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庶子夺唐-第4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恪道:“魏相说的哪里话,魏相乃国之栋梁,此番染病自当以休养为先,朝中事务也有旁人照看着,不必忧心。”

    魏征对李恪问道:“太子可有陛下东征的最新消息?”

    李恪道:“父皇已夺辽东城,不日便当南下安市,只待夺下安市后全据辽东。”

    魏征听着李恪的话,对李恪所言不置可否,而是强打着精神,颤颤巍巍地自枕边拿过了一本奏折,对李恪道:“老臣不成了,怕是等不到陛下回京的一日了,这本奏章就请太子代老臣交于陛下。”

    魏征的声音虽然微弱,但语气却很坚定,眼睛里还透着几分倔强,甚至不必看,李恪也能猜到魏征奏章中所言何事,必然就是关于东征的了。

    魏征一向以为辽东得之无用,反对李世民御驾亲征辽东,而魏征又是极为倔强之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也不会有所改变。

    对于魏征此番作为,李恪并不觉得太过讶异,魏征的性情向来如此,只要是他觉着对的事情,也不会顾及李世民的感受。

    李恪也不提魏征奏章一事,只是对魏征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魏相心系国事,熬得油尽灯枯,没想到到了此时竟还心系国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好诗好句呐,老臣在朝中为官多年,开罪了不少人,也曾忤逆过太子,想不到临终之时,竟还能得太子此语为评,也算是不枉此生了。”魏征看着李恪,对李恪笑道。

    李恪不过脱口而出一句,并未想太多,没想到魏征竟然对他的一句话上了心,李恪道:“本宫不过随口言来,叫魏相见笑了。”

    魏征摇了摇头道:“太子之才,老臣一向是极为推崇的,老臣观太子作诗,不比南北朝那般华丽堆砌,而是质朴天成,这才是大成之道,开一代文风,胜过薛道衡之辈多矣。”

    李恪是文抄公,不过随口而来的一句却叫魏征如此高誉,一时间脸上也难免有些难为情了,李恪道:“本宫不过一时偶得,魏相谬赞了。”

    李恪是谦逊之词,但魏征如此夸赞李恪又怎会全无用意,魏征对李恪接着道:“若论文采天份,太子胜魏王多矣,只可惜太子却暴殄天物,偏生从了武,实在叫老臣惋惜。”

    魏征之言一出,李恪哪还不知道魏征想要表达的是什么,魏征一向重文而轻武,眼下春秋将尽,只怕也是想接着这个机会再劝李恪了。

    李恪低着头,并未急着回魏征的话,魏征看着李恪沉默了下去,吃力地对李恪道:“太子是聪明人,自然能猜到老臣信中写的是什么。”

    李恪点了点头道:“魏相刚直,一谏不成自然还有一谏,这奏章不必看,本宫也猜得到。”

    魏征强撑着对李恪道:“老臣的这本奏章不止是写给陛下的,也是写给太子的,太子是储君,未来的国君之重,自当知道眼下的大唐国情。自大唐立国至今,连年征战,今已百姓疲敝,自当与民休息,重文事,而轻武功,这才是正道。”

    “咳咳咳”

    魏征说着,显然情绪有些激动了,胸口上下不停地起伏着,急促地咳嗽着。

    看着已经奄奄一息,却仍旧心系国政的魏征,李恪的心里又怎忍心再去伤他,李恪连忙应道:“魏相说的是,大唐苦战久矣,日后自当休战,兴文政,与民休息,这也是本宫和岑师商议过的。”

    魏征闻言,脸上缓缓露出了笑意,岑文本也是文官,也是重文的,将来李恪登基,岑文本必当以帝师之名执政,如果是岑文本参与的话自然就不会假了。

    魏征笑着道:“如此甚好,如此甚好”

    说完,魏征慢慢地,永远地阖上了眼睛。

 第二十三章 魏府之忧

    李恪只告诉了岑文本,将来大唐会重视文教,与民休息,但却没有告诉魏征这么做的时间,可以是李恪将来登基之初,可以是李恪安定天下之后,甚至可以是李恪嫡长子李璄继位的时候。

    现在李恪说的话安慰大于实质,更多的不过是让魏征可得瞑目,安心地去罢了,而且看着魏征的反应,李恪的目的显然也是已经达到了。

    李恪还有要务在身,不可能一直这么看着魏征,待魏征晕厥过后,李恪在魏府又待了片刻,便就起身离去了。

    李恪离去,魏征嫡长子魏叔玉带着一众兄弟亲自相送,可就在李恪翻身上马,骑着定北准备回东宫的时候,后面却有人快步撵了上来。

    “太子留步,太子留步。”李恪的而后传来了一阵女子的叫唤声。

    李恪听着这声音,也不必回头,便能猜到追上来的人是谁,整个魏府上下,能如此当着旁人的面唤停李恪的只有一人,那便是霍王妃,魏征长女魏茹了。

    李元轨乃高祖李渊的第十七子,也就是李恪的十七皇叔,霍王妃魏茹自然就是李恪的婶娘了,亦是李恪长辈。

    李恪听得魏茹唤他,连忙停住了马,回身问道:“婶娘唤我何事?”

    魏茹抬头看了眼李恪,并未急着说话,李恪知道魏茹的意思,摆了摆手,屏退了左右。

    待李恪左右退开到一边后,魏茹才又道:“方才阿爹可是给了太子一个奏折,请太子转呈于陛下。”

    方才在魏府内室,因为是李恪亲至,恐怕和魏征会谈及紧要朝务,故而魏府上下的人都不曾入内,魏茹也不知道魏征有没有把那封递给李恪,只是魏茹看着奏折已经不在魏征床头了,这才追上来一问。

    李恪问道:“婶娘也知道这封奏折的事情?”

    魏茹回道:“这是阿爹今日早间亲手写的,还是我为阿爹研的墨,想必是要递于陛下的。”

    李恪点了点头道:“不错,魏相确实将这封奏折给了我,要我待父皇还京后转呈父皇。”

    魏茹问道:“太子可否告知此信中写的什么?”

    以魏征的性子而言,这信中写的是什么绝不难猜测,否则魏茹也不会追上来问询了,李恪如实回道:“谏辽东之战。”

    “果然如此。”魏茹听着李恪的话,幽幽地叹了口气,显然对李恪所言也是有心理准备的。

    李恪道:“魏相性情刚直,虽九死不悔,实非常人可比,我也是万分钦佩。”

    魏征的性情一向如此,他会这么做,既不叫李恪奇怪,也不叫魏茹奇怪,但魏茹却担忧道:“若是阿爹健在,他如此进谏,魏家自然受得住,可如今阿爹病危,也不知还有几许时日,此时如此进谏必定会触怒陛下,若是陛下降罪,又该如何?”

    魏茹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只要魏征健在,魏府还有这根顶梁柱,无论魏征如何进谏李世民,李世民不管是顾及情面也好还是颜面也罢,都不会太过苛责魏家,但如果魏征不在,一旦李世民迁怒魏家,谁又能去消了李世民的怒火呢。

    而且李世民已然出征,在这种情况下魏征仍旧抓着此事不放,李世民动怒是必然的,到时候迁怒魏家,谁能担当地起?

    李恪道:“父皇的脾气如此,魏相的脾气也是如此,婶娘所言倒也不无可能。”

    现在的李世民已经不是贞观初年的李世民了,现在的李世民虽然仍旧圣明,听得进忠言,但却不比以往那般从谏如流,渐渐地多了几分固执,在有些事情上甚至是一意孤行,如果魏征的奏章触怒了李世民,李世民动怒,魏家上下自然吃不消。

    魏茹对李恪问道:“这封奏章太子打算怎么处置?”

    李恪一听魏茹的话,便猜到了魏茹的意思,她专程追上来说了此事,她的意思多半是想李恪扣下这份奏章,不要交于李世民。

    魏茹所提之事关系魏家上下,其实本和李恪无关,若是旁人和李恪提及此事,李恪是可以断然回绝的,但这话出自魏茹之口,李恪也不得不多给几分情面了。

    论辈分,霍王李元轨虽然是李恪的叔父,但李元轨的年纪却还要小于李恪,不过也只小了三岁,大体年纪还是相仿的。

    李元轨行事缜密,知礼守节,和李恪关系也一向不错,在宗室里李元轨也常帮着李恪说话。

    李恪的叔父不少,而且许多和他年纪相仿,将来李恪继位,还要李元轨帮着他上下斡旋、平衡呢,李恪倒也不想因此就和霍王府生份了。

    李恪顿了顿道:“婶娘当知,这可是欺君之过。”

    李恪并未一口应下此事,而是先同魏茹讲明了其中的严重性,毕竟私自扣下宰相临终交于皇帝的奏章,是与欺瞒君上无异了。

    其中的难处魏茹又怎会不知,魏茹道:“太子放心,此事并无旁人知晓,只要太子不说,扣下这封奏章,谁都不会知道。阿爹病重,时日无多,还望太子怜惜府上妻儿,允了此事。”

    魏征虽然年迈,但因是老来得子,故而诸子的年纪都还不大,嫡长子魏叔玉也不过才二十出头而已,若是李世民因此降罪,他们自是消受不住的,而且吃亏的不止是魏家,很可能还会连累到李元轨。

    李恪听着魏茹的话,面露难色,显然是在犹豫此事,魏茹看着李恪的反应,知道李恪已经有所动摇了,忙接着道:“还望太子相助此事,此事之后,霍王府和魏府上下必感念太子恩德。”

    魏王府的人情对李恪打动不大,倒是霍王府的人情对李恪助益不少,李恪几番权衡之下,有些心动了。

    李恪道:“此事我若是全然不说倒也不妥,不过我倒有一个折中的法子,婶娘可愿听?”

    “愿闻其详。”魏茹对李恪道。

    李恪道:“若是父皇大胜还京,自然心情大好,纵使有了魏相这份奏疏也无大碍,我便将这奏章呈递父皇,并在一旁为魏家开解,父皇想必不会为难。可若是未能大捷,我便犯险将这份奏疏扣下,不使父皇降罪于魏家。”

    李恪所言确有,李世民如若大胜,圣心大悦,那魏征所言不过就是一般的书生之见,李世民不会太过为难,多半一笑了之,若是未能大胜,李恪就扣下这份奏章,对魏家也无碍。

    魏茹当即道:“如此便谢过太子了。”

 第二十四章 安市之困

    李恪是聪明人,一个魏家的人情和李世民的信重相比孰轻孰重,自然不难断定,李恪不会为了一个魏家而去冒欺君的风险,李恪之所以答应魏茹这么做,不止是为了霍王府的人情,更是因为李恪有十足的把握,心里已经有了分寸。

    李世民若胜,那魏征说的就是错的,纵使李恪把魏征的奏章转呈给了李世民,李世民无非也就是笑话魏征一句书生之见,不知兵而已,不会动什么大怒。

    李世民若是未胜,那魏征的这封奏章一旦呈上去不止会叫李世民大怒,迁怒魏家,而且对李世民的威信更是一种损伤,李恪为了父皇的声望,扣下这份奏折,就算将来李世民知道了此事,想必也不会迁怒李恪。

    左右李恪都是在做好人,既向霍王府示了恩,也不会叫李世民动怒,这样的事情他何必拒绝。

    其实就关于辽东战后,李世民未必能够大胜,李恪要扣下魏征奏章的事情李恪也是早有心理准备的。

    李世民要取辽东绝非易事,辽东坚城之一的辽东城虽然已得,但安市城却还未下,安市城城防之险不弱辽东,而且安市城同样屯有重兵,安市城守将梁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