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庶子夺唐-第4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世民惊叹道:“真人生于西魏大统七年,与前隋文帝同岁,文帝已属长寿,可文帝早已作古近四十载,真人却仍旧康健,实属罕见呐。”

    孙思邈道:“为帝者案牍劳形,操心费力,难免会有影响寿数的。”

    李世民听着孙思邈的话,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隋文帝是明君,治国劳心,李世民又何尝不是呢。

    李世民问道:“那依真人之间,朕的寿数如何呢?”

    孙思邈摇了摇头回道:“草民精擅医药,却不懂相面算寿之道,陛下问草民这个,怕是问错人了。”

    李世民这句话若是问旁人,旁人自然是要好生恭维一番的,但孙思邈倒是耿直,如实相告。

    “是朕失言了。”

    孙思邈行事向来如此,是直言不讳的,而且孙思邈亦为李世民所敬重,孙思邈这么说,李世民也不会见怪。

    李世民缓缓地坐直了身子,伸出手腕来,对孙思邈道:“请真人先为朕诊病。”

    “草民领命。”

    孙思邈依言走上前去,放下了肩上背着的药箱,坐到了李世民的身边,轻轻抓过李世民的手腕,为李世民把了脉象。

    把完脉象,片刻后,孙思邈对李世民道:“请陛下褪去上衣,草民还要给陛下望诊。”

    “有劳真人了。”李世民说着,如孙思邈所言,慢慢地褪下了自己的上衣,将背后痈疾袒露在了孙思邈的面前。

    孙思邈起身站在李世民的身后,低头看了会儿,对李世民问道:“太医可是给陛下用过药了?”

    李世民回道:“今日早间才用的药,原本朕的后背还疼地有些厉害,用药之后舒服多了。”

    一旁的李恪看着孙思邈眉头微皱,只当是用药不妥,于是问道:“可是这药有何不妥之处?”

    孙思邈回道:“这药并无不妥,但只是理通气血,镇痛疏络之用,实在保守了些,难用以治病。”

    太医会这么用药,倒也在李恪的意料之中,给皇帝诊病比不得旁人,不可出半点岔子,左右孙思邈就要到了,不如就先稳住李世民的病况,待孙思邈到了之后再说。

    李恪问道:“那父皇之疾可有大碍,又该当如何?”

    孙思邈道:“陛下之疾发地突然,倒也无碍性命,但是因为在辽东拖地太久,留下了根,恐怕想要除根不易。”

    李恪听到孙思邈说李世民的背痈不危及性命,不禁松了口气,但又听闻除根不易,不免又有些担忧。

    李恪问道:“真人这是何意,难道父皇的痈疾无法除根吗?”

    孙思邈回道:“陛下之疾最怕天寒,搁在春夏时还好,只要入了秋冬转冷,便有复发的可能,陛下日后需得注意身子,一旦如了秋后就尽量待在屋中,不要外出。”

    李世民听着孙思邈的话,似乎这痈疾便再难根治,要跟着他一生了。可他堂堂帝王,又岂能真如孙思邈所言都窝在屋里?

    李世民问道:“难道就别无他法吗?”

    孙思邈回道:“陛下年过四旬,身子不比壮年,气血本就有所不足,耐不得寒也是正常的,这情况人人都有,也是轮回天数,非人力可变。”

    李世民想了想,接着问道:“朕听闻有道家丹药,可补人气血,使荣光焕发如盛年,不知可有此说?”

    孙思邈摇了摇头道:“草民只通医药,丹药之说太过玄幻,草民也不曾服过,这草民便不知了。”

 第三十七章 术士

    孙思邈之所以长寿,是因为清心寡欲,保养得宜,而非其他,更不会是什么神仙丹药,如果丹药当真能保长寿,现在的皇帝应该还是秦始皇。

    李世民以此事问孙思邈,孙思邈这么回了,言下之意也就是告诉李世民,他自己并不信奉此道,也是要李世民切勿轻服丹药。

    但自古帝王,就没有不愿长寿的,尤其是此次李世民在饱受病患之后。毕竟听得孙思邈所言,李世民的痈疾难以根除,以后每到秋后转凉便有复发的可能,甚至以后李世民在秋冬之时都不宜出屋了,这对马上得国,尤好射猎的李世民而言如何能够接受?

    皇帝为长寿,而求丹药,这事在千古青史之上并不罕见,秦始皇如此,汉武帝如此,到了李世民也未能幸免。

    李世民欲寻仙求药,此事并未交给李恪去办,因为李世民知道李恪一向不重此道,就和李世民自己年轻时候一样,李世民将此事交给了常涂,着他私下秘问此事,毕竟对皇帝而言,行服食丹药之事是会被人诟病的。

    在大唐朝堂,信奉此道,甚至自己服食丹药的虽然不多,但也并非没有,名将尉迟恭便就如此,只是尉迟恭所陷不深,也不敢轻易献药给李世民。朝中若是说起最笃行此道的,就莫过于郧国公、刑部尚书张亮了。

    张亮乃朝中悍将,位列凌烟阁,旧为李密麾下,后随李绩降唐,也是天策府旧部,李世民的心腹爱将。

    如果张亮此番战死在辽东战场,兴许这对张亮而言还算是善终,张家之后也可能保得富贵,可偏却张亮活了下来,也给郧国公府带来了灭顶之灾。而这番灾祸倒也并非尽是张亮一人引起的,张亮的正妻李菱也是始作俑者。

    李菱出自世家名门渤海李氏,渤海李氏虽不比陇西李和赵郡李那般天下显贵,位七宗五姓之列,但也在地方门阀之中。

    不过李菱虽是世家女,但实在不是良配,李菱非张亮原配,而是显贵后弃妻续娶,非但生性放浪娇横,私闱不清,而且笃信巫道,张亮如此信奉巫道也是拜李菱所赐。

    长安城,安兴坊,郧国公府。

    张亮随李世民东征半载,到了如今还留在洛阳不得还家,这大半载的时间可是给了李菱足够的自由和时间。

    李菱一向放浪,尤喜床笫之事,以往张亮在长安时李菱虽也常与人私通,但多少也还顾忌着些,带着些小心,但自打张亮随御驾东征以来,李菱在郧国公府中便再无人能管制她,她行事便大胆了许多,甚至时常留着人在屋中过夜,一待便是几日。

    入了夜,郧国公府内院的卧房中,床榻之上不时传来一阵阵沉重的呼吸声,大口地喘着粗气,一双赤袒着的、潮湿着的身子还缠于一处,显然是好事才罢。

    这屋子在府中内院,往日是张亮起居的地方,但现在,本该属于张亮的床榻之上,现在却躺了张亮的夫人李菱和另外一个男人。

    而这个男人也不是旁人,甚至是张亮识得的,正是张亮的府上门客,他所信重的江湖术士程公颖。

    “再过两日我得该走了。”程公颖瘫软在柔软的床榻之上,怀中半搂着李菱,低头着,若有所思地对李菱道。

    李菱这些日子和程公颖私通,食髓知味了,一下子听闻程公颖要走,心中倒也有些不舍,问道:“怎么?好端端地走什么?”

    程公颖回道:“郧国公已在洛阳,最晚年前也会随圣驾回长安,再不离府,等着他回来捉了我不成?”

    程公颖虽是色胆包天,和李菱私通,但到底是畏惧张亮威名的,张亮即将返京,他哪有不怕的。

    不过李菱的反应却出乎了程公颖的意料,李菱戳着程公颖的胸口,讥笑道:“你也就这么大的胆子了,你怕张亮,我可不怕。”

    程公颖不解地问道:“郧国公乃陛下爱将,朝中重臣,若是惹怒了他,咱们如何承受得住?”

    李菱不屑道:“什么陛下爱将,只要我愿意,片刻间便能叫陛下不再信他,甚至要了他的性命。”

    “这是为何?”程公颖闻言,连忙问道。

    李菱斟酌了片刻,而后才笑着道:“这可是咱们日后能够长久的法子和保障,我告诉你,你可不能说于旁人。”

    程公颖连忙拉过李菱的手,将李菱的手放在了自己的胸口,一口保证道:“你我休戚与共,一体同生,我自然不会说于旁人。”

    李菱得了程公颖的保证,这才程公颖道:“张亮曾为相州都督,在相州时他就私养义子五百人,至今还在,你说他养这些义子是要干什么?”

    “竟有此事?”程公颖闻言,惊讶道。

    李菱笑道:“张亮有这个把柄在我手中,莫说是你我背着他私会,就算是要他此刻在屋外守门望风,他也不敢二话。否则我把此事捅出去,他就是谋逆死罪。”

    程公颖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得意道:“你说的极是,有了这个把柄,咱们可是拿捏死了张亮了。”

    自古以来,私养义子和蓄养私兵无异,这几乎是可以和谋反划上等号的,张亮自然畏惧。

    程公颖说着,突然又想起了一事,对李菱道:“既然如此,我还有一事想要求你。”

    “何事?”李菱看着程公颖急切的模样,问道。

    程公颖道:“我想请郧国公把我举荐给陛下。”

    李菱闻言,好奇地问道:“你又不善文武之事,要张亮举荐你给陛下作甚?”

    程公颖回道:“我听闻陛下正在寻善于丹药的能人术士,恰巧我也精擅此道,只是一直缺人引荐,若是郧国公肯出面举荐我,陛下必定肯见我一面。”

    李菱道:“咱们眼下的日子难道过得不好吗?为何非要往朝堂上挤,你一个术士要在朝堂上立足可不是易事。”

    李菱虽然品性不佳,但毕竟出自门阀,还是有些见地的,大唐朝堂中俱是名士,程公颖一个江湖术士要跻身其中自然不易。

    程公颖解释道:“咱们眼下虽好,可毕竟还是寄托于郧国公的势力之下,如何比得上咱们自己博来的富贵实在。我若是能为陛下重用,引为心腹,到了那时我便可与郧国公分庭抗礼,便可娶你为妻,共享富贵,这才是长久之计。”

    李菱听着程公颖的话,心中大动,也对程公颖所言上了心,几乎没有任何的犹豫,当即应道:“算你还有良心,好,那我就帮你这一回。”

 第三十八章 还京

    贞观十七年,岁末,腊月隆冬。

    李世民御驾亲征,在辽东染病,于十一月回洛阳休养,在洛阳养病一月,在孙思邈的医治和李恪众人的悉心照料之下,病况终于有了起色,渐渐地痊愈了。

    洛阳虽是东都,但毕竟不比长安之重,不是正都,天子和太子都离朝已久,终究还是要还朝的。若是依李世民的身子而言,自然是开春后暖和些再还朝最好,但时近年关,国都不可无君,就在李世民病况好了大半,起居无碍后,便起驾还京了。

    天子还朝,动辄数万大军,仪仗前后绵延数里,有右威卫大将军席君买领军在前开路,左监门卫大将军张世贵在御驾旁随扈,而李恪则随李世民一起坐在御驾之内,顺带照看着李世民。

    “长安在望,父皇即将回宫,怎的父皇的神色似乎有些沉重。”李恪坐在车厢中,看着身旁的李世民,关切地问道。

    李世民回道:“为父在想该如何处置李元昌、柴令武一众的事情。”

    李元昌和柴令武谋逆是大半个月前的事情了,按理说是应当即时惩处的,但李恪考虑到了那时李世民的身体状况恶劣,还有事情涉及到李承乾,不便假手旁人,故特将此事压了下来,先将叛逆一众扣押,待李世民年末还京再行处置。

    李世民虽然这么说,但李恪知道,李世民会如此担忧,绝不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