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猎杀1894-第1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西太后无奈道:“让他们尽快赶到。告诉皇上,准备去蜀中吧!”
    清廷再次开始了流亡之旅,幸好四川总督岑春煊还算忠心,早就邀请西太后一行入川,但那时还想着返回京师,现在不去都不行了。
    但愿两支新军能在救国军攻入关中之前赶到,哪怕来不及,能守住宝鸡,挡住救国军入川也行。
    六月一日,西太后与光绪帝在宋庆、马玉昆等人的陪同下,由陈仓、宝鸡入秦岭,奔蜀中而去。
    六月二十一日,就在西太后途经略阳时,第五军直属团与十七师采用围城打援的计策,全歼大同方向的援兵,张鸣岐、刘光才、李永钦闻讯后趁夜逃离,太原城群龙无首,于二十二日中午告破。
    第五军进入太原后,肃清残敌,张贴安民告示,并向总参谋部告捷。
    于寒令第五军暂时在太原休整,并招募兵员,又将十八师派往娘子关换防,十六师则赶往太原会师,并带去治理地方的官员。
    一个月后,娘子关至太原一线彻底巩固下来,欧胜率直属团、十六师、十七师沿汾河南下,一路所向披靡,连克平遥、介休、霍州,又奇袭临汾,又休整一周后继续攻伐之旅,于九月初推进至龙门古渡。
    龙门又叫禹门口,扼山陕之锁钥,绝秦晋之交通,是连接华北、西北的要道,河道狭窄、水流湍急。
    十六师炮团隔岸炮击之半小时后,对岸守军焚毁码头后逃走。
    幸好于寒早有准备,让十六师工兵营准备了充足的装备,三天过后,几道悬索将两岸连接起来,随后构筑了吊桥。
    十七师、军直属团、十六师陆续通过,随后沿黄河南下,当天攻克龙门镇,第三天攻克夏阳,第七天攻克合川,第十五天,也就是九月十七日攻克于寒前世的故乡同州。
    夏阳与合川、合川与同州之间有数道险隘,如果清军据险坚守,会给第五军带来很大的麻烦,可惜大多时候只要一放枪,守军便一轰而散,以至第五军在渭北高原如入无人之境。
    九月二十七日,渭城告破;
    稍做休整后,第五军沿渭水向东挺进,于十月三日占领长安以东的灞桥。
    魏光焘、邓增率近万绿营在城中严阵以待,但欧胜却令各部在灞桥周围构筑起工事,与对方磨起了时间。
    十月十日,于寒率特二营、特三营赶到,并带来了补充的军火物资。
    当天夜间,16师46团及两个特种营悄悄靠近了长安城东北角的朝阳门,这时的长安城系明代修建,城高十二米,特三营士兵轻而易举地将弩枪射上了城头,随后用绳索、滑轮相互配合着攀上城头,又接应特二营上来。
    接下来与娘子关之战如出一辙,一个多小时后,46团由朝阳门杀入,迅速控制了半条街区,并依托街角、临街房屋与清军展开了巷战。
    十六师47,48团及时赶到加入战团,战斗顿时呈一边倒;魏光焘、邓增见无力回天,弃城退往咸阳,长安告破。
    十七师则一路追杀,在一月内连克咸阳、宝鸡,魏、邓两人退往天水,又复退兰州,关中落入救国军手中。
    消息传出后,之前观望的刘坤一、张之洞先后宣布两江、湖广脱离清廷自立,至此,清廷失去了最重要的税收来源地以及产粮区。
    第五军暂时停止了攻伐,在晋省、关中招募兵员;
    联邦政府再次派来大量官员,并向各地,招聘,将关中各地的临时机构设立起来。
    自隋唐之后,关中平原已不复当初的丰饶富庶,近几百年又是灾难频发,光绪三年时,一场大饥荒席卷了晋、陕、豫三省,尤以渭北为艰,至今仍未恢复元气,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村落、屋舍破败不堪。
    于寒带来的大量物资,犹如注入了一股股新鲜的血液,给这片历史悠久的黄土地输入了无限生机,同时改变的还有人们的精神面貌。
    时隔七年之久,于寒再次吃上了羊肉泡馍、锅盔饼、臊子面、擀面皮、蘸水面等熟悉的小吃,虽然口味与后世有所差别,但依旧感觉亲切无比,顿顿吃得满口留香。
    于寒从长安出发,一路品着小吃,向东巡视至宝鸡后折返渭城,又北上抵达了同州。
    步兴镇,伏岭村,这是于寒前世生活了十九年的地方。
    救国军攻下长安之后,除偏远山村外,关中大地上大多数村落都迎来了一场巨大的变化。
    联邦派来的公职人员下放到每个镇,又通过当地选拔的人才,将影响辐射至每村每户,具体措施有宣传联邦及救国军的来历、制度,统计人口、丈量及分配土地,分发农具、种子、救济粮及物资;
    在军队配合下惩处鱼肉乡邻的恶霸,清剿当地匪患、捕杀伤害村民的野兽。
    这时候狼特别多,天色稍晚时,狼会悄悄进村猎食,经常发生叼走小孩的事情,祥林嫂的孩子阿毛的事,在这时候根本不稀奇。
    从步兴镇派来的驻村工作组人员不认识于寒,见他有几十名士兵陪同,知道是个大人物,便过来打招呼。
    一个士兵掏出证件,将他们挡了回去。于寒这不是端架子,而是不愿随意透露身份。
    他虽然有外挂傍身,但联邦的其他高层可没有,为了安全起见必须如此。
    这不是他制订的,而是原警备师长薛士谦要求的,联邦成立后便正式生效。
    本来规定他出门至少带一个连,这还是在救国军控制区内的规定,在他再三要求下,才减少到一个排,以后再想独自出门就难了,更别提冲锋陷阵了。
    于寒让士兵们散开警戒,他则怀着复杂的心情迈进这个原时空的故乡。这种心情难以言表,不是近乡情怯的忐忑,也不是期待憧憬,说不出什么滋味。
    村庄的布局与童年记忆中差别不大,泥坯外墙、瓦屋面的房子,与土夯围墙构成一座座院落。
    如果说有差别,就是村中富户的房子成色略新一些,与村中大多房子不同,这些是有着南北厅房、东西厢房、青石门墩、扣环黑漆木门的小四合院,有的几院一起相互连通,这肯定是一个小家族。
    昔日的拴马桩依旧挺立在一座座高大的屋墙下,还拴着牛、马、驴、骡等牲畜;
    几个公用的大磨盘上干干净净,破败的土地庙、祠堂在此刻完好无损,让于寒有种时光倒流的错愕感。好吧,他确实经历了时光倒流。
    于寒小时候村里很多人家已经搬走,留下许多无人居住的空院子,时间一久,杂草丛生;
    村外还有两口枯井,于寒也找到了,不过这时井台、辘轳一应俱全,一个村民正在井边汲水,还有几人在一旁等着,身边放着水桶、扁担。
    见来了个身穿“洋装”的人,几个村民忐忑地站了起来,打水的那个也抓住摇柄停下,都有些不知所措。
    他们知道这些新来的外乡人赶走了官府,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即使如此,在他们看来,这些人将是新的官老爷,所以持着敬畏之心。
    于寒笑了笑,用标准的同州腔说道:“你滴忙个家滴,额随便转转。”
    “诶,这小伙是同州人?”
    一听于寒的口音,几个村民立即抛开了忐忑,一个胆大的好奇地问道。

第226章 寻亲囧事
    于寒说道:“是的,出去很久了。”
    “咱同州也出人物了。”
    “看小伙子一表人才,至少是个秀才。”
    “小伙子,你在那个什么帮(邦)里,给人弄啥哩?”
    几个村民立即感到与有荣焉,七嘴八舌地问东问西。
    于寒一一答过,不能说的就打马虎眼。
    村民们最后一丝忐忑也消失了,其中一个问起了最关心的问题:“你们说第一年不交粮,也没什么税捐,干活都给工钱,是真的?”
    于寒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宣传的机会,耐心解释道:“是真的,今年也到年底了,关中这片收成也不太好,就不收了。到明年看情况,收成行的话再说。你们放心,肯定不会让大家饿肚子。你们都领到粮了吧?”
    一说这个,几个村民便乐滋滋的:“领到了,够吃一阵子,我们听说马上要修渠修路,要真给工钱,这个年就好过了。”
    于寒点头道:“都是真的,放心吧,以后日子会越来越好,过不了几年,隔三差五吃肉都没问题。”
    “那可凑太好了。小伙,我问句话你别生气,你们来了就不走了吧?衙门的人不会再回来吧?”
    “他们回不来了。太后和皇帝都跑到四川了,东边几个省也不进贡了,他们现在的日子还没你们安稳。”
    说到太后和皇帝,村民们不吱声了,虎死不失威,清廷虽然快倒了,但长久以来在百姓心中形成的威望可不是一时半会能消失的。
    于寒也没再解释,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会慢慢发现时代的变化。他走之后,几个村民仍意犹未尽地聊着。
    “这小伙真精神。”
    “是啊,不但精神,而且斯斯文文滴,说话也讲究,像个读书人。”
    “我看不一定,看他肩宽背阔,长得膘着哩,刚才立到这,直得像根柱子,和来村的那些当兵的一个味,弄不好是个带兵的。”
    “哈真是,念书的人少,到了队伍里头肯定是个官。”
    ……
    根据两口井以及村里的祠堂作参照,于寒原到了原时空的宅子处。不过,这里空空荡荡,是一片打谷场。
    在原时空中,他居住的院子盖了最多三十来年,那是这个世纪末的事了。
    能找到似曾相识的地物,却找不到家的痕迹,更没有任何相熟的人。
    于寒长叹一声后,离开了伏岭村,去了西边几十里外的安宁镇石涧村,外婆的娘家就在这里。
    村外有个狭长的天然湖泊,在渭北非常罕见,还是个咸水湖,连同周边的盐田、盐沼、湿地一起,东西长10余公里,南北宽15余公里,总面积将近三万亩,天水一色,郁郁葱葱,飞鸟成群,野鸭遍地,芦苇荡漾,鸟语花香,一眼望去,美不胜收,在后世被开发为湿地公园,此前则被官府作为盐场。
    救国军已经接管了这里,计划对盐场进行扩建改造,等投产后,将成为一大财源,等局势稳定后,这里可能会提前近百年成为湿地公园。
    驻足欣赏了一番景色后,于寒徐徐踱入村中。
    石涧村驻村代表及村长早已在村口等候,将于寒领到了驻村办事处——一座空下来的院子。
    于寒闲聊几句后,要来了村中人口名册,并询问了一番,最终确定了一户人家。
    这户人家姓常,有几十亩地,同族有十几户,占了本村人口的四分之一。
    于寒找的这家是长房,现任家主叫常广绍,长子常维恪年初刚添了个儿子,大名叫常孝增,也就是长房长孙。
    于寒从以前祖母说过的话中可以断定,常孝增正是祖母的父亲,父亲的外祖父、他的曾外祖父;
    常维恪则是于寒的曾外曾祖父,至于常广绍,于寒已经不知道怎么称呼了。
    擦了擦额头的冷汗,于寒暗道好险,多亏没贸然上门寻亲,否则真不知道该怎么称呼。
    不过,于寒还是觉得应该做点什么,原时空里因为年幼,没能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就在这里补偿一下当初的缺憾。
    现在这种情形,认亲是不合适了,因为称呼的缘故,他甚至不好出面,只能由手下来办了。
    思索了一阵后,于寒联系了联邦委任的同州县县长,自掏腰包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