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革清-第2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朕受皇考付托之重,临御以来,于国家政务,悉心办理,联自揣精神力量,可以经理有余。惟于弟兄之中,此数人万难化诲,既不感恩,又不畏法,使朕心力俱困。
  所以雍正的手段有二,首先是文字狱。其次是密折制度。
  讲述完之后,陈铭泰做了个大概评价。霍崇的手段与雍正说法不同,其实目的一样。
  霍崇要建立以政治理念为核心的华夏朝廷,霍崇要建立定期学习的制度。
  两者中前者是建立一个明确标准用以界定,朋党们无一例外都是为了利益,华夏朝廷的政治理念是为人民求解放,自然是反对朋党的私利。
  至于学习班制度,第一要讲纪律,第二要把理念与案例拿出来讲。这些都能让朝廷本身在保密与统一思想上得到促进。
  最后陈铭泰又按照之前那般给了个评价,“霍先生果然是要将马上治天下坚持到底。”
  高庞已经不像以前那般敬畏老师,听老师这么讲,就笑道:“老师还是这么看不上么?”
  陈铭泰摇摇头,“不是看不上,只是我一直认为霍先生是在这么做。我其实并不赞成。不过最近看来,霍先生的手段非同一般。至少比历朝历代都向前进了一步。我以前说过,想看看霍先生怎么搞盐政。本以为霍先生折腾几年,又重蹈覆辙。不成想霍先生竟然一年就解决了几百年盐政的腌臜破事,着实令人佩服。”
  高庞赶紧劝道:“老师,我之前就想请你出来做盐政。现在能请老师出山么?”
  陈铭泰想了想,一时难以决断。最后只能说道:“我的理念与霍先生大大不同,虽然盐政之事,霍先生令人耳目一新。不过百万漕工又该如何?江南百姓们受益甚广,可天下哪里有所有人都受益的事情。若是霍先生能应对了百万漕工之事,我便为霍先生效力又如何!”
  高庞没继续劝说。只是把准备好的一份官员考试内容给了陈铭泰。见陈铭泰并没有拒绝,霍崇觉得老师真的动心了。
  华夏朝廷的公务员考试题库都是公开的,考试格式也是公开的。陈铭泰家想考试的就是陈铭泰的女儿,既然陈铭泰不拒绝,说明陈铭泰已经不反对家人出来为华夏朝廷效力。这也算是巨大的进步吧。
  送走了陈铭泰,高庞就开始推动农学院建立的工作。身为江浙总督,高庞还得执行朝廷的决定。
  所谓旨意,就是整个朝廷做出的决定。虽然下旨的是以皇帝霍崇的名义,作出决定的却是朝廷各部,也就是现在的委员会。一旦旨意出来,整个朝廷各部都得执行。作为地方大员的江浙总督当然也得执行。
  如果江浙总督不执行,那就是抗旨。这对抗的不是霍崇,而是整个朝廷各部。
  当然,相对于旨意这种朝廷的决定,霍崇个人也有他的特权,就是‘谕’,也就是‘谕令’。
  谕令本身指霍崇直接对某个部门下达的命令,譬如霍崇可以对江浙总督高庞下谕令,要高庞去做什么事情。
  可谕令就没有朝廷旨意这么深厚的支持背景,在历史上,尤其是明代,上谕不仅会遭到六科给事中的封驳,接到上谕的官员也经常会直接拒绝。毕竟么,皇帝个人的决定在面对整个朝廷的时候,就显得势单力孤。
  所谓抗旨,基本指的都是对抗上谕,拒绝执行谕令,而不是真的对抗朝廷旨意。
  对抗上谕,那是对抗皇帝。官员们是在和皇帝单挑。这个经常能博名头。
  对抗旨意,就是对抗朝廷。官员们只要不是真的下了必死的决心,那就不敢把自己弄到这个一人对抗整个朝廷的位置上。
  所以高庞乖乖的执行着计划,而且高庞自己也是真的支持这个计划。
  所谓朝廷旨意,并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要求高庞做到‘XXX’,然后一切都丢给高庞来做。
  原本高庞还真的以为是这样。等高庞真的当了华夏朝廷的官,才明白事情并非如此。
  旨意只是一份旨意,后面如果没有相应的一系列执行规定,旨意就是瞎咧咧。
  譬如建设农业学院,目的是什么,规模多大。要请什么人当老师,老师的标准是什么。执行过程中不可知与可知的内容,以及各个阶段的规划。
  这不仅要高庞以及相关人等做出决定,还要对如何执行做出考核。
  旨意之所以是旨意,必然有其要合理的地方。如果旨意完全是瞎哔哔,那就说明整个朝廷已经沦为瞎哔哔的场所。
  正在努力做着这份工作的各个环节,高庞的另外一位老师来了。
  对于这位老师,高庞并不想见他。之前差点被书院开除的事情,高庞可没办法当成完全没发生。
  在那次的事情中,只有陈铭泰是以老师的身份给与高庞严厉的教导。便是如此,也弄得高庞觉得没了前途,不得不跑去霍崇那里寻求帮助。
  将高庞逼到这个份上,真真不能当做没发生。高庞想起来就非常不愉快。
  最后高庞还是觉得要见一下,起码可以给对方明确的拒绝。因为上次这位先生就表示了立场,他对于盐商阶层的整个崩溃十分不满。
  果然如高庞所料,这位先生上来就讲了百万漕工的事情。
  所谓“奈何百万漕工衣食所系”,乃是江南的大事。
  这为老师倒是很爽快的开始危言耸听,十六世纪初仅通州(今江苏南通)至仪真(今江苏仪征)漕河河道的法定劳役就达四万七千余人,其中很多由于工作性质要求使得他们可以将家人一起带到工地生活,加上特殊情况下的劳役,需要注意的是有明一朝种种所谓“特殊情况”日后愈加成为常态。。。。。。所有这些,必然决定了明中后期依附于漕河生存的人口数目相当可观。
  既然渤海湾海运粮食时“漂没”都能成为普遍接受的潜规则,大运河绵延千里,养活的人口及其相关的利益链条又岂是一个简单的海运所能取代?联想到崇祯裁撤精简国家公务员,裁出来下岗邮差李自成。明廷哪位皇帝要是真狠了心以海代漕,没准闯王进京这出戏就提前演了。
  高庞听到这里,忍不住笑出声来,“先生所说的是不是江南要反?”


第318章 纪律的目的(四)
  从曾经的老师眼中看到震惊无奈的吃瘪神色,高庞心中感受到一些乐趣。然而能在书院当先生的毕竟不是一般人,老师很快恢复了镇定,无奈的叹道:“高庞,你就这么想用人脑袋换你功名?”
  老师的话仿佛一道闪电,让高庞不自觉的打了个寒颤。在这般震惊中,高庞看到老师的眼中露出快意的神色。看来老师很清楚高庞之前嘲讽造反的心思。
  自己被弄到这样,高庞心中恼怒之余,又有点心虚。老师虽然十分不客气,却也说到点子上去了,高庞如果在镇压造反中表现出优异的能力,的确对高庞个人前程有好处。毕竟么,高庞当下最缺乏的就是在战争方面的表现。
  稍微整顿一下情绪,高庞问道:“先生以为朝廷哪些旨意有错?”
  “盐商已经哀鸿遍野!”
  切!高庞心中有些失望。如果真的要谈因为战争而中断的漕运,那的确能说百万漕工衣食所系。一群盐商们受到的冲击根本谈不上。
  想到这里,高庞笑道:“竟然能让盐商哀鸿遍野,若先生不说,我还真不知道天下到处都是盐商呢。”
  双方不欢而散。高庞心中高兴的同时又不免觉得自己有些幼稚,或许应该更多听听自己的这位老师到底要给谁说情吧。不过高庞也知道自己一点都不想听,之前来求情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各个说的盐商们好像可怜的要死。然而城内的食盐价格暴跌,供应足,品质高。利用没收来的土地组建的众多新村都有供销社,食盐价格也便宜许多。起码百姓们并没有从这里吃亏。
  把这件事抛在一边,高庞开始继续最近的农业学校的事情,把负责人请来开会。朝廷的旨意并非简单的几句话,而是厚厚的一份指导方案。
  这边学校的人纷纷表示了各种困难,高庞这次听得认真。等大家把难处说完,高庞敲了敲桌面,“朝廷旨意说的清楚,考核事情分成两种。一种是有没有做完,一种是有没有做好。这做好可不止咱们能决定,接受咱们提供服务的对象们能够把咱们提供的服务用上,还能达成咱们的预期,这才叫做好。咱们能做的不是做好,而是做完。种植树苗的苗圃,能够生产树苗么?各个村子的人能够按照咱们计划得到树苗?种植树苗之后,后续管理,有人教么?有人管么?这就是做完……”
  高庞按照旨意附带的内容讲述着,刚说了个大概,苏州府工部局负责此事的人已经问到:“总督,若是这么做,咱们的人手不足。”
  “人手不足,所以才要开考试,招收人员。这也是工作,看的是能否完成。”高庞答道。
  这边苏州府工部厅桑蚕局的愣了愣,有些无奈的说道:“那就快点开始吧。”
  坤隆三年,西历1732年十月,考试正式进行。陈铭泰看着女儿脚步有些蹒跚的模样,忍不住长叹口气。
  当年给女儿裹脚,女儿痛的大哭。陈铭泰觉得心疼。现在女儿放了脚,为了能正常行走,又痛城这般。陈铭泰更是心疼。
  然而陈铭泰又说不出抱歉的话,只能让女儿坐下,“你考的那些我已经看过,都是要背诵的题库,你若是考不上,那就是运气不到。”
  “爹爹,我能考上。”陈姑娘有些倔强的答道。
  “你……能行。”陈铭泰不想打击女儿的信心,只能表示赞同。然后陈铭泰正色说道:“你可知此次考官,与之前的朝廷有何不同么?”
  女儿答道:“女子也能考官了。还有就是不看有没有功名。”
  陈铭泰等女儿说完,补充道:“这次考官其实与之前有许多相同。先要有身份证明,你是好的,我能证明,你高师兄也能证明。这就算是满人举人吧。与之前不同则是考试无需长辈有功名,也没有了出身限制……”
  满清科举对出身限制特别严格。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就是由出身决定的。而出身是读书人无法自行选择的,是父、祖辈决定的,因此,一旦论出身,自然有拼爹拼祖宗的意思。
  首先是出身得正,参加进士考试的不仅是自己得是举人,起码也得是举人。所以早期康熙搞的恩科,就不管这些。
  可这一条就刷掉许多人。所以满清里面三代进士的家族其实很多。譬如刘墉家,刘墉的爷爷是进士,老爹是进士,刘墉是进士。这放到其他朝代是不太现实的。
  当然,陈铭泰自己就是举人,谈起这些的时候就非常有自信。论家学渊源,陈铭泰有极大的自信。
  说了出身正的,自然有出身不正的。按照清朝的定制,凡出身不正不准参加考试。出身不正是指什么样的人呢?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类。府衙杂役子孙,戏子,贱民,奴隶子孙。
  这些人别说参加进士考试,更是连科举都不能参加。
  当然,这是针对汉人。满人里面有旗主和旗奴之分,可这个旗奴并非奴隶。高贵的满人,便是奴才,也比汉人高贵。主子们的事情,轮不到汉人说什么。
  陈姑娘虽然也知道一二,却从来没有被老爹这么认真的讲述科举的事情,不禁好奇的问:“爹,那些府衙当差为何被看做贱人?”
  “是杂役!杂役!”陈铭泰纠正道。
  杂役,在有地位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