋炀帝四十万大军便曾折戟城下?饮恨西归?因此?李世民对辽东也是志在必得,更不会轻视。

    辽东之重,不止李世民知道,高句丽同样清楚,偌大的辽东,堪为坚城的无非也就是辽东城和安市城两处,一旦辽东城丢了,安市也就成了孤城,若是安市再丢,鸭绿江以西不复为高句丽所有。

    因为辽东城之重,再加之唐军连日拔城,兵力分散,给了高句丽人底气的缘故,随着唐军兵围辽东城的消息传出,高句丽也做出了反应,高句丽人一改此前畏战、避战的姿态,由盖牟城守将高启相领军四万来援,大有一副要和辽东城守军里应外合,共破唐军的架势。

    辽东城外,山坡高地,唐军帅帐。

    唐军虽然已经连拔数城,但辽东城不破要取辽东就是一句空话,李绩率军攻辽东城已经三日有余,士卒死伤也有近千人,可至今却仍旧不见起色,李世民的心情并不是很好。

    帅帐中,李世民、长孙无忌、李道宗等一众人等正站在辽东地图前,抬头看着地图,面色凝重,显然是在商讨着破敌之策,但就在此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却打破了李世民的思绪。

    “启禀陛下,前线斥候传来的消息。”左监门卫大将军张世贵突然走进了大帐,对李世民道。

    李世民问道:“何事?”

    张世贵回道:“斥候传来消息,辽东城西三十里外突现高句丽人马,直奔帅帐而来。”

    李世民闻言,皱眉问道:“何人挂帅,人数如何?”

    张世贵回道:“盖牟城守将高启相挂帅,统四万之众来此,似是有意直扑我中军大营。”

    李世民道:“我军大部正在辽东城城下攻城,高启相此时率人来此想必是为了解辽东之围。”

    张世贵道:“陛下圣驾在此,不容有失,唯今之计当速诏英国公回师护驾。”

    唐军分兵拔城,李世民麾下总共不到五万人马,其中大部的四万人马还随李绩前往攻城了,此时李世民的身边只有一万禁军,高启相以四万人突袭李世民一万人马,李世民确实也有些危险。站在张世贵的角度,为保万全张世贵所言并不不妥。

    但李世民闻言,却当即否决道:“不可,李绩围城已有数日,今日如若回军便是功亏一篑,朕手中尚有一万精锐,区区四万高句丽士卒何足为惧。”

    李世民用兵一向胆大,当初他以三千精骑便敢冲王世充十万大军,更何况是现在。

    不过张世贵却坚持道:“辽东城再重,如何重地过陛下的安危,辽东城可以再取,但陛下却万万不容有失。”

    张世贵所言自也有他的道理,张世贵统帅玄甲军,也是李世民最是心腹的卫率统领,在他的眼中自然是李世民的安危高过一切。

    李世民要以先取辽东城为先,但张世贵所言也不无道理,一时间有些难以抉择,就在此时李道宗出列道:“启禀陛下,高启相率军来此,恃众轻我,又远来疲惫,末将以为高句丽军击之必败,末将请军四千,阻杀高句丽大军,必破高启相。”

    李道宗自己请命率军破敌,若是胜了,一切都好说,就算是败了也挡住了敌军的攻势,给了李世民足够的反应时间。

    以四千对四万,看似人数悬殊,但对唐军而言却已是家常便饭,李道宗所率乃身经百战的精锐禁军,将士善战,装备更是精良,只要能以四千人马破其胆气,要败高启相的四万人马并非不可。

    以奇致胜,以少胜多乃李世民所长,李道宗所言倒也甚合李世民的心意,李世民欣然应道:“好,便依你所言,着你领兵四千,往破高启相,朕在山上观战,亲自为你助阵。”

    “诺。”李道宗高声应了下来。

 第十八章 薛仁贵逞威

    以少破多,对于唐军将领而言本就是家常便饭,更何况李道宗是以逸待劳,装备精良,麾下所率更是谓为天下精锐的北衙禁军。

    高启相率军四万之西南向杀来,李道宗则领军四千,在山下要道正面阻击,若破得此军,辽东城再无外援,到时不止是辽东城,就连大军尽出,守备空虚的盖牟城也指日可破。

    李道宗领军于山下为战,而皇帝李世民则亲自登山旁观,既是督战,更是给李道宗底气和决心,毕竟皇帝行驾在此,绝不容有失。

    李道宗曾为李靖部下,虽不是李恪那般的授业弟子,但也颇得李靖两分火候,用兵奇险且大胆。李道宗布军于山下,以四千数面对四万之众,李道宗竟不墨守成规,一味地布置防守,而是率四千精骑直扑高启相四万大军而去。

    高启相率四万人马以少打多,更是里应外合,高启相想的原本当时一场剿杀之战,可李道宗的举动却着实出乎了高启相的意料,高启相以步卒在前,想着要强攻唐军大寨,但迎接他的却不是唐军大寨的守军,而是李道宗的北衙精骑。

    李道宗以逸待劳,本就是打高启相一个措手不及,而高启相却也同样大胆,他看着李道宗率四千骑便敢冲阵,第一时间不是稳住阵脚,而是动了贪功之念,要将这送上门的四千人拿下。

    毕竟天下人皆言唐军精锐善战,但高句丽人却不曾亲眼见过?高启相以四万对四千?总不能还未战就被吓破了胆吧。

    而高启相所为也正和李道宗的心意,李道宗怕的就是高启相结阵固守?毕竟以少敌多?若是高启相再守阵不出李道宗便越发地不易了。

    北衙禁军中的将校不乏当年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的玄甲军旧部,期间虽有汰换?但也俱是精锐,李道宗和副将李君义各率人马?分左右两翼分杀而去?如潮水般便涌入了高句丽军中。

    李道宗也是老将了,他的想法是好的,分两翼齐出,一左一右分入高句丽军中?而后左右贯穿?将整个高句丽的阵型打通打散,便可一举歼灭。

    李道宗所想固然是好的,做起来也并非不可,但李道宗却偏偏算漏了,也高估了李君义其人?李君义是近些年在西北建功,新近提拔上来的将领?无论勇武还是谋略都还尚可,否则也不会成为李道宗的副将?唯独就是在西北打惯了顺风仗,硬仗打得不多?一旦陷入逆境难免发憷。

    李道宗和李君义分率精骑入阵?李道宗攻右?而李君义攻左,李道宗一马当先,率众直扑中军的高启相而去,其势如破竹,舍生忘死,高句丽人难挡其锋。

    而李君义这边却有些不同了,两军交战之初,李君义倒也还算勇武,但随着渐渐深入,相距高启相越近,高句丽人越来越多地围了上来,慢慢地李君义没了锐气,有些逡巡了,一时间止住了脚步,杀不进去。

    战场之上,两军交战,最忌讳的就是畏首畏尾,尤其是在李道宗已经率众突杀至敌军深处的时候,若是李君义不能如约会和,那李道宗可就成了孤军,会被高句丽人慢慢吞没的。

    李君义这边的情况同在阵中的李道宗也看得清楚,但此时李道宗已经别无选择,早没了退路,只能硬着头皮往里冲杀,盼望着能凭自己一军之力杀穿高启相的中军。

    只是李道宗想的虽好,但局势却随着李君义被阻瞬息而下,李道义不能进军,高句丽军左翼的压力顿时大减,自然就有余力来顾及右翼的李道宗了。

    高启相看着李道义已不成气候,便下令将部分左翼大军调去右翼增援,一同围杀李道宗,李道宗这边的压力顿时成倍地增加,往内突刺的速度也渐渐地慢了下来。

    李世民也是知兵之人,他站在山坡高低望着山下的战局,起初倒还好,但随着李君义被挡住,李道宗攻势放缓,大有被围杀之势的时候,李世民的眉头顿时皱了起来。

    “陛下,李君义被阻,江夏王孤军深入,恐怕不妥。”薛仁贵就站在李世民的身后,看着山下的局势,对李世民道。

    如今的处境李世民又怎会不知,李世民道:“李君义畏死误我,长此下去道宗危矣!”

    一边的尉迟恭闻言,当即出列道:“启禀陛下,末将请兵两千前往驰援,必可救出李道宗。”

    尉迟恭随和李道宗以往有些过节,但在大是大非面前还是站得住的,一旦李道宗大军被全歼,李世民便就陷入了被动,只得撤军,此次攻取辽东城一战也就只能就此作罢了。

    尉迟恭乃当时猛将,正是临敌冲阵的不二人选,虽然年纪大了些,但也不败其威名,倒也有底气说出这样的话来。

    李道宗不止是李世民爱将,更是堂兄弟,无论如何李道宗必然是要救的,只是此时再遣兵自正面冲阵,恐怕收效甚微,纵然尉迟恭勇武,也是如此,最后就算救出了李道宗,必也是一场惨胜。北衙禁军是李世民的心头肉,李世民也不愿将将士们折在这里。

    李世民显然是面有犹疑,尉迟恭见状,顿时急道:“陛下还有什么好犹豫,若论沙场杀敌,此间谁人还是末将的对手,末将敢立军令状,必破敌军。”

    尉迟恭一向自恃勇力,漫天下除了秦叔宝,谁都不看在眼里,这也是人尽皆知的。这事若是搁在以往倒也并不不妥,但今日却偏偏不行,因为这里还站着一个薛仁贵呢。

    尉迟恭所言太过狂傲,既是重己,更是轻人,薛仁贵一听得尉迟恭的话,顿时不乐意了,薛仁贵出列道:“鄂国公老了,要破区区高启相岂用两千精骑,末将请兵一千,必摘了高启相人头献于陛下。”

    尉迟恭要以两千人破阵已是大胆,薛仁贵倒好,口气更大,直接要以一千人取了高启相的人头。

    李世民对薛仁贵问道:“卿欲何为?”

    薛仁贵行事也是稳重,既敢这么说自然是有底气的,薛仁贵回道:“高启相重右翼而轻左翼,末将欲直取高启相左翼,此乃斩首,故兵不需多,一千足矣”

    薛仁贵所言正是李世民方才所想的,左翼兵弱,若能破之高句丽必败。至于薛仁贵之勇,这也许旁人不知,但李世民却是再清楚不过了,当年东宫之中薛仁贵以一当百,神鬼莫近的模样李世民还记在心中,不曾忘却。

    李世民当即应道:“好,朕便予你一千精锐,在此等你的好消息。”

 第十九章 斩首

    方才薛仁贵的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