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庶子夺唐-第4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程公颖咬了咬牙道:“若是能成自然最好,若是不能,咱们便随便寻来一个老道,咱们便将他弄死在途中便可。左右自闽中南来长安必经运河,要弄沉一艘船又岂是难事。”

    李菱道:“虽是无奈之举,但唯今之计也只能如此了。”

    程公颖道:“只盼太子莫要总盯着咱们才好,否则日后的事情还多着呢。”

    李菱听着程公颖的话,埋怨道:“太子自己的事情都还没处置妥当,宫中的风流韵事都传到了外面来,竟还盯着咱们不放。”

    程公颖听着李菱的话,似乎是李恪在宫中做了什么事情,传到了她的耳中。现在的程公颖正被李恪盯地难受,若是能够什么事情可以搞得李恪焦头烂额,甚至身败名裂,无暇他顾,自然是好事。

    程公颖问道:“你可是知道太子什么事情了?”

    李菱也能猜到程公颖的意思,于是道:“其实倒也不是什么大事,这点事情拿捏不住他的。”

    程公颖道:“不论行或不行,你且说来听听。”

    李菱道:“我也是和别家夫人闲聊的时候听着的,太子和太子妃的亲阿姊、故武川侯的夫人武氏有染,已经有些日子了。”

    程公颖听着李菱的话,有些激动道:“此事可是真的?”

    李菱道:“武氏去东宫给太子侍寝也不是一两次了,这事只怕已经做了有些年头了,武氏常去东宫,不止是东宫的人,就是武川侯府和应国公府上下的许多家奴也都是知道的,只是不曾摆上台面说而已。”

    自打贞观十一年,武媚娘怀了次子李玮,武顺第一次进东宫以来,武顺便成了东宫的常客,一开始做的倒还谨慎些,还是打着进宫探视阿妹的幌子,可到了后来,来往地频繁了,干脆就不再做掩饰,直接就把人送进了东宫的内宫。一次两次旁人还不知晓,但这长年累月下来,哪还有别人不知,又传不出去的。

    李菱是张亮的夫人,和李菱相交的也都是些权贵人家的夫人,这些人都是消息灵通之辈,平日闲聊起来李菱也就都知道这些事情了。

    程公颖抚掌笑道:“太子容不下我,早晚必对我下手,若是如此,咱们倒是有先下手为强的法子了。”

    李菱不解地问道:“太子自幼便是风流种子,青楼妓馆的常客了,此事是人尽皆知的,光凭这点事情恐怕不足以叫太子伤筋动骨吧。”

    李恪和妻姐武顺有染,说出去自然是难听的,对李恪不利,但李恪向有风流之名,这事情虽对李恪的名声不好,却于李恪本身无大碍,总不能因为李恪和武顺有染,李世民就废了李恪的太子之位吧。

    此事若是传到李世民的耳中,多半就是对李恪训斥一顿,叫李恪面子上有些挂落,毕竟武顺之夫已死,就算再嫁也无不可,想要借此事难住李恪,这是绝无可能的。

    程公颖笑道:“若只是拿这些私闱之事对付太子,自然不行,可若是事涉皇嗣呢?”

 第四十四章 进宫

    李恪从来都是长安百姓的宠儿,关于李恪的消息,无论是好坏都传地很快,更何况还是这些叫人浮想联翩的风流韵事,就更为人所津津乐道了。

    时值年节,正是百姓人家走亲窜友最是频繁的时候,消息互通也是最多的时候,一家人坐下来吃饭闲谈,聊着聊着,李恪的这些事情便成了最好的谈资。

    于是乎,就短短几日的功夫,太子李恪和妻姐武顺之间的事情就传地满城皆知,甚至不乏另加渲染的,说的是有声有色,更有甚者,有的直接就从当年李恪少年时和武顺初遇时说起,长篇大论,情节丰满,都快能够成书了。

    这么大的动静,身为当事人的武顺和李恪又怎会不知,就在消息便传长安的时候,武顺心中慌张地厉害,一时也不知该怎么办,于是偷偷地来到了东宫,和李恪见面。

    “太子,这才短短几日,咱们的事情已经闹得满城皆知了,咱们该怎么办?”武顺此前从不曾遇到过这种事情,心里忐忑地很,刚一进东宫,见到了李恪,便连忙对李恪道。

    武顺毕竟是孀居的人妇,也是李恪的妻姐,她和李恪有染,给李恪侍寝,传出去总归是难听的,对她、李恪甚至武家的名声都不利。武顺虽倾心于李恪,却不是李菱那般生性放浪之人,她如此慌张也是应当的。

    武顺如此慌张,早已没了主意,但李恪的内心倒还沉得住气,也分得清轻重缓急。

    李恪敏锐地从此事的背后嗅出了一丝不寻常的味道,但李恪知道,眼下最先要做的事情是安抚武顺,既是为了护着武顺,不使她忧心,也是要稳住她,免得惊慌失措,为人所用。

    李恪看着武顺过来,并未先急着说话,而是自己走上前去,缓缓地将迎面而来的武顺揽入怀中,紧紧地搂着,任由他的头靠在了自己的肩上。

    武顺原本来见李恪的时候是极为慌乱的,她如此慌乱也有两个缘故,其一是担心她和李恪的名声被人传地难听;其二是怕李恪为了自保,就此刻意疏远了她,那她可就真的得不偿失了。

    不过好在李恪并没有这么做,李恪显然还是待她如往日一般,武顺被李恪搂着,靠在李恪的怀中,心里踏实了许多,仿佛只要有李恪在,这些事情也都不算什么了。

    片刻后,李恪轻轻地抚摸着武顺的头,轻声道:“不必慌张,有本宫在,都无妨的。”

    武顺看着李恪稳重的模样,心思稍定,抬起头,对李恪问道:“太子可是什么法子处置此事吗?”

    李恪道:“咱们如此来往也有些年头了,若是传出去,早也就传出去了,为何偏偏就在这个时候传的人尽皆知的,若说这背后没人推,本宫绝不信。”

    李恪是太子,尊奉他的人极多,同时心里同他不和的人也不少,诸王、关陇门阀、朝中权贵,还有许许多多和李恪政见不合甚至利益冲突的人,他们在背后对李恪使坏也不叫武顺诧异。

    武顺问道:“太子可能猜到是谁?”

    李恪想了想,道:“本宫只是有些猜想而已,但暂还无法确定,更无证据。”

    武顺贝齿轻咬,不悦道:“此人心思歹毒,竟用这等下作的法子,实在可恨。”

    李恪道:“你从不与人争,朝堂之争本与你无关的,此人抛出此事来是为了对付本宫,可却也祸连了你,实在是委屈你了。”

    李恪在这个时候还在记挂着武顺,武顺的心里也是好受了许多,武顺低着头,脸上带些羞怯,对李恪宽慰道:“太子怎能这么说,太子与我本就是一体,休戚与共,能和太子一起承担事情,哪怕是千夫所指,我也是乐意的。”

    李恪低下头,拉着武顺的手,感动之余望着武顺的眼睛,对武顺道:“你能如此想,本宫的心里踏实多了,你放心,今日之事我绝不会让你白受半分委屈,来日也必加倍补偿。”

    严格说来,武顺算是守寡的孀妇,大唐风气开放,孀妇守寡只需三载便可再嫁。贺兰越石身死又何止三载,所以武顺和李恪所为最多也就是交合不礼而已。

    可刑不上大夫,况乎太子,这点小过对李恪而言更不会上纲上线了。此事对一向有风流之名的李恪而言,虽然于名望不利,但却不会伤及李恪的根本,更不会危及太子之位,真正被伤害最大的还是武顺。但武顺这么做,又何尝不是自己心甘情愿的,武顺等的就是李恪这句话。

    当初武顺给李恪侍寝,是太子妃武媚娘的意思,更是武顺自己一口应下的,她们的目的是为了武媚娘,也是为了未来会成为后族的武家。

    在武媚娘想来,因为武顺是武媚娘的阿姊,更已生有子女,所以武顺绝不会成为李恪名正言顺的侧妃,更不会威胁到武媚娘的地位,这也是武媚娘之所以选择武顺的缘故。

    武顺这么做,固然是帮了武媚娘,帮了武家,但她自己也彻底成为了武媚娘手中的一个工具,帮着她拴住李恪的工具。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武媚娘不念她的好,李恪对她也无甚情义的话,待将来武顺年老色衰,她又还能剩下些什么。

    不过武媚娘有她的算计,武顺又何尝没有自己的心思,从她给李恪侍寝的第一晚开始,她就彻底沦陷了,她开始费尽心思地博取李恪的喜爱,展现出与武媚娘全然不同的温顺,留在李恪身边,让李恪不愿舍离了她。

    武顺对李恪动了情,李恪也武顺也上了心,虽无名无份,却有实有情,这也才有了李恪方才的话。

    武顺听着李恪的承诺,心头一热,对李恪道:“未免太子为难,可要妾先离京先回文水暂避一段时间。待妾走后,太子只管放手去做,也不必再顾及妾了。”

    李恪摇了摇头道:“遇事回避不是本宫做事的法子,更何况此事躲是躲不开的,此事当速定。”

    武顺问道:“太子是已经想好该怎么做了吗?”

    李恪道:“这些事情越是压,越是不成,与其藏着掖着,不如就索性摆到台面上来说,本宫晚些时候就进宫一趟,面见父皇。”

    武顺紧张道:“太子不等陛下传见吗?”

    李恪道:“此事越早越好,若是等父皇传见,说明父皇已经不满,那便迟了。”

 第四十五章 请罪

    太极宫,甘露殿,书房。

    甘露殿的书房中,李世民正端坐于案前,埋头处置着堆积在案上,摞地高高的一堆奏章。

    “陛下,太子求见。”李世民正看着奏章,常涂走了进来,对李世民禀告道。

    李世民闻言,慢慢地放下了手中的奏章,道:“想来他进宫见朕也是为了宫外传的事情,传他进来吧。”

    “诺。”常涂应了一声,下去领人了。

    片刻之后,李恪走进了书房,一进书房,李恪便看到了方才的一幕,心中也不禁感慨。

    李世民虽求延寿之道,但绝非昏聩之君,李世民大病初愈,便忙着整日处理朝中事务,也不曾有过半分的松懈,李恪自问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儿臣拜见父皇。”李恪走到案前,对李世民俯身拜道。

    “恪儿不必多礼,坐吧。”李世民摆了摆手,对李恪道。

    李恪道了声谢,站起了身子,李恪看着李世民看似精神的状态,但却面色异红的两颊,心中不禁有一些担忧,李恪知道,李世民终究还是服了丹药了。

    李恪问道:“父皇已经开始服丹了吗?”

    李世民看着李恪关切的模样,张了张手,笑道:“不错,这才是为父服丹的第三日,便觉着精神焕发,身体轻快,比起以往亦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纵使比前几日歇息少了,也不觉疲乏。”

    李世民的状态看似精神,但眼中和脸颊都藏着一丝病态,李恪大概知道其中的缘故,却也不便多说什么,毕竟现在的李世民正在兴头上,说的多了,李世民也听不进去,只会惹得李世民不悦,别无他用。

    李恪只得道:“父皇的模样确比病中更精神了许多,不过儿臣虽然对丹药之说一窍不通,但想来丹药也是药,虽然见了药效,但父皇也不可尽赖之,每日用膳之量不可少,就寝之时也不可缺。”

    近几日来,李世民因服食丹药之事没少引朝中言官进谏,这些言官的话大多言辞激烈坦直,李恪的话比起朝中那些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