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庶子夺唐-第4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初长孙家何等权重,尚且没有保住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武家远比不得长孙家,所以武媚娘要做的还有更多,但现在依着李恪的意思,显然是不愿武媚娘再多干预朝政了。
但武媚娘的性子又怎是容易服软的,尤其是李恪对他一向宠爱非常,对她更多养了几分骄纵。
李恪的话入耳,武媚娘的眼睛一下子就红了,很快两行清泪也适时地从眼角流下,梨花带雨地抽泣了几声,委屈地对李恪问道:“以往三郎都不会如此的,可是因为如今三郎登基了,便觉着媚娘再也无用了,帮不上三郎了吗?”
第二十三章 翰林学士
武媚娘的模样楚楚可怜,武媚娘口中的李恪也大有一朝登天,便忘却了糟糠之妻的负心郎的味道,就连李恪自己看着都觉着心有不忍,仿佛李恪若是真的彻底拒绝了武媚娘,便是薄情寡义之人了。
李恪对武媚娘颇为疼爱,所以武媚娘的这一招对李恪可谓是屡试不爽,以往武媚娘若和李恪有什么争执,只要这么一闹,李恪没有不退让的,只不过这一次武媚娘是低估李恪的决心了。
李恪这次这么做,是为了朝廷,为了江山,为了李璄,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武媚娘,他必须要把苗头扼杀在萌芽之中,所以李恪一定会坚持下去。
李恪缓缓揽过武媚娘,将武媚娘搂在怀中,对武媚娘柔声道:“我不是这个意思,你莫要多想。”
李恪待武媚娘还是一如既往,武媚娘被李恪揽在怀中,轻抚着后背,便和往常一样,武媚娘起初还当是自己的反应有了作用,李恪不会再坚持此事,武媚娘正好可以借此更进一步,让李恪彻底接受此事。
但武媚娘显然是想错了,李恪疼惜她不假,却不会违背了自己的原则,李恪搂着武媚娘,接着道:“我是觉着现在璄儿年纪渐渐大了,也到了进学的关键时候,璄儿身为太子,千万不可出了岔子,我每日忙于朝政,未必总能看着他,璄儿这边还需你来多多看顾。”
李恪的话说着自是很有道理,毕竟前太子李承乾可就是一个长歪了的典型,李承乾年少时何等聪慧,但长成后却走了歪门邪道,以至于丢了原本唾手可得的皇位。
李恪是好意,但李恪的话到了武媚娘的耳中,可就是另外一个味道了,在武媚娘听来,李恪的这些所谓说辞都不过是掩饰,他的目的就是不愿自己接触朝政。
但武媚娘偏偏又不是寻常女人,她不接触朝政便不能渐渐掌权,武媚娘若是手中无权就会没有安全感,毕竟如果宫中的女子无权,他们最大的依仗就是娘家,但武家不是什么世家名门,武媚娘总不能把所有的指望都寄托在武元爽、武元庆这两个庸才身上吧。
不过武媚娘也知道轻重,李恪让着她是因为宠爱她,而不是畏惧她,行伍出身的李恪可不是任人拿捏的性子,如果武媚娘跟李恪硬争最后吃亏的一定是武媚娘。
武媚娘稍顿了顿,才对李恪道:“三郎不让我帮你处置朝务,那你自己一人如何忙得过来。你登基的年纪与父皇相仿,父皇就是因为凡事亲力亲为,常年累月的操劳累坏了身子,媚娘可不愿三郎也这样。”
武媚娘帮着李恪草拟奏折虽然有干政的嫌疑,但客观上确实也帮李恪节省了许多功夫,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如果没有武媚娘,李恪每日光是批阅奏折的时间就要延长至少一倍,确实要多费上许多心力。
不过李恪既然打定了主意不让武媚娘干政,自然也是早已想好了后招。
李恪道:“多谢媚娘的关心,此事媚娘大可放心,我已经有了打算。”
李恪之言入耳,武媚娘先是一愣,而后问道:“三郎的打算是什么?”
李恪回道:“我欲在日华门西,万春殿南置一处翰林院,取“翰之林”意,引博学之士入馆,封翰林学士,用以每日垂询,如此我便不必每日太过辛劳了。”
武媚娘不解地问道:“翰林院?在东宫不是已经有弘馆了吗?又何必再另置翰林院?”
李恪笑着回道:“弘馆治,修撰典籍、讲学授义,而翰林院治政,咨政议事,草拟奏疏诏制、协办政务,所工不同,自然须得另置。”
此前武媚娘对李恪口中的翰林院还不甚清楚,但现在武媚娘便明白了过来,李恪所说的翰林院是天子私人所置的机要之处,帮着李恪问政并草拟奏章,能做的事情比她之前更多,若是此事成了,的确会帮着李恪省力不少。
但武媚娘很聪明,对政治也有天生的敏感,她听李恪这么一说,便就觉出了其中的不妥之处。
武媚娘问道:“三郎这么做无异于是将手中帝王之权分于臣子,这些臣子毕竟是外人,三郎就不怕他们内外勾结,蒙蔽天听吗?”
武媚娘的言下之意,翰林学士分了帝王之权,不止会使皇权日轻,还会有翰林学士勾结宰相的可能,毕竟这些臣子都是外人,哪有武媚娘这个自家人靠谱,一心向着李恪。
李恪摆了摆手道:“如此媚娘可就说差了,草拟诏制分的是中书、门下之权,咨政议事分的尚书和六部之权,我设翰林院分的是相权,可不是皇权,也正是因为翰林院分了相权,所以他们越不可能和宰相勾结。”
李恪顿了顿,接着道:“而且翰林学士是我于宫中所设,不在宰相之下,直属皇帝,翰林学士只要我想裁撤,随时可以,也成不了什么气候。”
李恪口中的翰林院本就是八百年后明朝内阁的雏形,自有内阁后,再无“相”这一说,只有辅臣,内阁的出现从来都是为了替皇帝分忧,并打压相权,李恪自然不担心因此会使得宰相权重,相反地,反倒会使皇权更重。
之前武媚娘急着反驳李恪翰林院的想法,故而没有仔细想清楚,现在听着李恪的话,武媚娘已经明白了过来。
翰林学士集中书舍人、黄门侍郎、左右丞之能于一身,翰林院若是能愈发地成型,反倒是李恪节制宰相,控制朝堂的方式之一。
在武媚娘看来,翰林院的出现是取代自己的,而翰林院之说武媚娘此前从未听闻,那自然就是李恪自己想出来的法子了,能想出这样的法子绝不会是一两日的功夫,有此可见李恪为了叫自己疏远朝政也算是处心积虑了。
一时间武媚娘竟没有什么好的说辞再去说服李恪,毕竟皇后干政本就于理不和。而且武媚娘不会知道,李恪所说的翰林学士的雏形就是本来应该是她在二十年后设立,用以分宰相之权,干预朝政的北门学士。
就在武媚娘不知该如何是好的时候,席君买也到了殿外。
“陛下,秦太保他们已经奉诏到了,现在殿外等候。”席君买站在殿外,对李恪道。
武媚娘见状,知李恪还有要事商议,于是也识趣请辞,自己先回了立政殿。
第二十四章 位次
武媚娘走后,席君买才领着秦叔宝、苏定方、程知节、李君羡,高侃几人进殿。
这几人都是现在执掌皇城兵马的关键人物,秦叔宝执掌北衙禁军主力的屯营大军,坐镇玄武门;席君买掌近卫和百骑,值守内宫;苏定方率左卫镇守朱雀门,节制左右武侯卫,余者程知节、李君羡和高侃也各率部众值守宫中要害之地。
“末将拜见陛下。”几人一起进殿,对殿中上首坐着的李恪俯身拜道。
李恪抬了抬手,道:“诸位将军来了,不必多礼,快快请坐。”
“谢陛下。”几人应了一声,各自在殿下散开坐下。
几人都是军中宿将,执掌北衙的关键人物,不过他们也都是有尊卑之分的,在李恪登基前,几人中最是尊崇、权利最大的当属程知节,但在李恪登基后,便就成了李恪授艺师父,新晋太保的秦叔宝了,至于苏定方和席君买虽是李恪心腹,但资历终究是低了一辈。
秦叔宝靠着李恪右手边坐下,这自是绝无异议的,毕竟秦叔宝是官居正一品的当朝太保,虽是虚位,但也足显其尊,但待秦叔宝在李恪右手边坐定后,接下来程知节的举动却叫旁人为难了。
程知节是开国元宿,无论是功勋还是威望俱为军中翘楚,还是排在苏定方之上的,依例当居次席,在李恪左手边第一个位置坐下,但程知节却并非如此,程知节竟自己走到了秦叔宝的下手边,自己就坐了下来。
这一下子也就难倒了苏定方,若论统兵之能或是在李恪心中的份量,苏定方绝对是要高于程知节的,但朝廷位次却不是按照这个来排的,若是按照上朝的位次来,苏定方当居第三,也就是程知节现在坐着的位置,程知节还在苏定方之上,应当坐到秦叔宝的对面去。
苏定方是李恪的心腹爱将,自己又有盖世之才,苏定方近几年起势极快,在李靖退出朝堂的情况下,在军方大有要和李绩并列的意思,但这只怕还是后面几年的事情了,就眼下而言,苏定方的位次还要稍低于程知节的,苏定方行事也一向低调,不会仗着李恪的宠信就擅自越了过去。
程知节突然这么坐下,也打乱了原本苏定方的计划,不过好在苏定方还颇有急智,苏定方见状,自己也不坐在左边上首,而是自己坐到了程知节的对面,空出了李恪左手边的位置。
李恪见状,笑道:“程大将军这是何故,这不是叫定方这些后进之辈为难吗?”
程知节回道:“末将不过靠着早年的尺寸之功,蒙先皇和陛下不弃,引为上卿,但这点自知之明末将还是有的,定方无论功勋还是才干俱在末将之上,也自当居于末将之上。”
李恪看着程知节的举动,听着程知节的话,也知道了程知节的意思。
程知节虽是武臣,看着大大咧咧的,但精熟于人情世故,甚至比许多臣都做的更好,他这么做可不是因为耿直,更是有他自己的思量。
程知节这么做的原因无非有三:其一,李恪登基,苏定方是李恪的心腹,苏定方有能力、有战功,现在的苏定方势头正盛,盖过程知节不过是时间问题,而且是很短的时间问题,程知节这么做是为了让位后进,交好苏定方;
其二,李恪登基未久,正是大肆提携自己人的时候,而程知节虽然也对李恪别无二心,但却是先帝旧臣,程知节当着李恪的面甘居于李恪之下,是向李恪示好、示弱;
其三,也是程知节这么做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为了试探李恪,试探李恪对他这个先帝心腹的态度,如果李恪对他还好,程知节自然还会继续留于北衙,如果李恪显得对他疏远,那他就要寻机调去南衙或者外镇了。
其实对于程知节其人,李恪还是能用也要用的,首先程知节是聪明人,对李恪也忠耿,懂得进退,这种人留在身边最好;其次程知节是先皇的人,李恪留用并重用程知节也能叫老臣们安心。
李恪对程知节道:“大将军是国之重臣,父皇托以性命的爱将,父皇生前也曾同朕不止一次地提起大将军,多有褒奖之词,朕对大将军也很是钦佩,今日这次席就是专为大将军所设,大将军就莫要推辞了。”
李恪说着,还给秦叔宝打了个眼色。
秦叔宝知道李恪的意思,秦叔宝也道:“陛下对你信重,你就不要再犯那倔驴脾气了,你过去坐着便是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