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庶子夺唐-第4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这些人大多因兵亡故于武德年间,就算是依附突厥,苟活一时的梁师傅也不过苟延残喘到了贞观二年而已,余者要么是身死国灭,要么就是降了大唐。

    但就是降唐一众中,他们的下场也是有好坏之分的,开国皇帝李渊的心眼实在是不大,在李渊为帝的武德年间降唐的,诸如李密、杜伏威、萧铣等也未得善终,无一例外地都丢了性命。

    比起杜伏威他们,拒守恒安的苑君璋和盘踞岭南的冯盎就显得聪明了许多。

    武德年间,李渊也曾不止一次的下旨诏苑君璋降唐,但苑君璋顾忌此前诸如杜伏威等人的下场,一直拒不降唐,硬生生拖到了贞观元年,有容人之量的李世民登基后方才降唐,保住了性命,甚至在自己死后连芮国公的爵位都传了下来。

    至于冯盎,虽也是在武德年间降唐,但因为冯盎虽然割据岭南,但却始终未加王号,又因为李渊对偏远的岭南也不甚重视,故而得以保住了性命。

    冯盎岁七十有六,在此时也是绝对的高寿了,他是生生熬走了隋末群雄,自己走在了最后一个。

    李恪之言一落,年已七十有一的同中书门下三品萧瑀出列道:“回禀陛下,冯盎一去,隋末时割据地方的群雄确实是再无一人在世了。”

    萧瑀乃杨广妻弟,李渊的表弟,初仕于前隋,后应诏从唐,历经隋唐两朝五代君王,在此事上几乎没有人比他更有发言权了,李恪问这个,萧瑀出来回话倒也最是妥当。

    李恪听着萧瑀的话,感叹道:“前隋之末,因炀帝之暴政,隋而失其天下。隋末之时,故天下叛逆,烽烟四起,但各路反王起兵却也各有其因果,朕欲命弘馆上下修隋末之事,另成专录,以传于后世。”

    萧瑀不解地问道:“陛下这是何故?”

    李恪道:“父皇生前有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另修隋末乱世之事,是为总结其中教训,以留于后世,不使我大唐后世之君忘隋亡之教训,重蹈复撤。”

    朝中众臣听着李恪的话,尤其是那些朝中老臣,脸上也都慢慢地露出了笑意,前些日子,李恪下旨续建大明宫,已经叫一些朝臣不满了,但因为杨后不适应百福殿,大明宫是李恪为杨后所建,关系天子孝道,又有许多朝中重臣支持此事,故而没有什么人出来反对。

    不过大肆兴建宫殿毕竟不是好事,这可是奢靡之兆,尤其对于皇帝而言更是如此,他们原本也担心李恪登基之后得意忘形,行事失了分寸,但如今看来,李恪还是知晓轻重的,李世民的交代他也不曾忘了。

    萧瑀道:“陛下能有此心便是最好,若是先皇有知,想必也会欣慰万分的。陛下若是能恪守本心,四夷来臣,天下威服,指日可待矣。”

    萧瑀之言才落,岑本瞧准了机会,终于出列道:“启禀陛下,陛下既欲修隋末之事,臣还有一事上禀。”

    岑本出列,本就是李恪授意,李恪抬了抬手道:“岑中书所言何事?”

    岑本道:“隋末群雄,反前隋暴政,终隋末之乱世各有其功,我大唐立国之初,虽有敢抗天威者,但终究也是身死事消,臣以为为彰陛下仁德,显我大唐宽厚之心,可赦前人之罪,如此四夷闻之,当望风降矣。”

    岑本是萧铣旧臣,当年萧铣受岑本力劝出降,但最后却丢了性命,岑本一直觉着亏欠了萧铣,对此事耿耿于怀,此番若是能借李恪之意为萧铣去了罪名自然是最好,

    而朝中有这个念头的又何止岑本一人,李绩是李密旧臣,受李密大恩,当初李密被杀时李绩还曾冒天下之大不韪请求收葬李密的尸首,可见李绩念李密知遇之恩。

    李绩闻得岑本所言,也当即道:“末将以为岑相所言甚善,臣附议。”

    原本就算只岑本提出此事李恪就准备允准了,更何况又加了一个李绩,李恪闻言,也顺水推舟道:“岑中书和懋功所言甚合朕意,那此事便这么定了。”

 第十八章 仙儿进宫

    其实借冯盎身故之事赦免萧铣等人的身后之罪并不是什么大事,因为他们本就早已身故多年,对大唐没有了半分的威胁,赦免与否不过是个形式罢了。

    但李恪赦免他们的罪过不过是第一步,就在李恪赦免的圣旨颁下后,不久便有流亡在外多年的萧铣孤女萧月仙上表天子,为恩谢李恪赦免亡父之罪,愿捐贡全副身家一百六十余万贯助李恪全天子孝道,为杨后兴建大明宫。

    其实萧月仙的全副身家又何止百万贯,东南盐行为李恪所用多年,掌握了大半个大唐的盐道,甚至远销于塞外,日进斗金。这么些年累计下来,就算千万贯只怕也是有的。

    不过单就这百万贯而言已经足以惊骇旁人了,就算说是倾尽家财也不会有人怀疑。

    萧月仙所为大大减轻了朝廷的负担,使得原本要耗用十五州税赋的大明宫变得只需最多十州税赋便足可完工,引得朝野称颂,大有萧月仙若非女子,便要加官的势头了。李恪得知此消息后也是圣心大悦,在宫中见了萧月仙,大加褒奖。

    事情一直到这一步,朝臣中也没有人发觉出任何的不妥,但就在李恪见完萧月仙后,竟又突然下旨,纳萧月仙为妃,这时已经开始有人慢慢地回过味来了。

    李恪和萧月仙可不是初识,他们可以说是早有渊源了,在李恪当年为扬州大都督时,李恪便和萧月仙相识,现在李恪突然又要纳萧月仙为妃,旁人难免多有猜想。

    不过李恪纳萧月仙为妃之事还远远没有结束,就在李恪纳妃的诏书传下后,因为李恪纳妃之事录入宗籍的不止萧月仙一人,还有年已五岁的一个男童和一个女童。

    这时旁人哪还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只怕萧月仙私下早就是李恪的人了,甚至育有子女,这一次李恪不过是给了她一个名分而已。

    事情到了这一步,众人都知道了李恪的意思,但一切早已经成了定局了,毕竟随萧月仙进宫的还有一个皇子和一个公主,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天子血脉。更何况这也是李恪的私事,李恪在流程上的处置并无不妥,旁人更无可指摘。

    太极宫,昭庆殿。

    昭庆殿是曾今李恪生母杨后初为贵妃时的寝殿,但现在被李恪给了萧月仙,萧月仙和一双儿女便居于此间。

    内殿中,李岚和李琨正围着殿中的石柱在殿中追逐玩闹,李恪看着李岚已经跑得气喘吁吁的模样,怕爱女累着了,连忙招了招手,示意李岚到自己的跟前来。

    “阿爹叫我何事?”李岚小跑来到李恪的跟前,扑到了李恪的怀中,抬着头对李恪问道。

    李恪抱起李岚,放在了自己膝上,一边为李岚理了理乱了的鬓角,一边问道:“岚儿跑了这么久,可累了?”

    李岚摇了摇头道:“岚儿和阿兄在玩呢,不觉着累。”

    李恪看着李岚欢脱的模样,笑着问道:“那岚儿可喜欢这里?”

    今日才是李岚第一次来昭庆殿,昭庆殿比起原楚王府还要华美上许多,李岚自然是喜欢的,李岚不假思索地回道:“这里漂亮地很,还很宽敞,岚儿喜欢这里。”

    李恪笑道:“那岚儿以后和阿娘还有阿兄就住在这里,可好?”

    李岚听着李恪的话,脸上也露出了笑意,显然也很是喜欢这个地方,李岚对萧月仙问道:“阿娘,以后我们就住在这里了吗?”

    李恪虽然对李岚很是宠爱,但是在李岚的印象中李恪陪着她的时候并不多,比起李恪的话,李岚更多的会听萧月仙的。

    萧月仙笑着回道:“你父皇既然说了,自然就是了,以后咱们就住在这里,你父皇也会常来的。”

    李岚得到了萧月仙肯定的答复,又听萧月仙说日后李恪也会常来,顿时越发地高兴了起来,李岚高兴地摆着手,对李琨道:“阿兄,阿娘说我们以后可以住在这里,常常看见阿爹了。”

    李琨是男娃,比起对李岚的宠爱,不管是李恪还是萧月仙,他们对李琨还会更多几分严厉,所以以往李琨在李恪面前也会表现地比李岚更加小心上几分,但这一次,李琨的反应却明显地出乎了李恪的预料。

    李岚的话传入李琨的耳中,原本站在一边的李琨也小跑到了李恪的跟前,靠在李恪的腿边,跳着对李恪问道:“阿妹说阿爹以后会常来,那我可以经常看见阿爹吗?”

    李恪看着李琨的模样,心中不禁多了一丝酸楚,因为自己的缘故,以往李恪不能时常陪在李琨和李岚的身边,李恪陪着她们的日子虽不能说是屈指可数,但也正经地谈不上几日。

    为人父者陪着自己的孩子,多么稀松寻常的事情,但到了李琨这里却乐地喜出望外,李恪这个阿爹做得实在是不尽责,自己的心里不免也多了几分亏欠。

    李恪弯下腰去,一只手搂着李岚,另一只手环起了李琨,也将他抱在了自己的怀中,把两人一左一右地置于膝上。

    李恪道:“这里以后就是你们的寝殿,阿爹的寝殿就在前面不远,琨儿如果愿意,你每天都可以和阿娘还有岚儿去阿爹那边,阿爹那边有最好的师父,还可以教琨儿读书。”

    “好。”李琨闻言,利索地应了下来。

    待李琨应下后,李恪似乎突然又想起了什么,于是对李琨问道:“琨儿既然已经读书了,想必也是知道些大唐的地方州郡之名的,琨儿可有喜欢的地方?”

    李琨年幼,多半还不知道李恪的意思,但萧月仙聪慧,李恪的话一出口,便猜到了李恪的用意,李恪三子中,唯李琨还未封王,李恪现在突然这么问,多半是要给李琨定王号了。

    李琨是帝子,当为亲王,亲王虽已是人臣极尊,但也同样有高低之分,萧月仙等着李琨的回答,不免也有些担心。

    不过李琨还年幼,所知道的地名不多,他顺口便回道:“琨儿读的书还少,州郡名也知道的不多,但儿生于洛阳,儿也喜欢洛阳。”

 第十九章 周王

    大唐诸地,若论显重,毫无疑问首推的自是帝王之所,国都长安,其次是辐射中原的东都洛阳,再次就是大唐龙兴之地太原了,之后就能数到李恪曾今外驻的盐粮重地扬州,其次便是成都、江陵、宛城等地。

    洛阳之重,只在长安之下,虽然不是极尊,但倒是正和萧月仙的意思。

    因为李恪借此要给李琨定封,长安是国都,就算李琨选了长安也绝无可能,而太原的封王已经有了晋王李治,李恪不可能夺了李治的王号,所以洛阳或者扬州就是李琨最好的选择。

    洛阳是东都,李世民在平定中原时他的天策上将府一度驻跸于洛阳,扬州是李恪立储前的封地所在,同样有着独特的意义,这两个都极好。

    也正如萧月仙所猜想的那般,李恪询问李琨此事就是为了给李琨定封,李恪既然问了,李琨也回了,那李恪就不会再给李琨定于旁处,反倒显得自己气度不足了。

    李恪抱着李琨,笑道:“好,既然琨儿喜欢洛阳,那为父给你的王号也就定在洛阳。”

    其实李恪在自己还是皇子时一度对李渊和李世民的很多做法很不解。

    李渊明明已经封了李建成为太子,为何还要开古未有之先例,给李世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